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学理性、实践性、生活性均很强的学科,其跨领域的特征给接触它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内涵,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内外人士都可以学习的一门学科,它具有以下意义:
一、为其他领域提供基础知识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渗透性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它是心理学领域中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人格心理学强调的是人心理的差异性,它提出了许多划分、描述、解释、预测各种心理差异的观点与方法,而任何心理现象的研究者都要涉及心理差异这个问题。所以,人格心理学为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分析与解释结果的依据。如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为认知心理学中的内隐记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人格心理学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是心理咨询、人力资源、司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职业心理学、心理测量、社会心理学等,它们都离不开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调整、改善其人格,人格障碍是心理障碍中重要方面。在D**-Ⅳ列出了11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自恋型人格、戏剧型人格等。许多心理咨询大师也是人格心理学家,如弗洛伊德、凯利、罗杰斯,等等。在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中,人格心理学也是其中主要应用到的知识,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在吸毒与犯罪心理学中,人们非常重视人格因素,如“成瘾人格”和“寻求刺激型人格”等都是犯罪心理学家经常思考的问题。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涉及的是人格差异的问题,如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都在教育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目前所倡导的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人格教育问题。在职业倾向的研究中,主要体现了与人格差异的相关性。如外向人格和场依存性人格更偏好于社会科学领域和社会定向的工作,内向人格和场独立性人格更偏好于自然科学理论和非社会定向的职业。
另外,作为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人格心理学也为其他学科领域提供了理论与应用性知识,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二、有助于提高理论逻辑思维的能力
人格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人格理论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前人的观点,更要思考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种观点,道理何在。尤其是在综合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时,更需要较强逻辑思维水平,有序地融合好各种观点的冲突,在解释行为时知道哪种理论是最有效的。否则,将会使人感到混乱不堪,面对众多理论观点无所适从。所以,学习人格理论的过程,也是学习人格理论大师们的思维能力的过程。
融合各理论的合理之处,需要理论思维能力。从微观的角度上讲,某一理论可能比较适用于某一特殊问题的解释。从宏观的角度上讲,人格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因此对人格的完整理解与解释来自于各种理论的合成,而不是某个单一理论。理论的这种概括与综合性,有助于提高人们把握宏观规律的能力。
对人格理论的学习要具有综合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赫根汉(B.R.Hergenhahn,1980)曾打过一个比喻:设想你在一间漆黑的房间里,并知道屋子中有一件不能直接触摸到的复杂物体。这时一束光线照射在这个物体的某一点上,你只能看清这一部分,接着一束又一束的光线从四面八方照射在物体的不同部分上,随着光束越来越多,光线越来越充足,这时你才看清了这个物体。对于你来说,所有的光线都是有用的,而且光线越多,照射角度越不同,你就越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个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学习人格理论的过程,但是在借用不同光束形成最终理论体系(理论综合)时,并非像这个比喻一样简单,它是一项艰苦的思考过程。
人格理论的使用也并非简单的过程。在理论观点的使用时,人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这就是混淆了命名与解释。有人常常使用一个理论名词去命名一种行为现象,就心满意足了,而不是去解释名词。例如,把女孩儿与父亲关系好,或一个年轻女子与一个父辈男子结婚,简单地说成是“恋父情结”的作用,而不做专业上严谨的界定与解释;把一个母亲的某种牺牲,简单归结为“母性本能”;等等。这种对一种心理现象的简单命名,往往会使人们对行为解释简单化、片面化,犯拿来主义的错误。命名不等于解释,这其中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与职业责任问题,因为对事物的解释包括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因此,在学习运用人格理论去解释心理现象时,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帮助人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人格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把人格形容为一个浩瀚而神秘的系统,把人的内心世界比喻为宇宙。他认为,人生最伟大的探索就是内心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是一项终生的事业,因为每个人生阶段,都伴随着外在环境的许多变化,以及人格自身的内在变化。人类最珍贵的属性之一,就是能够自我反省;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自我探索。伽利略(Galileo)说:“人不可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还有学者认为,生命的幅度取决于对自己有多少觉醒。
自我探索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最终结果是令人喜悦的,应该做一个开放的自我觉知者。在人格心理学中,自我觉知被分为两类:一是高自我觉知者,当他们面对问题时,特别是当情境的评价很模糊、不易把握时,倾向于采取情感关注的策略和消极的直接应对;二是低自我觉知者,他们认为情境是开放的、可改变的,倾向于采用问题关注的策略,所以能够适应环境。在消极情绪理论中,自我觉知被认为是导致应激、行为破坏、认知注意综合征的关键因素。自我觉知高的个体从对自身的思考转向对外界环境的思考方向是很困难的,即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转化比较困难。如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抑郁王子哈姆雷特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倾向于自我专注和内省,也使他很容易产生应激。他的一个典型的独白是“做或是不做”,他一直处于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之中,究竟是让自己的灵魂承受弓与箭的压力而忍受悲惨命运(情感专注的应付),还是发动军队来推翻篡权的叔父呢(问题专注的应对)?哈姆雷特在其最后的独白中曾承认过多的内省给他带来的麻烦:“本国的坚定色彩已经被苍白无力的思考磨灭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后面所做的积极应对却导致了他的悲剧和灭亡。因此,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快乐的自我觉知者,不要成为“自我内省”的奴隶,而要成为“自我”的主人。
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每个人了解自我,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塑造健康人格,展示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