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远航的歌剧院
这些悉尼小朋友用汉语向我们打招呼
来到悉尼歌剧院,悉尼大桥就在眼前了,可是我们的团员们似乎被悉尼的风雨冻怕了,躲在车上不愿下车。导游也没心思讲解,只是随口说出景点的名称,然后就一个劲儿地打电话。只有我们3个老姐妹顶着风雨登上了歌剧院的台阶。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港的便利朗角,是20世纪全球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建设工程从1959开始,1973年落成,历时14年,耗资1亿多澳元。现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2007年6月28日,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远观悉尼歌剧院,以悉尼海港大桥作为背景,它酷似白色风帆,两座巨型建筑相互融合,相互增色,浑然一体,仿佛即将扬帆远航。当我们来到她的脚下举目仰视,风帆却变成一组巨大的贝壳,洁白、光亮、壮观,尽管是风雨天气,还是让人看得目眩神迷。穿行的游人像是在白色巨贝的缝隙间出来进去。我站在风雨中,凝视这世间的杰作,惊叹设计者的绝妙构思。
悉尼歌剧院是一个设计新颖的表现主义建筑,它有一系列被称为“壳”的大型预制混凝土构件,每一个构件都取自拥有相同半径的半球体,它们构成了剧院的屋顶。这座建筑物占地1.84万平方米,长183米,宽120米,由588个沉降于海平面以下的25米高的混凝土墩支撑。
走进“大贝壳”的内部,音乐厅位于西面的一系列“壳”内,歌剧院则在东面的“壳”内。“壳”的高度是由它内部所要求的高度决定的,从入口处的矮空间一直升高到位于最高处台阶的座位区。一些次要的场馆(话剧厅,儿童游戏房和摄影棚)位于音乐厅的下面,是位于西面的“壳”的一部分。一个位于歌剧院庞大的基座上的较小的“壳”里面是餐厅。
悉尼歌剧院正面
歌剧院的侧面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船
尽管悉尼歌剧院的屋顶结构通常被称为“壳”,事实上从构造角度看,严格来说并不是“壳”,而是由肋骨状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支撑的预制混凝土嵌板。除了“壳”上的瓷砖和门厅的玻璃幕墙外,这座建筑物外部很大一部分都覆盖了由拉娜出产的粉色花岗岩面板。
音乐厅,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拥有2678个座位,是悉尼交响乐队的所在地。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多种表演。此音乐厅最特别之处,就是位于音乐厅正前方,由澳大利亚艺术家所设计建造的大管风琴,号称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一万多个风管组成,此外,整个音乐厅建材均使用澳大利亚木材,忠实呈现澳大利亚自有的风格。
歌剧院,是一个有1507个座位的舞台剧院,是澳大利亚歌剧和澳大利亚芭蕾表演的最佳殿堂。
话剧厅,是一个有544个座位的舞台剧院,主要供悉尼剧场公司和其他的舞蹈与话剧公司使用。
儿童游戏房,是一个拥有398个座位的剧院。
摄影棚,是一个可以调整内部结构的空间,最大能容下400人,每次使用能容纳的人数,主要取决于它根据不同需要而设的布局。
据说,1956年,丹麦37岁的年轻建筑设计师约恩·乌松看到了澳大利亚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剧院设计方案的广告。虽然对远在天边的悉尼根本一无所知,但凭着从小生活在海滨渔村的生活积累所迸发的灵感,他完成了这一设计方案。按他的解释,他的设计理念既非风帆,也不是贝壳,而是切开的橘子瓣,然而他对前两个比喻也非常满意。当初他寄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的时候,他并没有料到,又一个“安徒生童话”将要在异域的南半球上演。
1957年1月,评委会庄严宣布:约恩·乌松的方案击败231个竞争对手,获得第一名。设计方案一经公布,人们都为其独具匠心的构思和超凡脱俗的设计折服了。
但是,谁又曾知道,约恩·乌松的方案第一次递交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数评委否定而出局。后来,评选团专家之一,芬兰籍美国建筑师依洛·沙尔兰来悉尼后,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从废纸堆中重新翻出。依洛·沙尔兰看到这个方案后,欣喜若狂,并力排众议,在评委间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游说工作,最终确立了其优胜地位。
悉尼歌剧院的风帆近看时变成一组巨大的贝壳
约恩·乌松被宣布赢得竞争后,得到了5000英镑的奖金。约恩·乌松于1957年访问了悉尼,帮助监督该项目。1963年2月,他将他的工作室搬到了悉尼。
悉尼歌剧院开幕式邀请了英国女王亲临现场,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主持下,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随后,澳大利亚指挥家唐斯挥棒首演了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悉尼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歌剧院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