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国宝——考拉
我们来到考拉的保护区,导游一再嘱咐大家,尽量保持安静,以免惊扰考拉睡觉。考拉虽然是“近视眼”,但对近处的干扰相当敏感,容易被激怒,所以拍照时不能使用闪光灯。
考拉又叫考拉熊、树袋熊、无尾熊、可拉熊、树懒熊,是澳大利亚奇特、珍贵、原始的特产树栖动物,性情温顺,体态憨厚,有一身又厚又软又浓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的皮毛呈灰白色,生有一对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上无毛,呈黑色。虽然有尾巴,但因漫长岁月的进化,已经变成一个“坐垫”。考拉貌似小熊,但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与熊科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
考拉的名字源于古代原住民文字“克瓦勒”,意思就是“不喝水”。因为考拉以桉树叶和嫩枝为食,可获得身体所需水分的90%,所以几乎从不特意下地饮水,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才去找水喝。考拉的肝脏有较强的解毒功能,能分离桉树叶中的有毒物质。
考拉多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尤加利树林区,它们身体长约70~80厘米,成年体重8~15千克,它四肢粗壮,利爪长而弯曲,每爪5趾分为两组,一组为二,一组为三,善于攀树,且多数时间待在高高的树上,就连睡觉也不下来,它们平均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这和考拉生活的环境有关,澳大利亚土地比较贫瘠,所以桉树摄入的营养物质比较少,而考拉正是以这种树为食,从桉树中得到能量也相对稀少,因此,它们必须减少自己的活动量,以避免身体能量的消耗。
考拉很喜欢晒太阳,经常趴在树上一动不动地享受阳光。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桉树上度过,偶尔也会因为更换栖息树木或吞食帮助消化的砾石而下到地面。
我们在园区和展馆内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考拉,就像一幅静止的画面,它们或坐或蜷或抱着树干,百分之百地闭着眼睛。树冠就是考拉天然的遮阳棚。我们问导游:“大白天的就睡觉?这是怎么回事啊!”
原来考拉的作息时间与人类不同。白天,考拉通常将身子蜷作一团栖息在桉树上,晚间才外出活动,沿着树枝爬上爬下,寻找桉叶充饥。考拉胃口虽大,却很挑食,700多种桉树中,只吃其中12种。考拉特别喜欢吃玫瑰桉树、甘露桉树和斑桉树上的叶子。一只成年考拉每天能吃掉1000克左右的桉树叶。桉叶汁多味香,含有桉树脑醇和水茴香萜,因此,考拉的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馥郁清香的桉叶香味。考拉很讲卫生,经常用自己的第二、第三指梳理毛发,深受人们喜爱,被澳大利亚人视为国宝之一。
看上去非常温柔的考拉,其实有很强的领地意识,考拉生活的树,也可称作考拉的家,其周边都有它们自己做的“界碑”线(树上的爪印和树基部小球状的排泄物),标志着不同考拉个体间树木的归属。也许在人类看来,这些标记并不显眼,但考拉却一眼就能认出属于自己的那棵树。甚至,一只考拉死后一年之久,别的考拉都不会住进这个空着的“家”,因为这只考拉身体留下的气味和标记尚未消失。
当一只年轻的考拉性成熟时,它必须离开母亲的家,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它的目标就是发现并加入另一繁殖种群。发现别的考拉比发现适于居住的栖息环境更重要,尽管考拉领地范围的大小取决采食树种的密度。
在澳大利亚,考拉的繁殖季节为每年8月至次年2月。其间,雄性考拉的活动会更加活跃,并更频繁地发出比平时更高昂的吼叫声。年轻的考拉离开母考拉开始独立生活时也会如此。如果考拉生活在偏远地带或靠近公路,那么这将预示着,这期间也是考拉安全员最忙碌的时段。因为考拉过路时,会因为遭遇车祸及受到狗的攻击等因素而增大受伤与患病的机会。
雌性考拉一般3~4岁时开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1只小考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会繁殖,有些雌性考拉每2~3年才会繁殖1次,这主要取决于雌性考拉的年龄和栖息环境的质量状况。平均起来,野生雌性考拉的寿命大约为12年左右,这就意味着,1只雌性考拉一生中最多只能繁殖5~6只小考拉。
贪睡的小考拉
考拉的怀孕期仅为35天,每胎只产1仔,出生时,小考拉才2厘米长,体重仅5.5克重,没有毛发、没有视力与听力,没有尾巴。出生后,小考拉会在完全没有母亲帮助的情况下,凭着自己发育良好的嗅觉与触觉能力、强壮的前肢和爪子,以及先天具有的方向感,独立自主地爬到母亲腹部的育儿袋中。一旦安全地抵达育儿袋,小考拉会紧紧地含住两个**中的一个,从而保证小考拉生长所需的营养来源。同时,母考拉会收缩育儿袋的肌肉,以免小考拉从育儿袋中跌落。
在头六七个月的时间里,小考拉只吃母乳,且从不钻出育儿袋。在此期间小考拉的眼睛、耳朵和皮毛等会慢慢地发育。大约22周后,小考拉才睁开眼睛,并从育儿袋中钻出脑袋,窥探外面的世界。22~30周时,母考拉会从盲肠中排出一种半流质的软质食物让小考拉吃。这种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软,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于小考拉消化和吸收。这种食物将伴随着小考拉度过从母乳到采食桉树叶的这段重要的过渡时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树叶为止,就像人类婴孩在吃固体食物之前,会吃一段时间粥状的半流质食物一样。
考拉的盲肠是一个特别的消化纤维的器官。其他动物,例如,人类,也有盲肠,但与考拉长达两米的盲肠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考拉盲肠中数以百万计的微生物,将食物中的纤维分解成考拉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尽管如此,考拉所吃进的食物中,也只有25%左右能被消化吸收。
一段时间后,小考拉会逐渐爬出育儿袋,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进行采食,最后终于开始吃新鲜的桉树叶并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当然,小考拉也会继续从育儿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岁左右。小考拉的身体会越来越大,渐渐再也不能将头部伸进育儿袋中,于是,母考拉的**会伸长,并突出于开放的袋口。小考拉会继续与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为止。这时,小考拉就不得不离开母亲,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域。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话,小考拉会与母亲一起生活更长时间,小考拉成活的机会也就越大。
通常,雌性考拉的寿命会比雄性考拉更长,因为,雄性考拉常会在争夺配偶的打斗中受伤,也因为需要维护更大的领域而不得不移动更大的距离,常常冒着车祸与被狗等动物伤害的风险。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的考拉寿命会比生活在城市郊区的更长。一般雄性考拉的平均寿命为10年,而一些分散于高速公路或住宅区边缘的考拉平均寿命却只有2~3岁。
一旦开始采食桉树叶,小考拉生长得更快、更强壮的同时,生活也变得更加危险。首先,小考拉会为取暖和躲藏而拥抱着母考拉腹部,有时也会骑在母考拉背部,而后会离开母考拉作短距离的行走,这些行为都会让小考拉冒着跌落并受伤的危险。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估计,每年至少有约4000只考拉死于车祸和狗的袭击,栖息地的破坏则是对考拉生存最大的威胁。
导游告诉我们,考拉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不对其他动物构成威胁。它的长相滑稽、娇憨,是一种惹人喜爱的观赏类动物。在澳大利亚一些野生动物保护区里,常常看到小考拉趴在妈妈背上,它们胆子很小,一受到惊吓就连哭带叫,声音好像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考拉有几个天敌,澳大利亚犬、老鹰及猫头鹰,还有野猫、野狗以及狐狸等。但现在考拉受到人类道路、交通的影响,栖息地减少,也可以说人类是考拉另一种形式的敌人。
看上去笨拙的考拉,上树的动作却相当敏捷。接近树木准备攀登时,考拉从地上一跃而起,用它的前爪紧抓住树皮,然后再向上跳跃攀登。当一棵树成为考拉的家域树而被经常攀爬的时候,考拉的爪在树皮上留下的刮痕就非常明显。但是考拉反应极慢,这些憨态可掬的小家伙儿,脑神经的反射弧好像特别长。据说有人做过一个小小的试验,用手掐了掐考拉的屁股,小考拉经过很久的时间才惊叫一声。当然,我们不忍心让小考拉受此皮肉之苦,只在它柔软的屁股上轻轻抚摸,感受一下它的弹性。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当考拉感觉处于安全环境的时候,会自然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时也会因为躲避太阳或享受微风而不停地在树上移动位置。天气炎热时,考拉会摊开四肢并微微摇摆,以保持凉爽,而天气变冷时,则会将身体缩成一团以保持体温。
考拉下树的姿势是屁股向下往后退。考拉还会游泳,但只是偶尔为之。考拉身上厚厚的皮毛,对它们保持温度的恒定,防雨防潮都很有帮助。考拉的皮毛呈现出淡灰色到褐色等多种颜色,其中胸部、颈部、四肢和耳朵内具有白色斑块。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有一块特别醒目的棕色香腺。
这只小考拉肢体放松,或许有点热了
考拉大体可归属为夜行性动物,在夜间及晨昏时活动旺盛,因为这比在白天气温较高时活动更能节省身体的水分与能量消耗。考拉平均每天只用4个小时左右来采食活动、清洁卫生及与其他考拉进行交流。考拉几乎整天都在昏昏欲睡,也许是因为采食桉树叶中毒所致。实际上,这是因为考拉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低营养食物、低能量消耗、低新陈代谢的特殊能力。
考拉最明显的特征是鼻子特别发达,它能轻易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桉树叶,知道哪些有毒而不能采食。考拉可以发出多种声音来与同类进行联系和沟通,也会通过散发气味发出信号。雄性考拉主要通过吼叫来表明它的统治地位。雌性考拉不像雄性那样经常吼叫,但**时会发出急促的尖叫声。母考拉与小考拉之间会发出轻柔的嗡嗡声和咕哝声,表示不满时则会发出温和的呼噜声。
据说,考拉的祖先生活在热带雨林中。大约4500万年以前,澳洲大陆脱离南极板块,逐渐向北漂移时,考拉或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首先开始进化了。长期的进化使得考拉逐渐地退出了原有的栖息环境。目前的化石证明,约2500万年前,类似考拉的动物就已经存在于澳洲大陆上了。
千百年来,考拉一直是原住民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1788年,欧洲人第一次登上澳洲大陆以后,约翰成为第一个记录考拉这种动物的欧洲人。1816年,考拉第一次有了学名“灰袋熊”。后来,人们发现,考拉根本就不是熊,于是,一个哺乳动物研究小组的成员将考拉叫作“有袋类动物”。
当新的殖民者进入澳洲大陆的时候,毁林垦田开始了,澳大利亚本土的动物开始失去它们的栖息地。1924年,考拉在南部澳大利亚绝灭,新南威尔士的考拉也几近灭绝,而维多利亚的考拉估计不到500只。1930年,公开猎杀考拉的暴行迫使政府宣布,考拉栖息地在所有的州均成为保护区。然而,考拉赖以生存和隐蔽的桉树林,却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
2012年4月,澳大利亚环境部长托尼·伯克宣布,政府将把栖居在东部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和首都直辖区的考拉列入濒危保护动物之列,小考拉终于有了人类保护的尚方宝剑。
由于澳大利亚整个大陆与其他大洲相隔绝,因此保持了物种在进化上的独特性,使其独有的动物种类繁多,今天我们只看到了其中的几种,但绝对使人耳目一新。
一天的游览最后在袋鼠角结束。这里是一个富人居住的海岸风景区,一个褐色有围墙的圆亭成为袋鼠角的标志性建筑。据说,当地原住民为了捕捉袋鼠,把袋鼠围猎到此,无路可逃的袋鼠纷纷跳崖而亡,成为猎人的猎物,因此得名“袋鼠角”。袋鼠肉是一种高蛋白、高纤维的美味,营养价值极高,晚餐中我们自费品尝了袋鼠肉,但我并不觉得有多么鲜美。
晚饭后入住戴安娜酒店。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酒店餐厅外面的水池边上共进早餐。只要出发时间来得及,我们都习惯把早餐时间当作享受饮食文化和交流旅游见闻的好时机。餐桌旁边设计感很强的水墙、雕塑很漂亮,伴着流水、椰树和几只觅水嬉戏的喜鹊,享受着清晨和煦的阳光,几天的疲惫和头痛缓解了。连续服了3天的止痛片,终于可以停用,否则我的肝肾功能要受到多大伤害啊!
水果品种不算多,但质量很不错。我们胃口大开,一起吃了一盘水果,红的草莓,绿的苹果,黄的脐橙,这里的香蕉横截面是五角形的,鸭梨的皮比较粗糙,上半截的葫芦小一些,但口感极好,入口即化。苹果派甜而不腻,酸奶浓稠爽滑,外加一匙煮黄豆,几颗香菇,一块鸡蛋糕,半个烤西红柿,美味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