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郭庄楚墓
可以令人致幻的木偶、能放出无数箭矢的棺椁、挥舞大刀砍人的青铜武士……
这些《盗墓笔记》中的墓穴机关,让地下世界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使主人公的探险之旅也变得更加惊险刺激。很多读者看得津津有味,就想着在现实的古墓中,也存在着这样神奇的机关吗?
俗话说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盗墓这种行为延续了几千年,以人类的聪明智慧,肯定会想出各种各样的策略和机关来对抗盗墓贼,防止墓穴中的逝者被打扰。不过,这现实中的防盗技术可没有小说中写得那么玄乎,这一章给大家介绍的郭庄1号楚墓,千百年来被盗墓贼们轮番光顾,仅可见的盗洞就有18个之多,却因为墓主人在生前设计墓葬时加上了很多反盗墓的手段,使得还有一大部分随葬品逃脱了盗墓贼的魔爪,奇迹般地留存了下来。郭庄1号楚墓,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发掘的墓葬中反盗墓的集大成之作了,那么它到底藏着哪些有趣的反盗墓手段呢?
● 从两声“闷雷”说起
2004年12月15日凌晨,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子,上蔡县郭庄村东的一处岗地上,突然出现了两条耀眼的红色火光,并伴随着两声巨大的闷响。周围的村民猛然惊醒,吓得赶紧跑出自家的屋子去查看情况。大家不自觉聚拢在一起,讨论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是地震,毕竟河南也算是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了。在历史上,河南曾经发生过7次6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史记》中记载的第一条地震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根据专家的考证,这次地震就发生在河南洛阳附近。
可奇怪的是,两声巨响之后,大地上并没有后续的动静,难道是地震到来的前兆吗?正在大伙儿在不断猜测之际,有胆大的人沿着发生声响的方向找去,发现岗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口径2米、深不见底的大黑洞。有经验的人看了之后怀疑:这,会不会是个盗洞?
● 上蔡这个地方
这样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上蔡这个地方,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简单。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弟弟叔度为侯,建立蔡国,封地就在现在的上蔡。叔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蔡叔,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周公旦摄政,引起了包括蔡叔在内的一些皇亲国戚的不满,纣王之子武庚乘机拉拢他们,发动了叛乱,史称武庚之乱,也称为管蔡之乱。不过这一场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定,蔡叔被流放到了郭邻,不久就死了。之后周公旦又封其子蔡仲于蔡,重建了蔡国。
蔡国的国都,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种政治权力的此消彼长,也经历了一番变迁。春秋晚期楚国的实力大增,大概在公元前532年的时候,当时的楚国公子弃疾,也就是未来的楚平王,灭了陈国、蔡国,并因此军功获封首任“蔡公”,后来他在蔡人、陈人的帮助下,发动军事政变并夺权成功。为了表示感谢,楚平王主动恢复了两国,但是国都却不能在原地,而是被迫迁到了东南方相距100公里的古吕国,为了和旧都有所区别,新都被称为新蔡,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南新蔡县一带。旧国都则被称为了上蔡。
可能有的人会疑惑,为什么会称为“上蔡”而不是“旧蔡”呢?难不成还有个“下蔡”不成?没错,蔡国的“流浪国都”计划还没有结束呢。在春秋的末年,蔡国的周围有两个大国,一个是之前我们说的楚国,另一个就是吴国。而恰恰这两个国家,又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前面我们提到的楚平王,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倒不是说他的战功有多显赫,而是因为他大概是第一个死后惨遭鞭尸的帝王。
话说当年楚平王当上了一国之君后,骄奢**逸的本性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他有两个宠臣,一个是太子太傅伍奢,一个是太子少傅费无极。有一次,他派费无极替太子建到秦国去迎接孟嬴和太子结婚。费无极一向与太子不和,他见到孟嬴年轻貌美,便极力劝楚平王自己娶她。楚平王禁不住**,最终将自己的儿媳妇据为己有,并找了个理由将太子打发到了千里之外的边城镇守。
后来在费无极的谗言之下,太子建被诬陷为谋反,无奈之下只好逃到了宋国。而被他派去都城伸冤的伍奢则羊入虎口,直接被楚平王来了个满门抄斩。只有伍奢的儿子伍子胥逃到了吴国。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伍子胥在吴国混得风生水起,颇受吴王阖闾的重用,后来五次兴兵伐楚,并大败楚国,最后掘开了楚平王的墓,鞭尸三百,算是替冤死的父兄报了仇。
而这蔡国夹在楚国、吴国中间,自然不能安稳。春秋末年,蔡昭侯姬申当政,他因为不堪楚王凌辱,决定联吴反楚。可是新蔡与楚国交界,离吴国的核心区域又十分遥远。如果楚国进攻蔡国,吴国的兵力往往不能赶到。万不得已,蔡昭侯决定搬迁到吴国的势力范围内,举国东迁到了现在安徽寿县一带,这一新的蔡国都城,史称为“下蔡”。
蔡国的流浪计划结束了吗?还没。到了战国早期,各国的实力又慢慢发生了变化,吴国被卧薪尝胆的越国灭亡,之后越国又被楚国灭亡了,本来依附于吴国的蔡国失去了靠山,只好再次向楚国俯首称臣。但这次楚国可不打算轻易放过蔡国了,他们把蔡人迁到了现在的湖北襄阳一带,因为这里全是山地,所以又被称为“高蔡”。不过“高蔡”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楚国随便找了个借口,将蔡国的残余势力连根拔除。蔡国这一曾经显赫的诸侯国,最终消散在历史长河中。
上蔡作为蔡国的首个都城,无疑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一共经历了24代蔡侯的统治,前后存在了524年。由于第一任蔡侯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所以蔡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很高,在东周时期甚至是十二大诸侯之一。到了后来,即使楚平王把蔡国灭了,但是上蔡仍然是当时楚国面向北方地区的桥头堡,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楚国的这段时期,上蔡的城市面积甚至比原来大了一倍还多,具有非常强的军事、经济实力。
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自然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遗留下来。自然而然的,盗墓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从1985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郭庄发现了十余座大中型的楚国高级墓葬。这些墓葬基本都被盗墓贼光顾过,墓里的随葬品几乎被盗掘一空。当地人对于盗墓这一行为并不陌生,所以看到这个两米口径的大洞时,大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看来盗墓贼又盯上了哪个墓葬了。
● 一把洛阳铲
为了稳妥起见,村民们请来考古工作者对这个地方进行了勘探,而勘探的工具,就是一把简单的探铲。其实探铲还有一个知名度更高的称号:洛阳铲。
很多人会觉得洛阳铲很早就有了,但其实洛阳铲出现的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早。关于洛阳铲的来历,众说纷纭,目前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这样子的:
洛阳邙山地区在民国时期是个盗墓十分猖獗的地方,当地的许多人以盗墓为生。这帮人中间有个叫李鸭子的人,从小以盗墓为生。有一天,李鸭子去赶早集,突然发现有个卖包子的店家带了一根短木头柄的半圆形铁铲,这铁铲形制十分独特,如果在地里一捣泥土,就可以轻松地把泥土带上来,并且保证土块不散乱,可以完全看出地下土层的情况。经验丰富的李鸭子见此情景,突然意识这种铁铲非常适合用来找墓。于是他暗自记下了这把铁铲的形状,回去自己开炉造了一把进行试验,结果大获成功,找墓的速度提升了不少。之后越来越多的盗墓贼开始用这种铁铲来找墓,并逐渐成为了风尚。因为它最开始出自洛阳地区,所以被形象地称之为“洛阳铲”。
1928年,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目睹了盗墓贼使用洛阳铲的情景后,突然灵机一动:把这把铲子应用到考古工作中岂不是很好吗?于是开始在考古界大力推广,效果非常好,从此洛阳铲就成为了考古工作者的利器。
当然很多人会好奇,洛阳铲的具体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李鸭子看到这把铲子能够带出泥土,就断定它能够用来找墓呢?实际上道理很简单。我们来看看洛阳铲的形制,一般来说洛阳铲的铲头刃部呈月牙形,剖面呈半筒形,把洛阳铲插入地面后提起,铲头会带出一筒的泥土。这些泥土,就是窥视地下世界的关键。
这里,我们得先普及一下地层的几个概念。考古学家将没有人类活动过的原始地层叫做“生土”,生土往往是因为风化、洪水等自然现象形成的,颜色单一,质地一致,非常容易辨别。因为人类各种活动形成的大小土层叫做“文化层”,也叫做“熟土”。文化层往往比较复杂,里面通常会留有非常多的人类活动的残存痕迹。还有一种叫“填土”,是人类挖掘各种坑穴回填后的土层。在挖掘墓葬的时候,各层颜色不同的生土、熟土被挖了出来,下葬之后,再将这些泥土回填至坑中。由于这些回填的泥土已经被翻搅了,打破了原来的层次和颜色,所以就成为了糅合多种土层的“五花土”。
由于五花土经常出现在墓葬的周围,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五花土来确定墓葬的大小、方位甚至形制。这时候洛阳铲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它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地下的土壤提取出来,再通过对这些土芯中的土质土色、夹带的遗存情况来判断,最终确定是否有墓葬。
经过一番考察,考古专家们认定,这是一个东周时期的墓葬,并且通过洛阳铲的勘探大致确定了墓葬的形制。整体而言,这是一个大型的甲字型墓,东西长约25米,南北宽约20米,墓道长22米。根据墓葬形制,专家们又将墓葬的时间锁定为战国早期。前面我们已经普及了蔡国的历史,在春秋中期,蔡国已经灭亡,到了战国早期,这里早已经成为了楚国的疆域。所以这个墓葬,很可能是某位地位显赫的楚国贵族的。
● 围观考古现场:被盗成筛的墓葬
如此规模的墓葬,在上蔡当地是少有的发现。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可是发掘工作开始没多久,考古队员们就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失望与沮丧中。古墓就像个马蜂窝一样,早就被盗墓贼捅得体无完肤。这座命运悲惨的墓葬,还有文物留下来的可能吗?
古往今来,盗墓行为猖獗。而郭庄楚墓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范本,根据考古学家之后的统计,郭庄楚墓可见的盗洞就有18个之多。在这里,不同时代的盗墓贼各显神通,都想通过自己的手段从这座贵族墓葬中分一杯羹。
目前可辨别的最早一个盗洞出现在墓室的北壁中间,是一个圆形的盗洞,根据盗洞口遗留下来的陶器碎片来看,这应该是个战国时期的盗洞。也就是说,这个楚国的贵族刚下葬不久,就被盗墓贼给盯上了。不过幸运的是,盗墓贼只向下挖了一米多就停止了,连沙层都没有挖穿,或许是中途突然出现了变故,不得已收手了。
接下来的盗墓行为在东汉时期到达了**。盗洞大大小小有十几个,有的大小只容许一个身材较瘦小的人进入,而最大的是一个近圆形的盗洞,东西长15米,南北宽近20米,几乎占据了整个墓室的二分之一还多。由于这个盗洞太大了,它还打破了它周围的5个汉代的小盗洞。如此巨大的盗洞,想要完成的话,单靠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偷偷摸摸地挖掘也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公开的群体性盗墓行为。这一时期的盗墓,可以说是卓有成效,有很多个盗洞都挖到了椁室,对墓葬造成了威胁。
东汉之后,郭庄地区的盗掘活动似乎平静了不少。即使是在北宋末年,这里的盗墓行为也很少。但是20世纪以来,不少人寻求发家致富的途径,郭庄附近由于土质非常细腻,适合烧制砖瓦盆缸,各种砖瓦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随着起土区域的不断扩大,埋藏在地下的许多古墓被发现、被盗掘,各种珍贵的文物由此流落到了市场中。
在这一时期,郭庄楚墓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的盗墓贼已经不需要像他们的老前辈那样靠人力来盗掘,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便捷也更加残酷的盗墓方法:定向爆破。这是一种源自于现代开采矿山矿石的方法,原理很简单,先在矿山上打出一个小洞,在洞内放好炸药和雷管,最后手摇启爆,炸出大洞。通过这种方法,盗墓贼们可以很容易把盗洞周边的土炸到边上,形成盗墓通道。文章一开始我们讲到的那两声半夜的巨响,就是当时盗墓贼在定向爆破时搞出的动静。
经过这么多次“骚扰”,郭庄1号楚墓早已经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可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在墓中发现了1000多件随葬品,其中不乏一些精美的青铜重器。最大的一件圆形盖鼎口径达80厘米,在楚国青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出土的大鼎;四龙耳铜鉴口径达67厘米,也属于国内罕见;玉扳指、**玉耳勺、金龙玉环铜削、玉柄铜剑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这些精品之所以能够逃脱盗墓贼的“魔爪”,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墓葬高超的反盗墓技巧和手段。当然有的人会说,这座楚墓本来等级就高,整个墓葬体量庞大,有“漏网之鱼”难道不是很正常吗?我们可以来对比一下1号墓边上的2号墓,目前学界认为2号墓埋葬的是1号墓主人的夫人。由于没有任何的防盗墓措施,盗墓贼仅仅通过一个平常的盗洞,就将墓中的所有随葬品“一锅端”了。而做了反盗墓保护的1号墓,即使经过了多轮盗掘,也依然有大批精品文物保留了下来。
● 反盗墓手段
说到“反盗墓”手段,大家总觉得是一件非常神奇且有技术难度的事情,但传统的反盗墓手段,其实非常朴素、直接。很多墓葬被盗墓贼惦记着,是因为它有巨大的封土堆,或者是在地面上有突出的标识,一眼就被人认出,大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所以有的人就吸取了教训,干脆“不树不封”,隐蔽墓址,让盗墓贼连位置都找不到。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南越王赵佗的陵墓。《太平御览》说:“吴将吕岱为广州,遣掘尉他冢,费损无获。(赵)他虽僭侈,然慎终其身,乃令后不知其处,鉴于牧竖所残也。”赵佗是南越国的创建人,早年曾为秦朝将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大乱后,赵佗乘机割据岭南,建立了南越国。他吸取了秦始皇陵因“牧竖”而遭受破坏的教训,特别注意自己墓葬的隐蔽,“棺塴无定处”。
到了黄武四年(225年)的时候,孙权得知赵佗死后曾葬有大量的奇珍异宝,并且一直未被盗掘,贪财心切的他立刻命部将吕岱率领五千精兵,深入南越国故地搜寻财宝。但是由于赵佗的墓实在太过隐蔽,吕岱折腾了大半年后还是没有找到赵佗的墓,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
当然,最有名的还要数成吉思汗的陵墓。自成吉思汗下葬近800年来,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想知道他的陵墓在哪里,但到目前为止,除了内蒙古地区有一座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之外,真正的成吉思汗埋葬地,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根据蒙古族的习俗,元代的帝王死后都采取“密葬”形式,所以我们至今仍未发现一座元代皇家陵墓。据说当年成吉思汗病死于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军中,终年65岁。手下将领遵从“密不发丧”的遗诏,由最忠心的侍卫将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准备好的陵墓中。埋葬之后,又出动了上万匹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最后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随后,参与这次行为的工匠和士兵全部被杀人灭口,最终将这一秘密带进了坟墓。
当然,这种低调处理自己身后之所的方式,实在有悖于王公贵族“炫富”的心理,于是出现了一种既能够安稳地炫耀显赫地位、又能够保证自己的陵墓不被发现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疑冢”。集大成者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相传当年曹操为了筹措军费公然盗墓,还特地设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来专职盗墓,“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为了避免自己重蹈先人的覆辙,他要求死后进行“薄葬”处理。《三国志》中提到:“古之葬者,必居贫瘠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除此之外,曹操还不放心,甚至设置了“七十二疑冢”来掩人耳目。
据说曹操出殡的那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材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一具才是曹操的真棺材。在这之后,有太多盗墓贼盯上了曹操墓,他们想要从古书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但最终都无功而返。直到2009年,河南安阳的高陵被考古发掘,最终确定了是曹操的陵墓。与一般的汉唐陵墓相比,高陵的规格不算小,但是却简单朴素得多,这倒与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薄葬”能够互相印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反盗墓”手段是偶然间形成,远超于当时建墓预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伏火”。《汉书》中《外戚传下·定陶丁姬》记载过一个故事:“开丁姬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宋代的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中也说过:“盗夜发咸阳原上古墓,有火光出。”
由于古人的科学知识有限,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这种现象解释为“鬼火”,但是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前面也说过,这样的墓在长沙地区称为“火洞子”。古时候盗墓往往又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拿着火把进盗洞,当然就会形成所谓的“鬼火”了。但其实,这根本就是“天时地利”的结果,而不是墓主人有意为之。
● 郭庄楚墓的反盗墓技巧
郭庄楚墓可谓是古今反盗墓技巧的集大成者,对它的考古发掘,让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代的那些反盗墓方法是如何操作的,也让那些以往只停留在文字中的冷冰冰的信息变得可感知起来。那么,郭庄楚墓究竟有哪些有意思的反盗墓技巧呢?
迷惑众人的土层
最开始我们说过,盗墓贼判断地下是否有古代墓葬的核心技术,是通过判断土层中遗留物品的属性和年代。一般来说,下层的地层肯定要比上层的地层年代更久远。或许郭庄楚墓的墓主人具有超前的意识,他依靠这一原理玩起了迷惑人的障眼法。
郭庄楚墓的夯土大致可以分为两层,上层是厚1到2.5米的封土,下层是7米厚的填土。封土和上部的填土里面夹杂了很多的陶片、骨头、木炭、蚌壳等。而填土的下半部分,却是标准的五花土。如果盗墓贼只探索到上层的土层,发现填土里都是些陶片、骨头之类的东西,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个原始社会的遗址,最终因为捞不到宝贝悻悻而归,根本不会想到在这“垃圾土”下面还藏着一个楚国的大墓。
亦真亦假的疑棺
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仅限于古史记载,至少在正式的考古发掘中,并没有曹操疑冢的确切证据。而郭庄楚墓却有力地证明了,“疑冢”“疑棺”这样一种方法是切切实实存在的。这是怎么操作的呢?
首先,墓主人依旧是将整个墓葬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在上半部分,墓主人特意安置了两具疑棺,一具位于椁室的中间上部,一具位于椁室上方的东北部。这两具疑棺的底部位置与墓道底齐平,而且还象征性地在周围放了一些骨贝、铜铃等。往往盗墓贼挖到这里,就会误以为已经挖到了墓底,再看面前的棺材,里面什么值钱的宝贝都没有,通常会大骂一句,然后失望而出。可谁能料到这疑棺的下面,才是真正的棺椁。
这样亦真亦假的设置,的确迷惑了不少盗墓贼。根据发掘现场的勘查,有几伙盗墓贼挖到了疑棺这个地方,不过他们发现墓里的随葬品实在是太过寒碜,就没有继续深挖下去了。
取人性命的流沙积石
这两种防盗墓手段,说到底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如果盗墓贼真的铁了心的想要往下挖,其实也能够找到真正的棺椁。为了保险起见,墓主人又想出了更为凌厉的手段,就是所谓的“流沙积石”,这也是整个郭庄楚墓的防盗核心。
具体的做法,是在整个墓坑挖好后,在棺椁的四周填满厚厚的细沙。这些细沙往往经过火烤等特殊处理,结构松散,不易聚拢。为了增强杀伤力,流沙中还往往混杂了大量棱角锋利的石块。在这样的沙层中,盗墓贼想要挖出一个洞来几乎不可能。即便幸运地挖出了盗洞,由于细沙的流体结构,可以流到洞内带动石头塌方,对盗墓贼造成致命一击。
郭庄楚墓的流沙积石层的设计很巧妙,它位于两座疑棺所在土层的下一层,紧紧护卫着真正的棺椁。当盗墓贼看清疑棺的障眼法,选择继续往下深入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更加险恶的机关。整个流沙层的厚度达到了11米,沙层中不同部位分别设置了乱石、蒙顶石、贴顶石、卧底石等锋利石块,数量足足有500多块。这些石块都被处理成了带有锋利的棱角,小的有十几斤,大的则超过了二百斤。作为墓葬的最后一道防线,流沙积石承担了非常重要的任务。而事实上它也不负墓主人的期望,来到这里的盗贼大多无功而返,悻悻而归。
精巧的墓道设计
说到这里,其实有心的读者已经明白了整个墓葬的大致构造:总共是两个部分,上面一部分用的是迷惑人的假棺,而下面才是真正的墓室,周围填满了可以取人性命的流沙积石。这样的墓葬构造,注定了郭庄楚墓的墓道设计与一般的墓葬不同。普通的墓葬,墓道的底部就是墓室的底部,但郭庄楚墓因为分成了两部分,导致了它的墓道高悬在半空,与疑棺的底部持平。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在距离墓道口附近两侧的墓道壁上,还有两道深深的凹槽,从挤压痕迹来看,凹槽之前可能还载有木头,应该是个临时墓门。
这个临时墓门,可大有讲究。专家推测,临时墓门的建立,是为了方便工人们隐蔽作业。真正的墓室建造,是在门后秘密进行的,工人们悄悄埋入真棺后,一边倒入积沙,一边放入各种尖利的石头,最后铺上与墓道底齐平的蒙顶石。在这之后,工人们才打开临时墓门,大张旗鼓地抬入假棺进行埋葬,以达到掩人耳目的作用。
讲到这里,真的不得不佩服古人卓越的智慧。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与盗墓贼的斗智斗勇中,反盗墓的技巧和手段,也在不断地进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