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生产力

李治与张知易二人在茶楼交谈许久,天色渐晚。

书坊掌柜的从他的铺子里搬出一块木板,来到茶楼呈现给两人。

“二位爷,你们要印的书用到的雕版已经做好一板了,二位过目。”

掌柜的小心翼翼的把桌上的茶壶取走放上刚刚刻好的雕版。

二人细细地打量着这块雕版,上面的文字整整齐齐,错落有致。

上面的内容便是张知易挑选好的论语的首章的阳文反字。

掌柜十分骄傲地说道:“这可是上好的枣木,可以反复印刷一万多遍。”

李治常年身居宫中,并未见识过像这样的工匠活,不禁暗暗称奇。

“这样一天非常非常多的书。比人工手抄快了不知多少倍。”

张知易则是淡淡的说道:“掌柜的这批书要是印一万本,你需要多长时间?”

那掌柜的低下头,数着手指掐算着。

“嘶,最快也得十天半个月”掌柜的抚摸着那块雕板,又笑嘻嘻的说道:“但是客官着急的话,多加点银子说不定七天之内就能印完。”

张知易露出了鄙夷的目光。

“发行圣人的书籍,这么高尚的行当,你却如此贪财。”

掌柜的陪笑道:“这位爷腰缠万贯,自然是看不上我们这种小本买卖,这圣贤书都是那才华横溢的秀才举人去读,像我这样的粗人,能赚点钱就不错了。”

雕版印刷这玩意儿在当时并不是非常广泛存在,知道的人也不多。

“你先抓紧印吧,弄好了重重有赏。”张知易又十分阔气地给掌柜许诺。

掌柜的乐开了花,连忙答谢:“哎好,肯定包您满意!”

说完掌柜的又背着那块雕板,屁颠屁颠地回到他的书坊中。

“七天之内竟然能印上万本书,真是令人惊奇。”

李治从小到大看的书都是人工手抄的,有的甚至是作者的原著版本。

“这其中其实涉及到了一个生产力的问题。”张知易起身显然是要离开了,示意李治结一下帐。

李治还在刚刚的思考当中才反应过来,一摸腰间的钱袋,却发现早已被张知易付给了书坊掌柜的当定金。

“老师,你看这......”李治面露难色地说道。

张知易十分不情愿地说道:“好吧,好吧,为师今天就请你吃顿饭。”

两人离开了茶馆,张知易还在为刚刚付的钱纠结不已。

“太子殿下,您说这谋士俸禄多少呀?”

这一下把李治问住了,这张知易也没编制,怎么给他算俸禄呢,不过李治贵为太子出手必定阔绰大方,毫不含糊。

“只要老师开口,多少银子都可以。”

看着李治一脸认真的样子,张知易乐了,这不是给自己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吗?其实张知易拿走的那些书籍已经价值不菲,在古代就曾经有万钱买一书的传说。张知易选走的那批书籍当中,除了四书五经这类儒家典籍,还有许多是已经失传的孤本。

“咱也不是什么贪财之辈,不过嘛,这印书都是为了你们李家的朝廷,这钱当然得你出。”

李治一直跟在张知易后面缓缓点了点头。

“老师为我殚精竭虑,李治深怀感激!”

张知易则是背着手,依然自得地走着,李治作为堂堂一个太子,此刻却像他的一个小跟班。

“老师刚才提到的生产力是为何物?”

显然,生产力在唐朝是一个新奇的词汇,张知易忽略了这一点。跟唐朝人解释现代的词汇可能需要花点时间。

张知易便通俗易懂地解释道:“生产力嘛,就是人们将原料做成新的物品的一种能力,并且对外界也有一定的影响。”

李治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道:“那这生产力和印书有什么关系呢?”

“手抄书变成用雕版印刷术印书就是生产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那我以后是不是应该将提升生产力重视起来?”

李治悟性不错,这令张知易十分欣慰,摇头晃脑地说道:“孺子可教也。”

“你已经领悟了王朝治理的真理。”张知易转头看向李治。

李治倒觉得莫名其妙停了下来,一脸茫然,就这?

张知易十分笃定的点点头:“你们那些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在生产力的提升面前,狗屁不是。”

李治觉得不服气连忙反驳道:“从古至今帝王将相,权术的斗争虽有好有坏,但也终究是历史潮流。怎么在老师嘴里却一文不值?”

“历史潮流,你看这历史有新鲜事吗?”

李治哑口无言,的确,古往今来无非就是那一个规律,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王朝的兴衰盛亡,遭殃的终究是百姓。

“那老师口中的生产力又有如此大的功用?”

“当然。”张知易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上古时期,人们学会使用了工具,如此便有了与野兽斗争的一种能力。学会了用火,人们便不用再啃食生肉。”

张知易将话题都拉到了上古时期,这让李治又有些云里雾里。

张知易又自顾自地说道:“之后的铁器青铜器冶炼,又是一种生产力的提升,还有水利纺织,天文地理无不使人类的生活质量上升了一个档次。”

李治好像渐渐明白了张知易所说的生产率的提升,居然是一直不被重视的工匠和农民造就的。

在张知易的说法中,读书人似乎没有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

“那从古到今,这些读书人却无半点作用吗?”

“当然不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而贤明的君主却是能缓和这些纷争使得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话题终于回到了治理国家上。

“老师所说的贤明的君主,是否诸如秦始皇之类的,统一六国,使得车同轨,书同文,这些也属于生产力提升的表现。”

“正是。”

“生产力的提升,从长远来看对帝王是十分有利的,譬如拿印书来说,百姓有了读书的自由和便利,王公贵族便再也不能垄断知识,而朝野上下也不再是门阀林立。”

张知易这番话如同一束闪电穿过了李治的全身,此时心中有了许多大胆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