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别错过孩子一生只出现一次的“敏感期信号”
“孩子需要做的事”藏在他们想做的事中
蒙台梭利教育法认为,孩子的运动、认知和语言能力都有一段最发达的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孩子们一旦进入了“敏感期”,就会对某件事产生强烈兴趣并反复去做。
你的孩子有没有以下这些行动呢?
不停地跑来跑去、总想爬到桌上去、往缝隙里放东西、想拿重物、扔勺子、按机器的按钮、把桌上的东西扔到地上……
处于运动敏感期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上述行为。
“运动敏感期”会出现在儿童0岁至6岁这个年龄段。特别是0岁至2岁半左右的孩子会不断学习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动作”。为了掌握各种各样的动作,他们常常会使出浑身解数,还会对大人的动作产生兴趣并试着模仿学习。
1岁的小男孩悠斗以前也总是想要爬到桌子上,为此,他的妈妈感到十分苦恼。她要么耐心温柔地告诉悠斗“这里是吃饭的地方,所以不能爬上来哦”,要么严厉地斥责,总之是用尽了各种方法,每天都要提醒孩子几十遍。可是,孩子还是一如既往……这位妈妈实在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孩子才会听她的话。
但是,小悠斗之所以会这样,既不是因为他“不懂事”,也不是因为父母对他的管教不严,只是由于他现在正处于“运动敏感期”,想要活动自己的身体。
实际上,孩子一生中只会出现一次“敏感期”。所以,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能力就会越来越难培养了。
蒙台梭利教育法中也说到,在运动敏感期内,家长需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活动身体,帮助孩子激发、培养自身能力。
本书中介绍的“工作”,也正是配合了孩子们想要成长的意愿。
所以,我建议悠斗的妈妈去带孩子做一些“向上爬的工作”。这样一来,悠斗“想要活动身体”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他也就不再往桌上爬了。所以,在这个时期,父母们不要阻止孩子干这干那,而应该通过“工作”给孩子尽情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内心诉求,从而逐步培养孩子的能力。
孩子无法通过玩具满足的“欲望”究竟是什么
孩子的一些行为在父母看来就是令人头疼的恶作剧,但是,就像上文中的小悠斗一样,这些其实都与“成长(敏感期)”有着密切的联系。
让孩子开始“工作”之后,这些困扰父母的行为之所以会慢慢减少,是因为孩子内心的诉求也都像悠斗那样得到了满足。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就算通过工作会减少这些令父母烦恼的行为,可如果让孩子帮着做事,会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而且也很花时间,反而会更让人头疼。”
2岁女孩小百合的妈妈曾经也是这么想的。她不想让孩子把家里弄得脏兮兮,也不愿意让孩子去摸那些危险物品,所以就在厨房入口处安装了防止小孩进入的防护门栏。
准备做饭前,她会先在客厅里摆满玩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找时机偷偷溜进厨房飞快地做菜。可是,只要妈妈到厨房,小百合立刻就能发现,然后隔着门栏哭闹。听着孩子的哭闹声手忙脚乱地做饭,这样的日常令小百合的妈妈倍感压力。她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不能一个人边玩边等她做好饭?于是,她去咨询了许多幼儿教室的老师。最终,她找到了我。
我倾听了这位妈妈的烦恼后,建议她在自家厨房里空出一个橱柜,放一些平时不用的笼屉或者汤勺之类的厨房用具,然后在做饭时把孩子也带到厨房来,让她自由地触摸这个“小百合专用”橱柜里的器具。
这样一来,开关柜门和触摸里面的厨具,就成了“小百合的工作”。
这位妈妈听了我的建议之后,一开始还有些半信半疑,但真正实践了之后却大获成功。以前,小百合在妈妈做菜时总是哭闹不停,但现在,她能专注于开关柜门和把厨具拿进拿出的工作,再也不哭闹了。
事后,小百合的妈妈告诉我,多亏了女儿能专注于“工作”,她现在做起菜来得心应手,心情也更轻松了。开关柜门的“工作”干多了之后,小百合又对其他事产生了兴趣,于是妈妈就让她帮自己撕生菜、掰蘑菇,并渐渐地把更多的“工作”交给女儿。
坚持给孩子安排“工作”的这段时间,对妈妈来说“压力很大的做饭时间”也摇身一变,成了和小百合“一起享受工作的快乐时光”。
随后,在“工作”中得到了满足的小百合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她一看到妈妈进了厨房,就变身为“跟屁虫”,紧紧地跟着妈妈。可现在,不知不觉间,她自己一个人也能玩得很专注,也学会了等待。
小百合的妈妈其实也是一位为了孩子非常努力的母亲。正因为她很努力,所以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家务做好”,“不让孩子处于危险之中”,但这种责任感往往会束缚住孩子。我很理解她这么做的初衷。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欢迎孩子参与到大人的世界里来,而不是将他们“拒之门外”,那么很多事都会变得更轻松、更简单。因为孩子其实渴望参与进来。
小百合妈妈的经历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她让孩子参与进来后,不仅自身的育儿压力减轻了,而且自己的心情也轻松了;她还告诉我,能够发现自己的孩子还有专注于“工作”的一面,她真的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