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淮西集团
此时的小胡,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泥鳅,连个爵位都没有。
但谁又能想到,正是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人物,却直接将大明建国初期,几乎所有的能臣力士一网打尽,死于朱元璋之手呢?
对于胡惟庸这个人,不少人只是在印象里,知道他害死了刘伯温,但对他的实质性了解并不多。
胡惟庸,一代权臣,风云际会,书写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他的一生,如同波澜壮阔的江河,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充满了无尽的传奇色彩。
胡惟庸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家,然而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很快就脱颖而出。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机智,逐渐在官场上崭露头角,赢得了朱元璋的赏识和信任。从此,他一路高升,成为朝廷中的重臣。
胡惟庸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地把握朱元璋的心思,因此他在朝廷中深得朱元璋的宠爱。他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逐渐成为了朝廷中的一股强大势力。
然而,随着他的权力不断膨胀,胡惟庸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朝廷重臣,而是渴望成为朝廷中的最高统治者。他开始暗中勾结朝廷中的其他势力,企图发动一场政变,夺取皇位。
然而,胡惟庸的野心最终败露,他的阴谋被朱元璋所识破。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中,胡惟庸被朱元璋所擒获,最终身败名裂,被处以极刑。
胡惟庸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一步步崛起成为朝廷中的重臣,再到最后的身败名裂,他的经历充满了波折和惊险。
假设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胡惟庸并非欲望的奴隶,那么历史的轨迹或许将会有所不同。
说到胡惟庸,那我们必须要提起另一个人,他的同乡、老师、上级,李善长。
李善长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他为人机智、谨慎,善于谋略。在朱元璋的领导下,他参与了许多战争和政治斗争,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善长的才华不仅仅在于军事上,更在于他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他深知权力的重要性和风险性,因此他一直保持着低调和谦虚的态度,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野心。
在明朝初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社会动**不安。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李善长积极参与政治改革和治理措施的实施。他注重民生、重视教育、提倡法治,使得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稳定的道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善长也逐渐意识到权力的**和危险。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不断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避免陷入权力的漩涡中。
当朱元璋暗示他主动让位时,他也明哲保身,退了出去。
不过,最后他终究还是没有逃过朱元璋的清算,一样死于朱元璋之手。
像李善长和胡惟庸都是文官,而徐达等人却是武将。
文臣和武将过分亲密,对于统治者来说,这可是一种天大的忌讳,对于下面的人而言,也是一种找死的行为。
不过,即使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如此亲密,加上他是朱元璋的老乡,且投奔朱元璋较早以外,胡惟庸早年在朱元璋的队伍中,完全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原因也是很简单,前有李善长这个朱元璋的“子房”,后有刘伯温这个明朝的“诸葛亮”,胡惟庸也只能像朱元璋手下的其他文官一样,亮了一下后,又暗淡了起来。
当然,这种待遇的人,不止他胡惟庸一人。
朱升这位大牛,曾经受朱元璋召见,给朱元璋提出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略,也被朱元璋同样评价为“谋略无双“、”文章第一”。
不也像其他人一样,因为李善长和刘伯温所散发出的光芒,默默无闻了起来。
毕竟,这两座大山,和胡惟庸更为亲近甚至算得上保护伞的李善长,胡惟庸不可能去得罪。
剩下的,就是什么都比胡惟庸多懂一点的刘伯温了。
挡人前程,无异于杀父之仇。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刘伯温并不热衷于权势,但胡惟庸依旧非常憎恨刘伯温的原因。
刘秀东汉开国,离不开云台二十八将;隋唐一统天下,依靠的是关陇集团;宋太祖黄袍加身,禁军将领功不可没。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淮西集团了。
淮西集团,是明朝肇建之中,是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
在明初政局中,淮西集团是地位显赫、颇为重要的一股势力。
这二十四位名将,他们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战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各怀绝技,英勇善战,共同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战歌。
其中有人或出身名门望族,或来自乡野村夫,但他们都拥有一颗炽热的报国之心。
他们并肩作战,互相扶持,共同抵御着外敌的入侵。在战场上,他们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在平日里,他们则亲如兄弟,无话不谈。
徐达,这个名字在历史的洪流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在明朝的开国之初。
他的故事,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诉说着英勇、智慧和忠诚。
徐达,生于元朝末年,身处乱世,他自幼便怀揣着拯救苍生的梦想。他性格坚毅,智勇双全,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在朱元璋的麾下,他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徐达的军事才能令人叹为观止。他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战场上,他勇猛无畏,身先士卒,令敌人闻风丧胆。他的战略眼光独到,总能洞察敌人的弱点,以出奇制胜的战术取得胜利。
然而,徐达并非仅仅是一位武将。他深知文治武功的重要性,因此在征战之余,他也致力于治理地方,改善民生。他推行屯田政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他还兴修水利,改善交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
徐达的忠诚和正直也为人所称颂。他一生忠于明朝,忠于朱元璋,从未有过二心。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徐达的一生,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的英勇、智慧和忠诚,不仅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常遇春,一个名字如春风般和煦,行动却如雷霆般威猛的男人。
他,生于乱世,却怀有一颗平定天下的雄心。他的故事,就是一部充满热血与**的史诗。
在那个动**的年代,常遇春以其出类拔萃的武艺和过人的智慧,赢得了众人的敬仰。他率领着一支铁骑,驰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人敢挡。他的每一次冲锋,都如同狂风骤雨,席卷一切敌人。他的每一次胜利,都如同阳光普照,温暖着无数人民的心。
然而,常遇春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真正的英雄,不仅要能挥剑破敌,更要能安民治国。于是,他在征战之余,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
可这两位淮西大佬,当大明建国之后,一个早死,一个有病。
李善长又给胡惟庸搭了台阶,因此胡惟庸得以一手遮天。
江浙集团的刘伯温可不想继续摊上这个烂摊子,在胡惟庸做丞相的第二年,就申请告老还乡。
然而,朱元璋却不愿意让手下这个未来唯一的丞相人选,偷偷溜走。
便强令刘伯温待在应天府内,在朱元璋的视线之内养老。
而胡惟庸也没有放过刘伯温,因为他曾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不宜入相这种话,因此深受后者的嫉恨,被大权在握的胡惟庸,直接解雇革去岁禄。
后来到了洪武八年(1375年),刘伯温生病后,胡惟庸更是接着朱元璋的旨意,私下更改朱元璋本来的意思。
等胡惟庸派去的御医,前去看望刘伯温之后,也许真的以为是朱元璋的意思,也许也是刘伯温彻底累了,不想在反抗了。
在刘伯温服完胡惟庸送去的药物后,直接后不久,便一命归西了。
《明史》卷128: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这件事,完全出乎了朱元璋的预料,他没想到胡惟庸居然这么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