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
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包含了理论、研究与应用三个方面。
一、人格研究模式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依据研究内容的特点差异,划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即人格的一般模式和人格的差异模式。
(一)人格的一般模式
人格的一般模式(General aspect of personality)主要研究的是人格的基本理论问题和人格的一般性规律。如,人性哲学、人格界定、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成因、人格改变、人格测量等一般性理论问题和相应的规律性探讨。
(二)人格的差异模式
人格的差异模式(Characteristic aspect of personality)主要是描述、解释、测量和预测人们的个体心理差异。例如,人格心理学通过人格类型(Types)、人格维度(Dimension)、人格特质(Traits)、人格风格(Styles)等描述来确定人们心理差异的表现特征与规律。
二、人格研究途径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有三种途径:人格的理论研究、人格的实验研究、人格的临床研究。
(一)人格理论研究
在当代心理学理论范畴中,有三大理论体系:学习理论、人格理论、咨询与治疗理论。后两种理论体系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咨询理论是从人格理论发展而来的。人格理论在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具有主导地位。
人格理论(Theories of personality)是对人类行为提出的一套系统的假设,是对人格的定义、结构、发展、动力、测量等重要概念所做的系统性的理论解释,它有一个比较严谨的结构,包括基本假设,具有层次结构的原理,其中有形式的成分,也有现实的成分。
由于人格是涉及对人的看法,从而发展出的一套对人的行为的系统解释。因此,持不同观点的人格理论学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社会认知流派、信息加工流派等,每种理论流派都是人格理论学家精心设计的模型。所以,人格理论也是一种研究策略,它是用来解释、分析人的心理的依据与思考方向。
人格理论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理论范式多。各种理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格的基本问题,它们对世界的解释各有侧重。学习各种理论学派,了解各种思考模式,如同蜜蜂采蜜一样。蜜蜂为了采蜜,它们不辞辛苦地到处“拈花惹草”,最后酿成一种综合的蜜。我们接触各种理论后,经过思考形成一种综合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人的心理模式。如果只了解一种理论观点,在解释世界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适应性也会偏低。就如同只采一种蜜的蜂,它酿出的蜜虽有特色,但只有一种味道。
(二)人格实验研究
理论是重要的,但是理论必须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才能得以完善发展,以防出现纸上谈兵的倾向。人格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操作,系统地将证据集合起来,提供可重复的结论,为理论升华提供实证基础。人格实验研究也是众多的,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实验研究,由于各种理论各自为政,其实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归结为两类:人格特殊规律研究法和一般规律研究法。
1.特殊规律研究策略
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强调人格的独特性,主张对个人进行单独研究,不主张个体间的比较,因为每个人的人格与行为模式是不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因此主张从个案、传记、会谈、作品分析等方法来获得材料进行研究。个案研究法就是典型的方法。在个案研究中,研究者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来研究其人格,从多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
例如,美国人格心理学鼻祖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就是这种方法的倡导者,他用个案法获得了十分有价值的材料,他认为没有两个人的个人特质是一样的,一个人的活泼不能与另一个人的活泼相比较,并用这种方法确定个人特质的性质。阿尔波特搞了一个样板——对吉妮书信的分析,他收集了吉妮的301封信,让36位评价者通过这些信件来分析吉妮的人格,整合所有评价词汇,最后得出描述吉妮人格品质的8个特质形容词。
2.一般规律研究策略
这种方法强调人格特点的共同性,其兴趣在于探讨人格共同的发展趋势与规律。这种方法有助于概括群体特征,探讨共同特质。这种方法主张通过对个体的测定计算团体平均数,以便进行组间比较。
例如,邱上真(1973)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早期记忆在人格中的作用,验证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提出的一种观点。阿德勒认为,早期记忆是研究人格的良好方法之一,因为它使用简单而且可以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形态。邱上真的研究通过使用《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来验证阿德勒观点的正确性。在《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中,评定了人的14种需求。此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在最早记忆中提到的某种需求,在《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中该种需求上的得分必高;反之,则低。研究选用被试男女各200人,要求每个被试尽量详细写出他(她)认为留在其记忆中最早的那一件事,叙述与那件事有关的人、事、物以及个体当时的感受。对被试记忆叙述的评分是依据有无某一需求而给予1或0分。评分后,将男女分别划分为1分和0分两组,然后将两组在《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中某一需求上的平均数做比较。结果显示,在早期记忆提及的某种需求,在《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中的得分高于未在早期记忆中提及的某种需求。这种现象只在男女组的成就需求和男生组的亲和需求上得到验证。
(三)人格的临床研究
在人格研究中,还存在着一种争论,即“临床”研究取向与“统计”研究取向之争。前者强调完整个体的描述,后者强调研究变量的控制。米尔(Meehl,1954)对这两种研究取向的特点进行了区分,认为临床方法的特点是非规范化的(非正式的)、非机械的、较主观的,如邱上真研究中早期记忆的分析方法;统计方法的特点是规范化的(正式的)、机械(程序化)的、客观的,正如在邱上真研究中通过计算《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中某一需求上的平均数做团体差异的比较。两种研究取向的争论是颇为激烈的,统计取向的人自诩其方法客观、严谨、科学、实证,而视临床方法为神秘、粗略、不科学、直觉、模糊。反过来,临床取向的人自称其方法是动态、整体、敏感、精细、有意义,而视统计方法机械、琐细、人为、过于简化、肤浅。
米尔抽出了20个研究来看两种研究取向在“人格预测”上的准确性,每个研究均同时采取这两种方法,进而加以比较。如在威特曼(Wittman,1941)的研究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电击治疗后的效果进行预测。临**的预测是根据精神科医生的主观判断(临床经验)来评估的,统计学上的预测是依据一个30题的量表分数来判断的。米尔的结论是,除一项研究外,其余研究均为统计学方法的预测高于临床学方法。在该研究中,统计预测的正确性达81%,而临床预测的准确性只有45%。米尔同时指出,统计学方法比临床方法的优点还在于其省时、省力、省钱。但值得注意的是米尔这种比较仅限于“预测”。而且,临床医生的经验性对成功的预测很重要。另外,两种研究取向的资料性质也不同,统计学的数据多来自于结构明确的测验资料,临床学的资料多来自于结构不明确的方法,如访谈法。临床人员常常在做统计之外的工作,如努力对一个人形成完整的看法,这种操作有助于对此人的了解并提高治疗的针对性。所以,两种研究取向各适用于不同的目的与研究情境。统计学取向的人若想了解超出单纯评价的问题时,可能会不知所措,例如某一儿童的焦虑性退缩,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临床性方法来操作。这正如科恩拜克(Cronback,1960)在评价这一争论时所说:“个人在自己适当的领域内都可以超越对方,但是在这个领域之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当代人格心理学又再度注意到这两种研究传统,认为各自有其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理论取向(Hogan,1982)。一个强调实验方法、人类行为单一层面的问题,另一个重视个案研究或问卷调查、个体差异及其各变项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一争论的最好办法是依据问题的性质来确定研究取向,选择适应问题解决的最恰当的方法,或是同时运用两种方法,互为补偿。
三、人格研究的科学体系
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科学体系。理论研究提供了人格分析的结构框架,实验研究提供了事实证据,临床研究提供了应用价值。理论研究经常是从假设出发的,这种理论假设是否成立,要经过实验研究来证实,因为漂亮的逻辑推理并不等于观点的正确,有些观点是逻辑正确,但不可验证。所以,理论要靠实验来支持与修正。相反,实验研究也不能单独构成科学体系,其零散的实证材料要经过提炼,上升到理论高度,归纳出规律,形成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相应的实践领域中。人们在实践领域中,又会发现新的问题与现象,再开始新的一轮的循环。总之,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应用研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是归属于一个完整科学体系的不可分割的研究方面。如图1-4所示:
图1-4 人格科学的研究体系
人格研究的建构过程显示了人格心理的某一研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理论—实验—应用相互作用、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一个理论假设没有实证研究做支撑,就不能让人信服;一个漂亮的理论体系不能走入应用领域,也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人格心理学体系是理论—实验—应用相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