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的俗语是对一条军事准则最为高度的概括,即后勤乃行军作战之基础。这是古今中外亘古未变,任何名帅智将都无法违拗的战场铁律,无论多么强大的军队,一旦后勤断绝,其失败将难以避免,覆亡只在朝夕之间。古往今来,因为粮道被截、后勤不济而致丧师败战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在战国时期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将赵括中了秦国名将白起的圈套,率军贸然出击而深陷重围,粮道被切断。赵军断粮四十六天后军心溃散,突围失败,赵括阵前身死,四十万赵卒惨被坑杀,战国争霸之势为之一变。在现代战史上也不乏类似的案例,在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场上,有“沙漠之狐”之誉的德军名将埃尔温·隆美尔曾以狡黠诡诈的战术和敏锐大胆的行动,指挥劣势兵力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千里跃进埃及。然而,隆美尔最终由于后勤补给不畅,作战物资匮乏而止步阿拉曼,随即被物资充足的英军击败,无力摘取饮马尼罗河的桂冠。
“粮草先行”中的“粮”是指兵士食用的粮食,而“草”是喂养战马驮畜的草料,这是古代军队作战的两大基本物资。现代战争中军事后勤的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供马匹食用的“草”已经变成了消耗甚巨的武器弹药和维持各种作战平台运行的动力燃料,相比之下“粮”的核心内涵几乎没有变化,归根到底依然是军人充饥解渴,保持体力和精力的食物。在军队后勤事务中,除了武器装备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食物,充足且富于营养的饮食不仅可以保证士兵的健康和体力,更能激发高昂的士气,坚定必胜的信念,高效的战地饮食供应是部队战斗力的源泉,也是赢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反之,数量不足、品质低劣、缺乏营养的食物不仅有害于士兵的健康,更会令部队斗志丧失、军纪涣散,而断粮断水对于军队战斗力更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导致未战先败、不战自溃的局面。因此,“民以食为天”这句至理之言放诸战场的话就是“军以粮为本”,古今中外的著名将领对士兵的饭碗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不过,军队饮食不仅仅是一个让军人吃饱喝好的单纯后勤问题,更与军事文化、战争潜力和饮食文化等诸多领域有着密切联系和丰富外延。通过战士的餐桌上,不仅可以看出一支军队保障后勤供给的能力高低,还能折射出其背后的国家工农业生产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军事传统的深厚传承和饮食文化的绚丽多姿。很多军事强国的军队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饮食,比如英国军队的朗姆酒和咸牛肉,美国军队的斯帕姆罐头和冰激凌,德国军队的腌肉香肠和酸菜,俄国军队的黑面包和伏特加,日本军队的饭团和寿司……,从某种意义上说,军粮也是一国军队的鲜明标签。另一方面,军队饮食在口味、营养和保存期限上的不懈追求与旺盛需求,又推动了食品科技和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罐头食品,其发明正是源于拿破仑一世为军粮保存及运输问题而发出的悬赏令,而罐头的普及更是借助了19世纪中后期欧美历次战争的大力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也是军队饮食供应体系发展的一个高峰,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工业国家均大力设计和生产品种多样、搭配灵活的野战口粮供应军队,而数量充足的粮食储备、强大的食品生产能力和顺畅高效的运输分配体系是保证军队进行大规模作战与坚持长期战争的必要条件。同时,世界各地战场的军人也会就地取材,制作出各式菜肴在战斗之余满足一下口腹之欲,让食物的美味冲淡对惨烈的战斗和死亡的恐惧,书写了一段纷飞战火中的美食篇章。本书以二战时期的战地饮食为主题,从大量史料中遴选了数十个与食物有关的小故事,展现了在不同环境下各国军人及平民在前线与后方的饮食生活。英国海军为何在数百年间坚持配给烈酒?美国大兵为什么如此厌恶斯帕姆午餐肉?德国军队的代用咖啡真的那么难喝吗?苏联的“125克黑面包”和“100克人民委员伏特加”意味着什么?日本海军在偷袭珍珠港之前为飞行员提供了何种特殊食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踏上黄泉路前又吃了怎样的断头饭?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本书融军事历史、饮食文化与人文情怀于一体,通过餐桌看战争,透过食物聊历史,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别样的感官享受和历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