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安期归来

浩茫的东海,一艘帆船正与风浪搏击。无论风浪多大,这艘船都绝对不会退缩,因为船中躺着一位已经不需要畏惧任何事物的病人。此人所患之疾甚是古怪,病状为半身枯黑,人间的医生已无能为力。于是,病人乘船入海,寄希望于传说中的东海仙人。

据记述这个故事的《太平广记》所载,此时,是大唐开元年间,离秦始皇时代已过去了足足九百年。

九百年虽然仅够孙悟空服1.8次有期徒刑,但对于人类来说,九百年实在太漫长了。举个例子,假如秦始皇想要吃西瓜,其实解决方案很简单,他只要活到九百年后的唐朝,就能轻松吃到。因为,据说西瓜、菠菜之类的瓜果蔬菜,是在唐朝以后才传入中土的。

20世纪70年代,考古专家从马王堆一号墓女尸的肠、胃、食道中取出一百三十八粒半甜瓜子,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尸检证明的实锤“吃瓜群众”。虽然这位辛追夫人(有专家称当年读错了,她的真正名字应该叫“避”)是汉代人,但她只比秦始皇嬴政小了四十二岁,即便跨了朝代也基本可以算作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人:在辛追七岁之前,同一个世界上,秦始皇也活着。

这位与秦始皇相隔不到半世纪的辛追,被现代医学专家细致解剖,各方面的检查证明,死者生前患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结石,主要的结石有两颗,一颗在胆总管末端,一颗在胆管内。医学家推断,辛追最可能的死因是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致死。从体内残存未来得及消化或排出的瓜子看,她当年应该是突然死亡于瓜熟时节。

科技人员对辛追的解剖结果强势证明,距今两千年、生活在遥远的秦汉之世的古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得冠心病和胆结石,也会吃瓜,也会消化不良,与今天的人并无不同。

和秦始皇一样,辛追吃到的瓜不是西瓜,而是甜瓜。

事实上,在唐朝之前,在“可以生吃的瓜”这个领域,中国人有且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甜瓜。如果把中国的历史按五千年计算,那么“只有一种瓜可以生吃”的时间将占据我们70%的历史。因此,作为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如果你想要穿越,我建议你不要穿太远。无他,食物太过单调。

秦始皇直到死,都不知道这世界上有西瓜。

前文我提到,只要秦始皇活到唐朝,就能吃到西瓜,主要是为了让读者跟我一起感受时光的伟力,但出于好奇,我后来又仔细阅读了关于西瓜的文献,结果,惨遭打脸。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杰先生在其《西瓜传入我国的时间、来源和途径考》中斩钉截铁地指出:“传入我国的西瓜是由中亚盛产地,经过草原丝绸之路东传,首先落脚蒙古草原的鄂尔河上游农耕区,以此为中转,于五代和宋元之交陆续传入我国东北和南方的。”

童年夏天风扇下,拿着小勺吃西瓜的温馨场面,竟然来得如此漫长曲折。

换言之,秦始皇即便活到唐朝也吃不到西瓜。对不起,刚刚是我太乐观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有了西瓜的两宋,人们吃起西瓜来,还真是很快乐呢。

西瓜吟

文天祥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前四句炫耀也就忍了,后两句尤其气人。

汉人邵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种瓜达人,司马迁说他种的瓜特别好吃,因其做过故秦的东陵侯,所以他种的瓜被命名为“东陵瓜”或“故侯瓜”,又因其种瓜城门之外,也被称作“青门瓜”。

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安利”完之后,邵平算是跟瓜杠上了——只要谈到当官与隐居的纠结,必有人写邵平和他的瓜。这么说吧,在诗词的世界里,邵平和他的瓜已经不是普通的人和瓜,而是不折不扣的工具人和工具瓜。

李白有“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之句,尚且能忍,想来邵平泉下有知,天天被CUE,应该也习惯了吧。最可恨的是你文天祥,一个浓眉大眼,以浩然正气闻名的忠义之士竟然这样挖苦人:前面不都考证完了吗?不是说好了唐之前只有甜瓜可以生吃吗?试问,我邵平种的瓜再好,它是西瓜吗?既然不是西瓜,你吃西瓜吃开心了艾特我干啥呀?是不是笑话我和我的前东家吃不到西瓜呢?我们吃不到西瓜还不是因为徐福吗……

扯远了,收回来。

宋朝的沈括不知道有没有吃过西瓜,在吃瓜这件事上,他至少应该比秦始皇更有机会。就算能吃到瓜,沈括想来也不是很快乐,因为相较于西瓜的滋味,他可能更想了解石油可以在未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一千年前,沈括看见石油,觉得“此物必大行于世”,当时在他的想象里,所谓的“大行于世”应该仅限于制墨或者当作柴火吧?如果不活得足够久,沈括怎么能知道那坨人称“延川石液”的黑油可以驱动时速超过百公里的汽车呢?活久见,只有活得够久,才能见到更多,才能充分见识到世界的精彩和丰富。问题是,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人都活得远远不够久,非常令人遗憾。

我的意思是,秦始皇的求长生,并不值得嘲笑,反而值得敬畏。渴望永生并不是懦弱,渴望体验未来也不算骄奢**逸。真正的懦弱是轻易放弃,真正的骄奢**逸是虚度此生。

九百年虽然漫长到令人绝望,但它显然不足以磨灭人们对于仙人的执念。

秦始皇寻仙未果九百年后,唐朝的病人再次投身茫茫大海。

猜猜病人找到了谁?

秦始皇的老伙计,那个抛弃了赞助商的人——徐福。

如果这个故事为真,那么也就是说,秦始皇当年并没有受骗,他赞助的求仙项目也并没有失败:徐福最终找到了不死之道,并且成功跨越了九百年的漫长时光。只是,这个负心的坏蛋,并没有回来接他可怜的赞助人——那个每日望眼欲穿的憨厚帝王。

世界很不公平。第一次享受到西瓜滋味的人,是徐福(如果他能活到五代的话),而不是本该得到投资回报的秦始皇。

不仅如此,如果徐福一直活着,他还会体验到后世各种新鲜的事物,辣椒、川菜、香烟、洋酒、冰淇淋、背背佳、脑白金、小罐茶、苹果电脑、锤子手机、B站——甚至死亡辣条。

与之相对应的,是秦始皇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一切。他的人生彻底不可逆地终结,再也不会有任何转机。

失去虽然令人难过,但好在我们都早已经学会了接受和放下。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是,你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失去过什么。秦始皇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曾和西瓜甚至辣条离得那么近。

负心汉徐福,在面对唐朝病人的时候,却展示了温厚的一面,这足以证明他并不是彻头彻尾的坏人:借助一些神奇的黑色药丸,徐福轻松治愈了勇敢的唐朝病人。或许,徐福真的不是坏人,当年抛弃秦始皇,可能是真的不太喜欢他吧。

嗯,皇帝大都不怎么讨人喜欢。

好消息,继徐福之后,安期生也被唐朝人找到了!

前面有讲,安期生有个外号叫“千岁翁”,按此推算,安期生被找到的时候应该至少有一千九百岁了。都说“千年王八万年龟”,好像乌龟可以长生不老一样,其实这只是听起来厉害,实际上,有记录的最长寿的龟类,寿命也没能超过三百岁。

活到唐朝的安期生,已经不再适合“千岁翁”这个称号了,而“一千九百岁翁”听起来又特别蠢,但他的寿命既然已超过最长寿乌龟的六倍,那么不妨叫“六龟翁”吧。

找到“六龟翁”的,是一位正陷入中年危机的诗人,名字叫李白。

和秦始皇一样,李白对仙人之事深信不疑。天宝三年冬,李白四十四岁,仍然跟年轻时一样,狂热地迷恋着关于得道成仙的一切。此时,他在漫游求仙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叫孟大融的人,相谈十分投机,以致情不自禁,赠诗留念。全诗如下: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辉,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这首诗的内容令人十分震惊,因为李白显然用了一种斩钉截铁的口吻,以当事人的身份表明了这么一个事实:我,李白,亲眼看见了安期生。

李白为什么把安期生叫作“安期公”呢?这特别好理解,因为过了九百年之后,面对更加年长的安期生,显然使用饱含敬意的“公”字显得更有礼貌。

更令人震惊的是,关于见到安期生这件事,李白并不是泛泛而谈,为了证明自己真的见过安期生,李白精准地描述了关于会面的细节:我见到安期生的时候,他正在吃枣,枣大得跟瓜一样。

更恐怖的是,李白并不是凑巧碰到安期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寻找,费尽了千辛万苦,并在诗歌里详细记录了自己踏破铁鞋,寻觅安期生的心路历程:

相和歌辞·对酒二首 其一

李白

松子栖金华,安期入蓬海。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

浮生速流电,倏忽变光彩。

天地无凋换,容颜有迁改。

对酒不肯饮,含情欲谁待。

这首诗极好,然此处我们暂不欣赏文学之美,但看诗歌前四句的信息:安期生入海不见踪迹,他到底去哪了呢?人的好奇心一旦萌发,便会愈演愈烈。有了疑问,于是有了下面的苦苦追寻。

游泰山六首 其五

李白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登泰山绝顶,所为何来?为找安期生,但是没找到。在诗歌的结尾,李白给自己鼓了一把劲:我,李白,一定会遇到安期生的!幸运的是,李白果然达成了心愿。除了之前赠送孟大融的那首诗,他在其他诗歌里也提到过与安期生的会晤情况:

古风 五鹤西北来

李白

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在仙鹤的见证下,安期生出现在绿色的云朵上。关于云的颜色,如果让我解读,显然有其深刻的寓意:绿色是最富生命力的颜色,表示云上的人生命力十分旺盛,可以永葆青春。

从疑惑,到追寻,到相遇,再到送别,李白与安期生的故事,不仅有着清晰的时间脉络,更有着丰富的细节,让人想不相信他都难。然而,我们仍然忍不住心生疑惑,李白真的如他所说,遇到过安期生本人吗?

是的,在他喝醉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