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创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后因家庭日窘而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五四运动时开始发表文学批评文章。1920年接编《小说月报》,并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与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全面改革《小说月报》使之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并加入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不过与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胞弟沈泽民相比茅盾缺乏政治热情,而更钟情于文学,推崇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除了1925年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等少数批评文章,左翼色彩较淡。

1923年他辞去《小说月报》主编,任教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并与毛泽东结识,受毛泽东委托劝告陈望道等三人不要因不满陈独秀的家长作风而退党。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成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的助手。1927年赴汉口担任共产党办的《汉口国民日报》的主笔,该报领导是董必武与毛泽民。“四一二”屠杀后,茅盾在《汉口国民日报》发表《袁世凯与蒋介石》等讨伐文章,在《讨蒋与团结革命势力》发表之后即向汪精卫辞职。7月下旬欲赶往即将起义的南昌而阻于牯岭,回到上海后就脱党了。

茅盾是以文学批评家登上五四文坛的,却在血火一梦后的苦闷中开始了小说创作。1927年9月,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幻灭》在《小说月报》发表,因受蒋介石政府通缉不便使用真名,加上思想的矛盾而署名“矛盾”,编辑叶圣陶觉得不太像名字而改为“茅盾”。1928年上半年他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中篇小说《动摇》与《追求》,构成《蚀》三部曲。1928年7月在陈望道家里遇到23岁的独身少妇秦德君,二人一起东渡日本。国民党的清党已使茅盾极为苦闷,为抒发苦闷而创作的《蚀》三部曲却在国内备受非议,不久,创作的长篇小说《虹》中的女主人公梅行素就是以秦德君与胡兰畦为模特儿的。关于胡兰畦的故事也是秦德君讲给茅盾听的。1929年他将陆续写出的章节寄给《小说月报》发表。在创作《蚀》与《虹》的同时,茅盾还发表了《创造》《自杀》《诗与散文》等短篇小说,1929年7月结集为《野蔷薇》出版。

1930年4月茅盾回到上海,很快就加入了“左联”。次年任“左联”行政书记,创作中篇小说《路》与《三人行》,出版短篇小说与散文合集《宿莽》,次年发表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与《春蚕》。1933年1月《子夜》由开明书店初版,并发表与《春蚕》并称为农村三部曲的短篇小说《秋收》《残冬》。因茅盾创作甚丰,颇得鲁迅赏识。193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泡沫》。1937年出版中篇小说《多角关系》与短篇小说集《烟云集》,随着日军进攻上海,茅盾先是去香港,并在广州、武汉、长沙等地宣传抗战。1938年4月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在香港报纸上连载。1939年3月赴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一年多。次年5月离开新疆到达延安,10月离开延安赴重庆。皖南事变后,茅盾离开重庆赴香港,发表长篇小说《腐蚀》。1942年3月到达桂林,开始发表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同年还出版短篇小说集《耶稣之死》与散文集《白杨礼赞》。194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委屈》与剧本《清明前后》。1948年长篇小说《锻炼》开始在香港《文汇报》上连载。

如果将茅盾的文学创作进行历史分期的话,那么,从1927年的中篇小说《幻灭》到1929年的长篇小说《虹》是早期阶段,其基本特征是留下了深刻的五四文学的个人抒情印记,在创作上是多元混杂的,不能简单地以现实主义加以概括。从1931年开始写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到1937年的中篇小说《多角关系》,是茅盾创作的中期阶段,特点是以现实主义透视中国社会。从1938年的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到1948年的长篇小说《锻炼》,是茅盾文学创作的后期阶段,其特点是文体杂糅,女性重生,有回归早期趋势。

从1949年到1981年长达30多年,随着茅盾从全国文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到全国政协副主席,一个天才的小说家基本搁笔。在1981年3月14日逝世之前,茅盾将25万元稿费捐献出来,设立“茅盾文学奖”,该奖到现在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