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巧而不辩: 没有人能在争吵中获益,赢下一局树下一敌
高明者不争辩,争辩者不高明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人为了某件小事情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最终闹得惨败收场的情景。比如拥挤的公交车上,两人因为踩脚或者抢座而恶语相向;同事之间因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同而发生激烈争执,从此横眉冷对,形同路人;朋友之间因为误会,从此断交……
这些冲突,不仅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而且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甚至结下仇恨。这是非常不必要的。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出现观念上的分歧,如果硬要弄个水落石出,有个定性的说法,往往会适得其反。
所以,对待一些无关紧要或者非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大可采取宽容、不计较的态度,避免无谓的冲突。这是我们的生存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一个穿绿装的人来拜访孔子,碰巧孔子外出不在家。
在等候孔子回来的期间,这位穿绿衣服的客人想先考考正在门外扫地的学生。他走到学生面前问道:“请问,你是孔子的弟子吗?能不能向你请教一个问题呀?”
孔子学生回答说:“我是孔子的学生,请问您想请教什么问题?”
客人便问道:“请问一年中共有几个季节?”
孔子的学生很疑惑这位客人为何问如此简单的问题,他莫名其妙地看了看对方,说:“一年中当然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了。”
听完孔子学生的回答,客人直摇头,他反驳道:“不对,一年中明明只有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
孔子学生听后,胸有成竹地争辩道:“不!是你搞错了,一年的确有四个季节,我老师也是这样说的,一定是你搞错了!”
客人毫不示弱地回敬道:“别人都说一年只有三季呀,是你错了!”
就这样,两个人争来争去,也没争出个结果来,于是那客人提出:“要不我们打个赌吧!”
孔子的弟子自信地说:“赌就赌,那你说赌什么?”
客人便说:“假如确定一年有四个季节,我给你磕三个响头;假如确定一年只有三个季节,你给我磕三个响头。你看怎么样?”孔子弟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客人。
话音刚落,孔子就从外面回来了。孔子学生急走向前请教老师:“老师,一年到底有四个季节还是三个季节?”
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转过身回答弟子说:“一年有春、夏、秋三个季节。”学生顿时傻眼了,那个客人非常得意,说道:“我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吧,让你不相信,既然你错了,赶紧给我磕三个响头吧。”
孔子的学生看了老师一眼,无奈地给客人磕了三个响头,客人开心地走了。
客人走后,学生不解地问孔子:“老师,你以前明明告诉我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怎么今天又改口说只有三个季节呢?”
孔子笑了笑,对学生说道:“你没看到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根本活不到冬天,所以,在他眼里,一年永远只有他所经历的春、夏、秋三季。你和这样的人无休止地争吵下去,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与其妄自伤神,还不如吃点亏磕三个头,成人之美。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听完孔子的教导,学生恍然大悟。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与他人进行无谓的争辩,发生无谓的冲突,是非常不明智的。这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会让自己显得愚不可及。只有尽力避免,才能使我们排除干扰,不为无谓的事情伤神。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和他人发生无谓的冲突呢?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当冲突一触即发时,应试着及时转移话题。罗斯福总统对待他的反对者,常常会和颜悦色地说:“亲爱的朋友,你到这里来和我争论这个问题,很好!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两人的见解自然会有不同的地方,让我们换个别的话题来讲讲吧!”
这种首先亮出“免战牌”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无谓的冲突。
其次,认清自己,建立高水准的自尊。俗话说得好:“阎王好惹,小鬼难缠。”稍加留意,你会发现,在人际交往中,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往往更容易相处,而那些不上不下的人,反而会刻意刁难他人。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避免无谓的争论,就应该建立高水准的自尊,提高自身的内涵层次,培养宽阔的胸襟。
此外,如果总是和他人发生无谓的冲突,不仅无济于事,还会自贬身价。
最后,对他人做到“低压力”。如果我们想要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而又不发生无谓的冲突,则应放弃威胁和强迫的手段,转为冷静陈述的方法,让对方感觉你不是在对他施压,将他逼到绝地。
如果使用威胁强迫的硬手段,只会让对方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双方不必要的冲突。
要明白,避免无谓的冲突,不是要你屈服于他人的观点和情绪上的压力而放弃自我,努力做事才是王道。
美国总统克林顿就在白宫发表过一次演讲,说道:“如果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指责,再逐一做出相应的辩解,那我还不如辞职算了。我在凭借我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工作,而且始终不渝。如果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反对的意见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事实证明我是错误的,那么就算有十个天使说我是正确的,也无济于事。”
无休止的争论和冲突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要知道,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孰是孰非,不一定非要有个定论
当你的朋友不问青红皂白把你狠狠地批了一顿后,尽管你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冷静,但还是免不了要肝火上升,同朋友辩论不休、据理力争。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表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争辩的结果,你永远都不会赢。有人也许会有疑问,为什么不会赢呢?明明真理就在我的手中,我怎么会得不到胜利呢?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写的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能很好地解答这个问题。
一次,卡耐基请了一位装潢设计师,让他为自己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卡耐基大吃一惊。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卡耐基家里做客。看到那些窗帘,他随意地问起了价钱。当听到价钱后,他愤怒地说道:“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卡耐基知道朋友说的是实话,但他跟一个普通人一样,觉得让别人知道自己被人占了这么大的便宜有损自己的智慧,于是开始为自己辩护。他说,贵的东西终究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以低价钱买到高品质的东西,等等。
第二天,另一个朋友来卡耐基家做客。当看到那些窗帘后,他也随意地问起价钱。不过当他听到价钱后,他不是说卡耐基被骗了,而是赞扬那些窗帘非常精美。这时,卡耐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他说:“说真的,我上当了,我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后悔买了它们。”
卡耐基的第一个朋友说的是事实,但是卡耐基却觉得这是在侮辱自己的判断力;第二个朋友说的不是事实,但卡耐基听到耳朵里,却觉得很悦耳。这说明,有时候,真理即使在你的手里,你也很难赢得胜利。
与人争辩更是如此,只要争辩一开始,就已经没有了赢家。如果对方是正确的,自然会据理力争,咬紧不放,你会因为没有道理而落于下风成了输家。如果对方是错误的,羞刀难入鞘,开始提高音量,用似是而非的道理诡辩,最后双方闹得面红耳赤,场面十分难看。到了这个时候,即便你在争论中赢了又如何呢?在其他人眼里,你依旧是场面上难看,和那个失败者一样,是没风度、没修养的人。所以说,争论一旦开始,就已经没有赢家了。
陈华没想到自己26岁的生日宴会上竟然会发生令自己不高兴的一幕。
那天,为了庆祝生日,她把在同一个城市的好朋友都请来了。
宴会上,有一个叫张峰的人,说要给大家带来一首张学友的《冰雨》。当张峰唱完后,有一个叫李强的人走过来对他说:“你说错了,《冰雨》不是张学友的歌曲,是刘德华的。”
张峰觉得自己没有错,坚持说这就是张学友的歌曲。
李强看他如此坚持,就叫他问别人,看看到底谁错了。
大家看张峰和李强如此争执,都知道不管是回答张学友还是刘德华,都会让另一个人觉得很没面子。所以,他们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说不是很清楚。
李强觉得很奇怪,《冰雨》是刘德华的歌曲,几乎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他们怎么会不知道了呢?
最后,陈华实在看不过去,就走了过去,对他们两个人说道:“你们是来给我过生日的,《冰雨》是张学友的歌曲还是刘德华的,有那么重要吗?”
这时,张峰和李强才发现,他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而忽视了来这里的真正目的。
与人争辩,你永远不会赢,即使你赢了,其实也是输了,因为你证明自己确实比对方聪明,这就等于在直接地打击他的智慧、判断力、自尊心和荣耀。如果对方不肯服输,就一定在等一个你出丑的机会,再狠狠地奚落你。做生意及做销售的人会经常这样对自己说:“永远不要与人争辩。”因为他们知道,跟人争辩的时候,自己的情绪会受到很大波动,这样的谈判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自己的预期相差太多。
永远不要跟别人争辩对和错。集科学家、发明家及文学家于一身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对这一点很是赞同。他说:“如果你一味地去争强、去争辩,即使你占了上风,这种胜利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获得对方的认可。”为人处世,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避开争辩,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懂得退让。记住,千万不要和别人做无谓的争辩,因为那样既得罪了别人,又落不到什么好处。
得饶人处且饶人,有理也需让三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管我们多么小心,也难免会在生活中、工作上出现一些错误,影响到其他人。如果对方肯一笑而过,大方地原谅你,你会怎么想呢?“他可真好,真是个善良的人。”日后对方有需要帮助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乐于还这个人情。如果对方咄咄逼人、不依不饶呢?即便你知道是自己的错,还是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认为对方的人品有问题。那么,在他遇到麻烦的时候,你多少会有一点幸灾乐祸的想法。
“有理也需让三分”,不仅是一种宽容的心态,也是一种善良的美德。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上午,一个妇女到农贸市场去买菜,她后面站着一位老人,由于市场人流量非常大,所以在拥挤的时候,她一不留神,一脚踩到老人的脚后跟上。
“你干吗呢?”老人怒目而视,大声地质问道。
妇女赶忙向老人道歉:“大爷,对不起啊!我不是故意的,你看人这么多。”
“我不管你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总之我的鞋被你踩脏了,总是事实吧。”
面对老人的不依不饶,妇女只好不停地道歉。结果,很多人围了过来。当知道事情的原因后,他们纷纷指责老人。老人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只好不情愿地走了。
故事中的老人被踩脏了鞋子,脚踝可能也被踩得隐隐作痛,生气是难免的,但是生气要有限度,对方已诚恳地道歉了,此时再继续争执下去,就显得有些不近人情了。
原本的受害者,在咄咄逼人的一面暴露出来以后,反而成了加害者。原本的加害者,在表现出真诚和弱势后,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同情。所以,得理不饶人,有时候会让旁观者的态度反转,让你成为那个被声讨的人。
“得理不饶人”会缺少人情味,有理也会变得无理。从表面上看,你摇动着胜利的旌旗,实则你已经慢慢地走向失败。
“得理且饶人”,就是见好就收,它不仅让对方觉得你可敬可亲,也为自己设了一台阶,留了条后路。否则一旦以后别人得了理,怎会轻易放过你?由此来看,“得饶人处且饶人”是智者的行为,是仁者的智慧。
这是一个在美国马里兰州流传很广的故事,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一定是发生在美国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中国上海的一家大饭店。
一天上午,一个叫罗伯特的美国小商人突然闯进经理室,他生气地对经理说道:“你就是经理吗?我刚才在大门口摔倒了,你们的地面怎么这么滑,太危险了,我还没见到这么差劲的饭店,马上带我去医务室……”
面对客人的不断指责,经理不仅没有生气,而是非常客气地说道:“真的很抱歉,你的腰还疼吗?我们马上带您去医务室,请你稍坐一会儿。”
罗伯特坐在椅子上后,继续抱怨。经理这时拿出一双舒适的拖鞋,温和地对他说道:“请您把这个换上,它能让你稍微舒服一点,我们这就带您去医务室。”
检查很快就结束了。罗伯特没有什么问题,他也很冷静地跟经理回到经理室。
经理还是温和地对他说:“没问题比什么都好,因为我们的饭店给您造成的麻烦,我再对你说声抱歉,请喝杯茶吧!”当罗伯特喝了一口茶后,经理把他的鞋还给了他。他把鞋穿上后,发现似乎有点不一样了。
经理和气地说道:“很冒昧,我们擅自修了你的鞋。不过,你这双鞋的后跟确实已经很薄了,我刚才叫了一个人把它送到楼下修鞋的地方换上橡胶后跟。这样一来,你就不会因为地板太滑而滑倒了。”
罗伯特听了经理的话后,很高兴地说道:“谢谢你的好意,您的关怀我不会忘记的。”经理送他出门时说:“如果这件事我们做得有些不妥,请你忘记吧,欢迎您再来。”
罗伯特回到美国后,经常在圈子里讲起他的这个故事。时间一长,圈子里的人几乎都知道中国上海有这么一家饭店。每当他们来到上海的时候,第一选择也是这家饭店。
这本来是一件特别小的事,但是由于饭店经理的退让,饭店的生意变得越来越好。一个小小的矛盾没有升级,结局皆大欢喜,这是最让人欣慰的地方。
试想,如果饭店经理面对罗伯特的抱怨,直接说:“这不是我们饭店地面的问题,而是你的鞋跟太薄了。”这虽是事实,但是罗伯特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会不高兴,而且觉得相当丢脸,出了这家饭店后,以后肯定不会再住进来。
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结果是,每当他向别人提起中国的这次旅行时,他或许就会无意地说:“我真倒霉,住进了一家服务如此不好的饭店。”看到了吧,得理不饶人,其实受到伤害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和谅解,特别是别人的错是无心犯的,你就更没有必要把它放到心上。如果别人是故意伤害你,你也不要一味地寻求报复。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才是真正的有智慧。
给别人面子,就是在照顾自己的“脸面”
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好面子,几乎是所有人的毛病,连面子都不顾的人,通常会被大家讽刺为“不要脸”。
所以,有深度的人早就警告世人,“打人不打脸,骂人别揭短”。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就可能和你“撕破脸”,最终只会互相伤害、两败俱伤。
如果你想和别人友谊天长地久,那么就要懂得照顾对方的感受,尤其是要给足面子。很多时候,面子对一个人来说,不是一种软需求,而是一种硬需求。虽然现在早已不是那个不吃嗟来之食的迂腐时代,但即便是在街上乞讨的人,也不愿意抛弃自己的面子。中国人是非常讲究礼尚往来的,你给别人面子,别人自然也会给你面子。
当然,也有人说,面子不是要明码标价的,只要开的价格足够高,落面子算什么呢?话虽如此,但你在不给人留面子的时候,开出合适的价格了吗?更何况,即便你仗着自己能开价的权力落别人的面子,那么等将来人家不需要你的时候,又会不会报复回来呢?
言语中给人留面子,就相当于给自己留面子。所谓风水轮流转,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是高高在上的那一个呢?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别人手中有什么样的底牌,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也真假难辨,又怎么能确定自己就真的一定比对方强,不会反过来被对方“打脸”呢?
如果什么时候,我们都能做到凡事有分寸,懂得给别人留面子,那么自己定然不会丢面子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给别人面子,其实是在照顾自己的“脸面”。
有一位文化界学者,每年都会被某一专业领域的杂志社邀请,参加杂志年终评鉴工作。这份工作虽然没有多少报酬,但胜在知名度高,是一项难得的荣誉,对树立个人品牌形象大有好处。很多人贴钱想参加都进不来,也有人只参加一次,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够年年被邀请,他始终笑而不语,直到退休那年,不再参加评选工作,才讲出了其中秘诀。
他说,比他专业能力强的人很多,比他职位高的人更不少,他之所以能够年年得到人家的青睐,是因为晓得给别人留面子。
他说,在公开的评审会议上,他一定会把握一个原则:多称赞,多鼓励,少批评。会议结束后,他会私底下单独找杂志编辑聊天,婉转地指出他们编辑上存在的不足。虽说杂志名次总有先后,但如此一来,每个人都不尴尬。就是因为他总能保全别人的面子,承办该项业务的人员和杂志编辑对他都很友好、尊敬,当然每年都找他当评审。
中国人就是这样好面子。你给别人面子,别人就给你面子;你让别人尴尬没面子,小事可以翻脸,大事则可能闹出人命。如果你只顾及自己的面子,不顾及别人的面子,一定不会受到欢迎;如果你处处使人难堪,别人肯定有一天要你好看。
三国祢衡,才高八斗,聪明是聪明,就是城府太浅,情商不够。
曹操招他,他端起架子自称狂病,不肯前往,且多有狂言。
曹操派人再召,并决定给祢衡个下马威,故意不给弥衡设座。祢衡一下子狂气勃发,仰天大喊:“这天地之间,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呢!”这话明显是冲着所有人去的,在场的诸位有一个算一个,谁听见了,就算骂到你了。
曹操生气归生气,还是决定以理服人,就说:“我帐下文武无数,皆是当世英雄,何谓无人?”
祢衡轻蔑一哼,“就他们?荀攸只配看守坟墓,程昱守大门倒不错,郭嘉能念念诗词,张辽可以用来打鼓,许褚适合放牛,徐晃可用来杀狗,等等”。这下子,曹操帐下的人都想一刀剁了他,张辽拔出了刀,曹操更是恨得牙根直痒痒。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曹操不能杀他,否则会落下不能容才的坏名声,最后强行把他送到刘表那里去了。
刘表一开始把他奉为上宾,让他掌管文书,十分信任他。但祢衡就是改不了目空一切的毛病,说起话来夹枪带棒。刘表本来就气量狭小,自然不能容忍祢衡这般放肆和无礼。但他有城府,知道曹操是想借刀杀人,他才不担这个恶名,于是又把祢衡打发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了。黄祖是个大老粗,性子急躁,刘表是想效仿曹操借刀杀人。
祢衡初到江夏,黄祖对他也很优待,然而他又故态复萌。一次宴会上,他说黄祖是一个木偶,让黄祖在众宾客面前非常没面子,于是骂了他两句。他疯劲上来了,大骂黄祖是个“死老头”。黄祖生气,要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要杀祢衡。
消息传到许昌,可把曹操乐坏了,说:“让你毒舌,自找死路,该!”
做人做事,如果不懂得给人面子,处处使人尴尬,理解你的人知道你没有恶意,大不了骂你一句“白痴”;不理解你的人,就会觉得你“不上道”,甚至是在“搞事情”。你不给别人留余地,最终自己也会没有余地可留。
所以说,讲话要有分寸,讲究尺度。懂得给别人留面子,就是在照顾自己的“脸面”,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分寸。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雷区,一两次还好,如果总是落别人的面子,一旦触及他人雷区,就别怪别人不给你面子了。
留白是最高明的画技,沉默是最高明的“话技”
在中国画中,有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叫作“留白”。简单来说,就是在绘画作品中,恰当地留一些空白,让人可以任意发挥想象。这样的艺术气息只有在国画中才能体会,也是国画最大的魅力所在,这是中国人的分寸。这一技巧同样可以运用到说话中,很多时候,适时地沉默往往比喋喋不休地争辩更有力量。
有这么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很久以前,驴和马是好朋友。它俩为同一个主人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拉磨。每次拉完磨后,主人都会犒劳它们一顿丰盛的饲料。
驴是一个非常懒惰的家伙,它每次都偷懒,不仅活干得慢,而且时间也没有马干得久。但每次拉完磨吃饲料时,驴都会吃得比马多。它的理由是:“你的身体比我强壮,我要多补一补”“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要不吃多点,明天肯定干不了活”,等等。
马非常老实,起初还相信驴的说辞,但时间久了,它也明白驴是故意说的。然而,每次它想说服驴好好工作,不要偷懒时,都以失败而告终。
磨坊里的小老鼠见马干得多,吃得少,就给马出了一个主意。它说:“每次驴提前与你换班时,你都保持沉默。每次它要求多吃点你的饲料时,你也什么话都不说。”
马不清楚小老鼠为什么让它什么话都不说,心想,它说话时都被驴欺负,不说话岂不是会被欺负得更厉害?不过,它见小老鼠一副高深莫测的模样,就决定按照小老鼠的话去做。
这一天,驴依旧提前要求换班,它滔滔不绝说了很多理由,但马从始至终没有说一句。驴弄不清楚马是怎么想的,别无他法之下,它再次拉磨,一直到超过规定的换班时间了,才再次对马说要换班,马这才替换了它。
拉完磨吃饲料时,驴又故技重施,想要多吃点马的饲料。可是,任凭它的理由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马都沉默不语。最后,驴看见马皱起眉头,吓得什么话都不敢说了,还连忙将自己的饲料分给了马一点。
此后,驴再也不敢占马的便宜了。
这是一则很有深意的故事。驴之所以乖乖听话,甚至是主动工作久一点,多给马吃一点饲料,一方面是因为心虚,另一方面是因为马的沉默让它捉摸不透马内心的想法,害怕身强体壮的马会踢它一脚。这就是沉默的力量。
当我们与人谈判,尝试说服他人时,往往喜欢唾沫横飞,口若悬河,试图用自己的口才征服对方。殊不知,有时沉默才是让他人信服的利器。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地沉默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沉默一来使人没有安全感,二来人性向来排斥沉默,这就使面对沉默的人常常沉不住气。正因如此,许多谈判高手在说服他人时都会打出“沉默”这张王牌,让对方在自己的沉默下主动投降,从而打赢这场说服战。
需要注意的是,沉默不是一个劲地不说话,它需要把握时机,呈现出沉着冷静、大权已握的姿态。这种姿态可以迫使对方沉不住气,从而先亮出底牌,最后再妥协。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在说服别人时,一个劲地喋喋不休,而别人从始至终都是气定神闲、不为所动,你是否会觉得无所适从,不断想象最差的结果,甚至选择妥协?
如果说留白是最高明的画技,那么沉默无疑就是最高明的“话技”。沉默虽然是无声的,但它却无声胜有声,所展现出来的力量比任何话语都更加强劲。只要将沉默运用得当,它比任何精心设计出来的语言都更让人信服。
爱迪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发明家,自动发报机就是他的发明之一。
自动发报机被发明之后,爱迪生一直想要卖掉这个发明,想要用卖掉的钱建立新的实验室。可是,他对市场行情一点也不了解,也不知道他的这项发明能卖多少钱。他的好朋友得知他的烦恼后,笑着对他说:“沉默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价格。”这话让爱迪生立马茅塞顿开。
后来,一位商人找上爱迪生后,想与爱迪生谈价格。他问爱迪生:“你给出的价格是多少?”
爱迪生沉默了一会儿,反问:“你能给我的价格是多少?”
商人开了一个价格,爱迪生沉默着。见此,商人以为爱迪生不满意,于是又将价格抬高了点。这一次,爱迪生依旧沉默。之后,商人再次抬高价格。
这期间,爱迪生虽然沉默,但却一直打量商人的神情,直到商人皱起眉头,按捺不住后,他才点头同意了商人开出的价格。
原本爱迪生心中预算的价格是2万美元,但他的沉默让他多赚了8万美元。这也使他感受到沉默的力量居然如此之大。
爱迪生的沉默以对,让商人觉得他是对自己开出的价格不满。因为猜不到爱迪生是想卖还是不想卖,而他自己又想买,无奈之下只能主动抬高价格。爱迪生一直用沉默将价格抬到商人的最高价格底线。正如他的朋友所说,沉默会给你一个满意的价格。但若是爱迪生一开始就开出自己的底价,按照商人好利的个性,一定会压低价格。即使爱迪生说再多的话,他也无法说服商人多出价。
俗话说:“废话是土,沉默是金。”很多时候,沉默是我们赢得说服战的有力武器。沉默是一件隐形斗篷,它能遮住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会让对方无法探知你的底牌。当别人慌乱之时,你沉着以对,一场说服战,谁的手段更高一筹,结果显而易见。可见,沉默往往比针锋相对更让人敬畏,也比滔滔不绝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