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德里
虽然谈了很多关于我在印度的生活,但大家千万不要因此就觉得:“哦,原来印度就是这个样子啊!”我所能代表的仅仅是南印度哥印拜陀的某一个社区,如果是在印度其他地方生活,肯定会有别样的体验。
印度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的国度,我有一个走过一百多个国家的朋友认为,从旅行的角度来讲,印度的多样性是世界第一的。单单一个印度,比整个欧洲还要丰富多彩,从历史上来看,印度本身就是许多小国家的集合,许多邦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文化,旅行到另一个邦时,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国家。这种多样性正是印度最吸引人的地方。
哥印拜陀在印度只能算是一个三线城市,人口才一百多万。按照我的分类,印度只有两个一线城市:孟买和德里。孟买是一座既魔幻又真实的国际大都市,是世界上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德里是这个世界上我最讨厌的城市,没有之一。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印度大城市归为二线城市,比如班加罗尔、加尔各答、金奈、海得拉巴、艾哈迈达巴德、勒克瑙、巴特那等。以上城市分类仅代表个人观点。
肯定有人会好奇:“你为什么那么讨厌德里啊?德里不是印度首都吗?”
因为我曾得过“德里恐惧症”,现在还有后遗症。
2012年,我第一次来印度,当时我还没离开印度的时候就发了一个誓:“这辈子再也不会来印度了!”虽然我半年后就经不起**又来了,并且之后一次又一次地来,但是每次当我降落在德里机场,还是会勾起我对德里的恐惧感。
上海飞德里的航班时刻表,除了冬季的几个月以外,都是“红眼航班”。每当凌晨一二点抵达深夜的德里,一走下飞机廊桥,德里机场那股潮湿长霉又夹杂着怪异香水味的气息就扑面而来,这种独有的气息立刻会勾起我对德里的糟糕回忆,令我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我的理性随即会提醒我:“我并不需要在德里停留,我只是来这里中转的,我甚至连机场都不用出。”身体才会脱离这种紧张状态。
你是不是要问:“天啊!德里对你做了什么,让你有这么大的心理阴影?”
德里不是对我做了什么,而是对我们做了什么。像我这种德里恐惧症患者,是可以组成一个互助小组的。
?我恨德里人,我甚至都不会在那边转机。
——我的南印度铁哥们儿
?我那时候去德里出差,坐上突突车之后,就把一支笔紧紧攥在手里,并且故意放在司机能看到的地方,保持着攻击姿态,让他知道我随时可以攻击他,这样他就不敢搞鬼了。
——我的南印度好邻居
?我第二次去印度是因为工作,无法跟大部队一起去。所以我就晚到了几天,他们先去瓦拉纳西,我在德里等他们。他们到了德里想先买好后面的火车票,知道有外国人购票窗口。但他们到了地方,遇到了骗子,说:“那个外国人购票窗口已经关掉了,你们要买的火车票我可以带你们去买。”他们稀里糊涂地就跟着那个骗子走了很长一段路,到了一条小马路上的一个地方,被告知火车票都卖完了,只有飞机票。同行的人立马感到不对劲,想办法脱了身。我到了德里,有了他们的经验,又去了火车站帮大家买票,也遇到同样的事情。我连续问了好几个人,最后一个穿制服的保安帮我顺利找到了那个地方。
——印度强哥
?有一次,我坐突突车去国家博物馆。司机很严肃地对我说,国家博物馆遭到恐怖袭击,已经被炸平了。我先是惊呆了,然后想了一下,他要是说博物馆今天休息关门,我还是会信的;但是说恐怖袭击这个事,实在没理由相信。司机说,别担心,我带你去另一个更有意思的博物馆。最后我是用谷歌地图走路去的。
还有一次,朋友先到德里等我,他们想去体验火车站附近的小旅馆,给了我一个旅馆的名字。我从机场打车,到了月光市场附近,司机说路窄车不好开,让我坐人力三轮车。谈好价格并出示地图后,我带着一堆的徒步装备和行李爬上三轮车,旅馆名字我忘了,姑且叫“泰姬旅馆”吧。一路上,三轮车夫一直在说旅馆很远、很难找,走着走着就随便指着街上的一家旅馆说:“到了,就是这家。”我说地图显示还没到,他说就是这家,我说这家旅馆的名字完全不是“泰姬旅馆”,你继续往前走。没走多远,他又指着一家旅馆说是这家,我说不是。指了三四家以后,他说:“泰姬旅馆很远,又不好,你别去了,我给你推荐一家。”我说:“就是我们现在停在这里的这家旅馆吗?”他说“是。”我说不行,必须去“泰姬旅馆”。最后费了很大周折才到了泰姬旅馆,我也不是很高兴,给了车钱,但没给小费,他也没要。
我和朋友会合后就出去吃晚饭了,很晚才回来,结果发现车夫就在旅馆门口的三轮车里睡着了。可能是我走了以后他也没拉到客,好像也没有住的地方,就睡在三轮车里了,当时心里又有些不忍。总之吧,德里很多小商小贩就是这样,其实自己也挺惨的,但是干活也不好好干,有机会就坑蒙拐骗。
——喜马拉雅文化专栏作者林泉
以上案例都比较有印度特色,至于那些被偷被抢、欠钱不还、被骗订金之类的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的事情,更是极其普遍。大家看完以后应该能够想象到了吧,早年在德里,每次出门都是一场大冒险,给我当时单纯的心灵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我第二次去德里的时候,刚在手机里装好新买的印度电话卡,在从手机店走回酒店的路上,手机就被人偷走了。
而当地司机的套路也是五花八门:到了目的地以后多要钱属于“基本套餐”,比如出租车会跟你说行李要另收费;突突车谈好的明明是总价,到了目的地就变成“人头价”,或者索性就耍赖“敲竹杠”;升级套餐则会把你往各种“黑店”带。
德里三轮车夫贫民窟
随着打车、订票APP的普及,才终于把我从被“德里恐惧症”的支配中解救了出来,可以免去很多跟当地人斗智斗勇的麻烦。但我现在还是有些“德里恐惧症”的后遗症,使得我很不喜欢德里。
什么地方都有好人和坏人,遇到好人不应彻底否定当地的恶,遇到坏人也不应彻底否定当地的好,但德里的可怕绝非我危言耸听,而是印度举国上下的共识。令印度闻名于世的强奸案亦多发于德里,特别是当年的黑公交**案,触发了一场女性维权的革命。
深入剖析德里的乱象,可以挖出很多印度的社会问题。
首先就是地域歧视。印度的地域歧视现象很严重,从大块上讲,印度可以分为德里、北方邦、比哈尔邦、东北诸邦、北部印地语区及南部达罗毗荼语系地区。
1. 印度南北相互鄙视,北方人管南方人叫“Madrasi”,这是一个非常有歧视性的词;
2. 德里土著有着一种帝都人的优越感,而北印度的印地语区,除了德里就是农村,所以德里人藐视一切外来的北印度人;
3. 印度东北诸邦的人会被北印度一些地方的人称为“Chinky”,也是一个歧视性的词;
4. 北印度的比哈尔邦(Bihar)和北方邦(Uttar Pradesh),是印度最穷的几个地区,印度人认为那里的人又穷又坏。
在北方邦和比哈尔邦,这两个地方的人们由于贫穷,受教育程度低,传统陋习特别根深蒂固,完全不尊重女性。印度报道的强奸案、荣誉谋杀之类的,就大多发生在北方邦、比哈尔邦及德里。印度人对比哈尔人不待见到怎样的地步呢?比哈尔人堪称印度公敌,几乎全印度其他地方的人都讨厌比哈尔人,他们总说“比哈尔人可以为了钱做任何事”,听他们的语气,就好像全印度的坏事都是比哈尔人做的。
德里声名狼藉落得万人嫌,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里有太多比哈尔邦、北方邦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德里为非作歹的也主要是这些人。为什么他们专门去德里呢?德里是印度六大城市里唯一一个主要讲印地语的大城市,另外五大城市加尔各答(讲孟加拉语)、孟买(讲马拉地语)、海得拉巴(讲泰卢固语)、金奈(讲泰米尔语)、班加罗尔(讲卡纳达语)因为语言壁垒的缘故,他们很少去。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到了德里,也干不了什么体面的工作,通常都是体力劳动,且大多居无定所。德里的贫民窟和孟买的贫民窟是有本质区别的:孟买的贫民窟更像城中村,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孟买打拼的一个过渡空间,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栖身之所,里面的人都是正常体面的城市居民;德里有城中村式的贫民窟,但也有一些贫民窟完全由流浪汉组成,乃是滋生罪恶的温床。
印度比较“奇葩”,一方面印度是《爱经》(Kama Sutra)的故乡,另一方面印度社会又特别保守,在街上男男手拉手的现象很多,但男女手拉手却很少。印度的性压抑到了什么程度呢?在印度公共场合,情侣、夫妻很少会手拉手或者有亲密举止;女性**腿部会被视为轻浮、挑逗,几乎看不到穿短裙的女性;女性日常的旁遮普服(1)会配一条纱巾用来遮住胸部曲线,也不嫌热……我觉得越是把本来很自然的一些事情人为地搞得不自然,男人就越容易对女性浮想联翩,从而诱发性犯罪。
印度男人们常常手牵手,男女情侣在公共场合倒是往往要保持距离
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有压抑的地方自然也就有爆发,因此不少印度男人,女生跟他稍微走得近一点,他就要人家做他的女朋友。外国女生通常不清楚印度男女交往的界限,有些很平常的举动,在印度男人看来就成了性暗示。而且北印度社会又非常传统保守,如果一个女生抽烟、喝酒、夜间外出,他们就会觉得这个女生很不自爱。既然她不自爱,那人们也就没必要“爱”她了。再加上社会文化不尊重女性,导致强奸案的多发。然而每当发生性侵犯事件之后,印度社会舆论又总是会将错误归因于女性的“不检点”,进一步压抑了人性。
很多人问过我,新德里和德里一样吗?德里(Delhi)、新德里(New Delhi)、老德里(Old Delhi)分属三个不同的词条,虽然口头上德里和新德里都可以指称德里国家首都特区(National Capital Territory of Delhi,简称NCT),但新德里确切地说,只是德里很小的一块地方,是过去由英国人规划的新城区。德里的一些开发区、卫星城、富人区、大学区的治安都还算不错。
新德里火车站(2)是全德里甚至全印度最危险的地方,这里新手游客众多。这里是偷盗、抢劫、坑蒙拐骗的多发地,游客在这里特别容易中招。我每次到这里,都会感觉周遭的人像饿了很久的狼一样直勾勾地盯着我,他们看你的眼神很明显就跟别的地方不一样。
老德里有着非常浓厚的旧时代气息,这里的人们生活在古老王朝的尸骸之上,你可以把这看作一种“迷人”的历史韵味,但同时这也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取景的地方就在老德里,小女孩被卖去的妓院就在老德里的月光市场。我太太是在德里大学念的本科,学校的区域非常安全,大名鼎鼎但也鱼龙混杂的月光市场连她都只去过一次。想当年我还专门住在老城区,幸亏没遇到什么坏人。
所以德里这个城市我是能避则避,实在避不了也尽可能不去那些游客出没的区域。老实说,德里值得看的景点本身也不多,大部分都只有“打卡”的价值,跟印度其他景点相比非常鸡肋。另外,我对冬天的德里会“加倍恐惧”,前面我就讲过,印度的空气污染情况非常严重,而德里则是重中之重,API(3)指数爆表是家常便饭,经常占据全世界空气最差的城市榜首。因此,德里几乎就没有特别舒适的季节,不是夏天热死,就是冬天呛死,只有春秋季的一两个月能喘口气。
听我这样描述完,估计很多人已经瑟瑟发抖,其实只要遵循以下几点,在德里基本可保平安无事:
1. 女性不要暴露着装,免得引人产生非分之想;
2. 警惕任何主动过来跟你搭讪的人,最好不要理睬;
3. 出行使用打车软件,且不要绑定信用卡,采用现金支付,否则可能会被重复收费;
4. 尽可能不要使用信用卡,印度信用卡的盗刷情况非常严重,就算对方没有得手,万一信用卡被锁定也很麻烦;
5. 用手机应用程序网上订票,或者加点钱让淘宝代购火车票;
6. 不要在大街上边走边看手机,户外使用手机的时候要找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以防飞车党抢劫;
7. 财不露白,务必将贵重物品藏好;
8. 最保险的当然就是有当地人接应。
然而,前面我就说过,由于印度的多样性,评价印度时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盲人摸象,德里的乱象丛生在印度并不具有典型性。德里属于印度坑蒙拐骗的重灾区,德里、斋普尔、阿格拉组成的“旅游金三角”也需要格外谨慎小心。但只要离开了这几个旅游热门城市,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比别的国家更危险。
由于有过去在摄影圈子的背景,我这些年也兼职带一些国内的朋友来印度玩,赚点外快。一部分是摄影爱好者,还有一部分是历史文化爱好者,都是朋友圈组织起来的小团,回头率很高,很多人都跟我来几次印度。印度之大、之丰富,一次两次是看不完的。每次都会有从未来过印度的新人,出发前尤为诚惶诚恐,对治安、饮食、卫生有各种担心。
中国人对印度普遍的恐惧,跟一些自媒体的以讹传讹有关。
我在2012年秋天去瓦拉纳西的时候,恒河上真的有浮尸。然而2013年春天我第二次去的时候,以及我后来多次去瓦拉纳西,都再也没见到过浮尸,印度政府确实下了大力气整治这种现象。
而且,春天瓦拉纳西的恒河水体居然是清澈自然的蓝绿色,接近于国内江南古镇小河道里的水色,完全不同于秋季的奔涌浑浊——我后来才知道,印度这边不叫春季、秋季,而是旱季、雨季。九月是雨季的尾巴,汛期水位又高又急;三月乃是旱季,恒河既缓且清。印度封城期间,有条新闻说由于封城,恒河上游部分流域的水质达到饮用级别。这个新闻其实是在蹭热度,旱季的恒河水本来就很清,尤其上游那段都在山里,没有机会被污染。
总之,就我所到过的恒河流域段,除了汛期泥沙较多,目前的污染状况远远没有网上流传的那么可怕。
作为北印度平原地区的母亲河,恒河对印度教意义重大,许多印度教神话都是围绕恒河展开的,关于恒河的来源就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概括来说,恒河本质上象征着毁灭之神湿婆(Shiva)在凡间所显现的持续流动的巨大能量。在印度教的文化中,流动的水被认为是纯净且具有净化力的,因为它既吸收杂质也将杂质带走。印度教的很多仪式里都需要使用恒河水来进行净化,很多信徒就会千里迢迢跑到某个圣地朝圣取水,然后灌装回家,当宝贝一样每天用来清洗家里的神像、神龛,喝几口恒河水当然就是由内而外的净化。只不过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恒河“自净”的速度跟不上污染的速度,才让这些传统文化看起来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1)印度民族服装,由三部分组成,即长衫、长裤和披巾。
(2)德里有四个主要火车站,特指新德里站。
(3)空气污染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