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新科进士中的前两人有多优秀, 朝堂上大臣们心里都有数,知道那两人若无意外, 将来一定能有机会成为重臣。

所以众人也一直很重视那两人的安置问题, 得知一甲前两人都被安排到门下省,立刻引起许多非议。

有人是真心认为两人去门下省有些屈才,有人则是因为从中看出一些苗头, 作为与翰林院的利益相关者,不希望看到翰林院一直以来的地位被撼动。

可是皇上丝毫没有与他们商量的意思, 直接定下这件事,群臣就算有异议,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吏部尚书拿到相关的任命清单文书时, 更是忍了又忍,还是忍不住进宫觐见皇上。

“启禀陛下, 微臣有一事难明, 还请陛下为臣解惑, 不知为何此次新科进士的职位,全都是副职, 竟连主政一县的县令都没有, 恐会引起争议。”

搁以往, 被安排到一些县镇当个县令主政一方, 才是这些新科进士中大多数人的去处。

结果这次的新科进士不是在六部,就是大多都是安排到省府或县衙, 最多也是副职,一个县令都没有。

作为吏部尚书, 他很清楚那些新科进士对自己的期待, 这个结果一出, 肯定会引起不满, 三五个不满,朝廷可以无视,近两百新进官员都不满,那事可就大了。

即便亲自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皇上,他吏部除了给提供朝野上下的官吏职位缺员数据外,没机会做半点主。

可是若在新进官员的职位安排上闹出点什么事,他吏部势必要首当其冲的承担这个责任。

面对吏部尚书这委婉的质问,正宁帝理所当然的回道。

“这些新科进士虽然都饱读之士,却都是初次步入仕途,此前只在书中,或是别人口中听到一些做官处事的方式,本身毫无经验,将一地交给毫无经验的他们主政,是朕对那一地的百姓不负责。”

吏部尚书当然很清楚这其中的弊端,苦着脸回道。

“陛下,我们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还因上而历练出许多国之栋梁,何况他们自己不熟悉政务,自会请师爷帮忙辅助。”

听到对方的回答果然如太子所料,正宁帝语气严肃的回道。

“请师爷帮忙,朕不如干脆直接让那会办事的师爷当官,何必要搞这么麻烦?朕要的是自己有能力办事的官员,不能满足朕的要求,朕何必要让他们占着位职位。”

见正宁帝已露不耐之色,吏部尚书也知道这件事不好再纠缠下去,可他还是忍不住提醒道。

“臣能明白陛下的这番良苦用心,对此并无异议,就怕那些新科进士理解不了,难以接受这些安排。”

正宁帝冷哼一声道,“那些新科进士若是不能理解,就是你们吏部的一些工作没做到位,朝廷近几年在官员的任命与安排上面,一直在做改进,只要这些人有能力,多的是可以申请调职乃至晋升的机会。”

不愿虚心熟悉实际政务,只知纸上谈兵,还妄想一步登天的人,放出去主政一地,就是祸害一方。

曾经的正宁帝也觉得县镇都是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县令更是不值一提的小官。

可是随着何殊结合历史与现实,给他讲过每县、每镇生活着多少户人口,有多少土地,可以给朝廷提供多少税收、壮丁劳力后,正宁帝就不敢再小看那些县镇。

也认识到那些县镇都是大安朝廷的基石,若是多垮上几块,直接损毁的就是他们大安的基业。

进宫一趟,不仅没能让皇上改变主意,还被皇上给训斥了一顿,直接表明,若不能让新科进士们顺利接受任命,就是他们吏部没尽责。

这让吏部尚书着实感到沮丧,总觉得自己的这个官,现在是越来越不好干了,一年到头都忙得脚不沾地,还上下都不讨好。

再不似过去,手里捏着朝野上下官员们的调任与考评,遇事依旧例,权力大活却少,绝对是被各方都讨好的存在。

如今官员们的招录、调任、升迁,都需进行这考核,这个考核不再是主要以吏部给出的考评作依据,而是根据任职功绩、试卷、面试等考核综合评分。

皇上还会亲自过问,经常会大

笔一挥,直接都给安排好,他们吏部只能看到一些人的任命结果。

这么一来,吏部在决定升迁方面的权力被大幅削减,需要做的工作却大幅增加。

还不敢,也不舍得撂挑子不干。

朝廷现在用人讲究的唯才是举,动不动就举行大招录,或是通过建言特招,给许多非科举出身的人提供机会的同时,也给他们这些现任者带来许多威胁。

所以纵然心中满腹牢骚,吏部尚书也只能打起精神,眼睁睁的看着对这批新科进士的任命,直接被公布出去。

已经做好被责难准备的吏部官吏,虽然没有迎来预料中的质疑与抗议,还是尽职尽责给这些新进官员们讲解现行的调职、晋升渠道与条件。

这让许多在心中为自己的职位感到失望的新科进士们,得到极大安慰的同时,也生出雄心壮志。

而这些新科进士们之所以没有提出自己的质疑,主要也是因为受到沈卓的那番话的影响。

再加上他们都已知道,沈卓与何昌逸这两位状元与榜眼,也只是被安排到门下省,并非他们这些新科进士都很向往的翰林院。

这让众人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就是朝廷并不是有意针对谁,而是有意做出某些改变,才会对他们所有人都做出这种不同以往的安排。

接到自己被安排到门下省的任命,沈卓并不觉得意外。

想到在青山书院分别时,对方所说的话,可见那位在他梦中考取状元时并没有出现过的太子殿下,对他应该还是比较认可的。

将他安排到更得当今信重的门下省,应该就是对方想要好好培养自己的安排。

若没有得到那位李姓同科的提前提醒,接到门下省的任命,何昌逸肯定少不了要对此多思多虑,误会这个安排的背后是不是存在什么用意。

毕竟他的情况特殊,身后还有一大家子,容不得他疏忽,按照上意行事,是他的唯一选择,所有理想与抱负都要为此让路。

可是知道现在的门下省,才是他那位皇叔更信重的地方后,何昌逸就安心多了,他知道这是对方对他寄予厚望,愿意给他提供最好的成长平台的安排。

从隔壁回来,见到表哥难掩激动的在屋里转圈圈,左书意有些不明状况。

“表哥,都说状元与榜眼的最好去处是翰林院,你和沈状元却都被分到门下省,这有什么好高兴的?而且沈状元对这个安排,看着好像也很满意的样子。”

表弟性子活跃,话也多,何昌逸不打算与他多解释。

“能留在朝中任职,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件好事,我既然已经确定要留在京中任职,你这边,我可以帮你联系一下,要么转入上京武院继续就读,或是设法在京中谋职,你意下如何?”

左书意连忙摇头,“表哥,见识一下这京中繁华就行了,我可不想一直留在京中,我还是回合城,罗教头已计划要将我推荐到夷北军,那夷北军的胡大将军是大驸马,治军有方,我去他麾下,前程肯定差不了。”

“自从合城与草原蛮族开始互市后,近两年西北边境安稳了不少,连胡大将军去年都回京中住了近半年,没有仗打,你就算去了夷北军,也只能跟着种土豆、修路,或是修城墙。”

对于边境居民而言,没有仗打绝对是件大好事,看看合城自打开启互市后,近两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繁华起来的发展速度,就知道这其中的好处。

可是对于有野心,想要在军中建功立业的人而言,也就没有了可以快速立功晋升机会。

哪怕以左书意的武院出身,进入军中能从旗长之类的小军官做起,晋升的速度也会很缓慢,上升空间更是有限。

左书意当然也知道夷北军的现状,这也是他没有选择接受教头的推荐,而是先随表哥进京长长见识的原因。

“可是这京中情况复杂,我可不想去上京武院,但是以我们这情况,又不好上窜下跳的谋职,要是让人误会就不好了。”

想到自己被安排到门下省的事,何昌逸身上压力大减,想事也不再那么瞻前顾后的犹豫。

“我们

可以找那天送我们过来的林把总问问,看看城卫军,或是京郊大营招人都是什么条件,只要先在这些地方混个出身,以后再想转职,就方便多了。”

兄弟二人正说着,就听到门外传来敲门声,何昌逸打开门,就看到林进志带着几个人,拎着东西站在门外。

“何榜眼在家呢,咱们兄弟今天过来给您贺喜了,知道你们前些天肯定贵人事忙,特意等到这个时候。”

何昌逸赶紧拱手道谢,“有劳何把总惦记,在下感激不尽,诸位兄弟们快请进。”

林进志将手中的礼品放一半到身边兄弟手中,“让兄弟们先进去,卑职还要去给隔壁沈状元道贺一声,他可是我们青山州同乡,咱们这礼数也不能少。”

听到这人的坦诚,哪怕做的是左右逢源之事,也让何昌城好感大增。

“好的,在下这就准备酒菜,等到林把总忙完,我们今日一定要好好喝一顿,大家不醉不归。”

见左书意得了示意要出去买菜,正要进门的人示意了手中提着的东西。

“二位不必忙,吃的喝的都准备的有,不用再去买了。”

去隔壁沈家道贺的林进志没过去多久,便带着沈卓一起过来,两人手中还端着一个大食盒。

虽然此前只有一面之缘,林进志等人都是性格活络的,何昌逸与沈卓也都是没什么文武之分的人,双方很快就打成一片。

知道左书意曾在边城书隔院就读,现在有意在京中谋份职后,林进志随即道。

“武院出身的我知道,能文能武,朝廷不是要举行大招录吗?左兄弟可以去吏部打听一下,挑几个合意的职位去参考就行,若不能考中,我老林在京中也结识了几位有门道的人物,帮你在城卫军,或是京郊大营谋个名额,也不成问题。”

林进志说得大包大揽,实则也是因为这位是何榜眼的表兄弟,何榜眼是上边让他出面照应的人,这位的身份来历肯定也没什么问题,他才敢这么肯定。

“多谢林兄的照顾,我敬林兄一盅,林兄随意。”

何昌逸为表感谢,端起酒盅的一饮而尽,放下酒盅后,有些意外的问道。”

“这次的大招录不是只针对落试生员与博安女学的学子吗?”

林进志摇头道,“怎么会,后天在贡院就有一场初试,也就是海选,左兄弟若有武学的毕业证明,可以直接参加大招录,若没有,就需要先参加初试,我们兄弟今天轮休,明天做准备,后天要去考场维持纪律。”

左书意随身带有边城武院的毕业证明,可以直接参加大招录,这个消息着实让他惊喜不已。

“我们这些外边来的人,也能参加?”

“当然,这可是朝廷组织的大招录,不分户籍,听说这次放出来不少好职位,连京中一些名门千金们都忙着备考呢,又有那些落试的举人老爷们,竞争挺大。”

说到底,还是因为两家都是对京中不熟,打交道的也都是些同科,没太关注大招录。

又隐约听说参加大招录的是落第生员与女学的学子,他们才没有详细打听相关消息,而京中已熟知这些规则的人,更关注与议论的也是新科进士们的消息。

这才使得何昌逸他们此前并不了解这事。

“多谢几位兄弟告知我们这个消息,要不然,我这表弟差点错过这个大好机会,等到几位兄弟下次轮休,由在下做东,请几位兄弟喝酒,沈兄弟也一起。”

沈卓也很关注这个消息,虽然柳平注定赶不上这次的机会,不过知道朝廷有这些政策后,等到柳平从青山武院毕业后,也可以让柳平考试试。

不过想到柳平那一心想当将军的志向,沈卓又觉得自己是在瞎操心。

“好,到时一起。”

宫中的何殊正在听人禀报四公主那天头脑发热,连人家名字都不打听,就赶紧进宫要求正宁帝为他指榜眼为驸马的事。

“……这是几人在茶楼的谈话记录,根据目前调查到的情况看,那位柳姑娘并不知道榜眼的身份背景,只是见四公主感兴趣,有心怂恿,其他人跟着起哄。”

何殊也觉得那事不像是明知故犯,有意要败坏皇家声誉,因为这种事经不起查,只是凡事她更相信证据,才要求要彻查。

如今看来

还真是如此,只因那柳姑娘相中的男子对和离了的四公主大献殷勤,就想借四公主一眼相中榜眼一事,绝了自己心上人想当四驸马的机会。

让何殊实在理解不了那柳姑娘的脑回路,也不知道该对这件事说什么好。

不说感谢人家四公主为她吸引或甄别渣男,还要为渣男做下这种害人害己的事。

看到跟着起哄的几人中,有两个是明知何昌逸的身份,还在一旁跟着起哄,后来更将这件事当作笑谈说出去的宗室女,何殊很想扶额。

所以这就是一群没脑子的人聚集到一起,所能产生的破坏力吗?

若是别家的女眷,不管是什么身份,都要摆到明面上狠罚,才能彰显皇家威严不容侵犯。

可是面对这么一位郡主一位县主,何殊只觉得头大,直接将调查结果交给正宁帝。

正宁帝惊讶之余,十分费解的质疑道。

“她们都是怎么想的?她们的爹娘都是怎么教女儿的?都是宗室女,我女儿丢脸,她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这脑子都是怎么长的?”

何殊也理解不了,“父皇将她们的父母都叫进来问问吧,再顺便敲打敲打,问问他们知道何昌逸的身份,只在暗地里关注何昌逸,是不是心里憋着什么主意。”

想到这段时间以来,还从来没人跟他提到何昌逸,正宁帝也觉得有必要趁机敲打一下,让那些人不管心里打什么盘算,都要给他收着。

朝廷要用何昌逸,他这个当叔叔的也不是什么疑心重的人,愿意给侄子一个机会,但也绝对不允许别人试图利用他生事。

“嗯,朕一定会尽快办好这件事,原平那边,一定要更加强管束,朕实在想不通,她怎么就长成这样呢?实在不像是朕的女儿。”

何殊有些无语的回道,“已经摊上这么个女儿,您也只能认了,现在能认识到女儿没教好,所能带来的巨大隐患,知道要加强管束防患于未然就好,再多的懊恼与抱怨都无济于事。”

说起来,她也有一定责任,低估了她那位四姐的破坏力。

不管是因无心还是无知犯下的错,都是错,不可能成为宽恕与原谅的理由,所以对于所有涉事之人,都需要得到应有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