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婴幼儿时期

一、婴幼儿的心理需求

婴幼儿对本能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具有强烈的基本需要。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称之为“情感依附”(来自于希腊语“anaklinein”,意思是“依靠”)。这些需要构成了婴幼儿的心理需求,具体包括:被拥抱、被爱抚、被安慰、与人玩耍、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如果这些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例如,婴幼儿经历了情感被剥夺、被放弃或者被忽视,情感依附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挫伤。对于婴儿来说,如果严重缺失所需要的爱,有可能直接导致生命的丧失。

19世纪,一半以上的婴儿长到1岁左右时,陆续死于“衰弱症”。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美国各地的弃婴收容所中未满1岁婴儿的死亡率竟然接近100%。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衰弱症”才得以真正被关注。研究发现,一个婴儿要想健全地发育和成长,他需要被抚摸、扶持、背负、拥抱和轻声细语的说话—哪怕他连吮吸母亲乳汁的机会都没有。

20世纪末期,一些儿科医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将“扮演母亲”的方法引入婴幼儿监护工作。结果,未满1岁婴儿的死亡率从之前的30%~35%降至10%以下。

母亲的爱如此重要。可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系列依恋研究都证明,婴儿最爱的人并不特定地指向母亲或者父亲,有时还会指向其他照料者。谁对他们的需要最敏感,并且能够及时地给予满足,他们就最爱谁。也就是说,照料的品质最重要!

案例

我曾经通过电话帮助过一位产后抑郁的妈妈。

她说,从生完孩子以后,整夜整夜地睡不好觉,使她身心疲惫,慢慢地,就变得有些抑郁了。现在,宝宝4个月了。不知为什么,最近一段时间,宝宝一吃奶就哭。她带宝宝去儿童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除了有点儿营养不良之外,其他方面都很健康,并且提醒她,要增加耐心,好好调养自己,孩子营养不良是因为已经半个月没有好好吃奶了。

我当时凭着直觉提出一个建议:让她把奶水挤出来,自己尝一尝味道,同时拿给家里的其他人也尝一下(家里还有她的婆婆和保姆)。几分钟后,她非常吃惊地告诉我:“天哪!我的奶水是苦的!”

我和她一样,在那一刻都突然明白了,宝宝为什么一吃奶就哭。可是,妈妈抑郁,跟奶水变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案例分析

这位妈妈之所以抑郁,是因为产子之后心里积压了很多委屈和难过。她感觉家人的关注重心都转移到了宝宝身上,远不如怀孕期间备受呵护和重视;婆婆在生活起居方面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但在育儿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方面有许多差异,她不好意思说,怕引起误会和争执;老公很忙很累,她心疼老公,也不想多说什么;自己的双亲都不在身边,不忍心跟他们说不开心的事……

对于她来说,所有这些都是“苦”,而且是说不出口的“苦”。这种低落的心情没有通过健康的途径进行释放,便会积压在体内,引起内分泌系统的相应变化。

我们知道,乳汁的分泌需要脑垂体前叶分泌细胞产生的催乳素的作用,而乳汁的排出则有赖于脑垂体后叶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催产素的作用。并且,在乳汁分泌的过程中,还有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等许多激素的共同参与。

当乳母情绪低落时,这些激素的水平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乳汁的分泌量减少,最重要的是影响乳汁分泌的质量。因而,与其说这位妈妈给宝宝喂的是奶水,不如说是苦涩的泪水。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通俗地说,乳母的乳汁是由其血气转化而成的。乳母如果阴阳不平衡,气血运行不正常,分泌的乳汁就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成长。祖辈们早就发现了这个规律,所以,旧社会有钱人家请乳母,除了要求身体健康外,一定要挑性情善良温和的。

效果反馈

让人欣喜的是,这位聪慧的妈妈不仅在电话里哭出了内心的“苦”,而且积极配合,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索到自己抑郁的根源(其实与生宝宝无关)。两天之后,她的宝宝开始正常吃奶了。

向这位真诚而温暖的好妈妈致敬!

从第一章的“胎内环境”,讲到这一章的“婴幼儿时期”,大家可能会产生一种感受:养个孩子太不容易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是的,稍不注意,就可能滋生问题。但是,我们要知道,无论多么了不起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养育出完美的宝宝。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如何去杜绝问题的出现,而是我们要放弃培养完美宝宝的想法!学会如何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如何尽量减少伤害,如何识别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如何有效地加以修正,如何将健康的爱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