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地发展起来的悉尼
本该凌晨3点叫早的,结果服务员失误,刚刚两点钟就把我们叫了起来,白白少睡了一个小时。这次旅行一大特点就是常常起大早,拎着冰冷的方便盒赶飞机,真是“辛苦并快乐着”!
位于澳大利亚东南海岸的悉尼,气候宜人、景色秀丽,是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是澳大利亚最大、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2000年在此举办的奥运会使悉尼的国际声望和知名度得到空前提升。
自从1770年英国海军上尉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植物学湾后,欧洲随之对澳大利亚产生了兴趣。在英国政府的命令下,船长亚瑟·菲利普1788年1月,率领一支有6艘船的舰队抵达澳大利亚,在杰克逊港的悉尼湾开辟了罪犯流放地。
1789年4月,一场可怕的瘟疫(据说是天花),肆虐传播,保守估计有500~1000个原住民死于布罗肯湾和植物学湾之间的地区。英国的殖民行为遇到顽强的抵抗,勇士领袖Pemulwuy为首,在植物学湾附近的地区发动了抗争。与此同时,霍克斯堡河附近也时常爆发冲突。至1820年为止,因为疾病和战争的摧残,悉尼地区只剩下数百个原住民。麦觉里总督进一步把原住民“开化、基督教化及教化”,让他们离开部落。
1796年的悉尼,在麦觉里任新南威尔士州总督期间,开始了初步的发展。囚犯建筑了道路、桥梁、码头和公共建筑。至1822年以前,城内已有银行、市场、完善的公路及制度化的警察机构。
1830~1840年是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船只开始从不列颠群岛接载希望在新国家开展新生活的移民,1836年悉尼建立了澳大利亚博物馆,悉尼此时已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如今的悉尼居民大部分的祖先来自英国和爱尔兰。
悉尼市正式建立始于18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欧洲、中东、东南亚的移民涌入澳大利亚,其首选居住地往往是在悉尼。悉尼的外来移民,按人口数量为顺序,意大利人居多,依次为黎巴嫩人、土耳其人、希腊人、华人和越南人。近20年来,华裔居民大量增加,目前,悉尼地区的华裔人口约40万左右。
首次淘金热始于1851年,悉尼的港口涌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潮。1852年,这里拥有了第一所大学——悉尼大学。19世纪末,随着蒸气动力电车和铁路系统的问世,城区的发展更加迅速。由于工业化所带来的便捷,悉尼人口快速膨胀,20世纪到来前夕,悉尼的人口已经超过100万。1932年,著名的悉尼港湾大桥落成。进入20世纪,悉尼继续扩展,涌入了欧洲与亚洲的新移民。
我国于1972年与澳大利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于1979年3月在悉尼设立总领事馆。我国广东省在悉尼的情人港建设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中国花园,以表纪念。
上午8点30分我们到达悉尼,刚刚从空港出来,老杨就被他家的亲戚接走,虽已向导游说明,但仍引起导游担心游客滞留异国的恐惧,第一时间将此事报告了北京的旅游公司总部。
天空飘起了小雨,气温骤降,穿着棉毛衫加外套还觉得寒冷。我们向往已久的悉尼,竟用阴冷的绵绵细雨迎接我们,兴奋的心情不免有如天空一般有些许黯淡。
第一站,我们来到皇家植物园与领地区。这个可爱的植物园由农场湾的内陆延伸出来,创立于1816年,园内收集了许多丰富的原产及外国植物,悉尼热带中心、外部超现代化的玻璃屋以及嫩绿的悉尼羊齿植物,都是吸引游客们的看点。我们漫步走过舒适的棕榈园,参观了美丽的香草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军港、海事博物馆以及麦考里夫人椅子,海德公园,眺望到悉尼大桥和悉尼歌剧院。我们还看到了建在海中小岛上的监狱。
麦考里夫人的椅子,其实是正对着悉尼歌剧院和悉尼海港大桥的山岩石凳。
据说17世纪,英国人拉克伦·麦考里被任命为澳大利亚第四任总督,每5年麦考里总督都要回英国汇报一次当地的情况。在夫人的帮助下,麦考里总督事业辉煌,被后人誉为“现代悉尼的缔造者”。当时交通不发达,往返一次需要28个月。由于路途遥远,总督夫人思念遥远的家乡,经常坐在石椅上,面对大海凝神沉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悉尼军港
宁静的公园
麦考里夫人十分同情那些仅为一点点过失就被流放到澳大利亚的英国人,她下令把那些“囚犯”身上的手铐脚镣打开,还他们自由之身。她还经常去港湾、海边亲自迎接来自祖国的商船和亲友。
人们为了让麦考里夫人候船时能有个坐下来休息的地方,人们在岸边为她开凿了一个石凳,并在石凳后的崖石上镌刻下纪念性的文字。在悉尼,被冠名为麦考里的地方很多,有山川、岛屿、湿地、小镇等。
悉尼著名的海德公园,对于仅有200多年历史的澳大利亚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古老的公园了。公园的设计完全依照英国伦敦传统式样,宽阔洁净的草坪,遮阴蔽日的参天大树,雕塑精美的亚奇伯德喷泉,美不胜收。漫步其中,令人流连忘返。
始建于1821年的圣玛丽亚大教堂,是悉尼天主教社区的精神家园,它是悉尼大主教的所在地,也是悉尼第一个天主教堂的旧址。
麦考里夫人的椅子
海面上的碉楼曾经是海岛监狱
悉尼的海德公园雕塑
圣玛丽亚大教堂
大教堂是用当地的砂岩建成的,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传承了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的遗风。天主教神父正式来到澳大丽亚是在1820年,因此,圣玛丽亚大教堂又被称为澳大利亚天主教堂之母。虽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都无法与欧洲的著名教堂相比。但对于只有200多年“建国”历史的澳大利亚来说,这已经是最宏伟、最具资历的教堂了。
1788年英国第一批移民在此登陆并定居下来,使悉尼成为澳大利亚文明和繁荣的发源地。街道两侧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的建筑错落辉映,一座座黄色的砂岩石建筑,充分展示出英式风格,一幢幢风格迥异的摩天大厦,又提醒人们,悉尼是一座工业先进、商业繁荣、文化事业发达,以行政、商业贸易和娱乐为主,活力四射、魅力无穷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虽然它不是一个多种族的乌托邦,但白澳政策很久以前就被废除了,完全包容了任何种族及国籍的人,在悉尼,到处可见亚洲面孔,不经意间就能听到韩语、日语或汉语等不同国度的语言。
过马路时,一群排队等车的澳大利亚小学生看见我们,友好地挥了挥手,其中一个小男生用日语向我们打招呼。我年轻时曾学过几天日语,对问候语还非常熟悉。大概他们把我们当成日本人了。我用汉语纠正:“我们不是日本人。你好啊,小朋友!”“中国人!他们是中国人!”几位小朋友很高兴自己能听懂中国话,并用汉语向我们打招呼说:“你好!你好!”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国外很多城市的华人日渐增多,海外华人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到处都能感受到外国朋友对中国人的尊重和友好。
与美国和加拿大等移民国家相比,澳大利亚这个移民国家有其独特性,前者可以被誉为“民族的熔炉”,后者则可以比喻为“民族的拼盘”,各民族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在多种文化政策的保护下,各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