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冬季北征?

在明清时期,棉甲不仅是士兵们的保护神,更是他们身份和荣誉的象征。每一件棉甲都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他们精心挑选棉花,巧妙运用丝线,将一块块棉甲打造成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棉甲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创意。

而在战场上,棉甲更是士兵们的信仰和依托。它不仅仅是一件防御装备,更是士兵们心中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勇气的源泉。在棉甲的庇护下,士兵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为了国家的荣耀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战到底。

明清时期的棉甲,不仅是防御装备,更是文化、工艺和信仰的完美结合。

说到棉甲,那我们就要提到它的原料,棉花的生长周期了。

初春时节,农民们将精挑细选的棉花种子播撒在肥沃的土壤中。这些种子承载着丰收的希望,静静地等待着生命的觉醒。随着春风的吹拂和阳光的照耀,种子逐渐吸收大地的养分,破土而出,展现出嫩绿的新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嫩芽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了茂盛的植株。它们伸出绿色的枝叶,向天空伸展,仿佛在向上帝祈求阳光的恩赐。在这期间,农民们辛勤劳作,为棉花植株浇水、施肥、除草,确保它们能够茁壮成长。

盛夏时节,棉花植株上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朵。这些花朵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吸引着蜜蜂和其他昆虫前来授粉。授粉后的花朵逐渐结出绿色的棉铃,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随着秋天的脚步渐近,棉铃逐渐成熟,变得饱满而柔软。农民们开始采摘这些棉铃,将它们晾晒在阳光下,使其中的棉花纤维蓬松起来。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洁白的棉花呈现在人们眼前,成为了纺织、制衣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因此,秋收之后,也会有足够的棉花,来供军队使用。

除了新式铠甲外,刘元德还充分考虑到了天气的因素,小冰河期。

众所周知,大明败亡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的腐败,另一方面也和小冰河期所造成的天灾有关。

小冰河的来临,对我们汉人的王朝来说,都是一次痛苦的记忆。

在遥远的过去,地球的气候曾经历过一段被称为“小冰河期”的寒冷时期。这是一个神秘而充满未知的时代,仿佛大自然将整个世界包裹在了一层厚厚的冰霜之中。

小冰河期的降临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分布时间广泛而漫长,跨越了数个世纪。在这段时期里,寒冷的气候逐渐侵蚀了温暖的土地,将生机盎然的景象冻结成了寂静的冰原。冰川蔓延,风雪肆虐,大地被一层又一层的积雪覆盖,仿佛世界的一切都被冰封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得不面对严寒的挑战,努力寻找生存的出路。在这个寒冷的世界里,人们更加珍惜温暖和生命,团结一心,共同抵御着寒冷的侵袭。

不过,现在这个时期,大明刚处于小冰河时期的初期,北方还没有冷到那种地步。

因此,较为暖和的棉甲,完全能够对大明的军队,进行很好的保暖。

当然,刘元德这么建议,也并不是因为他是赵括那样的人,只会纸上谈兵。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中原政权最大的威胁,所以每当中原地区出现大一统国家,势必会想尽办法解决这个最大的隐患。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为了能够熬过寒冷的冬天,基本上所有古人这个时候都在储备着过冬的粮食。

和中原地区有区别的是,游牧民族的经济以及食物来源主要依赖其草原畜牧业。

随着春风的轻拂,草原从沉睡中苏醒,新绿的嫩草如细丝般从泥土中探出头来。这是畜牧业的起点,是生命的再生之季。牛羊们开始在草地上欢快地奔跑,享受春天的馈赠,牧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夏季的阳光倾洒在草原上,牧草繁茂,绿意盎然。这是草原畜牧业的旺盛期,牛羊们膘肥体壮,皮毛光滑,草原上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牧民们忙碌而充实,他们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丰收的喜悦。

随着秋风的吹拂,草原上的牧草逐渐变得金黄,这是收获的季节。牧民们开始收割牧草,储备冬天的饲料。同时,他们也将一部分牛羊赶入市场,换取生活的必需品。秋天的草原,既有丰收的喜悦,也有离别的忧伤。

当寒风凛冽的冬天来临,草原上的生命似乎进入了休眠期。但畜牧业并未停止,牧民们依靠秋天储备的饲料,继续喂养着牛羊。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他们更加珍惜生命的温暖,期待着春天的再次到来。

因此,草原民族必须要在秋季的时候,来发动对于中原民族的掠夺,来获取更多的过冬物资。

这种硬碰硬的时机,其实对处于优势方的大明而已,并没有那么太有力。

不过现在大明王朝正处于军事势力最鼎盛的时期,虽然有了第二次北征失败的教训。

但是总体而言,大明王朝的实力还是要远远大于残存的蒙元势力的。

再加上现在蒙元势力当中,也是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各种势力,他们正在忙于争权夺利之中。

现在这几年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南下,对大明的边疆进行掠夺行动。

所以,刘元德想要主动推迟北征的时间,倒也不会对边疆的安危造成太大的影响。

而刘元德心中推迟北征进攻的时间,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那就是趁着天寒地冻的时候,给予北方的蒙元,来一套意想不到的攻击。

这也并非没有先例。

像李靖3000骑兵灭掉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就是在冬季完成的。

当然,一方面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突厥,遭受了暴雪,同时内部发生了叛乱,但更多的原因,也是李靖选择的时机有关。

这么说吧,你本来在一片茫茫大雪的冬天中过冬。

望着外面严寒的天气,是个人基本上就会忍不住躲在温暖的帐篷里,烤着火炉,吃着火锅,唱着歌,喝着烈酒来暖着身子。

而这种天气,你也丝毫不会相信有人敢出来行动。

然而,李靖就是因为觉得突厥人会抱有这个观点,便带着3000骑兵,冒着毛毛大雪,一路骑行,轻松赶到了突厥人的大本营外。

然后杀了个七进七出,将颉利可汗,手到擒来。

当然因为李靖那个时候的保暖措施确实没有到位,在行军的途中,其实李静的手下是因为严寒的天气冻死冻伤了不少人的。

但大明军队这边就不同了,只要刘元德所说的棉甲,及时制造出来之后,大明军队因为自然原因的伤亡,会变得微乎其微。

而在下了大雪之后,大明军队的优势便会增加到无形之大。

因为厚厚的积雪,蒙元势力所依靠的骑兵,根本无法发挥其机动性,很容易就会被大明军队的火枪兵包围起来成为活靶子。

有人会说,那么你沉重的火炮,同样也会成为大明军队的累赘啊。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不带不就行了吗?

没有马的游牧民族,身上穿着棉甲,带着火枪以及手榴弹的大明火枪兵,难道还打不了吗?

要是这也打不过的话,大明灭亡那是活该啊。

听完刘元德的解释后,太子朱标再次陷入到了思考当中,他飞速运转大脑,充分考虑了刘元德所说的每一句话。

半个多小时之后,太子朱标这才回过神来。

他的脸上再次浮现出激动的笑容,对刘元德夸赞道。

“元德,真没想到你在军事上的造诣也是如此的精通。”

“在我看来,你真的不比你爷爷刘伯温差到哪去啊?”

“标哥有些太过了,咱就是一个普通人。”

被太子朱标这么夸奖的刘元德也是有些脸红,连忙摆了摆手。

别人不知道,他自己还不清楚吗。

他刘元德这完全是在开挂,哪能和自己的爷爷刘伯温这种纯天然的天才进行对比呢?

和刘元德简单说了几句话后,太子朱标便带着刘元德,前往华盖殿,去面见他的父亲,大明最高的统治者,朱元璋。

听完自己的好大儿朱标的讲解之后,朱元璋的脸上露出了无比震惊的表情,像看个怪物一样,看着眼前的刘元德细细的将他上下打量了一番。

等到刘元德觉得浑身都有些不自在之后,朱元璋这才慢慢说道。

“元德,这真的是你想出来的吗?”

对于老朱,刘元德还是有些怨气的,自然没好气的说道。

“朱伯伯,这不是我想出来的,难道是你想出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