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地
阳明为人作序记,落款常是“古越阳明子”“阳明山人”“余姚王阳明”,自然也有用“新建伯”之类荣誉头衔的时候。这个人对这类名号细节是极重视极有感觉的。用出生地或官衔是惯例,而说“古越”便感情系之了。他是以生为越人为荣的。越地也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直到民国时期越人还保留着古越遗风。
阳明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余姚。余姚在明代属于绍兴府,绍兴即大禹时代的“大越”,越地越人的特色要从大禹说起。鲁迅视大禹为“中国脊梁”的原型样板,既是平实之论,亦包含着同乡的自豪之情。大禹治水,功铸九鼎;阳明治心、鲁迅改造国民性,也都功不可没。
大禹治水告成于这片三苗古地。《越绝书》载:这片泥泞积水的沼泽地,本是荒服之国,人民水行而山居,刀耕火种,还流行着断发文身的习俗。巫风颇甚。有越语(隶属吴方言系统)、越歌、“鸟虫书”(文字),古老的越文化则有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报仇复国的精神最见越人气性。现在绍兴的越城区就是当年范蠡帮助勾践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规划设计的。这也是绍兴城又被称作“蠡城”的由来。勾践灭吴的次年将国都从蠡城迁到琅琊(今山东胶南县附近)。王阳明的远祖即琅琊人。王氏族谱上的“始祖”是晋光禄大夫王览。王览的曾孙便是大名永垂的王羲之。羲之少随父王旷渡江,先安家建康(今南京),不满意,又搬到会稽。当时两城是齐名的江南大都会。但山**上山川自相映发,美景迭现,令人应接不暇的风光更能满足他那艺术家的心灵。羲之的二十三代孙王寿,自达溪迁到余姚。阳明的父亲王华思恋山阴山水佳丽,又搬回山阴(绍兴)。余姚遂成为阳明的“老家”,现在两地都留有遗迹。
阳明出生的余姚是个山岭丛集的古朴闭塞的城镇,多亏了一条姚江沟通了与域外的联系,更多亏王阳明创立了姚江之学,从而使之成为浙东文化重镇。
姚江,又叫舜水,全称为余姚江。余姚江源出四明山支脉太平山,蜿蜒东流经余姚,于宁波汇奉化江后成为甬江。
余姚县境内最大的山是龙泉山,为四明山的支脉,在余姚西边。南坡山腰有泉,虽微不竭,名龙泉,以泉名山。是南方惯见的那种小山。其北麓半腰处有栋小阁子楼,本属于莫家,王华还没中状元时租用为书房,并家居于此。但因生了王阳明而成了文物。
《明史》写得清灵精练,相当讲究,但依然信服神秘灵异的话头,照录了许多人物赋有奇迹色彩的出生故事。好像大人物就是天纵之圣似的,自然对阳明也不例外,也说他是神人自云中送来,因而初名“云”,也因此而五岁尚不能说话,经异人抚摸后,更名“守仁”,才会说话。因为“云”在古汉语中是说话的意思,道破了天机。阳明成了人物后,回故居,“访瑞云楼,指胎衣地,收泪久之”。不是这种气质的人,不可能创立重生命、顺人道的心学。
王守仁以“阳明”自号,是喜欢“阳明洞天”这个地方和这种仙气的名称。“阳明洞天”被当地人简称为阳明洞。这个阳明洞在会稽山,据说是大禹藏书或葬身的地方,也叫禹穴。
阳明三十一岁时告病回绍兴,筑室阳明洞侧,行导引术。后来讲学于阳明洞都是在洞侧的房屋中,即王龙溪说的“精庐”,而非在洞中。会稽山在绍兴东南十三里,阳明就近结庐是十分自然的。还有人径称会稽山为阳明山。
《嘉庆山阴县志》《绍兴府志》都强调阳明是绍兴(山阴)人,都说他“本山阴人,迁居余姚后,仍还原籍”“先生世居山阴,后迁姚江”。余姚自来隶属山阴。阳明的高祖王与准为避永乐皇帝之举遗逸曾逃到余姚,王华迁回绍兴后,王家就世居于此了。余姚是阳明的出生地,绍兴是他的生长地,也是中年以后的居住地。
更有一座“王家山”,因阳明的远祖王羲之建宅于山麓,故名。它在绍兴的东北,相传山上长蕺,越王勾践为雪耻兴国曾经在此采食蕺草以自励,所以又名蕺山。蕺山后来因“蕺山书院”而名满天下,明末大儒刘宗周在此讲学,培养了一个更大的儒——黄宗羲。黄的《明儒学案》是专门讲心学的。清末于书院旧址创办山阴学堂,秋瑾的同志徐锡麟曾任堂长。
“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是杜甫的名句。鉴湖在绍兴西南,它因“鉴湖女侠”秋瑾的英名而广为人知。阳明咏鉴湖的诗无甚名气,但从中可见他对家乡水的感情:“鉴水终年碧,云山尽日闲。”(《故山》)“春风梅市晚,月色鉴湖秋。空有烟霞好,犹为尘世留。”(《忆鉴湖友》)
罗列这些,是为了“呈现”我们已无法确知的王阳明的“生态环境”。越山是神奇的山,越水是神奇的水,越人是既不同于齐鲁人也不同于燕赵人的。吴越素称肝胆相照的邻邦,但越人强项,吴人奢靡。民风扞格难通。浙东学风与湘湖学风相近,而去浙西较远。阳明只能从姚江走出,而不可能从秦淮河畔崛起。秦淮河出名士,不大出志士。越地出志士,即使是名士也带有孤傲倔强的志士风。
湛若水在阳明的墓志铭中深情地说:“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藩,有以也夫。”——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