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飞翔_和志军:来自大山的礼物
和志军:来自大山的礼物
一
在云南丽江,有一个坐落在悬崖之上的纳西族小村庄,新庄村。这是一座远离现代文明的孤岛,连通它与外面世界的,唯有一条荒凉山路。山路上,一个小小少年正背着一捆柴火走来。冬日的阳光映照着他,他皮肤微黑,眉眼俊朗,神情间凝聚着与年龄不符的内敛沉稳。
他叫和志军,十四岁。除了上学,他也要帮家里干活,做饭、喂猪、砍柴。志军背着柴火回到家,一群咕咕觅食的小鸡来迎接他,这个家很简陋,却也温暖,爷爷、妈妈、哥哥、几头小猪、一匹马和这群可爱的小鸡便是所有。大山里的人都知道,读书考大学是改变孩子命运乃至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志军和上高二的哥哥身上被寄托着全家人的希望。
志军上六年级,成绩优异,乐意照顾人,是小伙伴们都喜欢的好班长、好哥哥。在老师眼里,他也是一个零缺点的完美男生。志军也喜欢笑,可在他心里,总潜伏着一丝和同龄人不同的忧愁。
这个冬天,命运给了他一份礼物:参加电视台的《变形计》,和城市孩子互换身份,体验一周城市生活。这样的机会就像奇遇,一个山里孩子几乎没有理由拒绝它。然而,出发前一天晚上,志军忽然说:“我不想去了。”
节目组导演问他:“为什么呢?”
他的目光望向屋檐下的爷爷,小声说:“爷爷身体不好,我走了,没人照顾他。”
爷爷八十多岁了,是一个温和沉默的老人。爷爷疼爱孙子,非常希望志军能去大城市看一看,增长见识。爷爷说:“你去吧,有啥不放心的呢?我能照顾好自己。”
妈妈也来劝志军:“去吧,家里还有我呢。”
志军哽咽着不说话。瘦小的妈妈不知疲倦地劳动,支撑着这个贫苦的家,已经太辛苦了。
二
清晨,志军不见了,正当大家焦急万分时,哥哥志龙回来了。
“不用担心,我知道他在哪儿。”志龙一边安慰大家,一边拿起砍柴用的刀、绳子和背篓朝山上走去。果然,在兄弟俩常去砍柴的山坡上,瘦瘦的志军正挥舞着刀在砍柴。志龙也加入了弟弟的工作。家里做饭、取暖、煮猪食,全都靠兄弟俩从山上砍柴回家。
哥哥把砍下的柴火分成一大一小两堆,小的一堆装进弟弟的背篓,大的一堆留给自己。这看似普通的举动,却蕴涵着哥哥对弟弟无限的爱。志龙说:“长兄如父,我对弟弟的爱,不比母亲少,我愿意尽我的一切力量,让他更好地成长。”弟弟又何尝不爱哥哥呢?志军说:“如果哥哥考上大学,我愿意一手承担家里,一定要哥哥安心读大学。”
说出这些话语时,两个一起承担家庭的男子汉都哽咽了。
最后,哥哥承诺请假回家照顾爷爷,志军才同意参加节目。
出发的早晨,志军又不见了。不过,他很快就回来,手里还拎着一捆草药。家里没钱给爷爷看病,草药是唯一的办法。志军常去山里挖草药,有两次还险些掉下悬崖。放下草药,他又赶去了学校,在冰冷的溪水里,志军和小伙伴一起把被子洗净、晾好。他想尽量让交换过来的城市主人公睡得舒服一点。
做完临行前的准备,志军总算可以放心出发了。他的小伙伴们,早已等在村口。他们在山路上,唱起了送别的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从未离开过大山的志军,此刻却要去千里之外的陌生城市,小伙伴们都舍不得他走,歌声里既有他们难舍的情意,也有鼓励和祝福。
他们齐声喊:“和志军,加油!我们等你回来!”
志军也不停抹泪,哽咽不语,他也舍不得亲人,同学,以及老师。
在这孤岛一般的大山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纯朴真挚,弥足珍贵。
三
志军要去的城市是郑州,与丽江隔着大江大山。
刚开始他很兴奋,一路憧憬,可离郑州越近,忐忑就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他的心:郑州的人们友善吗?会对他微笑吗?接下来的生活,又是什么样子?
来机场迎接志军的,是城市家庭的爸爸妈妈和小妹妹。一见到他走出来,全家人都围上去嘘寒问暖。赵爸见他穿得单薄,关切地问:“带外套没有?” 郑州的冬天寒冷刺骨,可不比丽江的冬日和煦。
志军坐在赵爸的车里,车窗外的高楼一掠而过,车来车往,人潮汹涌,城市原来是这个样子,比他想象的繁华多了。这个城市对他来说,是一个新奇的世界;同样的,他对这个城市来说,也是一个忽然闯入的陌生人。他与它的触碰,在忐忑和不知所措中开始了。
志军在城市的第一餐是西餐。华丽的餐厅,闪亮的叉子刀子,一盘盘从未见过的食物,都让他眼花缭乱。他不知道该怎么用刀子叉子对付盘子里那个叫牛排的东西,也不知道没有筷子怎么把那个黑糊糊像面条一样的东西送进嘴里,幸亏赵爸赵妈帮忙,他才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晚餐。
吃过饭,赵爸又带他去买衣服;回到家,赵爸不由分说塞给他零花钱;该洗漱了,赵爸耐心告诉他怎么用热水器……这是一份来自父亲的关怀,如此陌生又温暖,让他心里的某个地方隐隐作痛。爸爸,这是志军到城市后第一个被触动的词,也是他在大山的家里,一直缺席的一个词。
这一晚,志军在陌生城市的夜色里,忐忑入眠。
四
新的班级,志军在讲台上做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和志军,志是人穷志不短的志,军是军人的军,来自云南,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玩,和睦相处。”
令他欣慰的是,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将他当成了班级的一分子。
他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课堂,这个自由热烈的城市课堂,与大山的课堂不一样,但知识的光芒吸引了他也照耀着他,他属于课堂。当老师让他和同学一起朗诵诗歌时,他表现得落落大方。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拢过来,问他:“你在郑州哪个地方住?”“你是哪个民族?”“你是怎么来的?”他们的热情和好奇,一点点消除了志军的忐忑和陌生感。
放学后,男生们在球场打篮球,志军被吸引了。就在他犹豫着不知如何加入时,同桌女生陈朝羊发现了,她走了过来,说:“和志军,跟他们一起玩吧,开心点。”
一个同年级男生也跑过来:“没事,你就跟着我吧。”
“好,跟着你!”志军欢喜地跑上球场。艰辛的大山生活,娱乐很少,打球是他和哥哥最大的爱好,因此也练得一身好球技,志军自信而帅气的投篮,很快让同学们刮目相看。没想到,在这异乡的球场上,他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志军放学回家,一年不进厨房的赵爸亲自下厨准备晚餐。志军吃得很感动,不仅因为饭菜美味,也因为,这是爸爸做的饭菜,饭菜里蕴涵的,是爸爸爱的味道。不知为什么,他又有一点点心痛。
五
周末,志军受邀去陈朝羊家玩,刚一进门,就被一群城市小伙伴给热烈包围了。他第一次看见钢琴,陈朝羊特意弹钢琴给他听,他听惯了大山的鸟鸣,江水的奔腾,钢琴声带给他的奇妙,让他异常惊喜。
“你也来试试吧!”陈朝羊笑着说。他小心地将双手放到琴键上,一个个按下去,又轻轻滑过,钢琴发出毫无章法的声音,在他听来却美妙极了。
玩“真心话大冒险”时却出了意外,按游戏规则,输了的人要真心回答提问,或者接受大冒险的惩罚。志军输了,一个叫张玉琦的女生问他:“你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志军愣了,爸爸?他防御地举手投降,脸色严肃:“别问这个。”
张玉琦也意识到问了不该问的,慌忙道歉:“对不起。”
欢乐的气氛瞬间被打破,小伙伴们都很尴尬。志军走到窗边,窗外夜色茫茫,他最敏感的神经被刺痛。他很难受,他知道,应该说“对不起”的那个人,不是小伙伴,而是自己的爸爸,那个从未见过的男人。
周一,志军来到教室,黑板上
写着一行字:与同学面对面。
老师让志军站到讲台上,与同学畅所欲言地交流,希望借此机会让同学们多了解他,也促使他敞开心扉,放下心中的包袱。
小伙伴们都踊跃向他提问:“你砍柴时有没有遇到过危险?”“一捆柴有多重?”“你们有自己的语言吗?” 志军的回答让同学们敬佩不已,为他的勇敢坚强热烈鼓掌。
轮到志军问小伙伴了,他的问题是:“你们觉得妈妈好,还是爸爸好?”
小伙伴站起来,争相说着爸爸好,爸爸更温柔,爸爸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志军听着,再也抑制不住倾诉的欲望,将心中的隐痛说了出来。在他还没出生之前,他的爸爸去了西藏打工,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他从没见过爸爸,即使爸爸站在他面前,他也不认识。可他经常梦见爸爸,爸爸摸他的头,买糖给他吃,把他高高举起。
他说,我相信,爸爸不是不愿意回家,而是没有路费回不了家,等他挣够了路费,就一定会回来。他也相信,爸爸还挂念着这个家,而不是像村里人猜测的那样,抛弃了大山的妻儿,重组了家庭。
这个小小的少年,不知用了多大勇气,才承担起这份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才依然对爸爸心存相信。
六
赵爸很疼爱这个来自大山的儿子。志军的勇敢坚强、沉稳懂事、不卑不亢都让他感触颇深,他在志军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与志军相处的时光,也让他获得久违的感动与欢乐。
为了与志军更贴心,也为了更好地鼓舞他,他带志军回到了自己乡下的老家。
赵爸带着志军去菜地摘菜,一边摘菜,一边和他聊天。他告诉志军,自己的童年也很艰苦,也要干各种农活,为了生活,他也要砍柴挑到煤矿去卖。这让志军非常吃惊,他难以想象,这个开高级轿车吃西餐的爸爸,竟然有着与他相似的童年!那么,他长大之后,能不能也成为像赵爸一样的男人?
赵爸说:“志军啊,成长在大山并不可怕,但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才能有出息,才能有好的未来。”
这是一份来自父亲的鼓舞和叮嘱,他已经等了十四年,虽然太久,但终于等到了。他还等到了更多缺失的爱:爸爸做的饭菜;爸爸陪自己打球;爸爸手把手教自己玩滑板,爸爸带自己去游乐场……
城市爸爸能给予孩子的爱,赵爸恨不得在这短短几天,都给予这个来自大山的儿子。
爸爸的这份爱,志军感受到了;爸爸的手握着自己的手时暖呼呼,他也记住了;爸爸的鼓舞和叮嘱,在他心里发了芽,将会长成一束照亮他前行的光。
七
赵家人对他的关爱,深深感动着志军。这个总是为他人付出的少年开始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是啊,必须要做些什么,不然,他不会心安。
志军决定去找工作,在商场,他一个柜台一个柜台挨着问:“姐姐,你们要找人吗?”“姐姐,我想找份工作,有适合我的吗?”有人瞥他一眼,冷冷地答:“不需要。”有人笑起来:“你找工作?太小了吧。”
志军连连碰壁,却仍不死心。导演组被他的真诚感动,也想给他一个锻炼的机会,于是联合赞助商,巧妙地帮他得到一份发传单的工作。
发传单看似简单,对腼腆内向的志军却是一个挑战。但这个有着大山一样勇敢灵魂的孩子,又何曾畏惧过挑战?他在车流人海中穿行,鼓足勇气对每一个路过的女孩递上传单说,“姐姐,请看看。”“请看看,谢谢。”他瘦小的身体看起来是那样坚定,毫不彷徨。
暮色初上,志军的工作结束了,他得到了今天的报酬:一份补贴餐费。不顾饥饿和疲劳,志军匆匆赶去了菜市场,他要用自己挣来的钱买菜,亲手给家人做一顿晚饭!
志军在家经常做饭,大山里的饭菜多么简单,白米饭,烧洋芋,炒青菜。但为了让城市的爸妈和妹妹吃得开心,他用心地搭配食材,努力做出花样,肉丸子汤,青椒炒肉,清炒洋芋片。
导演问他:“你觉得,你做的饭菜他们会喜欢吗?”
他露出洁白的牙齿笑笑:“不知道,但我用心做,一定会有爱的味道。”
八
这是最后一天,明天就要告别了。
在学校的操场上,和志军教小伙伴们跳拉手舞。“这是我们纳西族的民族舞,过年过节,或者村里有喜事的时候,大家就会聚到一起跳。”他又示范给大家看,“像这样,一个拍子走九步,一二三四……”
他用一篇作文记录了和小伙伴们相处的时光。在作文里,他记住了每个小伙伴的名字,他们的趣事,说过的话语。赵爸赵妈也为志军准备了大包小包的礼物,送给志军家人的,送给志军同学的,它们沉甸甸,鼓鼓囊囊,志军满怀感激地接受了。
让志军感激的还有更多:赵爸让他得到了渴盼已久的父爱;老师和小伙伴让他说出了心中的隐痛,走出了阴霾;短暂的城市打工经历,让他战胜了害羞,收获了自信;甚至,那些对他微笑的陌生人、高楼大厦、游乐场、西餐、冰激凌、北方的田野,他在这里遇见的每一样食物,都将在他未来的人生路上,化作温暖的光芒与力量。
作者感想:
很喜欢志军,不仅因为他的勇敢坚强和努力懂事,更因为他在城市面前表现出的不卑不亢。他身体里,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这样的孩子,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都不会迷失,不会被吞没。而赵迪的狂躁和愤懑,在我看来也是因为他的自我被黑帮电影吞没。总之,温暖的爱,是治愈和唤醒的力量。
专家点评:崇拜偶像有什么不好?
特邀专家:柏燕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放飞的青春”青少年心智成长训练营创始人)
前段时间我上一个电视节目,节目里,有个女孩特别崇拜李宇春,而另一个男孩对此却很不屑:“李宇春有什么值得喜欢的?不就是个选秀明星吗?长得唱得都一般,值得你那么疯狂吗?”
于是我就问女孩:“你为什么喜欢李宇春?”
女孩说:“她是我的精神支柱,我喜欢她的坚强、勤奋、聪明、才华……”
所以,你听出来没有?不管是青春期也好,还是什么时候也好,人们对偶像的崇拜,其实是对自我期待、自我欣赏的现实版。
我们喜欢某个偶像,其实是喜欢偶像身上有我所期待但还没有实现、没来得及拥有的特质。
在这一期《变形计》里,赵迪喜欢古惑仔。在他不小心让马吃了别人家的庄稼,别人家里来要赔偿的时候,他那副不服气、要为变形家庭伸张正义的模样,让人看着觉得有点别扭,但细想一想,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在港台电影里看到的年轻古惑仔?
其实这说明一个问题:赵迪喜欢古惑仔,并不是要像古惑仔一样去搞帮派,而是在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做出解答、表明自己的态度。
不管家长们多不喜欢,电视电影里呈现的古惑仔,其实是一个自由、忠肝义胆、充满力量的形象。这或许才是孩子喜欢并憧憬的特质。
而家长往往不能理解这种憧憬,只一概以“小流氓”斥之。这只会让孩子认为家长无法理解自己,产生逆反心理,转而去寻找和自己抱有一样憧憬的小伙伴。网络时代,喜欢同一个偶像的孩子们更容易组成后援团,在这样初步具备了社会化结构的团体中,孩子们很容易就会有“找到了归属”的感觉。相比现实中父母的反对、朋友的不理解,偶像后援团里的孩子为了同一个人呐喊,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在这种氛围中,他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是家。他在和拥有同样审美、价值取向的小伙伴的交流中,不再孤独地成长。
父母也有一万种理由可以反对孩子的追星行为。
崇拜偶像会耽误学习!父母这样说。但这其实是个误区,难道孩子不崇拜偶像,学习就会变好吗?并不尽然。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几个不想逃避学习的,逃避学习是一个初衷,追求偶像只是很多种形式中的一种。我们要解决的并不是这个形式,而是逃
避学习的原因,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是不能接受和认同的,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家长阻止孩子崇拜偶像还有一种潜在的心理。因为孩子崇拜偶像的时期,往往也是生理上成熟、产生性萌动的青春期。对此大多数家长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感到恐惧。
我认为这大可不必。我们那一代人不是也喜欢过阿兰•德龙,喜欢那个除暴安良的佐罗形象?多少年轻女孩子想过将来要嫁给阿兰•德龙?最后我们不都也长大,成了现在这样的成年人吗?
所以,面对孩子的偶像崇拜,家长要做的,是接受孩子们的喜欢,并且尽量去发掘偶像与孩子之间的共同性,让孩子从偶像崇拜中,产生对自我的要求。
比如说古惑仔,既然艺术角度呈现的古惑仔是一个自由、忠肝义胆、充满力量感、敢作敢当的形象,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告诉他,他是个善恶分明的孩子,他也能帮助别人,不要对孩子说“你将来就是个小流氓”,这对孩子会产生很消极的心理投射。
如果孩子崇拜韩流明星,你首先要和孩子交流,你喜欢偶像的什么?哦,你喜欢都敏俊,觉得他帅极了,可如果他抽烟喝酒赌博打老婆,你还会喜欢他吗?你肯定不光是喜欢他长得帅,你还喜欢他有耐心、有定力、很善良,还善解人意……要让孩子发现他喜欢的偶像的真实品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指责到最后,孩子会忘掉喜欢偶像的初衷,甚至会有一种对抗的逆反心理,呈现出来的就是被压制的那部分。
还有些孩子,他们崇拜叛逆形象的偶像,就像好莱坞曾经风靡一时的詹姆士•迪恩,或者日本的视觉系乐队,家长也不用担忧。这其实是种挑战权威和违反社会规则的心理表现,对年轻人来说实属正常。
总之一句话,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把偶像身上的特质积极化地提炼出来,然后再传递给孩子。
很多家长为什么不这样做,而只是简单地阻止孩子听歌、上网或出门?因为这很费时间,费精力,还要承担风险,家长只看得到孩子去听演唱会没有学习,过于注重眼下的得失,却忽略了长久的作用力对孩子产生的深远影响。
每一个家长都要记住,而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任何简单粗暴的“我不许”都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当孩子崇拜偶像的行为引起了家长的注意,此时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如果以前对孩子是物质上的溺爱和精神上的严厉,现在则应该反过来,精神上给予孩子更多的宠爱、认同和尊重,在物质上则制定一个适当的标准,让孩子青春期容易失控的心态,慢慢调整到平衡、向上的方向来。
编导手记:逆风飞翔的回忆
翼豪 《变形计》编导
2014年2月3日,大年初四,《变形计》第7季之《逆风飞翔》首播。尽管第二天一早要赶回长沙进入《少年游》的后期制作,我还是在电视机前完成了一次仪式感十足的鉴赏。当亲身参与拍摄的《变形计》首次以90分钟的时长呈现在眼前之时,非但没有一刻走神,反生惊世骇俗之感。第二天的收视结果验证了我的观感,《逆风飞翔》上集收视率破1,创下《变形计》开播八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而一周后的下集更是以1.47的收视率夺冠。作为第7季《变形计》的代表作,《逆风飞翔》将曲折的故事、唯美的画面、真实的情感、极致的环境、魅力十足的主人公等元素集于一身,而与往季节目相比,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不着痕迹又无处不在的编剧思维的贯穿始终和即时运用。
编剧的思维,不是在拍摄前几天才开始的,在主人公的选拔阶段,这种思维就在慢慢渗透。城乡主人公的选拔方式和标准都不尽相同。城市主人公主要从官方报名渠道中选取,而农村主人公则需要导演组下乡进山亲自寻找。《逆风飞翔》的农村主人公和志军就是我与周悦来导演耗时一周,对宁蒗县的小学进行地毯式搜索后“挖”出来的。踩点前几天并不顺利,符合标准的孩子十分稀少。《变形计》对农村主人公的要求丝毫不亚于城市主人公,他要品学兼优,乐观上进,活泼开朗,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走出大山的愿望,他的家庭和周围的环境要有足够的人物和故事……犹记得第一次踏上通往村庄山路时的心惊胆战,第一次瞥见隐藏在山体后方村落的豁然开朗,第一次用漂着苍蝇尸体的猪膘清汤拌饭,还有十步一休息的爬山和四年级小妹妹的不解与笑话,这些经历与感受都会有意无意地成为拍摄编剧的参考,我不先入“地狱”,城市孩子就入不了“地狱”。
选中了人家,人家不一定配合。这一点在农村的惯常反映就是农村人家常常视我们为“人贩子”,因而经常需要苦口婆心的劝导、各种证明的出示甚或是乡镇领导的出面担保(《少年游》农村主人公邰奕江的邀请就是类似的情况)。而农村孩子常常也会由于远离家乡、进入陌生城市的胆怯或放心不下家庭和学业而不愿参加,和志军即是如此。踩点采访他时,他很愿意参加,等到导演组回到长沙后又不愿意,多亏当时陪我们一起踩点的当地志愿者的及时疏通和耐心劝导,才最终敲定了这位主人公。
进入正式拍摄后,城市和农村各有令人十分头疼的困难需要克服。城市方面,主要是拍摄场地的协调和农村主人公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少年游》在南京的拍摄便遇到这样的问题,前一晚联系好的一家西餐厅第二天就变卦了,导致导演组在南京街头耗费了一个多小时重新联系。而农村主人公的表现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戏份的成败,《少年游》农村主人公邰奕江抵达南京的当晚便晕车呕吐,精神状态十分萎靡,当晚的拍摄与预期相差甚远,这令导演组不禁捏了一把汗。而农村方面,更多的是恶劣环境对拍摄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城市主人公的情绪引导。《逆风飞翔》拍摄后期,丽江几十年罕见的大雪将前来接赵迪回家的父母挡在山外将近一周,也逼迫导演组沿金沙江走水路出山,而西藏大雪封路也令寻找和志军爸爸的计划遗憾搁浅。上文提到的对城市主人公的情绪引导并不是施放催泪弹,更多的是引导城市主人公的积极情绪。与很多城市主人公一样,赵迪进村第二天就因忍受不了恶劣的生存环境拒绝配合拍摄,这就需要带孩子的导演出面进行心理疏导,我在这期节目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送饭菜,送花露水止痒,长达数小时的聊天,追着连续跑了10公里山路……真心的付出才能融化叛逆少年心中的坚冰,让他明白“变形”的意义和方式并积极配合。
由于是带孩子的导演,感动更多来自于这些可爱的主人公。赵迪在拍摄中途因注册学籍需要返回郑州一趟,这令导演组陷入两难。不回去,孩子下学期没办法上学;回去,情绪将受很大影响,如若不愿回来,“变形”将面临失败。经过与赵迪的几轮谈判后,他答应导演组办完学籍后继续回来“变形”,条件是我陪他到丽江。路上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路途遥远,怕寂寞,并且只愿意和我说话,还有看我好多天没有洗澡,借机让我去丽江好好休整两天。邰奕江在我们从贵州回程的前一晚,连夜编织了彩袋,放进去于他而言弥足珍贵的宝贝:三颗玻璃球,第二天一早亲自挂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样的专属礼物令其他同事羡慕不已。这些细微的举动,简单的言语都会在毫无防备间将每个人的心理防线轻易击溃。
节目播出后也免不了质疑,有些城市主人公的家长因孩子遭到很多网友的谩骂向导演组提出抱怨或抗议,很多网友也会质疑农村孩子去城市体验生活的意义,认为这是将他们从天堂拉回现实、增长自卑心理的残忍做法。其实,这取决于孩子自身,能够参加节目的农村主人公都是经过导演组精挑细选,他们无一不拥有强大的内心、乐观的态度和强烈的走出大山的信念,而这样一场恍然如梦的“变形”之旅,又何尝不是在为那棵早已在心中萌生的嫩芽提供加速成长的养料呢?而后续公益活动的及时跟进也会大大改善当地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状况,这些远比浅显的口诛笔伐更有意义。
而《变形计》给我带来的那些源源不断的收获,无论是业务层面还是精神领域,也许要等到它不再需要我的时候,方能慢慢总结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