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从头细说恒河002

我自认也算是个见过大风大浪以及各种古怪的人,但还是为印度人的徒步朝圣方式感到震惊。假如不知道他们是来朝圣的,我肯定以为这些人是在逃难。

我最大的疑惑是,他们难道不冷吗?大多数印度人都没有额外的衣物,因为在他们家乡,可能一年到头都不需要穿外套,从海拔100米到4000米穿的都是同样的衣服。他们的全部装备就是一条毯子,白天当衣服,晚上当被子,还有些人会套一件一次性雨衣御寒。看他们骨瘦如柴的样子,也不像是有可以御寒的脂肪。

20公里的上坡路,我从中午11点半走到傍晚5点半,花了六个小时左右,到了山上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一个很破的住处。在往返凯达纳特的路上,只看到一对外国情侣,极少有外国游客会来这里。

虽然很艰辛,但这里是印度最值得一来的地方。

恒河的另一条支流曼达基尼河(Mandakini)发源于凯达纳特。2013年北印度气候反常,降水量是往年的3倍,冰川大量消融,在朝圣季引发了巨大的山洪,遇难人数总共有5000人左右。凯达纳特是当时的重灾区,建筑被大量冲毁,我在2017年去的时候仍是满目疮痍。在那场洪水中发生一件事,无神论者视之为巧合,有神论者则视之为神迹——一块从山上冲下来的巨石,不偏不倚挡在凯达纳特神庙前面,正好把山洪挡住了,使得神庙幸免于难。这块巨石如今也成了信徒们膜拜的对象。

五月,在海拔3600米的喜马拉雅山中,我清晨得穿羽绒服出门,而印度人就直接光着膀子在刺骨的河水中洗澡了,我把手放在水里一会儿就冻得失去知觉。以前听说去西藏冈仁波齐朝圣的印度人,会直接在玛旁雍错冰冷的水里洗澡,我觉得难以置信。印度有些人不是我们能用常理所想象得到的。

凯达纳特神庙除了是恒河源头圣地之外,内里还供奉着“光之林迦(Jyotirlinga)”。印度教的神庙内部是不许拍照的,大部分神庙的核心区域甚至不对非印度教教徒开放,所以我没有在神庙内拍过照片。去过尼泊尔或印度的人大多知道“林迦(Lingam)”,一讲起林迦就一脸坏笑——由于林迦在解剖学上是一根阴茎位于**内的形象,很多人一口咬定这是生殖崇拜。

这种认识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有些狭隘。林迦的形象确实起源于此,但对很多印度教教徒来说,林迦是湿婆力量的象征。就好像对基督教教徒来说,十字架是耶稣的象征,而不是古罗马的一种刑具。甚至印度的佛教也有受到林迦形象影响的证明,有学者认为早期的佛塔就受到了林迦造型的影响。

林迦在印度到处可见,但凯达纳特的“光之林迦”比较特殊。印度教有一个传说,有些人可能看过这个传说的中文版本,跟我从英文翻译过来的不太一样:

创世之神梵天和维护之神毗湿奴,曾经互相争论谁更厉害。为了解决这场争论,湿婆化身为一道刺穿三界的永恒光柱(Jyotrilinga),梵天和毗湿奴分别前往光柱两端寻找尽头。毗湿奴找不到尽头,回来认了输,承认还是你湿婆最厉害!梵天回来后,撒谎说自己到了尽头,湿婆勃然大怒,诅咒梵天:即便他贵为创世神,也不会受到崇拜。所以现在整个印度只有一个供奉梵天的神庙,普遍无人崇拜梵天。

在这个故事中,“光之林迦”被视为湿婆无穷力量的象征和示现。全印度供奉“光之林迦”的神庙,一共只有12个,凯达纳特的地位可想而知。

甘戈特里

作为恒河正源的甘戈特里(Gangotri),自然是压轴的地方。

恒河源头的几个圣地,看着直线距离很近,真要一一造访却很不容易,因为每个地方都需要走回头路出来。加上路况奇差无比,我全程包车花了9天时间才紧赶慢赶走了三个地方。

伯德里纳特和凯达纳特及沿途的旅游配套设施都非常差,完全为印度香客所设计,整个行程也没有找到一家带花洒淋浴的酒店——印度人习惯用水桶洗澡。到了甘戈特里,才终于像是到了一个旅游景点,这是我一路上看到外国游客最多的地方,但仍然不超过十个人。

甘戈特里有一座神庙,大多数朝圣者到这个神庙就算完成任务了,实际上需要继续徒步19公里才能到达恒河真正的源头,这段路不能骑马也没有挑夫,更没有直升机,只能自己徒步进去。这里有雪豹等珍稀动物,需要申请许可证才能进入,每天限量150张许可证。

限量许可证难不倒我。奇货可居意味着只要肯花钱就能解决问题,我下午一到那边就找了个中介,搞定了第二天进山的许可证。

甘戈特里镇的海拔是3100米,恒河源头冰川的海拔为3900米左右,垂直爬升800米,坡度比进凯达纳特的路要平缓不少。2013年的洪水将朝圣的古道冲毁了,新开的路在悬崖上,据说比原来要难走很多,走下来我觉得也还算好。但可能是因为我鞋子里进了沙子没及时弄干净,加上连续好几天走得有点多,出来之后,左脚底板起了一个大水泡。

恒河源的徒步比较像正常的野外徒步,没有浩浩****的人群,只有零零星星的“背包客”和苦行僧。进入保护区之后,可以住宿的地方只有布杰巴萨营地(Bhujbasa),海拔3800米左右,条件很差。住了一晚后,第二天早上徒步四公里,到了恒河真正的源头——奶牛口(9),得名于冰川洞穴的开口形状如同牛的嘴巴。

然而我在2017年去的时候,“奶牛口”已经变得名不副实。2016年的一场暴雨使得大量冰川坍塌,冰川最前端的“奶牛口”就此消失。

恒河源头的冰川,是看一眼少一眼的地方。根据一份2018年的报告,1936年到1996年,甘戈特里冰川消退了1147米,平均每年19米;而最近的25年消退了850米,平均每年34米。按照全球变暖的速度,恒河源头的冰川估计在我有生之年就会消失殆尽。

“奶牛口”是恒河作为一条河流的起点,恒河最重要、最神圣的支流跋吉罗蒂河(Baghirathi)从此发源。上篇我们讲过恒河女神乃是应跋吉罗塔(Bhagiratha)的请求下凡的,为了纪念跋吉罗塔,就把这条河命名为跋吉罗蒂。从凯达纳特发源的曼达基尼河会汇入跋吉罗蒂河,跋吉罗蒂河在下游再与阿喀难陀河相交汇,从那里开始,正式使用恒河这个名字。

恒河圣汇( Prayag)

印度教中认证过的恒河源头的支流一共有六条,上面讲的这三条是比较重要的,在传说中,恒河从天上下凡之后,在源头被湿婆的头发分成六条支流,而这六条支流有五个汇合点,被称为“五圣汇”(10)。印度教把这些河流的汇合点视作恒河力量重新聚集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说。

我在路上经过“五圣汇”,但只在最重要的德沃普拉耶格(Dev Prayag)停下来拍了两张照片,跋吉罗蒂河与阿喀难陀河在此汇成了恒河。

根据神话传说,印度教教徒相信这里有三条河,地底下还有一条娑罗室伐底河(11),这条河发源于伯德里纳特附近,但一直在地下作为一条暗河流淌,直到这里才汇入恒河。也有传说认为娑罗室伐底河是在亚穆纳河与恒河的交汇处汇入的……印度教传说里面相互矛盾的地方很多,不过由于多神教的包容,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倒也不互相倾轧。

圣汇对于朝圣者的意义依然是洗澡,就好像某些佛教教徒每见到一个庙都要烧香,印度教教徒来恒河朝圣,每见到一个庙都要洗澡。

恒河出山(Gangadwara)

恒河汇流之后流经的第一个城镇便是大名鼎鼎的瑜伽圣地瑞诗凯诗(12)。瑞诗凯诗是通往加瓦尔山脉的门户,自古就是印度教圣人冥想修行之地,慢慢就发展成世界闻名的瑜伽小镇,有很多外国人专程来这里练习瑜伽。

瑞诗凯诗有一座姐妹城镇哈里德瓦尔(13),这两座城镇曾被授予“世界遗产双子城”(14)Twin National Heritage Cities)的称号。瑞诗凯诗在山谷之中,哈里德瓦尔则已进入恒河平原地带,朝圣者极众。在这两个地方,你很难找到肉食和酒,倒是很容易能找到大麻,印度的苦行僧有通过吸食大麻来跟神灵沟通的传统。

哈里德瓦尔是印度教七圣城(Sapta Puri)a之一,另外六个分别是阿约提亚(Ayodhya)、马图拉(Mathura)、瓦拉纳西、甘吉布勒姆(Kanchipuram)、乌贾因(Ujjain)和杜瓦尔卡(Dwarka)。根据印度教的神话传说,这七个地方都是一些知名神祇曾经出生或降临的地方。

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圣地”时,人潮涌动的穷街陋巷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德里的月光市场。当时发生了一件让我啼笑皆非的事情:同去的朋友发现他房间的床底下有只老鼠,酒店伙计很淡定地找来一个捕鼠笼,放了一小块面饼进去,然后把捕鼠笼放在房间里,告诉我们20分钟后再进房间。果然没过多久,老鼠就被缉拿归案,只见那个伙计小心翼翼把老鼠带到酒店外面找个角落放生了。

圣城哈里德瓦尔的历史十分悠久,孔雀王朝和贵霜帝国都曾统治过这里,考古发掘出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200年的陶器。关于哈里德瓦尔最早的纪实描述出自玄奘法师,根据《大唐西域记》的描述,按图索骥找到了当年的一些遗迹(印度的很多遗迹都是根据玄奘的记录找到的)。

哈里德瓦尔在历史上也被称作“Gangadwara”——恒河之门,是恒河出山的第一站。这里跟瓦拉纳西一样,每晚都有恒河夜祭(Ganga Aarti),但内容有所不同。就我所知,在恒河流域范围内,瑞诗凯诗、哈里德瓦尔、瓦拉纳西、巴特那(Patna)这几个地方的恒河河坛都有独立的每日祭祀活动,其中瓦拉纳西的恒河夜祭知名度最广、观赏性最强。

哈里德瓦尔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壶节(Kumbha Mela)(15)的四圣地之一。大壶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集会,有一种说法认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无遮大会”就是大壶节,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

佛教无遮大会的梵语是“Pafica-VarsikaMaha”,意为五年一次的大会,是当时的佛教研讨大会,根据佛经记载,可能最早起源于阿育王时代;而大壶节这个名称不存在于任何19世纪之前的文本中,学界相信阿迪·商羯罗在公元8世纪对印度教进行改革时,模仿佛教无遮大会发起了五年一次的印度教哲学辩论大会,形成了大壶节的雏形。因此印度教的大壶节最早其实是佛教无遮大会的因袭版,两者并不相同。现代的大壶节另有一番宗教上的解释:

印度教创世神话中有一个搅拌乳海(Samudra Manthan)的故事。从前天神提婆族(Devas)和魔神阿修罗族(Asuras)合作从乳海中获取了长生不老的仙露(Amrita)(16),大费周章取得仙露后,双方却为了争夺仙露而大打出手,最后天神在金翅神鸟迦楼罗(Garuda)和毗湿奴的帮助下夺得仙露,从而正义战胜邪恶。

在中世纪之后的文本里,给这段故事新添加了一段情节:神鸟迦楼罗带着仙露飞在空中的时候,掉落了几滴到凡间,分别掉在哈里德瓦尔、普拉亚格拉杰(Prayagraj)(17)、特里姆巴克(Trimbak)(18)、邬阇衍那(Ujjayani)(19)。据考证,19世纪之前这几个地方的“大壶节”是相互独立的(当时也不叫大壶节),后来将传说和宗教仪式相互巩固,才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壶节的传统:每12年举办一次大壶节;这12年之间每6年会有一次规模稍小的“半壶节”(Ardh Kumbh)(20);每12个大壶节会举办一次“巨壶节”(Maha Kumbh)(21),144年轮一次;大壶节举行的地点则根据木星、太阳和月球的黄道位置来决定。

传说中,当年滴仙露的地方正是哈里德瓦尔的“Hari Ki Pauri”(22)河坛,我每次到这儿,这儿都是人山人海。众多来哈里德瓦尔朝圣的信徒相信这里曾是毗湿奴大神待过的地方,大神曾在此地的一块石头上留下过脚印(这是这里得以入选重要圣城的主要原因);那个传说中把萨迦拉国王六万个儿子化为灰烬的圣人卡皮拉曾在此修行;而跋吉罗塔为六万个叔叔赎罪苦修的地方亦是此地;再加上这边的恒河水非常湍急,被视为有极强的净化力……

我虽然一直在印度,但并没有参加过大壶节。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秩序非常混乱,踩踏事件时有发生。2013年大壶节我已经在安拉阿巴德城外了,被巨量的人流吓到,连进城都困难。另外,我觉得大壶节不就是看人洗澡吗,我在印度看人洗澡实在是看得太多了——突然觉得自己怪怪的。

亚穆纳河

在恒河中上游,亚穆纳河(Yamuna)和恒河是两条平行的大河,就像两条姐妹河。而“Yamuna”这个名字也很可能源于梵语“yama”——双胞胎。这是恒河最重要的一条支流,两河交汇的地方被称为“PrayagRaj”——圣汇之王。

伊斯兰文化影响到北印度之后,兴建的几座大城市都在亚穆纳河边,比如德里、阿格拉曾是莫卧儿王朝的都城,又如建立在“PrayagRaj”的重镇安拉阿巴德。这几个城市的建筑具有非常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相较之下,印度教的宗教氛围相对要弱得多,亚穆纳河的宗教地位本身也不如恒河。

来印度旅行的人基本都会去阿格拉看泰姬陵,泰姬陵就坐落在亚穆纳河畔,严格来说,泰姬陵并非印度特色的建筑,而是波斯帖木儿风格的。有些人可能会注意到人们在阿格拉亚穆纳河滩上洗衣服、晒衣服的壮观场景,洗衣工一边在河滩上大小便,另一边就直接在污浊的河水里洗衣服。联想到自己住的酒店床单可能就是在这里洗的,内心顿时涌起一阵波澜……

从前,亚穆纳河以清澈著称。恒河由于流速快并夹带大量泥沙而显现出黄色,亚穆纳河则是蓝色。我到过亚穆纳河的支流贝德瓦河(Betwa River),见到的河水真的是清澈湛蓝,叫人不敢相信这里是印度。但近年来,由于沿岸的人口和工业集中发展,亚穆纳河如今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网络上流传的印度河流污染的照片,有不少都是亚穆纳河。同时由于受关注程度不如恒河那么高,亚穆纳河得到的治污经费自然也就偏少。

亚穆纳河沿岸最重要的印度教圣地是马图拉(Mathura)和沃林达文(Vrindavan)这对双子城,当地有上千座印度教寺庙。马图拉相传是黑天(Krishna,音译奎师那,梵语Krsna意为黑色、蓝黑色。注意黑天和藏传佛教中的大黑天Mahakala是不同的,切勿混为一谈)的出生地,而黑天被视作毗湿奴神的完整化身,是印度教排名前十的神祇,马图拉由此荣列七大圣城之一。再加上这里曾经是不少古代王朝的首都,在伊斯兰风格为主流的德里-阿格拉区域显得十分另类。

我曾在冬天造访沃林达文的河坛,看起来居然有种瓦拉纳西的既视感,只不过亚穆纳河的流速要远远低于恒河,河坛亦门可罗雀,有一种诡异的萧条和静谧。倒是河坛边上的手摇渡船来来往往,为这里增添了不少烟火气。

瓦拉纳西

接下来终于要讲到恒河的重头戏——瓦拉纳西,绝大多数游客对恒河的认识几乎全部都来自瓦拉纳西。

这样的圣地想必会让你望而生畏

瓦拉纳西大概是印度最具争议的旅行目的地,我第一次来这里时,带着厌恶的情绪在这座城市游览,惊奇地发现这里居然有大量以洁癖著称的日本游客——日本人怎么可能受得了这种地方?甚至还有日本人在此开旅馆定居。

然而马克·吐温曾经这样描述瓦拉纳西:“贝拿勒斯比历史更沧桑、比传统更悠久、比神话更古老,其源远流长是所有历史、传统、神话加在一起都无法比拟的。”(23)

贝拿勒斯“Benares”是瓦拉纳西的梵语旧称,“Varanasi”这个名字来自构成城市边界的两条恒河支流的名字——城市北边的“Varuna”河及南边的“Assi”河,现在还可以在地图上找到这两条河。《大唐西域记》中对这里有详细记载:

复大林中行五百余里,至婆罗痆斯国(旧曰波罗柰国,讹也。中印度境)。婆罗痆斯国周四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殑伽河,长十八九里,广五六里。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气序和,谷稼盛,果木扶疏,茂草靃靡。伽蓝三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婆罗痆斯就是贝拿勒斯,玄奘取经的年代正是北印度佛法昌盛之际,尽管瓦拉纳西的鹿野苑是释迦牟尼成佛之后“初转法轮”的圣地,当地的主流却依然“多信外道,少敬佛法”,可见印度教在此地的根深蒂固。再往前追溯,瓦拉纳西是《阿含经》中提到的古代印度十六国中的“迦尸国”,与《梨俱吠陀》中的“Kashi”国相应证,梵语中“kash”这个词根意为“光照、闪耀”,即“光之城市”。传说五千年前便已有人类在此建造城市定居。

瓦拉纳西作为七圣城之首,被印度教认为是天底下最圣洁的地方。当然用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这里大概是世界上脏乱差的地方,瓦拉纳西的“圣洁”显然是我们这种俗人所无法理解的。那么是什么让瓦拉纳西如此闪闪发亮呢?

有一个说法认为,恒河发源之后,一路都是自西向东、自北向南流淌的,到了瓦拉纳西这里,突然就拐弯自南向北流了。要知道,恒河那可是圣河,是湿婆无穷力量的象征,能让圣河逆流而行,该是一个多么殊胜的地方!

有了“殊胜”的特征,当然也有“殊胜”的故事。根据神话传说,瓦拉纳西是由湿婆大神一手创立的,而这个神话又是跟“三大主神谁更厉害”的争论相关。传说印度教创世神梵天原本只有一个头,他创造出了大美女辩才天女,结果自己被女神迷住了。为了可以一直盯着女神看,梵天新长出四个头来,可以同时看前后左右上下。有一天梵天跟湿婆争论宣称:“我是创造宇宙世界至高无上的神!”湿婆勃然大怒,用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把梵天朝上的那张脸给烧了,割下了那颗头,当作战利品带着到处炫耀。他来到瓦拉纳西的时候,梵天的头掉到地上消失了,从此瓦拉纳西成了圣地。

大家可能不理解,梵天的头掉在瓦拉纳西这么惊悚的事情,怎么就变圣地了呢?

在前面关于种姓制度的章节里我就讲过,印度教中关于种姓的来历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解释,认为梵天的头变成了婆罗门,代表智慧的祭司和学者阶层;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代表统御力量的武士和统治阶级;腿和脚变成了吠舍和首陀罗,代表劳动人民(纳税阶层,供养前两个种姓);剩下那些不入流的则是贱民(事实上的奴隶)。

所以梵天的头掉下来以后,就变成了地上的婆罗门,当然是尊贵神圣的。我以前带团在那边住酒店,酒店老板来巴结我,晚上找我在天台上请我喝酒聊天。老板的几个朋友,这个也是婆罗门,那个也是婆罗门,我指着给他们端茶送水的小弟问:“他呢?”他们哈哈大笑说他是刹帝利,那种感觉就好像刹帝利只配给他们当小弟。他们说瓦拉纳西自古就是一个婆罗门的城市(现在瓦拉纳西有三成人口是穆斯林),而我发现这里的很多婆罗门早已变得世俗化——婆罗门多了,自然也就不值钱了。譬如说喝酒就是婆罗门的禁忌,他们却照喝不误。而且瓦拉纳西到处都能找到肉食,这在其他印度教圣地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当地大量的外国游客所带来的,如今是资本的世界,大家都追求财富。印度排名第一的景点亨皮(Hampi)也是个素食区,早年去,整个村子都找不到肉食。后来有一次过去,在一家餐厅菜单上看到“pollo”,我问餐厅伙计“pollo”是什么?他告诉我是鸡肉(我后来才知道pollo是西班牙语“鸡肉”的意思)。

在印度很多地方,吃肉、喝酒的约束较多,瓦拉纳西的旅游开放得早,慢慢也就默许了这些行为。

瓦拉纳西的恒河沿岸一共有88个河坛(Ghat),大部分还在使用中,河坛的作用主要是沐浴和祭祀,有两个河坛专门用于火葬。

瓦拉纳西最神圣的河坛是马祭河坛(Dashashwamedh Ghat),这个地名我到现在还念不清楚,不过你在当地只要跟人说“Main Ghat”,大家就都知道了。这个河坛的来历也很传奇,一说是当年梵天为了迎接湿婆而创造的;又一说是梵天曾在这里搞过马祭,献祭了十匹马,这跟在上篇里写到的萨迦拉国王的马祭(Ashwamedha Yajna)是一样的。“Ashwamedha”是一种需要用到马的祭祀仪式,这个仪式的规则非常复杂,这里不再赘述。“Yajna”是崇敬、奉献的意思。古印度作为农业社会,估计马是很珍贵稀有的牲畜,所以马祭才那么隆重。

有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会疑惑:“你刚才不是还说梵天让湿婆砍了一个头吗?为什么还对湿婆这般毕恭毕敬?”

人家神话就是这样讲述的,说是梵天虽然被砍了一个头,但还是与湿婆和好如初。

马祭河坛每晚都有恒河夜祭,凡是到过瓦拉纳西的游客一定都去看过恒河夜祭,逢周二和宗教节日都会有特殊的祭祀表演。

虽然每天晚上都有表演,祭祀看台依然座无虚席。恒河夜祭的观众席在河岸的这边,但祭司们面朝恒河表演,完全无视那些观众,因为他们真的把这个当作一场献给神的祭祀表演。

恒河夜祭的核心是火,祭司们使用不同的法器挥舞着不同形式的火焰,从香柱到烛台,再到火盆。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场“烈火祭”(Agni Pooja),献给湿婆、太阳神、火神、恒河女神,以及整个宇宙。“Agni”是印度教中的火神阿耆尼,“Pooja”是祷告、祭祀的意思。另外,“Agni”一词在梵语中就是烈火的意思,和拉丁语的火(Ignis)有明显的同源性,英语中点火(Ignite)的词源亦来自于此。

之所以有大量火元素参与到当地祭祀活动中,正因为现代印度人是从中亚迁徙而来的雅利安后裔,印度教与拜火教同源。

中亚及西亚地区会发展出对烈火的崇拜,有其必然性,那边油气田储量丰富,天然气从地表泄漏被点燃,日夜不停地燃烧。缺乏地质知识的古人理所当然会把这种现象视为超自然,为这种“殊胜”的特征,编一些“殊胜”的故事出来。试想两三千年前,当时的人类看到这一无法解释的神奇景象,会产生怎样的联想?除了神的力量,还有什么能让火不借助任何燃料凭空燃烧呢?这从地底升起的火焰,是否意味着还有一个烈火熊熊的地下世界呢?

我在阿塞拜疆的时候参观过当地的火神殿(Ateshgah),这里过去有七束“永恒之火”。后来当地进行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永恒之火”在1969年宣告熄灭。如今你到这个地方依然能看到“永恒之火”,只不过底下多了根市政天然气管道,只有开放参观的时候才点火。

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这座远在里海边的火神庙里,居然有好几幅梵语、旁遮普语的铭文,提到了湿婆和象头神(Ganesha)。有人认为这里本身就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因为过去神庙顶上插着一根三叉戟(Trishula),此乃印度教的重要象征。

野外自燃现象

印度教继承了中亚雅利安原始宗教中对火的崇拜。印度教中的火神阿耆尼具有三种形态——普通的火焰,闪电,以及太阳的光和热,这种三重性使火神成为人与神之间沟通的使者。在如今的各种印度教文化和传统中,火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几乎所有的宗教仪式都伴随着火焰。具体有如下的表现:

?在庆祝新生命的诞生、祭祀和祷告时都需要点燃油灯;

?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Saptapadi”(七步),需要夫妇绕着火堆转圈;

?最重大的两个节日洒红节(Holi)和排灯节(Diwali)都有和火相关的仪式,火象征着非常神圣的能量;

?火是人与神之间的信使,可以通过火焰向神进行献祭;

?通过火化尸体,烈火可以触发物质和精神的循环,在燃烧遗体的时候,人得以重生;

?火焰是知识和智慧的象征,可以摧毁无明和妄想。

印度教可以说是完美地融合了水与火这二元对立的两大元素——水和火既是毁灭的力量,又是净化的力量,同时还是创造的力量。这种对水与火的崇拜在琐罗亚斯德教也同样存在。

印度教中的苦修、冥想、禁欲文化也与火有关。在梵语中,苦修一词是“Tapas”,梵语中的词根“Tap”有加热、温暖、燃烧的意思。古代的印度哲学家观察到生命孕育需要热量,比如母鸡孵蛋,从而认为是热能催生了变化,使鸡蛋变成小鸡。并且这种热能必须是温和的、持续的,不然鸡蛋就熟了。于是“Tapas”一词就有了修行、苦修的含义,通过持续的能量来使自己得到升华和重生。所以印度教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给予时间和能量,生命就可以发生蜕变。而火的热能是这一切能量的根源,是印度教非常核心的要素。

烈火除了物理形态的光和热之外,印度教认为人的体内也有三种业火:怒火(Krodha-Agni)、欲火(Kama-Agni)及饥火(Udara-Agni)。也就是说,当你有冲动要打人骂人或是要吃东西,都是因为你身体里业火的能量在催动,这些业火是造成你痛苦的根源。通过苦修和禁欲,将把这些业火转换成人的精神能量,而不是任由其燃烧释放,才能得到精神上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印度教跟佛教一样,具有非常深层次的哲学思考,两者在长期的共存历史中,互相学习和影响,只不过这些枯燥的内容往往为人所忽视。

鉴于曼尼卡尼卡河坛的“殊胜”,印度教教徒相信在这里火化,然后将骨灰倾倒进恒河水中,就能从轮回中得到永恒的解脱(Moksha)(24),这种加持力在整个印度教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尼泊尔加德满都的帕斯帕提纳特神庙(Pashupatinath)虽然也有河坛火葬的习俗,然而殊胜性不可望其项背。许多年迈的信徒在临死之前会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来到曼尼卡尼卡河坛,在这里度过他们最后的日子,相信自己可以从轮回中解脱的心理安慰,让他们对死亡无所畏惧。

我第一次到瓦拉纳西的时候,就住在曼尼卡尼卡河坛附近的辛迪亚河坛(Scindhia Ghat),任何时候从房间都能望见火葬台日夜不息的烟火。那种氛围有说不出的诡异,第一次感觉自己距离另一个世界这么近。

曼尼卡尼卡河坛是瓦拉纳西骗子出没的重灾区。瓦拉纳西严禁拍摄火葬(这种禁止并非完全出于宗教原因,而是因为游客实在太多,如果允许拍照,势必会造成火葬现场的混乱),但难免会有初来乍到的游客管不好自己,抱着侥幸心理去偷拍。然而只要游客一接近火葬区,就会被小混混们盯上,如果他觉得你拍了照片,立马会冲上来跟你纠缠不休,比如自称是工作人员,要抓你去见警察。很多游客为了息事宁人,只好破财消灾。还有些人则会声称只要你给钱,他可以带你去拍。我的建议是,如果你非要拍,可以在坐游船的时候拍,小混混总不可能跳下水来抓你。

还有一种骗子自称是导游,可以免费带你参观河坛。他会把你领到火葬台边的“死亡之家”,这里会有一些从全国各地来等死的老年人。接着他会开始卖惨,说这边的护工都是志愿者,没有收入,要你给他们捐钱;他还会将火化尸体的费用夸大数十倍,要你资助那些老人买木柴(实际上木柴只要几十块钱)。

瓦拉纳西虽是圣城,可这里有一些人心安理得地坑蒙拐骗。不过好在他们只是骗点小钱,你就算被纠缠上了,只要态度强硬,对他们凶一些,都是可以脱身的。我第一次来这边时,被层出不穷的骗子搞得七荤八素。后来摸清了他们的套路,才能坦然自若地欣赏这座恒河边的圣城所特有的韵味。

入海

黄河的水一路越流越少,恒河的水却是越流越多,由于水量太大,到了下游开始分流。

恒河的入海口就跟源头一样凌乱,在西孟加拉邦,恒河分离出第一条分流——胡格利河(Hooghly),加尔各答便坐落在胡格利河畔。胡格利河是西孟加拉邦的命脉,当年东印度公司通过这条河深入整个北印度的内陆,建立起殖民商贸网络。

加尔各答算是一个传统的印度教社会,按照传说,那时候萨蒂51个尸块中的右脚脚趾掉在这里,于是有了迦梨神庙(Kali Temple)。有说法认为加尔各答这一地名,就是源于Kalighat(迦梨河坛)。胡格利河边的河坛,就像恒河其他地方一样,人们在此沐浴、祭祀。不同的是,下游河道的航运明显要比上游地区繁忙得多,河流作为经济和交通纽带的作用得以彰显。

同是恒河下游分流的孟加拉国,与西孟加拉邦本是同种同源,然而因为两地宗教信仰的不同,显现出与加尔各答完全不同的面貌。恒河进入孟加拉国境内后,连名字都被改成了莲花河(Padma River,“莲花”是“Padma”的直译)。在孟加拉国,恒河自发源以来,头一回不再具有宗教色彩,洗尽铅华成为一条世俗的大河。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合流,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哺育了1.7亿人口。在这里,河流的经济属性取代了宗教属性,航运和捕鱼业都十分发达。

最后,在恒河三角洲,这条传奇大河散作无数细流,滋养了一万平方公里之广的苏达班红树林(Sundarbans),沉入孟加拉湾。

按照印度教的传说,恒河将亡者的骨灰带入地下,继续在冥界流淌。恒河是无始无终的,凡人所能触摸到的物质意义上的恒河只是它在三界中的一小段而已。这就如同印度教教徒对生命的认知,人生一世只是无数轮回中微不足道的刹那。恒河在凡间的旅程,由源头的支流一点点凝聚,在终点又一点点消散,沿途经历各种各样的故事与传说……亦如人生。

人是一种具有想象本能的动物,热衷于为一切事物赋予意义。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所经历的、世间所发生的一切是随机而没有意义的,所以人们从古至今就在不断思考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我们也无法接受生命一旦死去,意识就永远消失。

在赋予意义的过程中,人类留下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叙事。

我给大家讲印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想让大家看看这个世界其实很多样,有不同的看法和角度。

讲完了“恐怖”的德里,讲完了传奇的恒河,接下来,我再跟大家讲讲印度三座最大城市中的另外两座——孟买和加尔各答。

(1)Kanya指未婚少女,daana意为礼物、捐赠。

(2)印度的免费饮用水大部分是过滤水,不同地方的水质不同。我没喝出过问题,但依然不建议游客饮用。

(3)Triloka-patha-gamini,梵语Triloka指三个世界,patha指道路,gamini指旅行者,合起来意为“往来三界的使者”。

(4)Brahmaputra梵天之子,Brahma意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创世神梵天,putra意为儿子。

(5)Satopanth,Sato意为真实,panth意为虔诚的身影。

(6)ChotaCharDham,Chota 小,Char四,Dham 法所。

(7)属于印方实控范围,且位于我方主张的传统习惯线印方一侧内的位置。

(8)位于中国杭州。

(9)Gaumukh,Gau=cow奶牛,mukh=mouth嘴巴,合起来意为“奶牛口”。

(10)PanchPrayag,Panch即五,Prayag为融汇,译为“五圣汇”。

(11)SarasvatiRiver.

(12)Rishikesh,hrishika意为感官,isha即领主,感官统治者。

(13)Haridwar,Hari是毗湿奴的尊称,dwar=door门户,通往毗湿奴的门户,这个名字是毗湿奴派信徒的叫法;有时候你会看到这个地名拼写成Hardwar,

(14)(接上页)并非拼错,而是湿婆派的叫法,Har是湿婆的尊称。aSapta 意思是七,Puri即城,SaptaPuri为“七圣城”。

(15)Kumbha为锅罐,Mela为聚会,合起来译为“大壶节”。

(16)Amrita,meh词根意为测量,加了否定冠词“a-”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引申为不朽、长生不老。在早期印欧语系的多神崇拜体系中,人们认为天神的饮食是花蜜,于是这个词又有了花蜜、仙露的含义。最有意思的就是这个词的变体后来被用来命名的无量光佛“Amitabha”即“阿弥陀佛”。

(18)位于纳西克 Nashik。

(19)即乌贾因 Ujjain。

(20)Ardh 意为 一半。

(21)Maha 即伟大。

(22)Hari是毗湿奴的尊称,ki=of,Pauri台阶或足迹。

(23)原 文 为:Benaresisolderthanhistory,olderthantradition,oldereventhanlegend,andlookstwiceasoldasallofthemputtogether.

(24)Moksha这个词在部分语境下与涅槃Nirvana同义,但并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