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五 让:共事的智慧与风度
第十章 为而不争: 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把纠纷的灾祸避掉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除非是深仇大恨,才要对别人穷追猛打;除非是法庭上的严肃辩论,才需要据理力争。在我们的平常生活中,即使自己一方有理,也要容忍三分,用宽广的胸怀感化对方,而不是死盯住对方不放。得理也要饶人,会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平友善,把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如果是别人无心犯的错,你就没有必要将它放在心上,而应该大度地原谅他;如果别人是故意伤害你,你也不要一味地寻求报复,正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能够得理饶人才是聪明的人。
清朝康熙年间,人称“张宰相”的张英在京城做官。他为人豁达,心胸开阔,很少与人斤斤计较。他的老家有个邻居,是一个姓叶的侍郎。这个人比较爱算计,喜欢占小便宜。
有一次,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共用的墙拆去并侵占了三尺,而且不以为然。张家自然不服,所以两家有了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而张英不但没有插手,还作诗一首劝慰家人: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收到张英的回信,当然是见诗如见老爷,随即命令家人退后三尺筑墙。叶家看到张家主动退让,非常钦佩张家的涵养,为了表示敬意,也退后三尺。每家都向后退了三尺,这样两家之间的距离就变成六尺。这六尺宽的距离就形成一条小巷,并因此得名六尺巷,被百姓传为佳话。
张英没有因为自己有理而咄咄逼人,他的豁达与礼让感动了邻居,也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你对别人的尊敬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互敬互让一定是由一方的主动开始的。
退让表面上看是吃亏,但事实上由此获得的收益要比你失去的还多。这正是一种成熟的、以退为进的明智做法。
汉朝时期,南阳太守是一位叫刘宽的人,他为人宽厚仁慈,心地非常善良。他对待手下和百姓非常宽容,从不穷追猛打。每逢小吏或是百姓做错了事,他都只让差役用蒲鞭轻轻责打,以此表示警告。他在老百姓心中有着相当不错的口碑。
刘宽的夫人听人说丈夫很得民心,并不十分相信,她想看看刘宽是否真的像百姓所说的那样。为了试探刘宽,有一天,她让婢女在刘宽和属下一起办公时,端着一碗肉汤走出来,当走到刘宽旁边时,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肉汤泼到刘宽的官服上。如果是其他官员,必定会把婢女责打一顿,或者臭骂一通。刘宽不仅没发脾气,反而还问婢女有没有烫伤手。由此足见,刘宽为人宽容的度量确实超过一般人,刘夫人看后是心悦诚服了。
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有个人看见刘宽驾车的牛,硬说是自己的牛。倘若换了别人,一定会据理力争,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可刘宽什么也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了。
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还给刘宽,还一个劲地向他赔礼道歉。刘宽找回了牛,非但没有责备那个人,还好言好语安慰他一番,叫他不必担心,他不会怪罪于他的。
刘宽每次被人误解,或者被人捉弄,都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但他总是能得理还饶人,可见刘宽的度量真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
得理也需让三分,说明要理解和容纳他人的缺点,这样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拥有亲密的朋友,受到更多人的拥戴。
宽容别人的错误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更是一种处世的学问。得理时更加饶人,则显示了一种境界。如果我们都有这种宽容忍让的心态,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别因面子让你多一个对手
常言道:“人有脸,树有皮。”这里的脸是指人们的面子,它特别受人们重视。的确,每个人都爱面子,也都时刻想着如何维护自己的面子。
因此,在你拼命维护面子时,千万不要忽略别人的面子。因为面子也像物理学中的力一样,是相互的,只有给别人留足面子,反过来才能给自己创造出面子。
给人留面子是体现你尊重对方的一种方法。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人有被尊重的需求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什么是尊重?给他人留面子,无疑是尊重的一种。什么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就是想着办法给自己挣面子。可见,面子被人们看得有多重。
倘若你不懂给别人面子,即使你们是好朋友,他也许会变成你的对手。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次会议上,总监曾就某个设计问题当着众人的面厉声质问设计部经理。本来不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但是他的语调以及态度带有很强的攻击性,言辞也极为苛刻。事实上,总监只想提醒这位经理在工作中要更认真和严肃。
这位经理在公司中是出了名的好脾气,但是不想在同事、领导、下属面前失面子,竟然和总监吵了起来。两个人在会议上闹得很僵,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这次事件之后,这位经理在以后的工作中经常表现得不是很积极,并且两个月后离开了公司,去了竞争对手的公司。正是由于他的加入,原公司的很多业务被他带走了,那位总监也因自己不给下属面子让公司损失惨重而被老板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不给别人面子,别人就会觉得你不尊重别人,觉得你不够成熟稳重,甚至还会觉得你的人品有问题。这样的人,是很难让下属服气的。给对方留面子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会让别人丢面子,是因为他们没有给对方留面子。就像故事中的总监,他不仅在领导以及下属面前颜面尽失,而且还失去了一位能力超强的下属。尽管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这种有损他人面子的行为,却给自己以及公司带来无法预料的损失。
生活中,这种人与人之间留面子的情况,也可以用心理学上的互惠原则来解释。也就是说,事关面子的问题要遵循互惠关系。从心理学上讲,如果你在某种场合给对方留足面子,对方的心里就会有一种负债感,进而想方设法以同一方式或者其他方式还给对方,以放松内心的这种负债压力。这就好比一个朋友在急需用钱的时候,你将钱借给对方,虽然是对方向你借钱,你也非常愿意借给对方,但是对方心理还是会产生负债感,并会想办法尽快将钱还给你,有时甚至带着利息还给你。
人就是如此奇怪的动物,有时他宁可吃暗地里的亏,也可以吃明面的亏,但就是不能吃面子的亏。所以,你要想经营好你的人际关系,就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不仅要给对方留面子,有时还要想办法给对方挣面子。这样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对方才会给你留面子,并忠诚地做你让他做的事情。
某公司销售岗位上有一位老员工,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了许多年,业绩说不上突出,但始终是中上水平。人到中年问题多,这位老员工也毫无疑问地迎来了中年危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让他不堪其扰,业绩直线下降。
业绩提高就会得到表扬和奖励,业绩下降迎来的自然是批评和惩罚。连续几个月的业绩下降,让销售部门的主管对老员工的耐心越来越少,甚至私下找到他,对他说,要是下个月业绩再上不来,就别怪他不给他留面子,打算公开批评他了。
结果,这个月老员工的妻子生病了,老员工又要照顾妻子,又要兼顾工作,业绩只有目标的一半。月底召开会议,老员工垂头丧气,等着被批评,甚至做好了离职的准备。没想到,主管在会议上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还说他照顾妻子一个月还能有之前一半的成绩,着实了不起。谁都会有遇到难处的时候,团队就该有团队精神,互相帮助、互相包容。
从那天开始,老员工比以前更加努力,业绩不仅回到了之前的水平,一段时间后还更上一层楼。至于他当时已经找好下家,准备带着客户信息一起跳槽的事情,他跟谁都没有说。
不论是主管事先得到老员工要跳槽的消息还是顾及旧情给老员工留了面子,最终的结果都是好的。试想,如果主管真的如之前所说不管不顾,在所有的同事面前狠狠地批评老员工,那么他不仅会失去一位得力干将,得到客户名单的竞争对手还会变得更强大。显然,不给别人留面子,只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你想人缘越来越好,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有人来帮助,那么就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别人面子。法国著名作家安东安娜·德·圣苏荷伊在他的作品中写过:“我没有任何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来贬低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该如何。伤害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过,这也包括不给人留面子。”
生活中给对方留面子是一种互助的行为。如果你是一个对面子无所谓的人,那么你就会无意中伤害到身边人的自尊心,很可能会让你的朋友远离你,甚至成为你的对手,你也无法说服他人、影响他人,进而让他接受你的意见或者观点。所以,经营好你的人际关系,最明智的选择,是时时给别人留点面子,事事预留点分寸。这样你在给他人留面子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阳光大道。
别去计较,因利失义不值得
我们每个人都有得失心,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拼搏。但是,每一分利益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更不可能在收获利益的同时什么都不需要付出。因此,在计较利益得失的时候,也要注意是否会因小失大。
有些时候,表面上看获得利益不需要付出什么,但实际上,很有可能因为一点蝇头小利破坏了我们的人际关系。这个时候,你获得的利益还值得吗?
甲和乙是很好的朋友。一天,他们一起走在林荫小路上,边走边说,非常开心。
突然,甲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样东西,因为阳光的照射,这件东西闪着耀眼的光芒。甲非常好奇,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把新斧头。甲非常高兴,就对乙说:“你看,我捡到了什么?”甲边说边把斧头晃了晃。
乙说:“这下好了,我们有一把新斧头了!”
乙非常高兴,但是甲却说:“不要说‘我们’,而是‘我’。”
甲本来兴奋的心情马上变为不满,乙也感受到了甲情绪的变化,开始沉默不语。
甲和乙继续向前走,再也没有刚才的谈笑风生了。没过多久,丢了斧子的失主就从他们的身后追了过来。
甲长叹一口气:“这下看来,我们要遇到麻烦了!”
乙听了之后说:“别说‘我们’,是‘你’遇到了麻烦。你刚开始捡到斧头的时候,并没有说是‘我们’捡到的斧头。”
只要脸皮够厚,心思够黑,在生活、工作中,总是有很多便宜可占。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底线,没有做不代表不会做,更不代表看不穿。自以为聪明,通过一些小手段不断占别人便宜,等到对方忍无可忍的那天,不仅会被反噬,周围圈子的人际关系也会一起崩塌。
小张刚刚走上社会,成为一家公司的实习员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他,薪水不多,手头总是紧巴巴的,想要吃点好的都得精打细算。但是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个满足口腹之欲的办法,那就是搞聚餐。
每个星期,办公室里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年轻人都会找一家饭店聚餐。大家觉得AA制伤感情,于是每次都轮流结账。小张认为这是个“吃好喝好”的机会,也加入了进去。至于结账,他可从来都没想过。要知道,就算每两个月轮到他一次,一次花费500元,他也舍不得。有这500元钱,自己多吃几顿好的不香吗?
为了逃避结账,小张可谓智计百出。有时候,他谎称自己有事,中途离席。有时候,则在结束的时候谎称尿急,等到别人结过了账再匆匆出现。用得最多的自然是醉酒,因为醉酒不仅不用结账,有好心的同事还会送他回家,不仅白吃一顿大餐,还省下了打车钱。眼看实习期就要结束了,小张不禁沾沾自喜,自己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是小张转正前最后一次聚餐,同事们说为了庆祝小张转正,找了家平日里从没去过的高档餐厅。小张别提多开心了,他想要来这家尝尝不知道有多长时间了,现在终于得偿所愿,还不用自己花钱。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小张故技重施,醉倒在餐厅包间的沙发上。听着同事们陆续穿上外套,按照往常的经验,一会结过了账,就会有人来搀扶他,把他送回家。没想到,等了半天,同事没有等到,餐厅的服务人员倒进来了。
服务人员把他叫醒,要他结账。小张顿时傻了眼,这怎么跟原来的剧本不一样呢?没办法,他只好结了这一餐2000多元的费用。等他打开手机,想要质问其他同事怎么把他一个人丢下的时候,发现他已经被移除了公司的微信群。
第二天到了公司,他也没有机会和同事们对质了,因为他得到通知,同事们纷纷表示小张自私自利,缺少团队精神,难以合作,他转正失败了。
没有谁是傻瓜,能够成功占到一些小便宜,不是因为谁比谁聪明,而是因为其他人选择了信任,不愿意斤斤计较罢了。一旦这种信任失去,想要弥补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习惯斤斤计较、占小便宜的人,思维会形成定式,直到身边只剩下和他一样的人,也难以醒悟。
我们处在社会中,不再是单一的个体,更不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每天都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的人合作。我们要做的是,别去斤斤计较,别在意那一点点利益,因这一点点利益破坏了人际关系,就太不值得了。更何况,喜欢占便宜的名声传开了,即便悔悟了,想要重头再来也没那么容易。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我们能对身边的人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帮助,那么就很容易让他们对我们形成非常好的印象。尤其是在职场中,很多人认为,在这个充斥各种利益关系的场所,各走各路才是金牌准则,岂不知你不去帮助别人,总是自私自利,就是在得罪人。
有人会觉得,我占的便宜也不多,都是些三瓜两枣的事情,谁会放在心上。占他人便宜的人,往往会用这种说法当作借口。钱数不多,利益不大,对方不高兴,反而是他在斤斤计较了。然而,在被占便宜的人心里,可不是以价值来计算得失的。对方只会记住次数,特别是一直被占便宜的人,即便钱数极少,“一直”这件事情也会成为心头的刺,让人难受。
所以,别去斤斤计较一点点的利益得失。今天帮同事带瓶饮料,明天同事帮你买个零食,一来一往之间,关系就会慢慢增进。如果抱着占便宜,甚至一点都不愿意吃亏的想法与人交往,关系就只能停留在公事公办上,难以更近一步。
以德报怨,把香气留在别人脚底
我国古代有幅名画叫作《踏马留香》,其意思是说,花草被马蹄践踏,不但不怨恨,反而把香气留给马蹄。
这是中华文化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一种道德准则—以德报怨。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也曾有诗写道:“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意思是说,瓦片掉落下来砸到别人的头并非它的本意,我们又何必怨恨它呢?
或许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明明被别人欺负,不但不怨恨对方,反而还要和善以待,这是何道理?其实,这就是我们自古以来所倡导的“以德报怨”的道理。正如《马太福音》中的这条教义:当有人打你的右脸时,你应该把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
战国时期,魏国与楚国是邻国,在两国交界的某个地方盛产瓜。住在那里的农民,都喜欢种瓜。
魏国一个叫宋就的大夫被派遣到这个地方做县令,上任没多久就遇到了麻烦事。原来,那年春天天气干旱,田地里缺乏足够的水来灌溉,村民们种的瓜长得很慢,长势一直不见好。村民们非常担忧,如此下去今年的收成肯定会很糟糕。
于是,魏国的村民便自发组织了一些人,每天晚上挑水到地里浇瓜。一连浇了几天后,魏国村民们的瓜苗渐渐有了起色,长势明显比楚国村民们的要好。楚国的有些村民看到魏国人的瓜苗长得比自己的好,便起了嫉妒之心,趁着夜色跑到他们的地里践踏瓜苗。
魏国村民发现之后,非常气愤,决定要报复楚国村民,也跑去踩踏他们的瓜苗。宋就听说后,连忙把村民们聚到一起,安抚他们说道:“以我之见,大家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苗。”
那么辛苦劳作才培育出来的瓜苗,就这样被无缘无故毁坏了,村民们哪里咽得下这口气,根本就听不进宋就的劝告,大声嚷嚷道:“凭什么就这样让我们被欺负,难道还怕他们楚国人不成?”
宋就耐心地解释道:“不是这个意思。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那么最后的结果顶多是解了心头之恨,可想过以后吗?以后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会再来毁坏瓜苗,你们这样互相破坏下去,最后都不会有一个好收成。”村民们这才冷静下来,皱起眉头问宋就:“那我们该如何是好?”
宋就说:“这样吧,你们以后每天晚上去浇地的时候,就顺便帮他们也浇一浇,最后会是什么结果,到时候自然就会知晓。”村民们带着疑惑听从宋就的吩咐去做了。
几天之后,楚国的村民发现魏国的村民不但没有记恨他们,反而帮他们浇瓜,羞愧得无地自容,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做出毁坏魏国瓜苗的事情。此事后来被楚国县令知晓,上报给了楚王。
楚王原本想伺机攻打魏国,听说此事后,深受触动和不安,随即主动派人给魏国送去很多礼物,对魏国以示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并对宋就和当地的村民大加赞赏一番。宋就和当地的百姓也因为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和平,受到了魏王的重赏。
如果魏国的村民们没有听从宋就的建议而执意以怨抱怨,结果恐怕就是瓜苗尽毁,两国之间甚至会爆发可怕的战争,最后民不聊生。
因此,当我们受到别人的伤害时,若能以德报怨,结果也许会更好,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回报。
以德报怨虽然让我们气愤难平,也付出了微小的代价,但换来的也许就是对方的醒悟、理解和信任,甚至心甘情愿地为我们付出更多,这也不无可能。
当然,以德报怨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但从其实效性看,奉行这种道德准则,未必就能给我们带来明显的利益,在有些情况下,它并非最优的处世准则。
要以德报怨,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对方的道德水平。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反思,都有愧疚之心。当你选择以德报怨的时候,总会有人觉得你软弱可欺,不仅不会扭转对你的态度,反而会变本加厉。因此,在选择以德报怨的时候,人们要做好两手准备。
以德报怨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不妨在下一次选择以直报怨。正如那首歌唱的一样,“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以德报怨展现了我们宽容的胸怀、以和为贵的心态,以直报怨则展现了我们拥有反击的能力和强硬的态度。
当然,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冤冤相报何时了,通过以德报怨宽恕对方的过错,以真诚和善良化干戈为玉帛,才是我们为人处世最好的办法,也是中国人该有的分寸。
与人相处,不争一时之气
生活中,见到别人发脾气恐怕是我们每个人经常遇到的事。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人因为发脾气,最终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究其原因,不是这个人的能力不够,更不是这个人不善于和他人沟通,而只是因为这个人一丁点的坏情绪,就导致出现不可收拾的残局。
与人交往,总免不了产生一些摩擦或者矛盾。在这些不愉快面前,人和人处理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如果一个人心胸豁达,懂得包容和宽恕别人,那么,他眼中的世界永远是阳光明媚、积极向上的。与之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心胸狭隘,喜欢和别人斤斤计较,凡事针锋相对,这样既容易伤害对方,又会让自己变得缺少朋友,以后有了什么困难,也难以找到辅助自己的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
小雪刚刚拿到驾照,上班通勤的时间大大减少,有些时候稍微开快点,甚至能拐去自己喜欢的咖啡店买杯咖啡再去公司。最近,她又发现了一个节省时间的办法,那就是加塞。只要在转弯时旁边车道两车之间车距较大,她就敢打转向灯,插过去。
这一天早上,小雪又打算去买杯咖啡再去上班,到转弯的时候,发现旁边一辆车与前车车距很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小雪赶紧打开转向灯,正要插过去,对方却好像提前知道了她的意图一样,稍微加快了车速,缩短了与前车的距离。连续几次,小雪想要加塞,都没有成功。这可把她气坏了,“我还不信了,今天这个塞我非加不可!”之后,她又看到一个机会,心一横,就把车头别进了对面两车之间。
就在她为加塞成功而得意的时候,车后突然传来一阵猛烈的冲击,小雪的车在强烈的冲击下横了过来。
“他怎么不让着我啊?”小雪心里想着,怒气冲冲地下了车,打算和对方好好理论一番,让对方赔自己修车钱。
没想到,对方根本不跟她说话,直接掏出手机报了警。此时,小雪还抱着侥幸心理,告诉交警自己正常行驶被对方追了尾。没想到,对方的行车记录仪完完整整地记录了她违规变道的全部过程。就这样,小雪的车不仅要修上好一阵,她还要支付一大笔修车钱。
生活中像小雪这样的人并不罕见,他们总是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直到自己因此吃了亏方才醒悟。
我们都知道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是这样讲的。一天,他和老朋友在雅典城里一边散步,一边愉快地聊天。
忽然有位愤世嫉俗的青年出现,用棍子打了他一下就跑开了。他的朋友看见,立刻回头要找那个家伙算账,但是苏格拉底拉住他,不让他去追。朋友奇怪地问道:“难道你怕这个人吗?”
“不,我绝不是怕他。”苏格拉底说。
“那么,为什么人家打你,你不还手?”
此时,苏格拉底笑着说:“老朋友,你糊涂了,难道一头驴子踢你一脚,你也要踢它一脚吗?”他的朋友点点头,不再说什么。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得饶人处且饶人。
两人相斗,你若由他,或许是为今后留得了一条康庄大道;但若睚眦必报,不依不饶,便是在无形中为自己筑起一道墙。正如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所言:“饶人一条路,伤人一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