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宗教篇
第一节 仙道世界:崇拜、巫术与神话
一、自然崇拜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感很浓烈的国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没有宗教和宗教思想。据考古发现,中国人的宗教意识起源甚早。20世纪3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遗址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在这些人骨周围撒有很多赤铁矿粉末。专家们推测,山顶洞人如此使用赤铁矿粉是因为他们将这些红色粉末当作血液的象征,认为用它可以补充死者业已枯竭的血液,使其在另外的世界里复活。可见当时的人们还相信死后有另一个世界,这就牵涉到对彼岸世界的追寻。
中国古代宗教最早源于鬼神观念,且因为缺少“一元神”的统率,所以显示出“泛神论”的色彩。《礼记·乐记》说:“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知之精气谓之鬼。”《吕氏春秋·顺民》说:“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因此,我国古代较早时期的宗教活动即以各种崇拜意识、神仙方术,以及谶纬、卜筮、望气、风角、占星诸术最为流行。
中国最古老的宗教思想是前宗教时期的原始崇拜。所谓原始崇拜,是指原始时代的先民对于神秘力量恐惧、敬畏、依赖的心理情感及其宗教崇拜仪式。原始先民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由神秘力量所控制,自己的命运也完全取决于这些神秘力量的意志。所以除了驱除邪魔以外,自己的生存就依赖于各种神灵的庇护与赐福。中国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对象极为广泛,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看,原始崇拜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系统,包括诸如天地诸神、七曜之神、风雨雷电、山岳江湖诸神、动物植物诸神等灵物与庶物的崇拜。
这种万物有灵的崇拜是原始宗教的初始阶段,具有最典型的泛神论意识。中国古人最初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融合在自然之中,没有与自然对立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将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变化,看成了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从而激起人们对它们的崇拜。
中国人很早就存在着对日神的崇拜。《山海经》说:“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又“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海外东经》)自夏以至商周,日神是被作为主宰上天的神来崇拜的。南方的楚国则把日神人神化,称之为“东君”或“东皇太一”。由于对日神的崇拜,民间对日食这一自然现象也产生了迷信,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每当发生日食时,民间往往敲击锣鼓、器皿,以赶走食日的天狗。
雨神信仰的形成与中国农耕社会的特质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从原始农耕时代就对天降雨水有了直接的崇拜。春秋、战国以后,各地雨神信仰相对集中,形成了统一的雨神———“雨师”。但南北方对雨师的信仰仍有不同。北方将雨师与星宿联系起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星有好雨。”孔传解释:“箕星好风,毕星好雨。”南方则称雨师为屏翳(也有称其为雷师、云师者)。汉代以后,又称雨师为玄冥、龙,或是仙人赤松子者。而龙王崇拜则是民间最普遍的对雨神的崇拜。每逢天旱,人们便向天求雨。汉族人把龙当成掌管雨水的水神,向它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祈雨时祭龙王庙,抬龙王神像出巡;有的地方还认为关帝也有司雨职能,因此求雨时要祭关帝庙或抬关帝神像出巡。求雨过程中有的还夹杂“喊皇天”的仪式,向天求雨,有的采取暴晒或鞭打龙王神像的方式,惩罚龙王。
最初的土地崇拜主要是因为土地具有生养万物的自然属性,祭祀是一种报答形式。从商周到明清,国家祭祀的地神为社稷,社是土神,而稷则是谷神。商周时代特别重视对社稷的祭祀,并把它看成是统治天下的象征。后来历代王朝都有社稷坛,是国家大典祭祀社稷的场所。汉代以后,除社稷外,后土也被归入国家祭祀之列,民间也开始建后土祠。这样,后土从社稷中独立出来,被称为“后土娘娘”。秦汉时期,不仅国家一级有社稷,县一级也设立了县社,各地有功德的地方官死后都被请进县社。县社以下还有里社和民社。西晋开始,地方的社慢慢演变为土地庙、土地神。各地的土地神多由有功于当地的人物来充当。宋代以后,土地神信仰开始盛行,俗称土地爷爷、土地公公。
我国古代山神崇拜非常普遍,在神话传说中,山往往是神灵的寄居之所。《山海经》就把我国山地划分成二十六个区,记载了四百五十一座山以及各山的神灵。由于有些山峰“高与天接”,古人就把它想象成天地相通的道路而加以崇拜。又由于山谷中能生云,而云可以致雨,所以古人就以为山能兴云作雨。这种对山神致雨功能的信仰一直流传到春秋、战国时代。《史记·赵世家》中还有“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的记载。泰山神东岳大帝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山神。东岳大帝原是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但后来东岳神却被视为冥司之主,泰山也成了治鬼之府。从汉代开始,人们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泰山因而成了治鬼之府。东岳大帝也成了主管幽冥十八层地狱及世人生死贵贱的幽冥之王。唐宋之后,东岳大帝和佛教的地狱、道教的阴曹地府,再加上民间传说,形成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阴间地狱。佛教的六道轮回中有地狱,它的统治者,即幽冥之王,就是阎王。唐朝时有十殿阎罗的说法。在道教中也有幽冥之王,叫酆都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这时候的东岳大帝,与最初的泰山神,已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河流与山岳一样,也是自然崇拜的重要对象。在中国古代,河流崇拜的主要内容是防备河水泛滥这一自然属性,因为河水泛滥是古代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古人认为河流是由一位神灵操纵,他有意给人赏赐或惩罚,河水泛滥就是河流神发怒的表示。为了讨好河流神,使之不再逞凶,古人就举行隆重的祭祀。并且将河神人格化,这就是河伯,民间甚至产生了为河伯娶媳妇的陋习。据《史记》记载,西门豹当邺令时,当地为河伯娶妻的风俗相当盛行。
中国古代民间也崇拜星辰,认为星辰具有神秘力量。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认为“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人们相信,天上众星体的大小之分,亮度强弱之别与人间的生老病死、贫富贵贱、吉凶祸福有对应关系,于是又形成十分繁杂的星占、星忌等星相说。
在诸自然物中,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密切的。人类早期的动物崇拜可能是直接乞求生长繁殖,而没有统一的神灵。后来人们发现,任何动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或具有这方面的能力,或具有那方面的能力。于是人们就设想把动物的各种能力结合到一起,再加上人的能力,塑造出一种威力无比的复合型怪物,作为动物神。《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怪物,或“鸟身而龙首”,或“龙身人面”,或“人面马身”,不一而足。这类动物神具有了一些人格化的成分,往往被原始部族奉为保护神,成为一种抽象的图腾。后世民间广泛崇祀的西王母,其原形实际就是这样一个动物神。《山海经》中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图3-1-1 《山海经》书影
古代的“四灵”信仰,也是源于原始的动物神崇拜。所谓“四灵”,《礼记·礼运》说:“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狨。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四灵”之中,龙、凤、麟都是虚拟的复合型怪物,龟虽是实在的动物,但它以其生命长久的自然属性,而被原始人类赋予了预知吉凶祸福的神性。西汉时代,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天地构成体系建立起来,“四灵”又与“四方”观念相结合,称为“四方神兽”,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但“麟”已被“白虎”代替,“玄武”除了龟之外,还增加了蛇的形象。
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动物崇拜有了较大的转变,动物的自然属性已不再是崇拜的主要内容,早期崇拜的一些动物神影响渐小,最后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对家畜、耕畜守护神的崇拜,这些守护神多已人格化。在农耕社会中,牛马是主要的耕畜,马还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为了让牛马大量繁殖,不受瘟疫之灾,古人就奉祀牛王、马王,作为牛、马的守护神。牛神祭祀,据记载,开始于秦朝所立怒特祠。但作为统一的耕牛保护神的牛王,最早是见于宋代记载,当时奉祀的牛王,牛首人身,可见仍保留有动物特征。马神的祭祀,起源也相当早。《周礼》中记载的马神祭祀已非常隆重,“周制以四时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诸神”。民间称马神为马王、马明王,每年仲夏奉祀,其中武人及有车马者奉祀尤勤。
在农耕社会里,农作物是最重要的植物,因而最受崇拜,并形成了自己的专门神。农耕社会之初,几乎每一种农作物都有自己的神灵,执掌年成丰歉,但不久之后,稷神被奉为农作物的代表神。《风俗通义·祀典》曰:“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通祭,故立稷而祭之。”自然宗教发展到人化宗教之后,稷神也逐渐人神化。首先是某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者被奉为稷神,称后稷,进而一些为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神话人物也被奉为稷神。稷神和社神(土地神)作为农业神,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受到隆重的祭祀,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值得一提的还有城隍崇拜,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也就是阴间的县太爷,所以很多地方的城隍爷常以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充任。如北京、杭州的城隍爷都是文天祥,而上海的城隍爷则是霍光、秦裕伯和陈化成。
到了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朝,自然崇拜已与礼制混同,显示出演进的轨迹。正如《礼记·祭义》所说:“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闇,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闇。”又《祭法》说:“埋少牢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言祭日月之义,祭百神之法,既保留了崇拜庶物与群神的原始特征,又使之礼制化,以纳入王朝的政教思想体系。
二、血缘崇拜
血缘崇拜系统,包括生殖、图腾、祖先诸神灵的崇拜。
生殖崇拜是人类对自身繁衍的认识,它将孕育生命的**和能力作为一种象征予以膜拜,并进行祈求生育和确保人丁兴旺的宗教仪式活动。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观念表现。对于人类来说,生殖不只是一种纯自然的、动物性的行为,而是性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固定的婚姻与家庭形式的条件下,男性不关心也不知道自己有后代,而分娩的痛苦又对女性不利,因此对个人来说,生育并没有什么价值和乐趣。但是氏族、部落等群体为了生产和战争,必须保持并扩大人口,生殖就成为社会对个人的强制性要求,成为个人的义务。所以,生殖崇拜不是个人自发的行动,而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的表现。初民崇拜生殖,把妇女分娩看成一件大事,膜拜祈祷,举行仪式,如果有妇女难产而死,则像对待英雄那样进行安葬。
当原始初民知道了生殖和男女**的关联后,生殖崇拜就和**崇拜结合起来了。例如,初民将男性**与土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将**的象征物称为“田祖”、“田主”。由于这时认识到男性的精液对生殖有特殊的作用,他们又以水象征精液,所以《小雅·甫田》中记述上古人迎御田祖,祈求雨水,盼望谷物丰收,人丁兴旺;而所谓“御田祖”,主要是在田地播种时,以男女**为祭。以田地象征**,以种子象征男精,将男女**称作“播种”、“耕耨”,见诸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如《聊斋志异·林氏》中,林氏要求丈夫和她同房,笑语曰:“凡农家者流,苗与秀不可知,播种常例不可违。晚间耕耨之期至矣!”即是如此。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物或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图腾的标志作用几乎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旗帜、族徽。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直沿用到清代。再如服饰。瑶族的五色服、狗尾衫用五色丝线或五色布装饰,以象征五彩毛狗,前襟至腰,后襟至膝下以象征狗尾。据传说,盘瓠为人身狗首形象。畲族传说,其祖先为犬,名盘瓠,其毛五彩。高辛帝时,犬戎犯边,国家危急。高辛帝出榜招贤,谓有能斩番王首来献者,妻以三公主。龙犬揭榜,前往敌国,乘番王不备,咬下番王首级,衔奔回国,献于高辛帝。高辛帝因其是狗,不欲将公主嫁他,正在为难之际,龙犬忽作人语:“你将我放入金钟之内,七天七夜,就可以变成人形。”到了第六天,公主怕他饿死,打开金钟一看身已变成人形,尚留一头未变。于是盘瓠穿上大衣,公主戴上狗头冠,他们就结婚了。此外还有图腾舞蹈。即模仿、装扮成图腾动物的活动形象而舞。
图腾崇拜首先要敬重图腾,禁杀、禁捕,甚至禁止触摸、注视,不准提图腾的名字。图腾死了要说睡着了,且要按照葬人的方式安葬。一般来说对图腾要敬重,禁止伤害,但有时却有极其相反的情况。有的部落猎取图腾兽吃,甚至以图腾为牺牲。之所以猎吃图腾兽,是因为图腾太完美了,吃了它,它的智慧、它的力量、它的勇气就会转移到自己身上来。但吃图腾兽与吃别的东西不同,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请求祖先不要怪罪自己。以图腾作为牺牲来祭祖,是以图腾兽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一种媒介。原始人相信,自己的灵魂与图腾的灵魂是平等的,只是躯壳不同,死只是灵魂脱离躯体换了一个家,而在阴间的家里,自己族类与图腾族类的灵魂居住在同一个地方。杀图腾,是以图腾的灵魂为信使,捎信给祖先灵魂,让其在冥冥中保佑自己。让图腾灵魂转达自己的愿望。
祖先崇拜是鬼魂崇拜的一种形式。原始社会的先民,相信每个人都有灵魂,人死后灵魂还继续存在,甚至会比人活着时具有更高的本领,或造福于人,或给人带来灾难。因此,先人的灵魂成了他们怀念与祈求的对象,并用各种形式对祖先进行祭奠、膜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死去的是一位有特殊权力的人,那么他的灵魂也就成了现实世界的主宰者。
在史前时期,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主要反映在丧葬和祭祀这两个方面。他们认为人死后只是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所以应把死者生前用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等,一并放到墓中随葬,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关怀。此后还要按时祭奠,除了不断给死者供奉物品外,还在于求得祖先的灵魂不断地保佑自己,使活着的人生活得更好。
到了商代,殷人对祖先灵魂的崇拜更与王室政权的正统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综合了对太阳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崇拜,创造出一个新的崇拜对象———上帝。在他们看来,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地上的商王所做的一切都要服从上帝的意志。在上帝与商王之间,通过巫、祝等人做媒介,进行沟通。他们对祖先及其祖宗神的祭祀是十分隆重的,一次祭祀中杀祭的人牲可达数百人之多。商王对其先祖的祭祀,更是周而复始地轮番进行。到了殷代末期,一个祭祀周期差不多要用一年的时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把祭祀当成国家的头等大事。
祖先崇拜的信仰基础是祖灵,信仰崇拜的对象也不是空泛的祖灵,而是具体的祖先,如氏族之祖、民族之祖、宗族之祖。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相信灵魂的存在,也相信人死后其灵魂不灭,化作鬼灵继续生存。鬼灵是宽泛的概念,人们依据现实生活的价值、伦理标准,将鬼灵分为善恶两种,善者有益于人,恶者糟践人。一般都把自己家族先人的灵魂视为善“祖灵”。我国最典型的祖先崇拜是对祖族的崇拜。明显的识别标志是,崇拜者与被崇拜的太祖是同姓的,祭招的祖先并不只太祖一个,还有其他祖先。崇拜的亲族意识在祭祀礼仪过程中,反映家族的生者对逝者的思念、缅怀、敬畏,在整个祭招活动中对祖先问寒问暖,敬告平安,则是让先人知道家族兴旺,子孙出息。
三、中国古代的巫术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宗教一般由巫术发展而来。所谓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古代施术者女称巫,男称觋。从巫术的性质角度,可以把巫术分为黑巫术和白巫术。黑巫术是指嫁祸于别人时施用的巫术,比如照某人的样子做个小木偶,在木偶身上插针,这个人就会倒霉等;白巫术则是祝吉祈福时施用的巫术,故又叫吉巫术。白巫术,是给人带来好运的巫术。如打猎或战斗之前,在脸上抹颜料、唱歌跳舞等。从施行巫术的手段角度,巫术又可分为两类,一种叫模仿巫术,另一种叫接触巫术。模仿巫术是一种以相似事物为代用品求吉或致灾的巫术手段。如恨某人,便做人形,写上该人的生辰八字,或火烧或投水,或针刺或刀砍,以置那人于死地。从性质上讲,这属于黑巫术。接触巫术是一种利用事物的一部分或与事物相关联的物品求吉、嫁祸的巫术手段。这种巫术只要是接触到某人的身体一部分或人的用具,都可以达到目的。如某人患病,在病人病痛处放一枚钱币或较贵重的东西,然后丢在路上任人拾去,于是认为病患便转移到了拾者身上。
从事与神灵沟通的就是巫祝。在甲骨文中,“巫”字像两手捧王之形,为事神之状。《国语·楚语》说:“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巫觋又合称巫。古时巫医不分,《吕氏春秋·勿躬》谓“巫彭作医”。“祝”,《说文》解释为“主赞事者”,即负责祭祀祈祷之礼仪者。另有“卜”,《说文》谓:“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一曰,象龟兆之从横也。”卜者替人占卜吉凶,周代出现了占书《周易》。巫、祝、医、卜是古代社会宗教活动不可缺少的职业。巫、祝、医、卜擅长各种各样的巫术,他们所从事的有祈祷、降神、占梦、祈雨、医病、占星、望气、祝由、符咒、预言等巫术。
卜筮是占卜与占筮的合称。《诗经·卫风·氓》曰:“尔卜尔筮。”《毛传》说:“龟曰卜,蓍曰筮。”龟指龟甲,蓍指蓍草。这是从两者使用材料不同来区分的。龟和蓍都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因而被选作卜用的材料。卜筮,通常是先卜后筮,卜不吉,再筮。按文献记载,占筮是用蓍草为卜具进行筮问吉凶。这种原始实物在考古遗迹中目前尚未找到,但已发现由蓍占转化或记录的形式,即卦画和卦象。占筮的历史大概与占卜一样古老。所谓占卜,就是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加工成卜具,然后进行占问凶吉的方法。考古资料说明,占卜的习俗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墓葬随葬品中就有龟壳。龟壳内装有许多小石子,龟甲上还有镌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原始文字。因而,有人提出这些龟甲与龟灵占卜有关。若此说成立,则占卜的出现可上溯到七八千年前。在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有不少占卜过的兽骨,主要是有灼痕的牛、羊、鹿的肩胛骨。地域涉及陕、豫、皖、鲁、冀、辽、晋、蒙等省。商代之前主要在兽骨上烧灼,卜问凶吉。到了商代前期,则出现了钻、灼并用的方法,一般是先钻孔,后在孔中灼。到了商代后期,占卜习俗进入一个新阶段。殷墟出土的甲骨,在卜问前都整治得很好,凿、钻、灼兼施。占卜后将卜问内容、结果契刻在甲骨的正面,这就是卜辞。这种习俗,到西周时期仍在继续。而卜筮,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决疑问难的一种方法,是体现人与神灵交流,人求助于天意或神灵意志的主要方式之一。《尚书·洪范》记载周初商王族箕子向周武王提出治国应当注意的八件大事(八政),其中第七件大事就是“稽疑”。他说:“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雨、霁等皆为卜兆,即龟甲上灼钻的不同纹络的名称),曰贞,曰悔(贞、悔是占卦的两种方式,‘内封为贞,外卦为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推衍人事的吉凶)。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这一段话充分说明了卜筮在国王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望气是依据云气的色彩、形状和变化来占验人事吉凶的一种方术。《吕氏春秋·明理》说在乱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就会在云气的形状上表现出来,有的“若犬、若马、若白鹄、若众车”,有的“其状若人,苍衣赤身不动”,等等。《史记·天官书》对望气的方术做了介绍,说仰望云气可达三四百里,如果登高可看得更远,根据云气形状可判断吉凶顺逆。如果两军对垒而战,云青白色而前面稍低,就会“战胜”,云前面赤而稍仰起,将“战不胜”。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赵人望气者新垣平对文帝说:“长安东北有神气,成五彩,若人冠冕焉……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应。”(《汉书·郊祀志》)文帝于是在此地立五帝庙。望气者认为,在日旁及皇帝所在的地方都有一股非同一般的云气,叫做“天子气”。《洛书》说:“有云象人,青衣无手;在日西,天子之气。”(《史记·天官书》正义引)还认为,凡是命里注定要当皇帝的,即使没有即位,他周围也有五彩绚丽的“天子气”。《史记·项羽本纪》载,范增劝项羽设“鸿门宴”,把刘邦杀死,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传》注说:“风角谓候四方四隅之风,以占吉凶也。”《史记·天官书》说汉代有位著名占岁人魏鲜,他每年正月初一从风向、风力来占验一年的气候和农事的丰歉情况。唐代的《开元占经》卷九十一保留了一些材料,说占候风者,要在高旷的土山上立竿,用鸡毛编成“羽葆”,吊在竿上,根据它测到风向、风力,进行占验,按不同情况可判断出“祥风”、“灾风”、“大兵将至风”、“旱火风”、“大水杀人风”等等。
占星术是通过观测天象来预卜人间事务的一种方术。远古时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产力都很低下,人们不可避免产生对超自然力的崇拜,认为上天的意志主宰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还认为“天垂象,见吉凶”,上天会显示天象,给人以吉凶的预兆。占星术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主要是用星象来占卜国家的兴亡、国君的安危、战争的胜负、收成的丰歉等社会重大事件。春秋时期,星占家们把地上的州、国与星空区域互相匹配对应,认为当某种特殊天象出现在某个星区时,相应的州、国就会有异常事件发生。这就是所谓分野,它是中国古代占星术中一个重要内容。
四、中国古代的神话及其特质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连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中国古代神话是先民原始思维的反映,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思维相当发达,已经产生众多的神灵和相应的传说故事。由于时代的久远,再加上儒家对神话采取理性主义的态度,以及“神话历史化”的做法,致使上古神话在文献古籍中载录甚少,资料零散不全,这些材料往往只是片段,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不多。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根据学者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一)创世神话
图3-1-2 伏羲女娲图
最著名的就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古书记载,最初,天地混沌未开,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开了,阳清之物上升为天(民间至今有蛋清上升为天之说),阴浊之物下沉为地(民间至今有蛋黄为地之说)。盘古在天和地的中间,一日变九次,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一日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很高了,地已经很厚了,盘古身材也很长了。等到盘古死的时候,他的头化为了四岳,眼睛化为了太阳、月亮。身上的血液脂膏变成了江与海,身上的汗毛和头发变成了草木。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的头为东岳,他的腹部是中岳,左臂是南岳,右臂为北岳,脚为西岳。盘古哭泣的眼泪变成了江河,呼出的气是风,发出的声音是雷,眼中的瞳孔变成了电。又说,他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发怒的时候是阴天。还有的说,他的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和石头,精髓变成了珍珠和玉石,流的汗是滋润大地的雨水。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种小虫子,因感受到风吹,都变成了大地上的人。
(二)始祖神话。
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盘古开天辟地之时,世上本没有生灵。女娲诞降之后,深感天下不可无精灵,地上不能长寂寞。于是,她掬甘露和江河之水,抟黄土以造人类之形,有男的,也有女的。做好后,吹一口气,那些泥人就一个个变成活人了。女娲感到这种方法太慢,也太费力,就用草搓成一根绳子,把五色土涂粘在绳子上让太阳晒干,然后用手一拉,泥块就剥落掉下来,再吹一口气,这些小泥块就变成活蹦乱跳的人了。
(三)洪水神话。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的神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感动后人的是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做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水”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这期间,禹为治理水患,把民众从水患中解救出来,“三过家门而不入”,表现出公而忘私、一心一意地与洪水斗争、降服水患的英雄气概。
(四)战争神话。
黄帝和炎帝是活跃在中原的两个大部族的首领,他们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据历史记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它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炎黄会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战是发生在黄帝和蚩尤之间。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81个支族(一说72族),在力量上占据某种优势,所以,双方接触后,蚩尤族便倚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等条件,主动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狼、豹、雕、龙、鸮等为图腾的氏族,迎战蚩尤族,并让“应龙高水”,即利用位处上流的条件,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战争爆发后,适逢浓雾和大风暴雨天气,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所以在初战阶段,适合于晴旱天气环境作战的黄帝族处境并不有利,曾经九战而九败(九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然而,不多久,雨季过去,天气放晴,这就给黄帝族转败为胜提供了重要契机。黄帝族把握战机,在玄女族的支援下,乘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利用特殊有利的天气———狂风大作,尘沙漫天,吹号角,击鼙鼓,乘蚩尤族部众迷乱、震慑之际,以指南车指示方向,驱众向蚩尤族进攻,终于一举击败敌人,并在冀州之野(今河北地区)擒杀其首领蚩尤。涿鹿之战就这样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五)发明创造神话。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如燧人氏发现火,神农氏遍尝百草、发明中药,仓颉造字,后稷兴农业,等等。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神话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但古典诗歌中经常用到神话中的意象,而且其中的故事往往被改编为古代小说与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