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对待公司:敬业热忱

自动自发

所谓的主动,指的是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以及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成规”的智慧和判断力。

老板不在身边却更加卖力工作的人,将会获得更多奖赏。如果只有在别人注意时才有好的表现,那么你永远无法达到成功的顶峰。最严格的表现标准应该是自己设定的,而不是由别人要求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期望比老板对你的期许更高,那么你就无需担心会不会失去工作。同样,如果你能达到自己设定的最高标准,那么升迁晋级也将指日可待。

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被认为一夜成名的人,其实在功成名就之前,早已默默无闻地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成功是一种努力的累积,不论何种行业,想攀上顶峰,通常都需要漫长时间的努力和精心的规划。

如果想登上成功之梯的最高阶,你得永远保持主动率先的精神,纵使面对缺乏挑战或毫无乐趣的工作,终能最后获得回报。当你养成这种自动自发的习惯时,你就有可能成为老板和领导者。那些位高权重的人是因为他们以行动证明了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信赖。

自动自发地做事,同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那些成就大业之人和凡事得过且过的人之间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成功者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人能促使你成功,也没有人能阻挠你达成自己的目标。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在十几岁时和大学期间做过许多工作。我修理过自行车(后来被解雇了),挨家挨户卖过词典。我还做过数学家庭教师、书店收银员、出纳和夏令营童子军顾问,为了读完大学,还替别人打扫院子,整理房间和船舱。

这些工作大部分都很简单,我一度认为它们都是收入不高而低俗的工作。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这些工作潜移默化地给予他珍贵的教诲和经验,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环境中,也不管哪种工作档次,我都学会了不少东西。每一位雇员在每一项工作中都要倾听和相信这一点,你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好转起来,就从今天开始,就从现在的工作开始,而不必等到未来的某一天你找到理想的工作再去行动。

所谓的主动,指的是随时准备把握机会,展现超乎他人要求的工作表现,以及拥有“为了完成任务,必要时不惜打破成规”的智慧和判断力。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努力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培养员工的自尊心。自尊心的高低往往影响工作时的表现。那些自尊心差的员工,墨守成规、避免犯错,凡事只求忠诚公司规则,老板没让做的事,决不会插手;而自尊心强的员工,则勇于负责,有独立思考能力,必要时会发挥创意,以完成任务。

每天多做一点

每天多做一点,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就会多进步一点,就意味着离成功更近一点。

约翰逊是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在毕业半年后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他心气高,一心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希望进入企业后能直接担任重要职务。但现实是,很多大企业都不愿意聘用新员工,不愿意为培训他们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不用说他们一来就委以重任。

后来,约翰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最终成了一家大型酒店的普通服务员。众人都替他觉得惋惜,认为他很快就会放弃——和以前一样。然而,两个月过去了,约翰逊却越干越高兴,干得非常认真。又是两个月过去了,约翰逊还是那么兢兢业业,不仅提前上班,还主动加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约翰逊的勤奋和刻苦得到了酒店老板的青睐,也因此成了经理。

一天,约翰逊的爸爸问他:“儿子,你是个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愿意干薪水少、又脏又累的服务员的工作呢?你又是怎样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升为经理的?”约翰逊微笑着答道:“爸爸,问题很简单,我不过是坚持每天都比昨天多做一点罢了。”

世界上除了天资特别聪慧和过于愚钝的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的天资没有太大的差别,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有的人愿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有的人即使有远大的目标,却经不住生活的种种考验而最终选择做一个平凡人。

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看似差得并不多,但每天多做一点,比别人更努力一点,即使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歌德追求心爱的女孩失败,却写出了世界闻名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鲍夫曼受到妻子的蛋奶烘饼烤模的启发,设计了“华夫糕式”的鞋底,从而为耐克鞋深受人们的欢迎奠定了基础;伦琴在实验室里蹲了6年,原本是想找晶体光谱的,却意外地发现了X射线的“芳踪”,从而得到了英国政府12万英镑和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53万美元的奖励,他那张印着左手的感光照片于1932年被美国的一位收藏家以120万美元的价格收入囊中……

很多成功人士认为,每天多做一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养,能使人变得更加积极。对老板来说,每天多做一点,能在员工心目中树立更好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对员工来说,每天多做一点,能得到老板的信赖、同事的认可、朋友的关注,从而赢得良好的声誉,建立广博的人脉关系网,为走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说到这里,你或许会问:“为什么要每天多做一点?”每天多做一点,往往能获得比预期更多的东西。我们在工作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领导安排你做工作范围或工作时间以外的事。对此,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拒绝,因为他们认为只是打工者,做自己该做的事,拿自己该拿的工资就行了。殊不知,比别人多做一点,就意味着能做更多的事情,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而更多的时候,多做一点意味着能思考更多的事情,自然就能产生更多的好方法,获得更多的成就。

有的人总是秉承“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观念,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不遗余力地伸出援手,就算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起码也能安慰或鼓励别人,使他们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样的人是很多人眼中的“傻帽”,但正是凭借这股傻劲,他们最终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

有人说:“我只是一个员工,老板给多少钱我就做多少事。”或许有很多人同意这个观点,但这样完全为了薪水而工作的态度正确吗?真的对自己有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薪水只是公司或企业对员工最基本、最肤浅的回报形式,最终目的是激发你挣钱的欲望,也就是成功的欲望。如果你换一种心态,把工作当成事业,把企业或公司当成自己的家,精明的老板很快就会用他的“火眼金睛”于千万人中发现你。一旦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就会交给你重要的工作,只要你有能力,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每天多做一点,不可避免地要多付出一点。而这种付出不仅指付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努力,还包括在工作中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多付出一点的意义在于强化自己的工作能力,并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从平凡变得优秀,进而变得卓越。

每天多做一点,首先就要改变自己。实验证明,人往往只有在身处困境时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如果你每天都比分内的工作多做一点,比昨天的工作多做一点,那么,你不仅彰显了自己勤奋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能使自己具有一种高于他人的技巧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更快地实现人生目标。每天多做一点,绝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聪明人和投机者的本质区别,成败、输赢的关键在于如何抉择。

那么,每天多做一点具体应该怎样做呢?如果你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在完成分内的工作的前提下多帮领导或同事做一些其他事情;如果你是一个乘务员,可以在保证乘客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多提醒乘客注意自己的财物;如果你是一个邮递员,可以在按时送达信件的基础上观察并纠正寄信人的错别字等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营业员,可以在准确耐心地为顾客介绍产品知识的同时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并提出中肯的建议……从表面上来说,这些工作都不是该职位的员工应该做的,但如果你做了,不仅不会浪费时间,还会为自己能力的提高和拓展提供很好的机会。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多少,自然就会收获多少。虽然在很多时候,这种收获不会像自己预期的那样来得及时,不要怀疑自己的付出,也不要懊悔,而应该再接再厉,继续坚持每天多做一点,回报或许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对工作的人来说,这种回报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升职或加薪,而做出回报的,除了老板以外,还可能是他人,出其不意地出现在你面前。每天多做一点,得到的认可和赞赏就会多一点,机会也就多一点,自然就离成功更近一点。

把任务完成在“昨天”

永不拖延,意味着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可否认的是,这是大多数成功者具备的素质,也是企业老板对员工最重要的要求。

成功人士的优秀品质很多,而做事决不拖延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永远把任务完成在“昨天”,不仅能体现一个人工作干练、不拖泥带水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表现他坚持到底的工作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仅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态度,而在很多情况下,态度比能力更重要,更能得到老板的肯定,更能为日后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伍迪·艾伦说:“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使本来应该尽快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光“说”不“练”最终只能一事无成,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养成立即行动的习惯。一旦发生了紧急事件或机会来临,就能作出准确而迅速的反应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设定完成期限,并不断地提醒自己按时达成目标,这样就没有借口拖延了。如果以各种理由拖延,最终不得不做,还不如一开始就做好。不管你现在要做什么事,都不要拖延,化被动为主动,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

拖延是一种恶习,每天拖延一点,惰性就会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必将自食其果。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千钧一发,战争一触即发。如果这时候拖延,就可能造成无数战士伤亡,万一失利,其损失不可估计;在商场上,买卖双方为一宗上千万的生意进行谈判,不胜则败。如果拖延,迟迟不作出决定,就可能使对方产生不信任的感觉,从而使这个“煮熟的鸭子”飞走,到时候只会悔之晚矣;在考场上,复杂的试题让你一筹莫展,头疼不已。如果拖延,只会白白浪费时间,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在职场上,领导交代的工作富有挑战性,让你无从下手。如果拖延,只会耽误整个公司的流程,影响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决断,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今日的理想,今日的决断,今日就去做,一定不要拖延到明日,因为明日还有新理想、新决断。每个人每天的工作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就要耽误下一个环节的工作。比如,在工厂,一个流水线工人的速度太慢,工作不到位,肯定会影响另一个工人的工作,如果每个工人都打点折扣,耽误一点时间,那么整个工厂的工作将变得杂乱无章。

某公司老板要赴海外公干,且要在一个国际性的商务会议上发表演讲。为了准备老板需要的各种资料,几名雇员忙得昏天暗地,甚至通宵达旦,不敢有一点马虎。在该老板出发的当天早上,各部门主管都去送机。有人问其中一个部门主管:“你负责的文件打好了没有?”

那人瞪着惺忪的睡眼,答道:“我做完只睡了4个小时,实在坚持不下了就睡觉了。我想,我负责的文件是英文,反正老板看不懂英文,在飞机上也用不上,只要等他上飞机后,我回到公司把文件打出来,再传给他就行了。”

正在这时,老板来了,第一句话就是问这位主管:“你负责的那份文件和数据准备好了吗?”这位主管把他的想法告诉了老板,老板勃然大怒,说:“怎么会这样?我已经计划好利用飞机上的时间与同行的外籍顾问研究一下自己的报告和数据,现在全泡汤了。”这位主管脸色大变,他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是这位老板太小题大做吗?当然不是。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是一个企业或老板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对所有老板来说,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日期是“昨天”。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什么时候,只能努力把完成任务的时间提前而不是延后。

如果你是老板,看见自己的员工把原本在昨天完成的事拖到今天做,你绝对不会满意这种工作效率。而从本质上来看,工作效率反映的是工作态度,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员工最基本的条件。事实证明,一个态度端正的人往往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辈子的事业。

社会学家库尔特·卢因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力量分析,并在其中描述了两种力量,即阻力和动力。他说,有的人一辈子都踩着刹车前进,寓意是被拖延、畏首畏尾和消极等恶习束缚;有的人却一直踩着油门往前冲,永葆积极和自信的心态。这一分析同样适用于工作,如果你真的有梦想,想为了梦想而付出努力,就改掉拖延的毛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

人“合”万事兴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任何人都不可能只凭借一己之力获得成功,孤身作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孤胆英雄也不再流行,如今流行的一句话是“团结就是力量”。

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既生活着凶残的狮子,也生活着羚羊和斑马等温顺的食草动物。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羚羊是这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之一,但它们被狮子捕杀的数量远远大于比它们跑得慢得多的斑马。究其原因,是由于斑马是群居动物,遇见狮子这类危险的食肉动物时,成年、健壮的斑马会头朝里,尾巴朝外,自动围成一圈,把弱小、体衰的斑马围在圈内,只要狮子一靠近,它们就会扬起后蹄踢狮子。狮子再强壮,也抵挡不住一群斑马强壮的后蹄。羚羊恰恰相反,它们没有相互支持和保护的习性,遇见危险,总是四散奔跑,于是往往难逃狮子的利爪,成为狮子口中的美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培养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不仅是个人不断进步的推动力,更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大支持。在企业日益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今天,任何个人想获得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任何企业想获得长足发展,都必须讲求团队精神。

《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说,富爸爸最基本的技巧就是“把聪明人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形成一个团队去工作”。当今社会,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知识、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竞争日趋紧张激烈,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使人们在工作、学习中面临的情况和环境不断复杂化。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的能力已经很难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只有精诚合作,才能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一族,也只有具备了高超的合作能力,才可能成为“国际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合”万事兴。

合作往往能激发出团队不可思议的潜力,集体协作的成果往往能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正所谓“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一个团队,如果组织涣散、人心不齐,人人各行其是,甚至搞“窝里斗”,何来生机和活力?又何谈干事创业?在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环境中,个人再有雄心壮志,再有聪明才智,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只有严密有序的集体组织和高效的团队协作,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奇迹。

在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有一座城堡关着七个小矮人。相传,他们是因为受到了可怕的诅咒而被关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任何人可以求助,没有粮食,没有水,小矮人们越来越绝望。不过,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上帝对他们的考验——关于团结、智慧、知识、合作的考验。

在小矮人中,一个叫阿基米德的人最先得到了守护神雅典娜的指示。雅典娜告诉他,在这座城堡里,除了他们住的那间阴暗潮湿的储藏室外,另外的25个房间里只有1个房间里有蜂蜜和水;而另外24个房间里装的都是石头,其中有240块玫瑰红的灵石。只要把这240块灵石集齐,就能解除诅咒,重回家园。

欣喜若狂的阿基米德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梦告诉了伙伴们,除了爱丽丝和苏格拉底外,其他人都认为阿基米德是在撒谎。于是,阿基米德、爱丽丝和苏格拉底决定一起为寻找灵石而努力。在最开始的几天里,三个人的意见不一致:爱丽丝想先去找木柴生火,因为这样既能取暖又能照明;苏格拉底想先去找食物;阿基米德则想尽快凑齐240块灵石,好解除魔咒。他们谁也无法说服谁,于是决定分头行动,但几天后,他们都没有什么成果,而且筋疲力尽,遭到了其他四个人的取笑。

尽管如此,阿基米德等人没有放弃,而是深刻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决定团结起来。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先找火种,再找吃的,最后再一起找灵石。这个方法果然有效,他们很快在左边的第二个房间找到了大量的蜂蜜和水。很明显,拥有相同的目标,并为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对一个团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团队里的人各做各的,只注重个人的利益,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失败。

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都不同,任何人都不可能精通所有的事。比如在一个广告公司里,有的人擅长撰写文案,有的人是发掘客户的好手,有的人精通策划,要想使公司得到优异的业绩,就必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重视或忽略任何人的地位都是错误的,必定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对渴望成功的人来说,赢得一个好人缘非常重要。有了它,事业会一帆风顺,生活会万事如意。但好人缘和免费的午餐一样,绝不会平白无故就降临在某个人的身上,必须付出辛勤和努力。

要想获得好人缘,首先就要尊重别人,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就会用什么态度对待你。如果你在作任何决定、说任何话时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尊重别人,别人自然就会真心待你。反之,如果你目中无人,只顾自己的感受,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或自尊,最终必定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严重者甚至会被孤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要获得好人缘,就要乐于助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超人,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如果你在别人遭遇“冰河期”的时候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那么别人一定会终身对你感激不已。万一哪天你也遇到了什么困难,不用你开口,那个曾经受你的恩惠的人一定会及时助你一臂之力。这时,你就会感叹自己当时的明智之举了。

在工作中,即使我们的本职工作已经完成了,如果领导或同事还没完成,你应该做的是主动走过去,表达自己想帮助他的意愿。可能有些事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但只要你愿意帮助别人,他们仍然会感激你,并且会在你陷入困境时提供帮助。

要获得好人缘,还要永葆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对老板感恩,因为他给我们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我们要对上司感恩,因为他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对同事感恩,因为他给了我们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了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在企业这个大家庭里,只有人“合”才能万事兴,而只有万事兴,人也才能更“合”,更进步。

不要轻视你所在的公司

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机构的一员,就不要诽谤它,不要伤害它。轻视自己所就职的机构就等于轻视你自己。

人在遭受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时,往往会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不满通常会引起牢骚,希望获得别人的注意与同情。这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却是许多老板心中的痛。大多数老板认为,牢骚和抱怨不仅惹事生非,而且造成组织内彼此猜疑,打击团队士气。因此,当你牢骚满腹时,不妨看一看老板定律:第一条,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条,当老板不对时,请参照第一条。

有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长期在公司得不到提升。他缺乏独立创业的勇气,也不愿意自我反省,养成了一种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评的恶习;他根本无法独立自主地做任何事,只有在被迫和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工作。在他看来,敬业是老板剥削员工的手段,忠诚是管理者愚弄下属的工具。他在精神上与公司格格不入,使他无法真正从那里受益。

无论谁做任何事情,肯定会受到批评、中伤和误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批评是对那些伟大杰出的人物的一种考验。杰出无须证明,证明自己杰出的最有力证据就是能够容忍谩骂而不去报复他人。林肯做到了,他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他让那些轻视他的人意识到:自己种下分歧的种子,必会自食其果。

如果你任职的公司陷入困境,而老板是一个守财奴的话,你最好走到老板面前,自信地、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太吝啬了。”指出他的方法是不合理的、荒谬的,然后告诉他应该如何改革,你甚至可以自告奋勇去帮助公司清除那些不为人知的弊端。

尝试着这样去做!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无法做到,那么请作出以下选择:坚持还是放弃。你只能两者择其一——现在就开始选择吧!要知道,当你慢慢放松自己和公司的联系时,一股强风就会随之而来,你会被连根拔起,吹进暴风雨中——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你在每个地方都能发现许多失业者,与他们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充满了抱怨、痛苦和诽谤。这就是问题所在——吹毛求疵的性格使他们摇摆不定,也使自己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封闭。他们与公司格格不入,变得不再有用,只好被迫离开。每个雇主总是不断地寻找能够助他一臂之力的人,当然他也在考察那些不起作用的人,任何成为发展障碍的人都会被拿掉。如果你对其他雇员说自己的老板是个吝啬鬼,那么表明你也是;如果你对他们说公司的制度不健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你。

那些只顾把时间花在说人长短、毁谤他人的人,是没有机会成功的。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有限的,你必须谨慎地选择开销的方式。如果你决定以贬抑别人来提高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是非上,可用的时间就会所剩无几。如果你爱散布恶意伤人的内幕,就会丧失他人对你的信任。有句话说得好:“向我们论人是非的,也会向人论我们的是非!”

没有任何借口

为失败找诸多借口,还不如想方设法改正错误,直至成功。

一次,美国总统格兰特回到母校西点军校视察,与一名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对话:“总统先生,请问西点军校的什么精神使您勇往直前?”“不要找任何借口。”“如果您在战争中失败了,您会找什么借口?”“我唯一的借口就是没有什么借口。”

格兰特的这句话正好印证了人们常说的“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那些喜欢为自己的失败或错误找借口而不反省的人,大多都会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而那些勇敢地面对失败或错误,反省、改正的人不仅没有被人们耻笑,反而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很多人自认为懂得这个道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冷静对待失败的人有几个?如果每个人都知道“不找借口”的重要性,我们恐怕就听不到“家里有事”“手表坏了”“交通堵塞”“任务过重”等借口了。无论是哪种借口,都是为了推卸责任,但实际上,借口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东西,起不到任何作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人们都很讨厌那些遇事就找借口的人。试想一下,如果你和某人约好时间见面,他不仅迟到了,还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分配给下属一个任务,他不仅没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还拼命为自己找理由,你会作何感想?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讨厌这种没有担当的人,并且我相信,没有人会喜欢这种人。因为这种人不仅浪费了彼此的时间,还使人对其诚信度产生了怀疑。

事实上,与其花大把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在编造各种借口上,还不如动脑筋去补救,能补救多少就补救多少。如果能补救,那再好不过了,就算无法完全弥补,起码也能表现自己勇于承担、敢于改正的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对很多老板来说,这种精神比能力更重要,是一种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所不能替代的能力,更是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

曾有人对许多老板做过一项调查:企业最需要怎样的员工。他们的答案惊人的一致,即最需要不找任何借口,坚决执行老板命令的员工。他们认为找借口就是解释,而解释就是掩饰,是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他人,这样的人绝不会成为称职的员工,更不用说优秀的员工了。事实证明,这种喜欢找借口的人大多一事无成。而那些无论接到什么任务都竭尽全力、不找任何借口的人最终都成了成功者。

“没有任何借口”听起来似乎是要把人逼进死胡同,让人无路可退,迫使人背水一战。实践证明,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人内心的潜能。如果在做任何事时都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成功便不再是一件难事——至少不会遥不可及。

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借口就像鸦片,会让人上瘾。尝到找借口的甜头后,一失败就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安慰自己,为自己开脱。但这样的自我安慰毫无意义,还有可能产生自卑的心理。一旦习惯成自然,就不会再去思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方法,甚至与那些近在眼前的成功失之交臂。记住:任何老板都不是傻瓜,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当老板交给你更多更重要的任务时,如果你能做到位且不找借口,必然会得到重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在思想上松懈,每次都会做得比别人差一点,十次就会差一大截,早晚会被能力强的人取而代之。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每位领导人和员工都比对手差一点,早晚会自食恶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改掉喜欢找借口的恶习的最好办法。

不找借口,前提是树立自信,锐意进取。要成功,就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量发掘周围人或事最好的一面,从中寻求正面的看法,推动自己不断前进。即使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也能冷静地面对,吸取教训,推动自己不断前进。把找借口的时间用到努力工作和生活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最终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的不公平。有的人家庭富裕,有的人却家境窘迫;有的人聪明绝顶,有的人却天生愚钝;有的人貌若天仙,有的人却相貌平平甚至丑陋不堪……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只需要明白一件事:当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时,改变命运的唯一办法就是努力,直到成功。一味地抱怨或许能为你博得一点少得可怜的同情,但长此以往,不仅会增加自己心中的不平和愤懑,还会给别人留下靠不住的印象,得不偿失。所以,删除你脑海中找借口的概念吧,用你的自信和热忱迎接高效而成功的人生。

对一个欲求达到目标、走向成功的人来说,正确对待自己过错的态度应该是:坦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人们大多都有一个弱点,喜欢为自己辩护、为自己开脱。而实际上,这种文过饰非的态度常常会使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越偏越远。错误并不可怕,失败也不是世界末日;相反,只要我们认真总结、仔细分析,就能将其变成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不找任何借口,你就能成功;遇事就找借口推脱,失败将是你的最终命运。是成功还是失败,优秀还是平庸,就看你如何抉择。

美国IBM公司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老总裁托马斯·华生召见一位因为做了一次错误的决定而使公司损失1000万美元的年轻经理。这位经理以为自己会被解雇,便主动递交了辞职信,华生却大笑着说:“你不会是认真的吧?我们才花了1000万美元教育你啊!”

华生认为,失败并不是罪恶,真正的罪恶其实是不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懂得将失败变成“有用的失败”,让失败变得有价值,才是聪明人的所为,也是成功者的所为。日本著名科学家细川英夫说过:“只有能认真总结考试失败的人,才能成为举人。”每一次考试失败后,都根据自己的不足找出正确方法的人,不仅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还能把失败当成走向成功的阶梯。真正的勇者,无论何时,都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能尽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从而登上成功的巅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失败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成功的起点。

成功比失败只多一分钟

成功与失败,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远隔千里,往往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就在于坚持,或许就是多一分钟的坚持。

一位电台主持人被解雇18次,她的主持风格被批得一文不值。她去了无数电台,却被无情地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她离乡背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还是不能得到重用,甚至受到旁人尖锐的指责。无数次被解雇后,她仍然坚持不懈,只为寻找能赏识她这匹“千里马”的“伯乐”。最终,她的努力和坚持开出了绚烂的花朵,她成为政治题材的节目主持人,凭借自己的努力而一夜成名,成了美国传媒界当之无愧的“金矿”。她就是美国一家自办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两度获全美主持人大奖的莎莉·拉斐尔。

从古至今,成大事者身上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坚持。虽然他们有时候也会感到累,但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就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正是这种坚持和忍耐,让他们战胜了各种困难,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达·芬奇坚持每天用几个小时画鸡蛋,寒来暑往,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贝利坚持每天苦练足球5个小时,日晒雨淋,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球王;比尔·盖茨在名不见经传时,每天坚持在电脑前用十几个小时编写程序,呕心沥血,最终成为人人称羡的世界首富。他们之所以坚持,并不是他们有先见之明,知道自己一定会成功,而是他们始终坚信一点: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都必须坚持到底。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失败总是扮演着“不速之客”的角色,为我们摘取成功的果实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很多人因此而灰心丧气。事实上,失败是幸运女神的另一种形象,目的就是甄选那些能大度、从容、冷静、坚持到底的人。无论遭遇什么失败,只要坚定的信念仍在,拼搏的勇气仍在,成功永远就在我们眼前。即使真的失败了,只要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就能赢得下一次的成功。情况越是危急,我们就越要勇敢、坚定不移。如果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一失败就放弃,那么,全世界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的时间肯定会延长;如果诺贝尔发明炸药时一失败就放弃,那么,人类的现代军事工业发展将倒退数年。

在生活中,因坚持而成功的事例数不胜数。一个开始蹒跚学步的婴儿,必然会因为重心不稳而跌倒、摔跤,他的父母不会制止他,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继续让他尝试走路,他才会学会。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使出自己的“十八般武艺”,而只有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摘取胜利的果实。请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无论是谁,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坚持到底,无论遇到了什么苦难。面对困难和失败,不轻言放弃,就能使你更上一层楼,否则将一事无成。

坚持,是一种心态,一种能力,一种比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一种能力。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正如约翰逊所说:“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

1990年,她17岁,已经积攒了一定资金,她把卖茶的摊点搬到了益阳市,并且改卖当地的特产——擂茶。制作擂茶的过程虽然很麻烦,但价格更高、利润也就更高,因此她整天干得开开心心的。1993年,她20岁,仍在卖茶,但已经转战省城长沙,简陋的摊点也变成了小店面。客人进门后,不仅能品尝到清香可口的热茶,还会在离开时顺便买一两袋茶叶。1997年,她24岁,在茶业摸爬滚打了整整十年。此时的她已是37家茶庄的老板,业务遍布长沙、西安、深圳、上海等地,深受福建安溪、浙江杭州的茶商们的好评。2003年,她30岁,俨然是人人称羡的成功者,业务范围从国内扩展到了新加坡。

她就是茶商孟乔波。她的故事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成功没有秘诀,贵在坚持。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正如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所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伏尔泰说:“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至死都不能放手。”居里夫人说:“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

当我们付出了艰辛后,成功需要我们做的,可能不再仅仅是付出艰辛,而是继续付出,哪怕只是一点点。当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时,你仍坚定地付出,就意味着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当所有人都转身离开时,在迷茫中的你仍然坚持,恭喜你,你已经站在了成功的殿前,只要你伸手敲门,就能拥抱成功,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全心全意,尽职尽责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

一份英国报纸刊登了一则招聘教师的广告:“工作很轻松,但要全心全意,尽职尽责。”

事实上,不仅教师如此,对待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才能做好。而这正是敬业精神的基础。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尽心尽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求得不断的进步。这不仅是工作的原则,也是人生的原则。如果没有了职责和理想,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无论你身居何处(即使在贫穷困苦的环境中),如果能全身心投入工作,最后就会获得经济自由。那些在人生中取得成就的人,一定在某一特定领域里进行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比对很多事情都懂一点皮毛要强得多。在德克萨斯州一所学校作演讲时,一位总统对学生们说:“比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你们需要知道怎样将一件事情做好;与其他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相比,如果你能做得更好,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失业。”

自己是否真的走在前进的道路上?自己是否像画家仔细研究画布一样,仔细研究职业领域的各个细节问题?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或者为了给自己的老板创造更多的价值,认真阅读过专业方面的书籍吗?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是否做到了尽职尽责?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无法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这就是你无法取胜的原因。如果一件事情是正确的,那么就大胆而尽职地去做吧!如果它是错误的,就干脆别动手。

那些技术半生不熟的泥瓦工和木匠,将砖石和木料拼凑在一起来建造房屋,在这些房屋尚未售出之前,有些已经在暴风雨中坍塌了;术业不精的医科学生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学好技术,结果做起手术来笨手笨脚,让病人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律师在读书时不注意培养能力,办起案件来捉襟见肘,让当事人白白花费金钱……这些都是缺乏敬业精神的表现。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精通它。让这句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吧!下决心掌握自己职业领域的所有问题,使自己变得比他人更精通。如果你是工作方面的行家里手,精通自己的全部业务,就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也就拥有了一种成功的秘密武器。某人就个人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请教一位伟人:“你是如何完成如此多的工作的?”“我在一段时间内只会集中精力做一件事,但我会彻底做好它。”

如果你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怎能因自己的失败而责怪他人、责怪社会呢?现在,最需要做到的就是“精通”二字。大自然要经过千百年的进化,才长出一朵艳丽的花朵和一粒饱满的果实。但是在美国,年轻人随便读几本法律书,就想处理一桩桩棘手的案件,或者听了两三堂医学课,就急于做外科手术——要知道,那个手术可能关系到一条宝贵的生命啊!

学生时代一旦养成了半途而废、心不在焉、懒懒散散的坏习惯,运用一些小伎俩来蒙混过关、欺骗老师,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务。去银行办事时总是迟到,人们会拒付他的票据;与人约会时总是延误,会让人大失所望。如果一个人认为小事情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那么如果他想著书立说,必定漏洞百出。一些人从来不会认真地整理自己的论文和书信,所有的文稿和信件散乱地堆放在书桌上,办事时他就会缺乏条理,不讲究秩序,思维也不周密,结果连自己最基本的立场、原则和态度都会丧失,也会失去他人对自己的信心。

一位先哲说过:“如果有事情必须去做,便全身心投入去做吧!”另一位明哲则道:“不论你手边有何工作,都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做事情无法善始善终的人,其心灵上亦缺乏相同的特质。他不会培养自己的个性,意志无法坚定,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一面贪图玩乐,一面又想修道,自以为可以左右逢源的人,不但享乐与修道两头落空,还会悔不当初。从某种意义而言,全心追名逐利比敷衍修道好。

做事一丝不苟能够迅速培养严谨的品格、获得超凡的智能;它既能带领普通人往好的方向前进,更能鼓舞优秀的人追求更高的境界。无论做何事,务必竭尽全力,因为它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败。一个人一旦领悟了全力以赴地工作能消除工作辛劳这一秘诀,他就掌握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了。能处处以主动尽职的态度工作,即使从事最平庸的职业也能增添个人的荣耀。

商业信条

阿尔伯特·哈伯德

我相信我自己。

我相信自己所售的商品。

我相信我所在的公司。

我相信我的同事和助手。

我相信美国的商业方式。

我相信生产者、创造者、制造者、销售者以及世界上所有正在努力工作的人们。

我相信真理就是价值。

我相信愉快的心情,也相信健康。我相信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赚钱,而是创造价值。

我相信阳光、空气、菠菜、苹果酱、酸乳、婴儿、羽绸和雪纺绸。请始终记住,人类语言里最伟大的词汇就是“自信”。

我相信自己每销售一件产品,就交上了一个新朋友。

我相信当自己与一个人分别时,一定要做到当我们再见面时,他看到我很高兴,我见到他也愉快。

我相信工作的双手、思考的大脑和爱的心灵。

阿门,阿门!

致加西亚的信

阿尔伯特·哈伯德

在所有与古巴有关的事情中,有一个人常常令我无法忘怀。美西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必须马上与西班牙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加西亚将军隐藏在古巴辽阔的崇山峻岭中——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因而无法送信给他。但是,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与他建立合作关系。

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推荐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如果有人能找到加西亚将军,那个人一定就是他。”

于是,他们将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信——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将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打封,吊在胸口藏好,如何在3个星期之后,徒步穿越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将信交到加西亚手上——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

像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一座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世,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没有人能经营好这样的企业——虽然需要众多人手,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其中大部分人碌碌无为,他们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根本不用心。

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工作态度,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强迫他们做事,或者请上帝创造奇迹,派一名天使相助,否则,这些人什么也做不了。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试验:此刻你正坐在办公室里——有6名职员在等待安排任务。你将其中一位叫过来,吩咐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克里吉奥的生平做成一篇摘要。”他会静静地回答:“好的,先生。”然后立即去执行。我敢说他绝对不会,他会用满脸狐疑的神色盯着你,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呀?

他去世了吗?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叫乔治去做呢?

急不急?

你为什么要查他?

我敢以十比一的赌注跟你打赌,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如何去查那些资料,以及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吩咐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回来告诉你,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当然,我也许会输掉赌注,但是根据平均率法则,我相信自己不会输。

真的,如果你很聪明,就不应该对你的“助理”解释,克里吉奥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面带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意志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有可能将这个社会带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危险境地。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么能期待他们为别人服务呢?

乍看起来,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以分担工作的人选,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有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认为这些都无所谓。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你看那个职员。”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对我说。“看到了,怎么样?”“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但是,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也许能够完成任务,但也可能中途走进一家酒吧。而到了闹市区,他甚至可能完全忘记自己是来干什么的。”这种人你能派他送信给加西亚吗?

在每家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些常规性的调整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纳新的成员。无论业务如何繁忙,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经济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的时候,这种整顿才会有明显的效果——那些无法胜任工作、缺乏才干的人,都被摈弃在工厂的大门之外,只有那些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会留住那些最优秀的职员——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但是缺乏自己独立创业的能力,对他人来说也没有丝毫价值,因为他总是偏执地怀疑自己的老板在压榨他,或者有压榨他的意图。他既没有能力指挥他人,也没有勇气接受他人的指挥。如果你让他“送封信给加西亚”,他的回答极有可能是:“你自己去吧。”

我知道,与那些四肢残缺的人相比,这种思想不健全的人是不值得同情的。相反,我们应该对那些用毕生精力去经营一家大企业的人表示同情和敬意:他们不会因为下班的铃声而放下工作。他们因为努力去使那些漫不经心、拖拖拉拉、被动偷懒、不知感恩的员工有一份工作而日增白发。许多员工不愿意想一想,如果没有老板们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他们将挨饿和无家可归。

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不过,即使整个世界变成一座贫民窟,我也要为成功者说几句公道话——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导引众人的力量,终于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们从成功中又得到了什么呢?一片空虚,除了食物和衣服以外,一无所有。

我曾为了一日三餐而为他人工作,也曾当过老板,我深知两方面的种种酸甜苦辣。贫穷是不好的,贫苦是不值得赞美的,衣衫褴褛更不值得骄傲;但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就像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者一样。

我钦佩那些无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我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他们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任何愚笨的问题,更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全力以赴地将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

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这种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他们都会受到欢迎。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谁将把信送给加西亚?

威廉·亚德利

对于管理者来说,《致加西亚的信》能够给自己的团队一些重要的启示。从内容上看来,这是一本劝告员工如何敬业和勤奋工作的书籍,然而一个世纪以来,却在更为广泛的领域被人们所应用。

长期以来,美国西点军校和海军学院的学生都要上一门关于自立和主动性的课。教材就是这本题名为《致加西亚的信》的小册子,其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员。在政界,这本书也成为培养公务员敬业守则的必读书。布什家族成员都深受其影响。布什3曾在这本小硬皮书里签名,把它赠送给了自己的助手。

这本窄小的只有支票簿大小的书——《致加西亚的信》现在依然被放在办公室最后一张桌子上。布什在他的签名上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是一个送信者!”就此他解释说:“我把它献给所有那些在政府建立之初与我们同行的人们。我寻找那些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员。那些不需要人监督而且具有坚毅和正直品格的人正是能改变世界的人!”一些政府机构把这本书的复印稿钉在了墙上,要求读过《致加西亚的信》的人签名,纸上满满都是签名。

布什又是如何读到这本书的呢?这与赖特有关。作为一名奥兰多的律师,赖特长期效力于布什以及其前总统的父亲。赖特于1998年布什竞选总统时向他推荐了这本书。赖特这样描述这个故事:“抱怨是不允许的。我的道德标准是:你得到一项工作,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做。当我向这位候选人推荐这本书时,布什说:‘我不会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我说:‘请读一读,只需要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这不是新时代的东西,但它永远不过时。’我再一次碰到他时,他已经读过了这本书。他的反应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

《致加西亚的信》的故事发生在1898年,出版于1899年。但是故事和书籍中所表达的一种精神,成为了一代代领导者的信念。尤其是以下这段话更是发人深省:

美国总统将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哪里?”

像罗文这样的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一座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聆听他人的种种教诲,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3]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这本书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一首歌颂英雄的赞歌,而应该被看成是一本成功的励志著作,值得每个人去读,并且作为做人做事的标准:不为困难所吓倒,用自信来完成所托的任务。

安德鲁·罗文

因为有了这位英雄,阿尔伯特·哈伯德才创作了不朽的名作——《致加西亚的信》。让我们通过这部作品获取一种进取心,在这种追求中获得一种动力。我们自己即使付出再多的代价,为了国家也在所不惜。

——哈里斯

“到哪里能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美国总统麦金莱问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上校迅速答道:“我有一个人——一个年轻的中尉,安德鲁·罗文。如果有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那么他就是罗文。”“派他去!”总统下命令。

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交战,总统急切地希望得到有关情报。他认识到美国军队必须和古巴的起义军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胜利。他需要掌握西班牙军队在岛上的部署情况,包括士气、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的性格、古巴的地形、一年四季的路况,以及西班牙军队和起义军及整个国家的医疗状况、双方装备,等等。除此之外,还希望了解在美国部队集结期间,古巴起义军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才能困住敌人,以及其他许多重要情报。

总统的命令就三个字,如同上校的回答一样,干脆果断。当务之急就是找到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一小时以后,时值中午,瓦格纳上校通知我下午一点钟到军部去。到了军部,上校什么也没说,带我上了一驾马车,车棚遮得严严实实的,看不清行驶的方向。车里光线幽暗,空气也很沉闷,上校首先打破了沉默,问道:“下一班去往牙买加的船何时出发呀?”

我迟疑了一分钟,然后回答他:“一艘名为安迪伦达克的轮船明天中午从纽约起航。”“你能乘上这艘船吗?”上校显得很急切。上校一向很幽默,我想他不过是在开玩笑,调节一下气氛,于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是的!”“那么就准备出发吧!”上校说。

马车停在一栋房子前,我们一起走到大厅。上校走进里面的一间屋子,过了一会儿,他走到门口,招手让我进去。在一张宽大的桌子背后,美国总统正坐在那里。“年轻人,”总统说,“我选派你去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把信送给加西亚将军。他可能在古巴东部的一个地方等你。你必须把情报如期安全地送达,这事关美利坚合众国的利益。”

这时候,我才认识到瓦格纳上校并非开玩笑,活生生的事实摆在面前,我的人生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但是,一种军人的崇高荣誉感充满了我的胸膛,已经无法容纳任何的犹豫和疑问。我静静地站立在那里,从总统手中接过信——给加西亚将军的信。

总统说完了以后,瓦格纳上校补充说道:“这封信有我们想了解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要避免携带任何可能暴露你身份的东西。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悲剧,我们没有理由冒险。大陆军的内森·黑尔、美墨战争中的里奇中尉都是因为身上带着情报而被捕的,不仅牺牲了生命,而且机密情报又被敌人破译了。我们绝不能失败,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没有人知道加西亚将军在哪里,你自己得想办法去寻找他,以后所有的事全靠你自己了。”

我一边忙着作准备,一边考虑这项任务的艰巨性,我了解其责任重大而且复杂。现在战争还没有爆发,甚至我出发时也不会爆发,到了牙买加之后仍不会有战争的迹象,但稍稍有闪失都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如果宣战,我的任务反倒减轻了,尽管危险并没有减少。

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当一个人的荣誉甚至他的生命处于极度的危险之中,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人的命运掌握在国家的手中,他的名誉却属于自己。生命可以牺牲,荣誉却不能丧失,更不能遭到蔑视。这一次,我无法按照任何人的指令行事,我得一个人负责把信送到加西亚的手中,并从他那里获得宝贵的情报。

和总统及瓦格纳上校的谈话,我不清楚秘书是否记录在案。但任务迫在眉睫,我已顾不了这么多了,脑海里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将信送给加西亚。乘坐的火车中午12点零1分开车。我不禁想起一个古老的迷信,说星期五不宜出门。火车开车这天是星期六,我出发时却是星期五。我猜想这可能是命运有意安排的。但一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就无暇顾及那么多了。于是,我的使命开始了。

牙买加是前往古巴的最佳途径,而且我听说在牙买加有一个古巴军事联络处,或许从那里可以找到一些加西亚将军的消息。于是,我乘上了阿迪伦达克号,轮船准时起航,一路上风平浪静。我尽量不和其他的乘客搭讪,沿途只认识了一位电器工程师。他教会了我许多十分有趣的东西。由于我很少和其他乘客交流,他们就善意地给我起了一个绰号——“冷漠的人”。

轮船进入古巴海域,我意识到了危险的存在。我身上带有一些危险的文件,是美国政府写给牙买加官方证明我身份的信函。如果轮船进入古巴海域前战争已经爆发,根据国际法,西班牙人肯定会上船搜查,并且逮捕我,当作战犯来处理。而这艘英国船也会被扣押,尽管战前它挂着一个中立国的国旗,从一个平静的港口驶往一个中立国的港口。想到问题的严重性,我把文件藏到头等舱的救生衣里,看到船尾绕过海角才如释重负。

第二天早上9点我登上了牙买加的领土,设法找到了古巴军人联络处。牙买加是中立国,古巴军人的行动是公开的,因此很快就和他们的指挥官拉伊先生取得了联系。在那里,我和他及其助手一起讨论如何尽快把信送给加西亚。

紧接着,我还没有来得及再说些什么,便被带到马车上。于是,一个军人服役以来最为惊险的一段经历开始了。马车夫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丝毫不理睬我,我说什么他都不听。马车在迷宫般的金斯敦大街上疯狂地奔驰,速度丝毫不减。我长时间没有与人说话,心里憋得难受。当马车穿过郊区离城市越来越远时,我实在憋不住了,便拍了拍马车夫,想和他搭讪,但是他似乎根本没听见。

也许他知道我将要送信给加西亚,而他的任务就是尽快地把我送到目的地。我三番五次想让他能听我讲话,都无济于事。于是只好坐在原来的位置,任凭他把马车驶向远方。大约又走了4英里路,我们进入一片茂密的热带森林,然后穿过一片沼泽地,进入平坦的西班牙城镇公路,停在一片丛林边上。马车门从外面被打开了,我看到一张陌生的面孔,然后就被要求换乘在此等候的另一辆马车。

真是太奇怪了。一切似乎都早已安排好,一句多余的话也不用说,一秒钟都没耽搁。一分钟之后我又一次踏上了征途。第二位车夫和第一个一样沉默不语,他洋洋自得地坐在车驾上,任凭马车飞奔,我想和他说话的努力也是徒然。我们过了一个西班牙城镇,来到了克伯利河谷,然后再进入岛的中央,那里有条路直通圣安斯加勒比海碧蓝的水域。

车夫仍然默不作声。沿途我一直试图和他搭话,他似乎不懂我说的话,甚至连我做的手势也不懂。马车在飞奔。随着地势升高,我的呼吸更畅快了。太阳落山时,我们来到一个车站。

那些从山坡上向我滚落下来的黑糊糊的东西是什么?难道西班牙当局预料到我会来,安排牙买加军官审讯我?一看到这幽灵般的东西出现,我就十分警觉。结果是虚惊一场。一位年长的黑人一瘸一拐走到马车前,推开车门,送来美味的炸鸡和两瓶巴斯啤酒。他讲着一口当地的方言,我只能隐隐约约听懂几个单词,但我懂得他是在向我表示敬意,因为我在帮助古巴人民赢得自由。他给我送来吃的喝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一份心意。车夫却像是一个局外人,对炸鸡、啤酒和我们的谈话毫无兴趣。换上两匹新马,车夫用力地抽打着马。我赶紧向黑人长者告别:“再见了,老人家!”顷刻间,我们便以飞快的速度消失在夜幕中。

一想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便无暇顾及眼前这些美丽的景色。马车继续向前飞奔,只是马的体力有些不支了。突然间,丛林里响起了刺耳的哨声。马车停了下来,突然一伙人从天而降,我被一帮武装到牙齿的人包围了。在英国管辖的地方遭到西班牙士兵的拦截,我并不害怕,只是这突然的停车使我格外紧张。牙买加当局的行动可能使这次任务失败。如果牙买加当局事先得到消息,知道我违反了该岛的中立原则,就会阻止我前行。要是这些人是英国军人那该多好呀!

很快我的这种担心就消除了。在小声地交谈了一番之后,我们又被放行上路了。大约1小时后,我们的马车停在了一栋房屋前,房间里闪烁着昏暗的灯光,等待我们的是一顿丰盛的晚餐。这是联络处特意为我们准备的。

首先为我们端上来的是牙买加朗姆酒。我已经记不得自己的疲倦,也感觉不到马车已经走了9个小时,行程70英里,人马换了两班,只感觉到朗姆酒的芳香。接着又有指令传来。从隔壁屋里走出一个又高又壮的人,显得十分果断,留着长须,一根手指显然短了一截。他露出可靠的、忠诚的眼神,显示出其高贵的身份。他从墨西哥来到古巴,由于对西班牙旧制度提出质疑,被砍掉一个指头流放至此。他名叫格瓦西奥·萨比奥,负责给我做向导,直到把信送到加西亚将军手里。另外,他们还雇请当地人将我送出牙买加,这些人再向前走7英里就算完成任务了。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我的“助手”。

休息1小时后我们继续前行。离那座房子不到半小时的路程,又有人吹口哨,我们只好停下来,下了车,悄悄地走过一英里的荆棘之路,走进一个长满可可树的小果园。这里离海湾已经很近了。

离海湾50码的地方停着一艘渔船,在水面上轻轻晃动。突然,船里闪出一丝亮光。我猜想这一定是联络信号,因为我们是悄无声息地到达的,不可能被其他人发现。格瓦西奥显然对船只的警觉很满意,作了回应。

接着我和军人联络处派来的人匆匆告别,至此,我完成了给加西亚送信的第一段路程。我们涉水来到小船旁。上船后我才发现里面堆放了许多石块用来压舱,长方形的、一捆一捆的是货物,但不足以使船保持平稳。我们让格瓦西奥当船长,我和助手当船员。船里的巨石和货物占了很大的空间,坐在里面感到很不舒服。

毫不隐瞒地讲,我在与他们分别后,的确有过十分焦虑的时刻。在离牙买加海岸3英里以内的地方,如果我被敌人捉住,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而且生命会危在旦夕。我唯一的朋友只有这些船员和加勒比海。

向北100英里便是古巴海岸,荷枪实弹的西班牙轻型驱逐舰经常在此巡逻。舰上装有小口径的枢轴炮和机枪,船员们都有毛瑟枪。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先进,这一点是我后来了解到的。如果我们与敌人遭遇,他们随便拿起一件武器,就会让我们丧命。但我必须成功,必须找到加西亚将军,亲手把信交给他。

我们的行动计划是,日落以前一直待在距离古巴海域3英里的地方,然后快速航行到某个珊瑚礁上,等到天明。如果我们被发现,因为身上没有携带任何文件,敌人得不到任何证据;即使敌人发现了证据,我们可以将船凿沉。装满砾石的小船很容易沉下去,敌人想找到尸体也会枉费心机。

清晨,海面空气清爽宜人。劳累一天的我正想小睡一会儿,突然格瓦西奥大喊一声,我们全都站了起来。可怕的西班牙驱逐舰正从几英里外的地方向我们驶来,他们用西班牙语下令我们停航。

除了船长格瓦西奥一个人掌舵,其余的人都躲到船舱里。船长懒洋洋地斜靠在长舵柄上,将船头与牙买加海岸保持平行。“他们也许认为我是一个从牙买加来的‘孤独的渔夫’,也就过去了。”船长头脑非常冷静。事情果然被他言中。当驱逐舰离我们很近时,那位冒失的年轻舰长用西班牙语喊着:“钓着鱼没有?”船长也用西班牙语回答:“不,可怜的鱼今天早上就是不上钩!”假如这位海军少尉——也许是别的什么军衔,稍稍动动脑子,他就会抓到“大鱼”,我今天也就没机会讲这个故事了。

当驱逐舰远离我们一段距离后,格瓦西奥命令我们吊起船帆,并转过身来对我说:“如果先生累了想睡觉,那现在就可以放心地睡了,危险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6个小时我睡了个安稳觉。要不是那些灼人的阳光晃眼,我也许还会在石头垫上多睡一会儿。

那些古巴人用他们颇感自豪的英语问候我:“睡得好吗,罗文先生?”这里整天烈日炎炎,把整个牙买加都晒红了。绿宝石般的天空万里无云,岛的南坡到处是美丽的热带雨林,美不胜收,简直就是一幅美妙神奇的风景画,而岛的北部比较荒凉。一大块乌云笼罩着古巴。我们焦急地看着它,然而丝毫没有消失的迹象。风力越来越大,正好适宜航行。我们的小船一路前行,船长格瓦西奥嘴里叼着根雪茄烟,愉快地和船员开着玩笑。

但我无暇观赏这些美景,格瓦西奥下令收帆减速,我不解其意。他们回答:“我们离战区越来越近,我们要充分利用在海上的优势,避开敌人,保存实力。再往前走,被敌人发现,无疑是白白送命。”

我们急忙检查武器。我只带了史密斯—威森左轮手枪,于是他们发给我一支来福枪。船上的人,包括我的助手都有这种武器。水手们护卫着桅杆,可以随手拿起身边的武器。这次任务中最为严峻的时刻到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行程是有惊无险。危急关头就要来临,被逮捕意味着死亡,给加西亚送信的使命也将功亏一篑。

离岸边大约有25英里,但看上去好像近在咫尺。午夜时分,船帆开始松动,船员开始用桨划船。正好赶上一个巨浪袭来,没有费多大力气,小船便被卷入一个隐蔽的小海湾。我们摸黑把船停在离岸50码的地方。我建议大家立即上岸,但格瓦西奥想得更加周到:“先生,我们腹背受敌,最好原地不动。如果驱逐舰想打探我们的消息,他们一定会登上我们经过的珊瑚礁,那时候我们上岸也不晚。我们穿过昏暗的葡萄架,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出入了。”

笼罩在天边的热浪逐渐散尽,我们可以看到大片葡萄、红树、灌木丛和刺莓,差不多都长到了岸边。虽然看得不是十分清楚,但给人一种朦胧的美。太阳照在古巴的最高峰,顷刻间,万象更新,雾霭消失了,笼罩在灌木丛的黑影不见了,拍打着岸边的灰暗的海水魔术般地变绿了。光明终于战胜了黑暗。

船员们忙着往岸上搬东西。看到我默默地站在那里似乎很疲倦,格瓦西奥轻声对我说:“你好,先生。”其实那时我正在想着一位曾经看过类似景物的诗人写下的诗句:“黑暗的蜡烛已熄灭/愉快的白天从雾霭茫茫的山顶上/踮着脚站了起来。”

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早晨,我伫立在岸边,不禁心潮起伏,仿佛在我的面前有一艘巨大的战舰,上面刻着我最崇拜的人——美洲的发现者哥伦布的名字,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很快我的美梦就结束了,货也卸完了,我被带到岸上,小船被拖到一个狭小的河口,扣过来藏到丛林里。一群衣衫褴褛的古巴人聚集在我们上岸的地方。他们从哪里来,如何知道我们是自己人的,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谜。他们扮成了装运工,但在他们身上能看到当兵的印记,一些人身上有毛瑟枪子弹射中的疤痕。

如果说前面有惊无险的话,现在真正的危险来临了。西班牙军队正在残忍地进行大屠杀。这些毫无人性的刽子手见人就杀,从携带武器的军人到手无寸铁的难民,一个都不放过。余下的路程将更加艰难,但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些,我必须立即上路!

这里的地形比较简单,通往北部的地方有一条绵延约1英里的平坦土地被丛林覆盖着。男人们忙着开路。古巴的路网就像迷宫。炎炎的烈日烘烤着我们。我真羡慕一起同行的伙伴,他们身上没有多余的衣裳。

我们继续前行。海和山遮住了我们的视线,浓密的叶子、曲折的小路、灼热的阳光,使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里到处是青翠的灌木丛,但离开岸边到达山脚下就看不到这样的景色了。我们很快就到了一个空旷的地方,并意外地发现几棵椰子树。椰子汁新鲜又凉爽,对口渴得要命的我们来说,简直是灵丹妙药。

此地不能久留,夜幕降临以前我们还要走几英里路。翻过几个陡峭的山坡,进入另一个隐蔽的空地,很快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热带雨林。这里的路比较平坦,微风吹过,尽管察觉不到,却也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

穿过森林就进入波迪罗到圣地亚哥的“皇家公路”。当我们靠近公路时,我发现同伴们一个个消失在丛林里,只剩下我和格瓦西奥两人,正想转过身去询问他,却看到他将手指放到嘴边示意我不要出声,赶快拿起枪,然后他也消失在丛林里。我很快明白了他的用意。耳边响起了马蹄声,西班牙骑兵的军刀声,以及偶尔发出的命令声。

如果没有高度的警惕性,也许早已走上公路,恰好与敌人短兵相接。我敏捷地扳动来福枪的扳机,焦急地等待事情发生,等待听到枪声,但没有听到。我们的人一个个都回来了,格瓦西奥是最后一个。

“我们分散开,目的是麻痹敌人,不被他们发现。我们都分头行动,假如枪声响起,敌人一定会以为这是我们设下的埋伏。”格瓦西奥露出可惜的神色,“真想戏弄敌人一下,但任务第一,游戏第二!”

在起义军经常出没的地区,人们有个习惯,他们点起火用灰烤红薯,经过这里的人饿了就可以拿起来吃。烤熟的红薯一个个传给饥饿的战士,然后把火埋掉,继续前进。

在吃红薯时,我想起了古巴的英雄们。他们之所以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争取民族解放的强烈信念支撑着他们,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我们的先辈和他们一样,为了民族的尊严顽强奋战。想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能够帮助这些爱国的志士们,作为我们国家的士兵,我感到无上光荣。

逃兵有时也有用,但在这旷野中,我对他们持怀疑态度。谁能保证他们当中没有奸细,不会向西班牙军队报告一个美国人正越过古巴向加西亚将军的营地进发?敌人难道不是在想方设法阻止我完成任务吗?所以我对格瓦西奥说:“仔细审问这些人,并看管好他们。”“是,先生。”他回答。

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我下达了这个命令。实际证明我的这一想法是对的,有人的确想逃走去向西班牙人报告。这些人并不知道我的使命,但有两个人引起我的怀疑。他们是间谍,我险些被他们杀害了。那天晚上有两个人离开营地钻进灌木丛,想去给西班牙人报告有一个美国军官在古巴人的护送下来到这里。

半夜,我突然被一声枪响惊醒。我的吊床前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影,我急忙站起来。这时对面又出现一个人影,很快第一个人被大刀砍倒,从右肩一直砍到肺部。这个人死前供认,他们已经商量好,如果同伴没有逃出营地,他就杀死我,阻止我完成任务。哨兵开枪打死了这些人。

第二天晚些时候,我们才得到足够的马和马鞍。很长时间我们都无法行进,当时我十分焦急,但无济于事。马鞍有些硬,不好用。我有些不耐烦地问格瓦西奥,能不能不用马鞍行走。“加西亚将军正在围攻古巴中部的巴亚摩,”他回答道,“我们还要走很远才能到达他那里。”

这也就是我们到处找马鞍和马饰的原因。一位同伴看了一下分给我的马,很快为我安上了马鞍,我非常敬佩这位智慧的向导。我们骑马走了四天,假如没有马鞍,我的结局一定很惨。我要赞美这匹瘦马,它虎虎生风,美国平原上任何一匹骏马都难以和它相媲美。

离开了营地,我们沿着山路继续向前走。山路弯弯,如果不熟悉道路,定然会陷入绝望的境地。但我们的向导似乎对这迂回曲折的山路了如指掌,他们如履平地般行进着。我们离开了一个分水岭,开始从东坡往下走,突然遇到一群小孩和一位白发披肩的老人,队伍停了下来。族长和格瓦西奥交谈了几句,森林里响起了“万岁”的喊声,是在祝福美国,祝福古巴和“美国特使”的到来,真是令人感动的一幕。我不清楚他们是如何知道我的到来的。但消息在丛林中传得很快,我的到来使这位老人和这些小孩十分高兴。

在亚拉,一条河沿山脚流经这里,我意识到我们又进入了一个危险地带。这里建有许多战壕,用来保护峡谷。在古巴的历史上,亚拉是一个伟大的名字。这里是古巴“十年独立战争”(1868~1878年)的发祥地,古巴士兵时刻都在守着这些战壕。格瓦西奥相信我的使命一定能完成。

我所经历的最为艰难的旅程总算告一段落。我们停在一个小草房前,周围是一片玉米地,位于基巴罗的森林边缘。椽子上挂着刚砍下的牛肉,厨师们正忙着准备一顿大餐,庆贺美国特使的到来。大餐既有鲜牛肉,又有木薯面包。我到来的消息传遍了这里的每个角落。

刚吃完丰盛的大餐,忽然听到一阵骚乱,森林边上传来说话声和阵阵马蹄声。原来是瑞奥将军派卡斯特罗上校代表他来欢迎我,而将军和一些训练有素的军官将在早上赶到。上校下马的姿势十分优美,动作十分敏捷,就像赛马运动员。他的到来使我确信,我又遇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好向导。卡斯特罗上校赠送我一顶标有“古巴生产”的巴拿马帽。

第二天早上瑞奥将军到了。他被称作“海岸将军”,皮肤黝黑,是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混血儿。他步履矫健,身姿挺拔;他足智多谋,多次成功地击退西班牙人的进攻;他擅长游击作战,与敌周旋,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敌人多次想抓住他,但都无功而返。

这一次,瑞奥将军派两百人的骑兵部队护送我。这些骑兵训练有素,骑术相当高超。很快我们又重新进入了森林。森林里的小路太窄,时常被树干所阻碍,丛林里的常青藤经常刮破我们的脖子,我们不得不一边骑马一边清理障碍物。向导步伐稳健,着实让我感到惊奇。我通常的位置是在队伍的中部,有时真想追上他,观察他跋山涉水的英姿。他是一名黑人,皮肤像煤一样黑亮,名叫迪奥尼斯托·罗伯兹,是古巴军队的一名中尉。他善于骑马踏过荆棘,穿过茂密的森林。他手拿宽刃大刀,为我们开路,砍下一片片藤蔓,仿佛永远不知疲倦。

4月30日晚上,我们来到巴亚莫河畔的瑞奥布伊,离巴亚莫城还有20英里。这时格瓦西奥又出现了,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先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加西亚将军就在巴亚莫。西班牙军队已撤退到考托河一侧,他们的最后堡垒在考托。”我急于与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于是建议夜行,但我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1898年5月1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当我在古巴森林睡觉的时候,美国海军上将正率军冒着枪林弹雨进入马尼拉湾,向西班牙战舰发起进攻。就在给加西亚送信的途中,他们用大炮击沉了西班牙的战舰,形成对菲律宾首都巨大的威胁。

我们来到曼占尼罗至巴亚莫的“皇家公路”,遇到了许多衣衫褴褛却兴高采烈的人们,他们正在朝城里冲去。叽叽喳喳的交谈声使我联想到自己在丛林中遇到的那些鹦鹉,他们终于可以返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园了。

巴亚莫原是一个拥有3万人口的城市,现在却成了一个只有2000人的小村庄。在巴亚莫河两岸,西班牙人建了很多碉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小要塞,里面的烟火还没有熄灭。当古巴人返回这曾经繁荣的城市时,他们便将这些碉堡付之一炬。

我们在河岸列队,在格瓦西奥和罗伯兹与士兵说完话后,我们就继续行进。我们停在河边,让马饮水,准备养精蓄锐,走完最后一段通往古巴指挥官营地的路程。引用当天报纸发布的消息:“古巴将军说罗文中尉的到来在古巴军队中引起巨大轰动。罗文中尉骑着马,在古巴向导的陪同下来到古巴。”几分钟以后我来到了加西亚将军的驻地。漫长而惊险的旅程终于结束了。苦难、失败和死亡都离我们远去。我成功了!

我来到加西亚将军指挥部门前,看到古巴的旗帜在飘扬。我代表美国政府在这样的地方见到加西亚将军,感到十分兴奋。我们排成一队,纷纷下马。将军认识格瓦西奥,所以卫兵让格瓦西奥进去了。不一会儿,他和加西亚将军一同走出来。将军热情地欢迎我,并邀请我和助手进去。将军将我一一介绍给他的部下,这些军官全都穿着白色军装,腰间佩带武器。将军解释说:“很抱歉我出来晚了,因为我在看从牙买加古巴军人联络处送来的信,这是格瓦西奥给我送来的。”幽默无所不在。联络处送来的信中称我为“密使”,翻译却把我翻译成“自信的人”。

早饭过后,我们开始谈论正事。我向加西亚将军解释说,我所执行的纯属军事任务,尽管离开美国时总统带来了书信。总统和作战部想知道有关古巴东部形势的最新情报(曾派来两名军官来到古巴中部和西部,但他们都没到达目的地)。美国有必要了解西班牙军队占领区的情况,包括西班牙兵力的分布和人数、他们的指挥官特别是高级指挥官的性格、西班牙军队的士气、整个国家和每个地区的地形、路况信息,以及任何与美国作战部署有关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西亚将军建议展开一场美军与古巴军队联合作战的战役。

克拉左将军,一位著名的指挥官,赫南得兹上校,约塔医生,非常熟悉这里的疾病特征,还有两名水手将一同随我返回。如果美国决定为古巴提供军事装备,他们在运送物资的远征中一定能发挥作用。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在这长途跋涉的9天里,我的脑海里一直装着许多问题。我多么希望能踏遍古巴的土地,给总统一个满意的答案。但面对将军的问话,我毅然地回答:“没有!先生。”加西亚将军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建议使我免除了几个月的劳累,为我们的国家争取了时间,也为古巴人民赢得了时间。

接下来的2个小时里,我受到了非正式的热情接待。正式的宴会在5点钟进行,宴会结束后,我被护送者送到大门口。我走到大街上,很惊奇没有看到原来的向导和原来的同伴。格瓦西奥想陪我回美国,但加西亚将军没有同意,因为南部海岸的战争还需要他,而我要从北部返回。我向将军表达了我对格瓦西奥和他的船员的感激之情。我以纯拉丁式的拥抱与将军告别,然后骑上马,与3个护卫者一起向北疾驰。我终于把信交给了加西亚将军!

给加西亚送信的行程充满了危险,与我返回的行程相比也更重要得多。我见识了这个美丽的国度,一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他们给我做向导,勇敢地保护着我。但是战争还远没有结束,西班牙的士兵还在到处巡逻,不放过每一个海岸,不放过每一个海湾,每一条船。他们随时都可能把我当作一个间谍,一旦被发现就意味着死亡。面对咆哮的大海,我在想,成功永远不是一次航行。但是我们必须努力,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然我的使命就会前功尽弃。

返程的路上,同伴们也和我一样担惊受怕。我们小心翼翼地越过了古巴,朝北行进,来到西班牙军队控制下的考托。这是一个河口,停泊着几艘小炮艇,对面有一个巨大的碉堡,里面装着大炮,瞄准河口。

如果被西班牙士兵发现,我们就全完了。但是艺高人胆大,勇敢成了我们的救星。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敌人哪里会想到我们会在这种危险的地方上岸,去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

就在我们准备出发的时候,风暴突然降临。在如此波涛汹涌的海上我们不能轻举妄动,但是即使原地等候也同样危险。现在是满月,假如飓风把云吹散,敌人就会发现我们的行踪。但是,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11点钟我们上了船,天空乌云密布,遮住了月亮,敌人无法发现我们。我们一人掌舵,四人划桨。渐渐地已看不见远去的要塞,或者更精确地说,要塞里的人没有发现我们。我们在水中艰难跋涉,总算没有听到大炮的轰鸣声和机枪的扫射声。我们的小船摇摇晃晃,像个蛋壳,有好几次差点儿颠覆。但水手们熟悉水性,装在船里的压船物经受住了考验,使我们得以继续航行。极度的疲倦,无法摆脱的航行的单调,使我们几乎要睡着了。

不久,一个巨浪袭来,差点儿把小船掀翻,小船浸满了水,大家不再有睡意。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正在这时,太阳从远方的地平线上钻了出来。“快看,先生!”舵手们在喊。一种警惕性使我们顿时焦虑不安。难道是一艘西班牙战舰?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又在劫难逃了。舵手用西班牙语喊着,其他同伴应和着。

真是西班牙战舰?不是,是桑普森海军上将的战舰,正向东航行去抗击西班牙战舰。我们长长地松了一口气!那一天真是酷热难耐,谁也睡不着。尽管美国战舰出现了,但是西班牙的炮艇很快就能追上我们,将我们逮捕。夜幕降临,我们5个人疲惫极了,几乎支撑不住了,但是我们丝毫不能懈怠。夜里刮起了风,风力很强劲,波涛汹涌。我们竭尽全力,使小船不至于倾覆。第二天早晨是5月7日,危险总算解除了。大约上午10点,我们来到巴哈马群岛安得罗斯岛的南端一个名叫克里基茨的地方。我们总算可以登陆,短暂地休息一下了。

当天下午,在13个黑人船员的协助下,我们彻底地检查和清理了小船。这些黑人操着古怪的语言,根本听不懂,但是手势语是通用的。小船里装着些猪肉罐头和手风琴。我虽然疲惫到了极点,但依然睡不着,刺耳的手风琴声使我无法入眠。

第二天下午,当我们向西航行时,被检疫官抓住,关到豪格岛上。他们怀疑我们得了古巴黄热病。第二天,我得到美国领事麦克莱恩先生的口信。5月10日在他的安排下,我们获释了。5月11日,这只“无畏号”小船驶离码头。航行到佛罗里达海域可就没那么幸运了。12日一整天无风,小船无法航行。直到夜晚微风吹动,才顺利到达基维斯特。当晚我们乘火车到塔姆帕,又在那里换乘火车前往华盛顿。

我陪同迈尔斯将军参加了一次内阁会议。会议结束时我收到了麦金莱总统的贺信,他感谢我把他的愿望传达给加西亚将军,并高度评价了我的表现。他信里的最后一句话是:“你勇敢地完成了任务!”而我则认为,我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军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要考虑为什么,只要服从命令。我已经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

安德鲁·罗文介绍

在美国陆军史上,安德鲁·罗文上校创造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奇迹——把信送给加西亚。安德鲁·罗文,弗吉尼亚人,1881年毕业于西点军校。作为一个军人,他与陆军情报局一道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将信送给加西亚,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立功之后,他曾服役于菲律宾,因作战勇敢而受到嘉奖,晋升为上校。从军队退役后,他在旧金山度过了他的余生,于1943年1月10日逝世,终年85岁。罗文的事迹通过《致加西亚的信》一本小册子传遍了全世界,并成为敬业、服从、勤奋的象征。

致加西亚的信英文版原文

A Message To Garcia

By Elbert Hubbard

1899

In all this Cuban business,there is one man stands out on the horizon of my memory like Mars at perihelion.

When war broke out between Sp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it was very necessary to communicate quickly with the leader of the Insurgents.Garcia was somewhere in the mountain fastnesses of Cuba-no one knew where.No mail or telegraph message could reach him.The President must secure his coperation,and quickly.What to do!

Some said to the President,"There's a fellow by the name of Rowan who will find Garcia for you,if anybody can."

Rowan was sent for and given a letter to be delivered to Garcia.How the"fellow by the name of Rowan"took the letter,sealed it up in an oilskin pouch,strapped it over his heart,in four days landed by night off the coast of Cuba from an open boat,disappeared into the jungle,and in three weeks came out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Island,having traversed a hostile country on foot and delivered his letter to Garcia-are things I have no special desire now to tell in detail.The point that I wish to make is this:McKinley gave Rowan a letter to be delivered to Garcia;Rowan took the letter and did not ask,"Where is he at?"

General Garcia is dead now,but there are other Garcias.No man who has endeavored to carry out an enterprise where many hands were needed,but has been well-nigh appalled at times by the imbecility of the average man-the inability or unwillingness to concentrate on a thing and do it.

Slipshod assistance,foolish inattention,dowdy indifference,and half-hearted work seem the rule;and no man succeeds,unless by hook or crook or threat he forces or bribes other men to assist him;or mayhap,God in His goodness performs a miracle,and sends him an Angel of Light for an assistant.

You,reader,put this matter to a test:You are sitting now in your office-six clerks are within call.Summon any one and make this request:"Please look in the encyclopedia and make a brief memorandum for me concerning the life of Correggio."Will the clerk quietly say,"Yes,sir."and go do the task?

On your life he will not.He will look at you out of a fishy eye and ask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o was he?Which encyclopedia?Where is the encyclopedia?Was I hired for that?Don't you mean Bismarck?What's the matter with Charlie doing it?Is he dead?Is there any hurry?Shan't I bring you the book and let you look it up yourself?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for?

And I will lay you ten to one that after you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s,and explained how to find the information,and why you want it,the clerk will go off and get one of the other clerks to help him try to find Garcia-and then come back and tell you there is no such man.Of course I may lose my bet,but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Average,I will not.

Now,if you are wise,you will not bother to explain to your"assistant"that Correggio is indexed under the C's,not in the K's,but you will smile very sweetly and say,"Never mind,"and go look it up yourself.And this in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action,this moral stupidity,this infirmity of the will,this unwillingness to cheerfully catch hold and lift-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put pure Socialism so far into the future.

If men will not act for themselves,what will they do when the benefit of their effort is for all?

A firstmate with knotted club seems necessary;and the dread of getting"the bounce"Saturday night holds many a worker to his place.Advertise for a stenographer,and nine out of ten who apply can neither spell nor punctuate-and do not think it necessary to.Can such a one write a letter to Garcia?

"You see that bookkeeper,"said the foreman to me in a large factory."Yes,what about him?""Well,he's a fine accountant,but if I'd send him up town on an errand,he might accomplish the errand all right,and on the other hand,might stop at four saloons on the way,and when he got to Main Street would forget what he had been sent for."Can such a man be entrusted to carry a message to Garcia?

Nothing is said about the employer who grows old before his time in a vain attempt to get frowsy ne'er-do-wells to do intelligent work;and his long,patient striving after"help"that does nothing but loaf when his back is turned.

In every store and factory,there is a constant weeding-out process going on.The employer is constantly sending away"help"that have shown their incapacity to further the interests of the business,and others are being taken on.No matter how good times are,this sorting continues:only,if times are hard and work is scarce,the sorting is done finer-but out,and forever out the in-competent and unworthy go.It is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Self-interest prompts every employer to keep the best-those who can carry a message to Garcia.

I know one man of really brilliant parts who has not the ability to manage a business of his own,and yet who is absolutely worthless to anyone else,because he carries with him constantly the insane suspicion that his employer is oppressing,or intending to oppress him.He cannot give orders,and he will not receive them.Should a message be given him to take to Garcia,his answer would probably be,"Take it yourself!"Tonight this man walks the streets looking for work,the wind whistling through his threadbare coat.No one who knows him dare employ him,for he is a regular firebrand of discontent.He is impervious to reason,and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impress him is the toe of a thick-soled Number Nine boot.

Of course,I know that one so morally deformed is no less to be pitied than a physical cripple;but in our pitying let us drop a tear,too,for the men who are striving to carry on a great enterprise,whose working hours are not limited by the whistle,and whose hair is fast turning white through the struggle to hold in line dowdy indifference,slipshod imbecility,and the heartless ingratitude which,but for their enterprise,would be both hungry and homeless.

Have I put the matter too strongly?Possibly I have;but when all the world has gone a-slumming I wish to speak a word of sympathy for the man who succeeds-the man who,against great odds,has directed the efforts of others,and having succeeded,finds there's nothing in it:nothing but bare board and clothes.I have carried a dinner-pail and worked for day's wages,and I have also been an employer of labor,and I know there is something to be said on both sides.There is no excellence,perse,in poverty;rags are no recommendation;and all employers are not rapacious and high-handed,any more than all poor men are virtuous.My heart goes out to the man who does his work when the"boss"is away,as well as when he is at home.And the man who,when given a letter for Garcia,quietly takes the missive,without asking any idiotic questions,and with no lurking intention of chucking it into the nearest sewer,or of doing aught else but deliver it,never gets"laid off",nor has to go on a strike for higher w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