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5岁前,通过“工作”培养孩子的才能——抓住现在,培养“身、心、脑”的教育方法
1.让任性的孩子学着去“工作”吧
如何陪孩子顺利度过充满无限可能的幼儿时期
孩子总是把餐具或食物扔着玩儿。
不断地想要爬到桌子上去。
洗手洗个不停,还闹别扭。
总是静不下心来,注意力集中不了。
喜欢跑来跑去、吵吵闹闹。
还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这些行动不禁让人在心底呐喊:“你们究竟想干什么!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各位在育儿时是否产生过上述想法呢?虽然孩子可爱,但如果每天都被这种喜欢恶作剧,还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孩子牵着鼻子走,那么想必大家都会感到身心俱疲,甚至绝望到想放弃吧。
其实,如果让这样任性的孩子学着去“工作”,那么不仅可以有效减轻我们育儿时的烦躁情绪,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觉得:
“‘工作’?是不是要让孩子干各种很困难的事啊……”
“光是像现在这样照顾孩子,我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哪儿还有那种闲工夫呢……”
不过,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金钱,也无需进行特殊准备。这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其实都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工作”,比如洗菜、倒垃圾、给植物浇水或倒茶等。
关键在于,对孩子的调皮捣蛋行为我们是选择勃然大怒,还是选择让他们学着“工作”。这个决定对于我们育儿的方法和孩子们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影响。
不仅是能力的培养,这甚至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怎么样?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了呢?
实际上,如果想让孩子们的身心快速成长起来,日常生活正是“最佳舞台”。关于这一点,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详细介绍。
“工作”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蒙台梭利教育实践法
“工作”一词是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提出的概念。所谓蒙台梭利教育法,是玛丽亚·蒙台梭利(注: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提出的一种著名教育方法,许多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知名人士在幼儿时期都接受过这种教育。
接受过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名人有:
谷歌共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
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安妮日记》作者——安妮·弗兰克
英国王室成员——亨利王子和威廉王子
日本将棋职业棋手——藤井聪太
……
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曾经是一名医生,她在对儿童成长发育进行科学观察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该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育法虽然诞生于100多年前,但即便放在科研飞速发展的现代,其正确性仍然能够从各种角度得到证明。
这不禁引人深思:为什么接受过蒙台梭利教育的人能够发挥出创造性和创新性,在各种领域大放异彩呢?这种教育方法是不是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不过,蒙台梭利教育法最注重的教育方法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练习”。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自己的事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练习的具体内容也没什么特别的,都是一些日常小事,比如系纽扣、叠手帕或者擦桌子等。
那些在蒙台梭利教育法引导下成长的孩子,在两三岁时自己就会穿脱衣服、饭前摆碗筷、饭后收餐具、打扫卫生等。有些心灵手巧的孩子甚至会做针线活,用起菜刀来也毫不在话下,还会自己做饭。
其实,孩子们所拥有的能力远远超出了大人的想象,不对,更准确地来说应该是,只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环境并适当地干预,那么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做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事。因此,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第一步就是,通过日常生活激发孩子自身的潜力。
如上所述,蒙台梭利教育法让孩子们“做自己的主人”,引导他们自发地去接触身边事物、感知身边世界,或是通过找到自身兴趣发现自我。
这种方法和那些让孩子很早就开始学写字、学英语的早期教育并不相同。它是通过激发孩子的潜力,培养孩子在今后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独立完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力”“自信”“挑战精神”和“自我认同”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会像枝叶那样越来越繁茂,最终让孩子成长为参天大树。
“工作”本来是指那些在蒙台梭利教育法指导下进行的所有活动(包括做身边的琐事),而本书从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内容出发,认为生活中所有基础性活动都可转化为“工作”,这些活动涵盖了运动发育和心理学等各领域理论。
而将这种活动转化为“工作”而非“游戏”,是因为这样能够发挥帮助孩子身心成长的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法所强调的“工作”也是如此。
其实,本书中所说的“工作”,很多对家长来说也有益处。
这类教育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潜力,也能放松父母的心情,有效减轻育儿压力。此前有很多父母都与我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经验。
接下来,我也会逐步讲解这种减轻育儿压力的效果。
希望大家在看完本书之后,能够与孩子们一同享受“工作”带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