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风向大变!
因此,即使是朱元璋再小气,在对待功臣方面,也都非常大方。
这不就是怕手下的人不满意,没人肯给他卖命吗?
太子朱标对于朝堂文武百官的反应早有预期,简单点了点头后,保持着脸上微笑,继续说道。
“有功必赏,这是我父皇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我们大明建朝以来的底线之一。”
“我还是那句话,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只要你为大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大明一定会给予你该有的厚报!”
“这一点,我可以用我朱标之名向诸位保证,若有不公,尽管来找我,我一定为你主持公道!”
太子朱标的这一番霸气发言,瞬间提升了不少原本就对他心中抱有好感的文武百官的形象。
更有不少人觉得,太子朱标未来必定是一位能与秦皇汉武齐名的明君。
而扭过头去偷偷瞥了一眼高台之下的朱元璋,他的脸上也是露出了得意的笑容,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嗯,很不错。]
[不愧是咱的标儿,天生一副明君相,未来一定能当好大明的皇帝。]
[这江山交在标儿手上,咱放心多了。]
[刘元德这小混账,就留给标儿去用吧。]
老实说,其实太子朱标说的这番话,是有些过线了,这可不是一位太子该说的话。
可就像以前说的那样,朱元璋对待太子朱标的态度,简直是整个华夏封建皇朝的异类,他恨不得自己的好大儿马上成长起来。
因此,朱元璋又怎么会对太子朱标成长的表现进行打压呢。
估计下了早朝之后,朱元璋会兴高采烈的去和自己的妹子马皇后,来共享喜悦之情吧。
这时,一道突兀的声音突然响了起来。
“太子殿下!”
太子朱标眉头一挑,仍旧保持微笑,朝下看去。
原来是声音的主人,是之前的御史宋世明。
将朝堂内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后,宋世明这才对着太子朱标拱手说道。
“太子殿下!”
“可这和刘元德的封爵之事有什么关系呢?”
“宋大人,我知道你很急,但你先别急。”
太子朱标微微一笑,学着印象里刘元德的模样,胸有成竹的将双手背在身后,给同样有些疑惑的文武百官解释道。
“其实最近,父皇和我都在忙三件事。”
“而正是这三件事,恰恰就是为什么刘元德会成为,我们大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实封的伯爵的原因。”
居然还有这种事。
朝堂的文武百官中,不少人都非常好奇到底是什么事,能让朱元璋做出这么大的让步,再次窃窃私语起来。
除了火枪以及新的武器作坊这件事李善长、徐达等人略有耳闻外,像宗王供养制度这种属于朱家族人自己的事,他们这些外人根本没有渠道去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这些事。
“安静!”
锦衣卫一把手二虎看到朱元璋摆了摆手的动作后,立刻上前一步,大声提醒文武百官不要喧哗,保持礼仪。
而还跪在地下的宋世明,偷偷瞥了一眼毫无表情变化的李善长后,继续问道。
“太子殿下,微臣愚昧,请太子殿下详解。”
这三件事,朱元璋昨天已经和太子朱标商量过了,觉得现在说出来也没有任何问题。
因此,太子朱标看了一眼自己的父皇朱元璋后,便笑着开口说道。
“这第一件事,便是刘元德为我大明奉上一件神兵利器。”
“此物是一件火器,具体什么模样,暂时处于保密状态。”
“但我可以向诸位透漏,此物名叫火枪。”
“射程超过普通的长弓,可以在百米之外轻松穿透身着坚甲的士兵。”
“而熟练操作火枪的士兵,可以在两到三息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一次射击。”
“只要我们拥有足够多的火枪,那以后北边异族无论是谁,都不会是我们大明军队的对手!”
“真有如此神兵利器吗,太子殿下!!!”
一直在朝堂中保持安静的大明军方当中,不少将领全都两眼放光,恨不得立刻见一见这件被太子朱标所描述的神兵利器。
要是火枪真的像太子朱标描述的那么厉害,这将彻底改变以后的作战方式。
而他们这些将领再往后的征战中,肯定也会轻松多了,立大功的机会也大了很多。
“没错!”太子朱标肯定的点了点头,然后继续说道,“因为之前事关紧要,所以我们才一直对外保密。”
“现在,实际也已经成熟,父皇说可以让诸位大臣知道这个消息了。”
怎么可能?
和军方那边一片欢欣雀跃不同,此时的宋世明的脸上却写满了不可置信。
他根本不相信,区区一个黄毛小儿,居然能发明出这种神器,立刻质疑道。
“太子殿下,您该不会是.......”
“大胆!!!”
宋世明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被大明军方的大佬,太子朱标的好岳父,常遇春直接打断。
“太子殿下是什么身份,岂会当着陛下以及文武百官的面,说些子虚乌有的事!”
“火枪的这件事,我也知情!”
常遇春不顾众人的惊讶的表情,继续说道。
“前些日子,陛下让我进宫,就是为了对火枪的使用方法,进行评估。”
“确如太子殿下所言,此物足以改变我们和草原民族的攻守地位。”
“只要我们拥有两到三支上万人的火枪部队。”常遇春嘴角微微翘起,笑着说道,“即使没有骑兵的帮助,我们便可以横扫整个草原。”
“没错!”同样参与过火枪评估的朱元璋外甥,曹国公朱文忠也是出言肯定道,“培养一名火枪兵,不像培养一名弓箭手,投入那么大。”
“即使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只要经过一两个时辰简单的训练后,便可以熟练的掌握对于火枪的应用。”
“因此,只要拥有足够的火枪,我们就拥有足够多的火枪兵!”
“凭借咱们大明庞大的人口,以及匠作能力,区区一个草原异族,还不是随便可以拿捏?”
“另外。”宋国公冯胜看了一眼似乎有话要说的户部尚书吕昶,笑着说道,“普通火枪的造价并不高。”
“只要把投入到北征弓弩花费的一小半预算拿出来,就可以为这次北征提供一只五六千人的火枪部队。”
“这么一来,既可以检验火枪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又可以为我们未来继续使用火枪部队,提供足够的经验。”
宋国公冯胜的话,让本来打算就大明财政支出问题的户部尚书吕昶暂时熄了开口的年头。
别看大明现在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大明财政四处都是漏洞的,全靠户部尚书吕昶想法设法,今日东补西,明日西补东,这凑一点那省一点,这才维持住正常的财政运转,才让朱元璋有个安稳的朝廷。
因此,要是更换火枪要额外进行大笔开销的话,身为户部尚书的吕昶可是要跳出来打人,不,可以说是杀人的。
对于曹国公朱文忠这些军方大佬人物,宋世明区区一个都察院的御史,自然是不敢有所异议。
不过,他眼睛转了一转,突然将矛头再次指向刘元德。
“启禀太子殿下。”
再次将众人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边后,宋世明继续说道。
“即使发明了火枪这一神兵利器,但他的功劳也不足以获得封爵吧!”
“但凡我大明获得封爵的功臣们,他们是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可比这发明火枪这一功劳要大的太多了。”
“区区火枪,就按照往常的标准,封赏一些金银珠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浪费一个宝贵的爵位啊!”
“是啊,是啊!”
一些不明所以的文武百官,反应过来后,也跟着宋世民附和着。
在不少不了解火枪的文武百官看来,虽然这火枪据三位军方大佬介绍看起来也很厉害。
但实际上,它还没经过实战,但从表面描述,众人觉得这东西,充其量也只算得上一个弓箭的加强版,按功劳根本算不上封爵。
大明的能工巧匠也是不少,要是区区一个火枪就能封爵,那么整个大明岂不是乱了套了?
“宋大人说的没错,单单凭火枪这一功劳,确实不足以封一个爵位。”
太子朱标对于宋世明的话,没有任何反对,反而赞同的点了点头。
“不过。”
太子朱标语气一转,继续说道。
“除此之外,刘元德还为工部提供了一种新式的军器作坊。”
“军器作坊?”*N
众人心中升起了一个大大的问好,这又是怎么回事?
大明建朝初期的官员可不是以后八股文科举上来的,现在能在大殿内有一席之地的人,每个人身上可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不少人对于军工产业也是比较了解的。
军器作坊还有什么改进的,不就那回事吗?
不少文武百官觉得,太子殿下有些大惊小怪了。
不过碍于朝堂礼仪,以及朱元璋的震慑,还没有哪个不开眼的出来找死。
“刘大人确实培养了一个好孙子啊!”
这时,工部之首,工部尚书赵翥(zhù)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往前一步,站了出来。
赵翥,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学家、哲学家和水利专家,他也是单安仁后的第二任工部尚书。
这个是一位全能的大才,他不但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学问,而且更精于治水,以疏渠利民为已任。
在实际历史上的洪武六年、洪武七年(1373--1374年)任工部尚书,洪武七年曾任礼部尚书兼任工部尚书。
在这个时空,因为赵翥实在是太能干了,朱元璋根本舍不得把他按照原历史送到江西治理水利工程。
因此,赵翥的工部尚书一直干到了现在。
嗯?
一直在默默观察现场局势的李善长,看到工部尚书赵翥突然为刘伯温说话后,眉头微微一皱,有些不悦的眨了下眼睛。
可回过神意识到这里是朝堂后,李善长立刻恢复了脸上的笑眯眯,但他的心中就却掀起了无边的波澜。
[搞什么鬼?]
[赵翥这老儒士不是一向保持中立的吗?]
[怎么会主动掺和到刘伯温的事中?]
[难道这老东西像下注了,主动给刘伯温示好?]
工部尚书赵翥(zhù)可不知道自己的这位同僚内心的活动这么活跃,他脸上带着激动的笑容,对着好奇的文武百官们解释道。
“太子殿下说刘元德为大明提供了一种新式的军器作坊,其实是有些不准确的!”
“真正意义上来说,刘元德对我们大明的铸铁以及相关产业,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N
不少文武百官对于这个新词比较好奇,但都理解它的表面意思。
更有和工部尚书赵翥熟悉的官员问道:“赵大人,具体是怎么回事,你快说吧!”
“好!”
工部尚书赵翥也不再买什么关子,清了清嗓子,将他从刘畾提供的那份图纸上所得到的部分感悟说了出来。
“因为要为这次北征,尽快提供一批可靠的火枪。”
“陛下特意让发明火枪的刘大人的长孙,刘元德去主持生产工作。”
没毛病,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大家点了点头。
“可是,刘元德却觉得,我们工部作坊的生产方式很落后,生产效率也非常低下,完全达不到他心中的标准。”
“这也怪不得赵大人啊!”
有好事者为工部尚书赵翥打抱不平。
“是啊是啊,经过蒙元一朝,加上后期连年征战,懂得宋朝军器生产方式的人,早就被消耗的差不多了。”
“现在我们能恢复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很不错了!”
“诸位大人说的对。”
工部尚书赵翥拱起手来朝那些仗义执言的同僚表示感谢,随后继续说道。
“作为大明的工部尚书,我岂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空食大明的俸禄?”
“因此,我一直在不断的查找现存的古籍,想方设法恢复我们原本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