道心无赖
阳明从八岁即好神仙,结婚前后曾沉溺养生。他最终没走上隐以求仙之路,不是他不投入、不当真,而是他的英雄梦、圣人梦难以平伏;神仙之道的理论强度和现实效验无法使他心悦诚服。他的学生胡松说得好:“夫道一而已,通则皆通,塞则皆塞。”阳明在谈养生喜仙道时正好“塞”着,不然,中国只会多一个名道,而少了一个影响历史的大儒。
他三十七岁在龙场时写的《答人问神仙》的信中明晰地表述了这个好而未通的历程:“仆诚八岁而即好其说,而今已余三十年矣,齿渐摇动,发已有一二茎变化成白,目光仅盈尺,声闻函丈之外,又常经月不出,药量骤进,此殆其效也。”他此时固然已归心儒学,是在现身说法,证明神仙之道不足凭。
可见,他从八岁开始形成的精神倾向,一直延续了三十年,尽管时断时续,也算痴心不改了。这中间曾悟过“二氏之非”,但到龙场后,又觉得“大抵二氏之学,其妙与圣人只有毫厘之间”。这种对“二氏之学”的评价差不多是来自儒家队伍中的最高考语了。这是他已龙场大悟之后的判断,自然是做准的。再说讲良知的人没必要做此欺心语。
他因曾潜心出入二氏才见得真切,他又是个极善“化敌为友”的转化大师,从而能够万物皆备于我。他的学生都说他的圣雄全才来自其“学问全功”。如胡松说:“先生之才之全,盖出于其学如此。”他的“学”是“通”学,他把儒释道变成了统一的精神哲学——心学,他的确从二氏之中汲取了不少营养。能够百川归海融会贯通的人,才能成就圣雄全功。
当然,对于成功了的,后世只会觉得他每一步都在走向那个辉煌的顶峰。
现在,二十七岁的王阳明可没有融会贯通的惬意与从容。他很痛苦,四处出击处处碰壁,找不到步入“第一等事”的门径。辞章之学是虚文,兵学虽是有用之学却无用武之地,他也并不去考什么武进士,去也考不上。再攻朱子之学,却落了个“益委圣贤有分”。到目前为止,他除了落了一身病,什么也没干成。他看不起的“只管一世”的状元,也在排斥他。他也许是用道教养生术来舔伤口吧。对环境的不断吸收是人具体的命运。他想要的东西不是太多了,而是太高了。失望成就了他的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