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定居印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004
像我这种从来没骑过摩托车的男人,在印度属于异类,说出来简直是丢人。
我想过在当地买一辆自行车来骑,但我太太死活不肯,说印度的道路太危险。我对此不以为然,我好歹也算是一名资深自行车骑友,过去每日上下班骑车往返于上海的闵行和杨浦,在上下班高峰的车流中骑行得游刃有余,最不怵的就是车多人杂,有什么能难倒我?因此我偏不信这个邪,觉得她小题大做。
后来我实地骑了一下,发现在印度城市骑行倒也不是说绝对不行,但确实有很多安全隐患:一、车多。特别是摩托车、三轮突突车多,偶尔还会有牛车、马车。他们似乎没有交通法规的概念,也完全没有礼让意识,一个个特别爱抢行,逆行也是家常便饭,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二、不分车道。很多地方连人行道都没有,人、摩托车、汽车全都挤在一起,不存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的概念。三、路况差。隔不远来个坑,一会儿一条减速带,避坑的时候指不定后面就会撞上来一辆摩托车,下完雨之后更是可怕。鉴于印度人的灵活性极高,我同他们显然还有差距。
大家可能会觉得,印度的交通状况这么差,事故应该很多吧?
印度的交通“事故”当然很多,但由于在印度,车辆根本开不快,连个正儿八经的高速公路都没有,所以恶**通事故总的来说不多;然而,人和车又实在太多,加上横冲直撞没有交通法规,剐蹭碰撞是家常便饭。只是按照印度人的定义,这些小事故压根就不算事故,小剐蹭也没有必要去处理,都属于车辆的正常损耗。你如果仔细观察印度大城市里的车辆,会发现车身上都是坑坑洼洼的。
在对待车的态度上,我其实还挺欣赏印度人的,单纯把车当成一个交通工具,漆面受损本来就既不影响行驶也不影响安全,为此搞得心里膈应岂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嘛。
我在印度还没拿到驾照,只能被迫坐我太太开的车。刚在这边安家的时候,由于有很多东西要购置,借朋友的车开了一段时间。仅仅一个月的工夫,她就撞过两次人,有一次把连人带助动车都撞倒了。即便这样,对方也就是站起来抱怨一两句,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在印度,即便保险杠撞掉了,也就是捡起来往后备箱一塞,回家用胶带粘上继续用。
有人大概觉得我说得太夸张,保险杠都撞掉了,怎么可能用胶带粘上继续用?这个问题我需要来跟大家讲一讲印度民族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Jugaad”。
“Jugaad”
很多来过印度的朋友都会深深感慨印度的“奇特”,而这种印度式“奇特”有不少时候其实是“Jugaad”思维的体现。
“Jugaad”是一个印地语单词,很难用词义来解释,你可以看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条件和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用一些非常粗糙简陋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能是对一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Jugaad”可以算是“完美主义”的反义词——能用就行!因此在这种“Jugaad”思维的指导下,印度就出现了很多不伦不类、让人啼笑皆非的“缝合怪”(25)。“Jugaad”的案例大多数很难用文字来形容,我建议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搜索一下“Jugaad”,看了图片你就懂了。
之前在中国国内放映过一部印度电影,叫作《厕所英雄》(Toilet: A Love Story)。片中的男主角是卖自行车的,把自行车送到客户家里,人家说我们订的是不带横梁的女式车,你怎么给送了一辆男式车。男主说这好办,把横梁锯了就是行,操起锯子就准备把横梁锯断……
当时跟我一起看这个电影的朋友看到这个桥段完全没有反应,而我一边看一边乐坏了——无比传神的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写照啊!按照我对印度人的了解,他们绝对做得出这种事。按照我们的正常思维方式,肯定要重新再送一辆真正的女式车;把横梁锯断直接改成女式车,则是非常典型的印度人解决问题的“Jugaad”思维方式。
另一部很有名的印度电影《印度合伙人》(Pad Man)讲的是一个男人自己制造卫生巾的故事,扮演男主角的演员跟《厕所英雄》的男主演是同一个人。这部片中的男主角在生活中的真实原型,就在我现在住的哥印拜陀。他1998年跟妻子结婚后,发现妻子舍不得买昂贵的卫生巾,当时印度妇女经期用的都是破布和报纸,他深受困扰,因此就去研究怎样制作卫生巾。经过无数次试验之后,他发明了手工卫生巾制造机,价格只需要进口机器的1/500——进口流水线价格为3500万卢比,他设计的土法机器只要6.5万卢比。这也是个很典型的“Jugaad”案例。
我头一回在印度见识“Jugaad”,是2013年在德里的一个小店里买电话卡。当时我还不知道“Jugaad”这个概念,如今回想起来唏嘘不已。那时候印度人用的还都是老式按键功能机,碰巧有一个印度人在小店里买手机,这个小店附送“贴膜”服务。只见那个小哥拿出一张不知道什么材质的透明膜,自带黏性,往手机正面一贴——然而那个膜是没有挖孔的,又见小哥拿出一把刀片,直接就往手机上划,把屏幕、键盘这些地方抠了出来……我可以非常确定那个刀划下去的时候会在机身和屏幕上留下划痕,可无论是店家还是买家,看起来都毫不介意。照我说,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贴膜,但那时候的印度人大概觉得贴膜是一种时髦。
强迫症和完美主义者多半会被这种“Jugaad”这种行为逼疯,我碰到过好多中国人在跟印度人合作一些项目的时候,都被他们弄到抓狂。印度人对细节的不在乎,着实令我大跌眼镜。
我的消费理念是买自己负担得起的最好的,与其总要花精力修修补补,还不如一步到位一劳永逸。有些东西多花三分之一的钱,往往能够延长一倍的使用寿命,且有着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我持之以恒的说理之下,现在我太太总算开始慢慢意识到,很多时候“Jugaad”既浪费钱又浪费时间,还得不到好的体验。
有些人把“Jugaad”视为印度人的“创新精神”,并概括出“节省、灵活、包容”等优点,但我并不这么认为。“Jugaad”的核心是通过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的低成本改装来临时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发明新的东西出来,更多的是模仿出一个低配版来。印度人确实在实践“Jugaad”的时候产生了许多千奇百怪、脑洞大开的点子,然而无法否认的是,“Jugaad”归根结底是物资匮乏条件下因陋就简、妥协的产物,其根源是普遍性的贫穷。他们一方面能够从互联网上看到许多新事物,另一方面又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取,于是就地取材另辟蹊径。在很多时候,“Jugaad”虽然省了小钱,但由于其破坏性的做法,造成了更大的损失。“Jugaad”是印度民族性格的一种体现,印度人对“Jugaad”的不断实践又反过来加强了这一性格。以至于即便是一些有钱的印度人,做起事来也很“Jugaad”——因为“Jugaad”已经演变成一种对“凑合”“将就”的接受能力。印度人在对“Juggad”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中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度的民族性格。
如果你跟印度人打过交道,你就会发现,他们对“标准”“质量”这些东西总是满不在乎。印度人就觉得误差这种东西是必然存在的,在他们的词典里没有“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这两个词。各种事情都是得过且过,能用就行,60分能通过的,就绝不追求100分。这种“标准化”观念的缺乏,造成了“印度制造”的质量实在有些一言难尽,我不得不说这是印度发展工业的一个巨大障碍。印度的民族性格差不多相当于“严谨、认真”的反义词,这种民族性格恐怕是很难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改变的。
可印度不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吗?不也留下许多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吗?
这点我无法否认,印度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这只能说明印度的民族性格古今有异。让印度人按照传统的方式,慢悠悠地做一些东西,比如雕石头、织羊绒围巾,他们仍然可以做得无比精美。但同时我也观察到,印度好看的几乎都是老东西,新的东西就不敢恭维了,尤其细节往往粗糙得吓人。这是因为许多印度传统的标准已经丢失,而现代印度人也并没有特别刻意要去继承这些传统。
我觉得“Jugaad”或许还跟印度教的世界观有关。印度教相信轮回,轮回是无始无终的,每个人都只是这一世的过客。对他们来讲,人生就好像住酒店,谁会去装修酒店的客房呢?凑合着住就行了,反正早晚都得搬。你要跟一个印度人说,这事不能“将就”,我们要“力求完美”,估计印度人会像看怪胎一样看你——咱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过客,有啥是不能将就的?此外,日子过得好也罢不好也罢,印度人都很淡定。我们对面的邻居家,有一栋三层楼带露台的小别墅,有一次我跟男主人寒暄,说你家的这栋房子真“nice”啊!他回答说:“哦,谢谢,这是神的礼物。”
这就是很典型的印度人的生活态度,日子过得好,他不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反而归功于“神”。可以推想,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也不会把贫困的处境归咎于自己的懒惰,一切自有“神的安排”。他们甚至觉得,小婴儿如果笑,是因为神在让他们笑;小婴儿如果哭了,那也是神在让他们哭。从好的方面来讲,你可以说他们懂得感恩,但从反面来看,他们碰到困难也很扯皮。有时候 我跟印度人表达对某些事的担忧,他们就会说:“有什么好担心的?你只要耐心等着神的旨意就行了!”这也决定了印度人除修寺庙之外,做事情很少会认真负责——寺庙修得不好,神是会怪罪的,马虎不得;其他事情做没做好,那是神的旨意,做不好就说明不该做。再说,就算不理想,我们不是还有“Jugaad”嘛!
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自然也磨出了好脾气。
而生活本身,不就是一场修行吗?
(1)哥印拜陀是印度南方一个工业城市,位于泰米尔纳德邦、喀拉拉邦、卡纳塔克邦的三角地带,已发展成为机动车部件、铸造和锻造件的采购中心。
(2)这里指的是因为方向辨不清而原地转圈。
(3)印度的基层行政是Panchayat村委会制。
(4)作为参考,印度之前的银行定存利率高达7%,作者写此文时有所下调。
(5)指主要竞争策略是价格战,通过低价来竞争。
(6)专用数据存储的服务器。
(7)不间断电源,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以逆变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的不间断电源。
(8)网络用语,形容看到不好看的东西。
(9)网络用语,指那些性格直爽、不太关心时尚等的异性恋男生。
(10)一种服饰,人们常用人体皮肤类比此种服饰的特性,使用的布料重量极轻,非常柔软,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耐磨性、防风性。
(11)抓狂是从闽南语中直译过来的词,形容非常愤怒或者郁闷,但又无处发泄,憋得快要发疯。
(12)一种 奶酪。
(13)Garam是温、热的意思,Masala意为混合香料。
(14)从游戏中衍生出的一种说法,把所需技能按照树状结构依一定次序和逻辑进行梳理,因结构像树,所以叫技能树。此句指的是没学过做面食这种技能。
(15)高庄馒头是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高庄镇的传统面食,香软可口,有韧性。
(16)指高油高糖的食物。
(17)印地语 DalMakhani,英语 BlackLentils。
(18)原 话 为:IfanybodysaidthatIshoulddieifIdidnottakebeefteaormutton,evenonmedicaladvice,Iwouldpreferdeath.
(19)原话为:IworshipitandIshalldefenditsworshipagainstthewholeworld.
(20)原话为:ThecentralfactofHinduismiscowprotection.
(21)Gau意为奶牛,Shalas意为庇护所。
(22)沪语,是拆零买卖的意思,让商品的起购单位化至最小。
(23)意为“致敬印度”。
(24)印度人将其称为“Semi-sleeper”半卧铺,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中国的大多数长途大巴都算半卧铺。
(25)大意是指对各种亚文化及其相关事物一知半解,却喜欢跟风模仿,并且不分场合地胡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