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出生
大多数婴儿在肉体诞生之后,很快就会遇到“救星”,会有某个人把他抱起来,用温暖的襁褓裹好身体,使婴儿有所依托,并开始接受舒适的抚爱。充满爱意的触摸与抚摸带来了婴儿的“心理出生”(Psychological Birth)。这种抚慰使得婴儿再度恢复了亲密感,也就有了“活下去”的愿望。
可见,从肉体出生到心理出生,期间有一个隔离期。从心灵发育的角度来讲,这个隔离期越短越好。
无论是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进行自我成长,还是来访者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很多时候都需要在专业的引导下进行深度的心理体验。
在进行深度的心理体验时,往往需要再次体验出生过程,它会真实地呈现所有的细节及其感受。即便您对自己的实际出生过程没有任何的了解,也完全不懂得基本的产科知识,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您也可以经历这种体验。如果能够找到完整的出生记录,或者可以信赖的见证人,就能够证实所有这些细节。
例如,我们可以直接经验到自己在出生时的胎位不正,出生过程中医生使用了产钳或镊子,脐带绕住了脖子。同时,我们能够真切地感觉到自己在出生过程中的害怕、焦急、愤怒、生理痛苦以及窒息感,甚至可以精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出生时被使用了麻药。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常见的有躯干、胳膊和腿的各种姿势和动作,还有头部的偏转、身体的弯曲和旋转,这些都生动地表达了特定的出生过程。当体验者再次体验这个过程时,曾经被镊子接触过的皮肤、曾经被脐带缠绕的脖颈,竟然会出现擦伤、肿胀以及血管和肌肉的细微变化,这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
这些来自心理咨询室的现象,真实地告诉我们:婴儿对出生有记忆;出生创伤不仅有记忆,而且一直深入到了细胞水平!
案例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10岁的小男孩儿。他从上小学起就下意识地**鼻子,同时伴随皱眉、挤眼和撇嘴的动作。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的鼻子很健康,没有任何问题。他在神经内科门诊被诊断为儿童面部抽搐症。吃药无效。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前来做心理咨询。
孩子说,他总感觉鼻子里面有东西。我引导他闭上眼睛、深度放松,在想象中体验自己的鼻子……孩子在想象中看到,鼻子里面有小球形状的淤血块儿,好像是被镊子之类的金属弄伤的。
我运用意象对话疗法帮助孩子进行了处理,他当时感觉鼻子好多了。
咨询结束后,在他妈妈那里得到证实,这个孩子出生时,医生为防止胎儿窒息,使用了镊子。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镊子不小心碰到了胎儿的鼻子内壁,从而留下一个不舒服的感觉,这个不舒服的感觉便一直潜伏在孩子的鼻子里。
某一天,某个相似的刺激或情境激发了这个感觉记忆,也可以说是唤醒了感觉记忆,它就浮出水面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生理感受。虽然孩子不舒服,却为这个隐藏多年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机会。
本次咨询一周之后,妈妈很开心地打来电话,说儿子再也没有出现过下意识**鼻子的现象。
案例分析
重新体验创伤性的出生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它确实具有心理咨询意义和心灵成长意义。它之所以产生疗伤效果,而不是让当事人再次受伤,原因在于,心理咨询师依靠的不是创伤情境的重复体验或回忆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当事人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从而让当事人接受一次完整的、自知的、充分释放消极感受的经验。这个过程是一个内心转化的过程。
除了出生过程本身对于婴儿有影响之外,反复的身体接触与抚爱,对于婴儿的生存也是极为重要的。
有了反复的身体接触与抚爱,“活下去”的愿望愈加坚实、持续;没有它,婴儿会夭折,即使躯体没死,心灵也会死去。这就是为什么在弃婴养育室里,弃婴最常见的死因是“衰弱症”。他们缺乏的不是氧气和食物,而是精神营养。当一个柔弱的生命被剥夺了早期的抚爱,他必死无疑。
关于身体抚爱的重要性,我们会在下一章深入探讨。
婴儿出生后迅速出现母婴依恋。这种依恋不仅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例如人格的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早期的母婴接触,以及分娩时的激素变化,会激发女性特有的先天母性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由于条件所限(比如生病)而无法在孩子一生下来就接触他们的父母,注定无法建立亲子关系,或是孩子将来注定会出什么问题。只不过,建立依恋关系的时间要稍微长一些。
那么,您认为是什么决定了母婴之间的依恋呢?是哺乳,还是其他?我们来回顾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把一些刚刚出生的印度小恒河猴跟母亲分开,进行人工喂养。他给小恒河猴提供两个“替代母亲”:一个是铁丝编织的,胸部绑着一瓶牛奶;另一个也是铁丝编织的,外面裹上一层柔软的毛巾,但是身上没有奶瓶。观察中发现,小猴们更喜欢依偎在“柔软的妈妈”身上,喜欢“舒适接触”,只有饥饿时才将上半身探到旁边的“金属妈妈”那里去喝奶。当他们不饿的时候,受到刺激感到害怕的时候,都会主动拥抱“柔软的妈妈”。
该项实验表明,婴儿对于母亲的依恋感并非来自吃奶,并非来自生理需要,而是来自精神层面的舒适感,譬如:温暖、安全、踏实等。
原来,小猴子也需要“温暖的”妈妈!
进一步说,婴儿似乎与生俱来就倾向于依恋母亲,同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不是必然相关的。婴儿对于母亲的爱,也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某物,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