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的袋鼠之王
与袋鼠零距离接触,要忍受强烈的骚味。虽然袋鼠们生活的环境很干净,但袋鼠自身天然散发的难闻的气息还是扑鼻而来。
我们到来时,正赶上袋鼠们午休。它们躲在树荫下,有几只袋鼠还趴在地上,闭着眼睛睡觉。对于我们的到访,袋鼠们并没有表示欢迎或害怕。在我们友好的抚摸中,它们才懒洋洋地睁开眼睛与我们拍照。
我拿出巧克力,递到那只最小的袋鼠面前,它不客气地撩进到嘴里,然后抬起头来,那眼神似乎在告诉我,它还没有吃够,可惜我们衣袋里都没有巧克力了。
袋鼠原产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所有的澳大利亚袋鼠,除了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园里的,都在野地里生活,它们种类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到沙漠平原再到热带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种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栖身地。
红袋鼠,又名大赤袋鼠,在袋鼠中体型最大。其实只有公袋鼠是红色的,母袋鼠多为灰色。它们生活在澳大利亚干燥地带,当地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于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它们在没有活水的地区也能生存。红袋鼠在群体饲养和杂交下,也出现了红色的母袋鼠。
大袋鼠只有澳大利亚才有,澳大利亚人将其视为国家形象的象征。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就有大袋鼠的形象。
在野外,当大袋鼠受到追赶、威胁的时候,它们有独特的反击方式。它们会背靠大树,尾巴拄地,用有力的后腿狠蹬敌人腹部。不过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袋鼠还是比较温驯的。它们受到精心照料,吃着营养丰富的饲料,习惯了动物园里的生活。天气寒冷时,就搬进装着大玻璃窗的暖房里生活。
大袋鼠喜欢搞“小团体”,它们往往集结小群生活于草原地带,活蹦乱跳地在夜间觅食各种草类、野菜等。它们一般1.5~2岁成熟,寿命20~22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附录。红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经过艰苦的“十月怀胎”,一般只产一仔。袋鼠的孕期为340多天,当袋鼠妈妈快生小宝宝时,便忙着用舌头把口袋里面的脏东西舔干净。
生活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开阔草原地带的大赤袋鼠,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动物,也是袋鼠类的代表种类,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
在天堂农场与袋鼠亲密接触
大赤袋鼠的形体似老鼠,看起来好像巨鼠。其实与老鼠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它的体毛呈赤褐色,体长130~150厘米,尾长120~130厘米,体重70~90千克。头小,眼大,脸长,耳长,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所有品种的袋鼠,不管体积多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健而有力,趾有合并现象,大尾巴为栖息时的支撑器官和跳跃时的平衡器官,非常适合于跳跃,它们跳着走的时候时速可达40~65千米。它们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来搂取食物。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白天隐藏在草窝中或浅洞中。它们喜欢集成20~30只或50~60只进行群体活动,以草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它们胆小而机警,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动静,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便溜之大吉了。
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传说,在欧洲的一家动物园里,一只大袋鼠突然受到惊吓,一跃而起,越过两米多高的墙头,跳到隔壁的河马池旁边,用前爪抓伤了河马的鼻子,吓得河马不知所措。
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育儿袋里有四个**,雄袋鼠没有育儿袋。“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
有一种小型袋鼠,每年生殖1~2次,小袋鼠在受精30~40天左右即出生,非常微小,无视力,少毛,生下后立即存放在袋鼠妈妈的保育袋内,直到6~7个月才开始短时间地离开保育袋学习生活。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保育袋,但仍需活动在袋鼠妈妈附近,以随时获得袋鼠妈妈的帮助和保护。
小袋鼠长到4个月的时候,全身的毛长齐了,背部黑灰色,腹部浅灰色,显得挺漂亮。5个月的时候,小袋鼠会经常从育儿袋里探出头来,母袋鼠总会把它的头按下去。小袋鼠慢慢成长,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调皮,有时头被按下去,它又会把腿伸出来,甚至还把小尾巴拖在袋口外边。小袋鼠会在育儿袋里拉屎撒尿,所以母袋鼠就得经常“打扫”育儿袋的卫生,它先用前肢把袋口撑开,用舌头仔仔细细地把袋里袋外舔个干净。小袋鼠在育儿袋里长到7个月以后,开始跳出袋外来活动。一旦受到惊吓,它会很快钻回到育儿袋里去。袋鼠妈妈的育儿袋像橡皮袋似的,很有弹性,可大可小,随小袋鼠的体型变化,小袋鼠出出进进很方便。
大赤袋鼠的尾巴比腿还要粗壮
最后,小袋鼠长到育儿袋里再也容纳不下的时候,只好搬到袋外来住。感到饿时,小袋鼠就把头钻回育儿袋里去吃奶。经过三四年小袋鼠才能发育成熟,成为身高1.6米左右、体重100多千克的大袋鼠。这时候,它的体力发展到了顶点,每小时能跳走65千米左右的路程,尾巴一扫,就可以置人于死地。
母袋鼠长着两个子宫,右边子宫里的小袋鼠刚刚出生,左边子宫里就可以孕育新的小袋鼠胚胎。等先出生的小袋鼠长大,完全离开育儿袋以后,这个胚胎才开始发育。等到340天左右,小袋鼠再以相同的方式降生下来。这样左右子宫轮流怀孕,袋鼠妈妈可同时拥有一个在袋外的小袋鼠,一个在袋内的小袋鼠和一个肚子里待产的小袋鼠。如果外界条件适宜的话,袋鼠妈妈就得一直忙着带孩子。
袋鼠通常以矮小润绿的小草为食物,个别种类的袋鼠也吃树叶或嫩树枝。
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即使能够接受,也要对其好好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了“家规”,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就连本家族成员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往往变成不受欢迎的主儿。
袋鼠属于有袋目动物。有袋目是哺乳动物中比较原始的一个类群,目前世界上总共才有150来种,分布在大洋洲和南北美洲的草原上和丛林中。在有袋目动物当中,红袋鼠是最有名的。它们在澳大利亚占有很重要的生态地位。
袋鼠通常被作为澳大利亚国家的标识来使用,如绿色三角形袋鼠用来代表“澳大利亚制造”。袋鼠图还经常出现在澳大利亚公路上,那是表示附近常有袋鼠出没,特别是夜间行车要注意,因为袋鼠的视力很差,加上对灯光的好奇,会跳过去“看个究竟”,开车的人如果大意,很可能撞到袋鼠,车也可能损坏。因为袋鼠的繁殖率高,所以即使不小心撞死袋鼠也不需要负责,会有专门的人把袋鼠尸体收走。
据说,袋鼠妈妈这一套奇妙的育儿方法还被人类所效仿。1984年,两位美国医生从袋鼠的育儿方法中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养育早产儿的新方法。过去,早产婴儿都是放在医院的暖箱里养育的,因为早产儿生活力很差,没有暖箱,很容易死亡。这两位医生人工制造了育儿袋,将早产婴儿放在育儿袋里,让婴儿贴着妈妈的身体,听着妈妈的心跳,又温暖,又能及时吃到妈妈的奶,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一般认为,袋鼠最早是由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发现的。其实并非如此。早于他140年之前,荷兰航海家弗朗斯·佩尔萨特就于1629年遇上了袋鼠。那一年,佩尔萨特的轮船在澳大利亚海岸附近搁浅,看见了袋鼠以及悬吊在它的腹部育儿袋里的**及幼仔。这位荷兰船长竟错误地推测,幼仔是直接从**上长出来的。
库克船长第一次看见袋鼠的时间是1770年7月,那一天他派几名船员上岸去给病员打鸽子改善生活。那是在澳大利亚大陆指向新几内亚的那个“手指尖”——约克半岛附近,现在的库克豪斯就坐落在这里,这个城市是以伟大的航海家库克的名字命名的。人们打猎回来以后说,看到一种动物,有猎犬那么大,样子倒蛮好看,毛皮是老鼠的颜色,行动很快,转眼之间就不见了。两天以后,库克本人证实了船员们所说的一切,他自己也亲眼看见了这种动物。又过了两周,参加库克考察队的博物学家约瑟夫·本克斯带领4名船员,深入内地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后来,库克是这样记载的。
“走了几里之后,他们发现4只这样的野兽。本克斯的猎狗去追赶其中两只,可是它们很快跳进长得很高的草丛里,狗难以追赶,结果让它们跑掉了。据本克斯先生观察,这种动物不像一般兽类那样用4条腿跑,而是像跳鼠一样,用两条后腿跳跃。”
有趣的是,由于他们对这种前腿短、后腿长的怪兽感到非常惊异,就问当地的原住民居民怎样称呼这种动物,原住民回答:“康格鲁”。于是,“康格鲁”便成了袋鼠的英文名字,并沿用至今。后来人们才弄明白,原来“康格鲁”在当地土语中是“不知道”的意思。
澳大利亚现有约6000万只野生袋鼠,作为澳大利亚的象征之一,袋鼠一直是当地人的骄傲。袋鼠皮具有独特的纤维结构,是制革的优良原料,袋鼠肉制品和其他衍生产品,每年可为澳大利亚可带来1.72亿美元的收益。
澳大利亚之所以让袋鼠成为国徽上的动物之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只会往前跳,永远不会后退。澳大利亚人希望国民与国家也有像袋鼠一样永不退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