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题鲤

小镇之行,为黄柏的私塾送来一块无形的牌匾。族中子弟听到达消息,才知道这几天私塾放假,原来是老师带着学生参赛去了。短暂的假期结束了,孩子们收起了撒野的心,回到了私塾,回到了砚台边。

重回私塾的第一课,当然比开学还隆重。陈泰骧把孩子聚在厅堂中,用陈炽的比赛故事作为励志教材。同时,他以自己和陈炽的收获为例,讲述了智乡文社的奖励措施,特别是强调,孩子们尽管努力向学、安心读书,不必担忧家中有钱没钱,全乡十八族是大家科举路上的强大支撑。

爷爷用自己的胙钱,为孩子们带回来了大包果品。他觉得孩子们分享故事的同时,需要物质的享受来固化励志的成效。孩子们在享受果品的时候,看到先生在墙上挂出了一幅鲤鱼图。

孩子吃完了果品。这是入私塾以来从未有过的放松和快乐。大家叽叽喳喳,觉得今天的先生神采飞扬,异于往日。孩子们看到图上那只鲜艳的红鲤鱼,不知道先生用意何在。陈炽同样如此。爷爷今日的课目跟往日不同,以前都是打开书本,翻到第几页,叫人读起来,背起来,写起来。

爷爷说,我们开始上课,大家说,这图上是一只什么?

鲤鱼。大家异口同声。这问题简直不是问题。无论庙堂还是江湖,这鲤鱼是常见之物,借助于年画的传播,这鲤鱼年年岁岁在过年的时候出现。当然,也出现在黄柏的池塘中,出现在村外的梅江中。

爷爷说,它不只是一只鲤鱼,还是一条龙!

孩子们热闹起来了,闹喳喳地议论起来。他们没有看过龙,龙就是这样的吗?

陈炽听到爷爷这样说,立即就明白了爷爷的意思。这是中国古代传说,在书中倒是常见。传说中讲,只要鲤鱼能够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为真龙。还有传说龙门为应龙开辟,有诗赋赞曰:“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阙即伊阙。当鲤鱼跃龙门时,就会有应龙盘旋上空,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这是鲤鱼在中国文化中形成的象征体系。这个象征体系,是精神的力量,不像“年年有鱼(余)”那样,指向物质的丰富。

爷爷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传说故事。鲤鱼跳龙门,有谁在书中看过这个故事?请举手。只有陈炽举起了小手。于是,爷爷没有叫他坐下。他被请到讲席上,面向大家,讲起了这个古老的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

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

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故事讲完了,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爷爷指着图中的鲤鱼,对孩子们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用这个典故写过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今天,我们开始上习作课,大家就看着这幅图,围绕这个故事,看看想到了什么,能写什么就写什么,诗也可以,文也可以。大家是第一次开笔,要认真,要郑重,但也要大胆。可以在屋里坐着,也可以到外头走走,但不能走远,在那里都要静静地思考,不能互相追赶叫喊,否则诗文就不会来到你们的脑子里。

陈炽读过《李太白全集》,知道爷爷说的那首诗叫《赠崔侍郎》,写的不是一首,而是两首。另一首是:“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风涛倘相见,更欲凌昆墟。”听到爷爷布置的作业,陈炽非常振奋。他早就想写出自己的处女作了。那天在蓼溪看了好风景,读了好诗文,研墨之际准备构思一首,但最后放弃了。他还缺少一个明确的动力,不知道为何而写。这次,既然是爷爷布置的作业,是非写不可了。

陈炽和大家安静下来,开始沾水研墨,静坐构思。有些小朋友抓耳挠腮,离开了座位。陈炽则始终安坐,一只手均匀地转动墨块,不时朝那画中的鲤鱼看去。

一个上午快要过去了。爷爷把孩子们叫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听孩子们展示各自的作业。有一半的孩子写出了平生第一篇作文。但有一半的孩子一无所获。爷爷没有责怪他们。只是说,可以回到家里继续思考。

爷爷最后叫起了陈炽。陈炽把一张纸递了上去。爷爷展开,大声读了起来。显然,他是将其作为范文来读的。这是陈炽的第一篇作文。

《题鲤》:龙门初度未曾开,点额归来泪满腮;毕竟池中难久蓄,伫看风雨一声雷。

陈泰骧显然读出了陈炽处女作的好处和稚嫩。这是一首献给所有读书人的诗。诗中没有写成功,而是写失败,龙门被度,失利之后必须重拾信心。诗中有陈炽这个年纪不相匹配的悲壮。陈泰骧读得老泪纵横。他从诗中想到了自己,想到了儿子陈斌,甚至想到了晚清的朝廷。老人心底里果然响起了风雨一声雷,不过那雷声不是自己要重振科举的旗鼓,而是欣慰终于找到拿接力棒的人。

陈泰骧读了一遍,又读一遍。孩子们明白了,先生喜欢这首诗,要大家都跟着欣赏,把这首诗当作了私塾的教材。他把鲤鱼图拿到陈炽的桌前,叫陈炽把诗直接抄写到图上,成为真正的题图诗。写好后,诗和图一起挂在私塾墙上,为私塾增添了一道亮色。

散学后,陈炽没有跟爷爷直接回家,而是留在私塾里打扫卫生,整理门庭。这时,一个大个子学生站到了陈炽面前。陈炽要关门,但大个子不让关,看陈炽能把他怎么着。陈炽果真没办法,大个子得意地说,你现在能出尽风头,全是先生对你有偏心。怎么样,这个个子和力气,他是教不了吧?!

正是陈炽无奈之际,一双强壮的手把大个子拉开了。陈炽转头一看,是陈鼎元。他比陈炽大五岁,母亲有病,家里贫苦,爷爷上门叫他来上学,不收学谷。陈鼎元对大个子说,自己爱玩,还赖先生没教你?!你知道陈炽满腹诗书是怎么来的吗?你上床睡觉了,他还在灯下研墨抄写。

大个子看到陈炽有了保护神,只好无趣地离开。

陈炽道谢之后,就问起陈鼎元的母亲病情有无好转。陈鼎元摇了摇头,说,母亲有病,实在没钱治疗,我留下来就是想问问你,我能不能像你一样去领花红?

陈炽想了想,我们去问爷爷吧!

两人来到爷爷家,奶奶已经准备好午饭,正在等陈炽。陈焘老远就看到陈炽。他有些饿了,赶紧高声对奶奶说,哥哥回来了!开饭了!

看到陈鼎元来了,奶奶加了一双碗筷。陈鼎元摆手要走,说是母亲在家里等他,陈炽把拉到座位上,说,你不是有事要问爷爷吗?爷爷说,食不语,先吃饭再说,不急,母亲会等着,我们乡村的饭不急一时的。

两个孩子吃过午饭,陈鼎元抹了下嘴,就说,陈炽刚才受欺负了!陈炽碰了碰他,接过话题说,我没事,是陈鼎元有事。陈炽就把陈鼎元的问题提了出来。爷爷想了想,背书解经,恐怕你是没这个底子,但文社也有个规定,花红也给文武功名、官职(阶)的士子,可以考虑武举,我看你一身力气,而且身手灵活,是个练武的材料。

陈炽笑了起来,刚才在私塾幸亏有他帮忙,把调皮的大个子一把拉走了,打了一个趔趄。陈鼎元受了指点,仿佛找到了一条通向功名的路,向先生告别。陈炽送到门边,问,你打算去哪里学武呢?

陈鼎元说,我要去莲花山寻师学武。听说李铁面的寨子当年被岳飞攻破,余党迫害了刘公兄弟,四散而去,刘公的后代为了报仇,占据了李铁面的寨子。陈炽说,但那只是传说,并无确定。

陈鼎元,我要过几年再去学艺,等母亲病好之后。只要有恒心,我一定能找到好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