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体诗发展的基本脉络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几乎是和古老的文明一起产生的。上古时期就有大量歌谣传唱,据说出自于神农时代的《腊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另有一首《驱旱魃咒》云:“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山海经·大荒北经》)这些都是为了某些实际目的而祭祀神灵的歌谣,它们的准确年代已经不可得知。早期祭祀活动中,人们相信语言,尤其是韵语具有神奇的魅力,能够诱导鬼神的活动,所以,它被经常运用到祭祀中。夏禹时,涂山氏所咏《候人兮猗》是南音之始,而东音则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相信夏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流传,如启时祭祀的《九歌》,应该是一首祭天神的歌谣。商代的歌谣,留传于今的是甲骨卜辞中的韵文和《周易》中某些卦爻辞。早期的韵文,句法简单,言辞简朴。甲骨文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就很有韵律感。《周易》卦爻辞中保存了很多的谣谚,如《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等。它们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的不公,人生的痛苦,劳动的艰辛,爱情的欢乐,等等。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如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因此有学者认为《周易》中的歌谣是《诗经》的前驱。
上古歌谣虽然初步具有诗歌的某些文体特征,但体式不定,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诗歌。我国最早的诗体应该是四言的“诗经体”。《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篇章结构多采用重章叠唱。押韵方式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也有句句用韵的。有的诗篇换用两韵以上,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之后,出现了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骚体诗。屈原和宋玉是骚体诗的代表作家。汉代,骚体诗也被称为辞或辞赋,并且出现了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的一些仿作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
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景观,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本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苦与乐、爱与恨,表达出对人生短暂、世事多艰的哀伤。形式上以五言为主,通俗明快,对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魏晋以后,乐府诗朝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文人模拟创作的“古题乐府”,借用汉乐府旧题咏写时事,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蒿里行》、杨炯《从军行》、李白《蜀道难》《将进酒》、李贺《雁门太守行》等。这些诗歌虽沿用了汉乐府旧题,但内容是新的,并从以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汉乐府的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
另一种则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它不再借用汉乐府的旧题,而是根据所反映的内容自拟新题。杜甫可以说是新乐府的开创者。他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动乱,用新乐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如《兵车行》写唐王朝穷兵黩武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三吏》《三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痛苦。稍后的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若干首新乐府。至中唐,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有感于国家的衰落,期望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弊端,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新题乐府,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五言诗是在乐府民歌中发展起来的新诗体。汉初乐府尚多杂言,至武帝设立乐府,在所收集的民歌中就有了较多的五言民歌。从现存史料考察,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父赎免刑罪的故事。诗中的形象塑造和抒情都较薄弱。班固之后,又有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蔡邕的《翠鸟》、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开始有了长足进步,五言诗也渐渐成为诗坛主流。汉末《古诗十九首》就是一组杰出的五言古诗,深刻地再现了汉末文人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思意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七言古诗的起源并不比五言古诗晚,但七言诗的兴盛要晚于五言诗。
在唐代近体律诗定型以后,古体诗作为一种诗体仍然流行,并贯穿于后来的诗歌发展史中。唐代五言、七言古诗虽源于前代,但并非单纯的因袭模拟,而是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五言古诗方面,初唐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反对齐梁华靡秾丽的诗风,主张抒写个人独特的身世之感和心灵体验,开启了有思想、有个性、有特色的诗风。此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幽澹远的创作风格参与其间,在繁星璀璨的盛唐诗歌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唐时期,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予后人以启迪。在七言古诗方面,一些作品自觉或不自觉地吸纳律诗句法,形成“入律古风”。另一些七言古诗则有意识地避开律诗的句式章法,多用散行之句,语言奇崛古朴、折拗郁勃,情感沉郁滞重,追求一种质朴古奥的风格,如李益的《登天坛夜见海日》、韩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李商隐的《韩碑》等。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为“歌”“行”者颇多,故称为歌行体。有些作品虽未题“歌”“行”二字,但因形式、风格相近,亦为歌行体。在歌行体发展过程中,南朝鲍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歌行体至初唐基本定型成熟。一些诗人尝试将格律诗的句式、对仗等手法引入歌行体中。散句中杂以格律、对仗,读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遂使歌行体面貌一新,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至盛唐,高适、岑参等人用此体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如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内容丰富壮阔,感情奔放激越,意象雄壮奇丽,语言多彩多姿。中唐白居易等人,在这种体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叙事抒情,写出了名篇《长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体又呈现出新的面貌。清初,吴伟业用这种诗体写出了《圆圆曲》《永和宫词》等名篇,以七言歌行叙事咏史,形式上更讲究技巧,辞藻富艳,用典精切,回肠**气,脍炙人口,形成婀娜多姿的艺术风貌,将七言歌行体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大概描述了我国古体诗产生、发展、流变的基本脉络,它与唐代出现的格律严整的近体诗(格律诗)共同构成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基本样式。
思考题
1.与近体格律诗相比,古体诗具有怎样的文体特征?
2.古体诗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
3.简述古体诗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