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注释
[1]原注:Vgl.Die Struktur des Unbewußten,GW 7.
[2]原注: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2.Aufl.,1917.
[3]译注:在荣格的心理分析学里,我们必须注意荣格对“心理”和“心灵”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他曾在《荣格论心理类型》这本论著中提到:“在研究无意识结构的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有必要区别‘心理’(Psyche)和‘心灵’(Seele)这两个概念。对我来说,心理是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的总和,至于心灵则是某种有清楚界分的特定功能综合体,如果我们把‘人格’视为它的特征,那是再恰当不过了!”请参照庄仲黎译著:《荣格论心理类型》,517页,台北:商周出版,2017年。
[4]原注:Vgl.Zur Psychologie und Pathologie sogenannter occulter Phänomene,GW 1.
[5]原注:Der Inhalt der Psychose,GW 3.
[6]原注:Vgl.Wandlungen und Symbole der Libido,1912。亦请参照收录于《荣格全集》第五卷的《转变中的象征》(Symbole der Wandlung),即荣格大幅修改并扩充《力比多的转变与象征》的内容,而发表于1952年的论文。
[7]原注:Vgl.den Kommentar zu 《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GW 13.
[8]译注:卫礼贤的《太乙金华宗旨》的德译本,虽然有不少翻译错误,但这个译本却促使荣格展开欧洲炼金术的研究,并深刻影响了荣格对欧洲炼金术的心理学诠释角度。
[9]译注:这里所谓的“对上帝的恋慕”(Gottesminne)是从欧洲中世纪骑士对贵妇的爱慕之情(Minne)衍生而来的。
[10]原注:Vgl.dazu über 《transzendente Funktion》,in:Psychologische Typen,GW 6,§ 908.
[11]译注:希腊文是《新约圣经》的书写语言。
[12]译注:希伯来文是《旧约圣经》的书写语言。
[13]原注:关于这方面的详细依据,请参照Wandlungen und Symbole der Libido,1912.Neuausgabe:Symbole der Wandlung,GW 5.进一步的说明请参照《荣格全集》第五卷内容索引的词条“风”(Wind)。
[14]原注:Vgl.Flournoy:Des Indes à la Planète Mars.étude sur un cas de somnambulisme avec glossolalia,1900;und Jung:Zur Psychologie und Pathologie sogenannter occulter Phänomene,GW 1,§§ 138f.
[15]原注:Vgl.Definitionen,in:Psychologische Typen,GW 6,§§ 759—773.
[16]原注:由此可见,人们对我提出“神秘幻象”(mystische Phantastik)这个观点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
[17]原注:Hubert und Mauss:Mélanges d'Histore des Religions,1909,S.XXIX.
[18]译注:Imago这个拉丁文词语意指“肖像”“形象”或“影像”。在心理学领域里,Imago这个概念是由荣格率先提出的。他在自己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里,经常使用这个概念来指谓“与某个特定个人有关的内在影像、而且绝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内在影像”。因此,在此译者将Imago中译为“无意识影像”。
[19]原注:恶魔梅菲斯特在那位学生的纪念册里,写下“你将像上帝那般,能知道善恶”(Eritis sicut Deus,scientes bonum et malum)这个拉丁文句子。
[20]原注:Maeder:Psych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an Dementia PraecoxKranken,in:Jahrbuch für psychoanalytische und psychopathologische Forschungen,1910,S.209ff.
[21]译注:梅德尔在苏黎世大学附属精神专科医院(即布克霍兹利医院)工作时,曾担任荣格的助理医师。梅德尔正是透过荣格——当时他尚未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介绍,而认识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而投身于这个领域。
[22]原注:当我还在苏黎世大学附属精神专科医院担任精神科医师时,曾带着一位虽不属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专业,但却很有洞察力的人士参观医院的病房区。当他参观完之后,便大声对我说道:“您得听我说啊!这里的病房区简直就是个小苏黎世!住在里面的患者已足以涵盖苏黎世形形色色的居民!我们每天在街头遇见各种类型的人最典型的实例,好像都聚集在这里。从彻头彻尾的怪人到拥有某种杰出能力的人,这里真的什么样的人都有!”我当然不曾从这个面向看待精神病患,不过,他确实说得很有道理。
[23]译注:verrückt wurde在这里是双关语,它在德文里还有“变得疯狂”的意思。
[24]原注:Vgl.Definitionen,in:Psychologische Typen,GW 6,§§ 759—773.法国民族主义作家雷昂·都德(Léon Daudet,1867—1942)在《遗传》(L' Hérédo)这部著作里,曾把这种转变称为“体内的自体受精”(autofécondation intérieure),并把这个概念理解为先祖灵魂的再生。
[25]原注:Bleuler:Dementia Praecox oder Gruppe der Schizophrenien,in:Handbuch der Psychiatrie,1911.
[26]原注:Freud:Totem und Tabu,1924.
[27]原注:如果我们认为,犹太人的心理学(译按:即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的结论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就是犯下一个完全无法原谅的错误!另一方面,我们却没有想到中国或印度的心理学和我们有关联,而考虑接受它们。人们曾依据犹太人心理学的批判,而以反犹太主义的那些空洞的言论来指控我,就像人们也曾以反中国人的偏见来谴责我一样。世界上所有的种族当然都具有共同的集体心理,不过,在人类心灵发展的初期阶段和低劣阶段,雅利安人、犹太人、哈米特人(Hamite)及蒙古人之间仍未出现思维方式的差别。后来随着种族分化展开,集体心理才出现了一些根本差别。有鉴于此,只要我们不把其他种族的精神当作一个整体而转入我们的思维方式里,我们的思维方式就不会受到严重的损害,但却有许许多多本能衰弱的人没有阻止人们捏造印度哲学这类东西。
[28]原注:关于“适应”(Anpassung)和“以完全融入的方式适应”(Einpassung)这两个概念,请参照Psychologische Typen,GW 6,§630.
[29]译注:请参照庄仲黎译《荣格论心理类型》第十一章《定义》里的“个体化”这个词条:“个体化是一种以个体人格发展为目标的分化过程。……由于个体的存在不只具有单独性,而且还以集体的联系为前提,所以,个体化过程不仅不会导致个体的个别化,反而还会与集体形成更密切、更普遍的联系。”
[30]原注:使个体意识到更丰富的内容,从而导致心理膨胀的结果,绝不单单是分析治疗的特点。因为,只要人们折服于某种知识或认知,就会出现心理膨胀。使徒保罗在《新约圣经》的《哥林多前书》第八章第一节不也写道:“知识叫人自高自大”,因为,新的知识仍一如往常,总会使某些人入迷。心理膨胀和知识的种类无关,而只和这个事实有关:软弱的人强烈地受制于新知识,以至于无法再看到和听到其他的一切。新知识令他们着迷,并使他们相信,自己已因此发现了宇宙之谜的答案。然而,接受新知识也同时意味着自夸自大。这个发展过程是人类相当普遍的反应,《旧约圣经》的《创世纪》第二章第十七节便提到,吃分别善恶的知识树的果实必定死亡。当然,人们会间接地明白,为何意识到更多东西而变得自高自大,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创世纪》已经表明,人类有所意识就是触犯禁忌,比方说,人类会借由知识而放肆地跨越神圣不可亵渎的界限。我相信,只要意识出现更强大的发展,就是一种普罗米修斯式的罪责,所以《创世纪》的说法是正确的:普罗米修斯在一定程度上透过知识向众神偷取火种,如此一来,无意识力量的所有物便脱离了自然的脉络,被置放在意识的专断之下。然而,占有新知识的人类却忍受着意识的改变或扩大,因为,这样的意识已不同于周遭人们的意识。他们虽然超越了当前的人性〔“你们便如神”(ihr werdet sein wie Gott);译按,这句话出自《创世纪》第三章第五节〕,却也因此和人们疏离。孤独寂寞的折磨就是众神的报复:普罗米修斯已无法再回到人间。他就像古希腊神话所描述的那般,已被众神和人类遗弃,锁在高加索山荒寂的悬崖上!
[31]原注:梦境里的集体要素,不只出现在患者接受分析治疗的阶段,我想,这样的说明应该不算多此一举。集体无意识的活动会显露在各种各样的心理情况中,只不过这里不是探讨这些情况的地方。
[32]原注:Flournoy:Automatisme téléologique antisuicide:un cas de suicide empêché par une hallucination,in:Archives de Psychologie,VII/1908,S.113—137;und Jung:Psychologie der Dementia praecox,GW 3,§§304ff.
[33]原注:Adler:über den nervösen Charakter,1912.
[34]原注:相关案例请参照荣格的论著über die Psychologie des unbewußten,GW 7,§§ 44ff.
[35]原注:引文出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第四场《半夜》(Mitternacht)。
[36]译注:Libido亦被中译为“欲力”,弗洛伊德将其定义为一种与性欲或性冲动有关的本能,而荣格则把它当作人类普遍的心理能量,不一定与性或生殖有关。
[37]原注:引文亦出自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五幕第四场《半夜》(Mitternacht)。
[38]原注:引文出处同上页。
[39]原注:引文出自歌德《浮士德》第一部第六场《魔女的丹房》(Hexenküche)。
[40]原注:我想在此节录哲学家康德在《论心理学》(Vorlesungenüber Psychologie;Leipzig 1889)里一段引人入胜的说明。康德曾在这本论著里指出:“存在于诡秘的观念领域的宝藏,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人类知识的顶点。”这种宝藏正是人类原初意象的总和——诚如我在《力比多的转变与象征》这份论文(亦请参照后来修订的新版本,即收录于《荣格全集》第五卷的论文《转变中的象征》)里的详尽说明——而且力比多还被导入这些原初意象里,或更确切地说,这些原初意象就是力比多的自行展现。
[41]原注:Wells:Christina Alberta's Father,1925.
[42]原注:Daudet:L'Hérédo,1916.
[43]原注:James: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1902.
[44]译注:荣格曾于1925年远赴东非埃尔贡山,造访当地的埃尔贡尼族。
[45]原注:Vgl.über die Archetypen des kollektiven unbewußten,GW 9/ I,§§ 70ff;Zur Phßnomenologie des Geistes im Märchen,GW 9/I,§§398f;Psychologie und Erziehung,GW 17,§§ 208f.
[46]原注:负面的报道总是让我们思索这个事实:人们可能因为非常害怕鬼魂,而矢口否认自己对鬼魂的恐惧。我在东非埃尔贡尼族那里,就曾亲身经历这种情况。
[47]原注:Warneck:Die Religion der Batak,1909.
[48]原注:Vgl.Die Psychologischen Grundlagen des Geisterglaubens,GW 8;siehe auch Jaffé:Geistererscheinungen und Vorzeichen,1958.
[49]原注:精神分析学已采用Elternimago(无意识中父母的影像)这个由我所率先提出的概念,不过,我后来却决定在自己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里,以Urbild(原初意象)和Eltern-Archetypus(父母原型)取代Elternimago。
[50]译注:荣格这句话还意指,人类已进一步演化,而脱离了刚刚那个施行巫术的泛灵信仰阶段。由此可见,荣格的文化观点受到他那个时代所盛行的进化论影响。
[51]原注:Vgl.Tacitus:Germania,1929,§§ 18,19.
[52]原注:Vgl.Haggard:She,1887,und Benoit:L'Atlantide,1919.
[53]译注:Seele这个德文词语具有双重意义,即“心灵”和“灵魂”。至于中译时,应该采用前者或后者,端视上下文脉络而定。如果相关内容属于心理学领域,宜中译为“心灵”,如果属于宗教和哲学领域,通常应该中译为“灵魂”。
[54]译注:“高下相倾”意指“高”和“低”在位置上的相互依存,高的会向下倾倒,而倾倒之后,低的又变成高的。因此,这两者处于不断变动的相对关系里。
[55]原注:Zur Definition dieses Begriffes vgl.Definitionen,in:Psychologische Typen,GW 6,§§ 877—890.
[56]原注:Vgl.Spitteler:Prometheus und Epimetheus,1915;und Jung:Psychologische Typen,GW 6,§§261 ff.
[57]译注:这节诗句出自德国作家约翰·佐伊莫(Johann G.Seume,1763—1810)发表于1801年的诗作《野人》(Die Wilden)。
[58]译注:奥地利著名犹太裔作家卡尔·克劳思(Karl Krauss,1874—1936)在撰文批评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纳粹党时,曾把纳粹党员戏称为“穴居者”。
[59]译注:在德语里,Mann和Frau都具有双重词意,即“男人”和“丈夫”,“女人”和“妻子”。因此,Mann和Frau在这里是双关语。
[60]译注:瓦格纳音乐剧《漂泊的荷兰人》的主人翁是一位荷兰船长,由于受到上天诅咒而驾着幽灵船在海上漂流多年,最后终于在岸上觅得真爱而获得救赎。
[61]译注:神智学盛行于19世纪末叶的西方,它既是一种宗教哲学,也是一种神秘主义学说。
[62]原注:Wandlungen und Symbole der Libido,1912.Neuausgabe:Symbole der Wandlung,GW 5.
[63]译注:广场恐惧症是一种人们认为公共空间不安全、且不易逃离所导致的焦虑症。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还无法出门,只能待在家中。
[64]原注:Silberer:Probleme der Mystik und ihrer Symbolik,1914.
[65]原注:Vgl.Psychologie und Alchemie,GW 12.
[66]译注:这句话出自《新约圣经·加拉太书》第二章第二十节。
[67]译注:在现代德语里,Gesicht意指“脸”和“面容”,但在荣格所使用的旧式德语里,Gesicht具有“幻境”和“幻觉”的意思。
[68]原注:我在其他的著作里,曾把这种方法称为“积极想象”(aktive Imagination)。请参照Psychologie und Religion,GW 11,§§ 137f.
[69]译注:荣格所谓的“定向”是指态度的普遍原则。比方说,权力态度会定向于自我对种种影响和状况的权力观点,思考态度则定向于逻辑原则,而感知态度则定向于感官所察觉的事实。
[70]原注:Vgl.dazu:Psychologische Typen,GW 6.
[71]译注:荣格在他的著作里,会使用nirdvandva这个古梵文词汇。它的字面意思是指“没有二元对立”。
[72]原注:Goethe:Die Geheimnisse.Ein Fragment,in:Werke in zehn Bänden,Bd.7,1962.
[73]原注:Goethe:Faust II,5.Akt,4.Szene,in:Werke in zehn Bänden,Bd.4,1961.
[74]原注:Vgl.Webster:Primitive Secret Societies,1908.
[75]原注:Lehmann:Mana,1922.
[76]原注:依据我们西方从前的民间信仰,如果国王是基督教虔诚的笃信者,就能把本身的神力经由将手按在癫痫病人头部的方式传输给他们,而治愈他们的疾病。
[77]原注:“绝对性”意味着“脱离”。人们宣告上帝的绝对性,等于使上帝脱离与人们的联系。这么一来,人们便无法影响上帝,而上帝也无法影响人们,这样的上帝对人们来说,便毫无重要性。人们充其量只能合理地表示:上帝对人们就像人们对上帝一样,仍具有相对的关联性。“在天上的父”这个基督教的上帝观,就是以细腻的方式表达上帝的相对性。实际上,人们对上帝的了解,还不如蚂蚁对大英博物馆馆藏品的熟悉呢!如果我们撇开这个事实不谈,人们渴望宣告上帝的“绝对性”,其实是由于他们害怕上帝具有“心理层面的”意义。毕竟处于绝对层面的上帝和人们毫不相干,但处于“心理层面的”上帝对人们来说,便具有真切的实在性。这当然是一件危险的事,因为上帝已可以和人们取得联系。教会曾声称:“落入拥有宇宙大能的上帝手中,是可怕的。”就基督徒而言,教会似乎是一个神奇的、保护他们不至于落入上帝手中的工具。
[78]译注:耶稣这句话出自《新约圣经》的《约翰福音》第二十章第二十五节。此处译文采用《圣经》的现代中文译本。
[79]译注:出自《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九节。
[80]译注:出自《路加福音》第十六章第九节。
[81]译注:出自《路加福音》第十六章第八节。
[82]译注:出自《马太福音》第十章第十六节。
[83]原注:这里所谓“带有防备性质的婉转表达”,意指赋予糟糕的事物正面的名称,以防止人们关注其不利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