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对立的极端

一个悖论是:那些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其对孩子的控制力最弱。但这还没完,更有意义的一点还在于,这种以强势为基础的养育方法不仅无效,同时还极具破坏性,即使暂时看起来有用。撰写《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一书的已故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曾指出:“专制的环境令人生病。”

当然,人们生病的方式各有不同。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同一潜在原因会导致各不相同的结果出现。例如,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会导致有些人长期萎靡不振和缺乏安全感,但有些有此怀疑的人则会表现得傲慢自得,他们似乎是在用虚张声势来补偿其较低的自我评价。因此,两种明显对立的人性特征也许本是同根生。

这就是家长坚持绝对控制的结局: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顺从,有些会变得极度反抗。现在就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两种不同的反应。

许多家长都梦想拥有一个永远听话的孩子,但正如我在序言中说过的:孩子事事表现顺从并不见得是好事。我们取笑办公室里的“应声虫”,即对老板唯唯诺诺从不提反对意见的员工。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认为“应声虫孩子”就是理想的呢?

1948年,美国《儿童发展》杂志首次刊登了一篇相关调查报告,发现经常受到家长控制的学龄前儿童“沉默、乖顺、无抵抗意识”,却不愿与同龄人互动,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不具备创新性。研究人员总结道:“专制性管制……获得了孩子的顺从,却以其个性自由的缺失为代价。”

那么极度服从是过度管制的后果之一。但同样是逼迫,有些孩子却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反抗任何事、反抗所有事。他们在生活中的意愿、判断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压制,那么唯一可以恢复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变得极度叛逆。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时常需要蔑视当权人士,有时还会将这种敌意带到学校或游乐场。(有研究表明,在过度管制家庭长大的孩子,即使只有3岁,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更爱捣乱和好斗,导致在同龄人中极不受欢迎。显然,这种强制孤立无益于孩子的发展。)

有时,不敢在我们面前公然反抗的孩子会选择在我们背后发泄怨气。专制的家长或许会培养出表面上彬彬有礼、让邻居羡慕的好孩子,但他们往往正是学会了更好地隐匿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时这些行为极其卑鄙。他们看上去完美无瑕,实则过着“双重生活”,正如一位心理治疗专家指出的:“由于家长坚持过度管制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就创造一个他们了解的生活,再创造一个他们毫无察觉的秘密生活。”这样的孩子往往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害怕那些控制他们的人并与他们永久地隔膜。因此,与有条件的爱一样,尽管过度管制有时会暂时达到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必定会无可救药地损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一位母亲在网上论坛里提供了一份发人深省的证词,发帖人曾与丈夫的亲戚一起过圣诞节,这些亲戚的家教甚严,现在又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整个假期里,这些亲戚讲述了他们小时候的各种恶作剧,“父母一旦转身,他们那些举止得体、规规矩矩、彬彬有礼的孩子就会变成狂躁的恶棍”,她写道,“我做梦也发明不了他们那些搞怪项目。”而她自己的家庭则截然相反,家里人“从来不会制定什么(行为)图表,没有奖励、没有惩罚、没有行为准则、没有打屁股,也没有‘特权’的剥夺。”但她却发誓:自己从来没有过任何严重的不良行为。

我并不是说叛逆行为值得时刻忧虑,适当程度地说“不”,既十分正常也无比健康,尤其是2~3岁左右儿童,其次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这里描述的是一种夸张的抵触型叛逆,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为深入。这样的孩子活生生地证明,旨在要求孩子顺从的养育模式通常适得其反,还会徒增许多其他问题。

除了极度顺从或极度叛逆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不同于这两种结果的孩子,看起来又是什么样?面对家长提出的要求——今后是其他人的要求——他们选择接受或拒绝,既不感到被迫顺从,也不感到被迫反抗,他们通常会按照被要求的去做,尤其是当他们确信要求合情合理且对要求者极其重要时。这样孩子的家长尊重他们,合理解释他们的疑问,避免对他们寄予不切实际的愿望,由此建立起一个信任的储藏库。这些家长已经平静接受孩子会用反叛来坚持自己主张的事实,并且事到临头也不会有过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