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体诗的种类
古体诗种类颇多,有四言诗、骚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乐府诗、歌行体、古绝句以及柏梁体等。
1.四言诗
指整首诗都是或基本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在上古歌谣及《周易》韵语中,已有所见。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但基本上都是四言体。西汉一朝虽有五言诗兴起于民间,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东汉之后,五言诗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四言诗逐渐衰微。较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正体的,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短歌行》与陶渊明《停云》诸作,篇中分章,反复吟咏。此外,嵇康的《幽愤诗》,以及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南宋胡一桂亦工四言诗,但比起《诗经》中的作品,诗味大不相同,而且篇幅较长,又不分章,所以又被称为“四言变体”。
2.骚体诗
又称“楚辞体”,是由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等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言一句的格式,以六言句式为主,掺入五言、七言等各种句式,大体整齐而又参差灵活。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具有明显的楚地特色。楚辞体虽也合乐,但不拘章法,诗人放纵情思自由奔泻,或陈述,或悲吟,或呼告,或斥责,情之所至,笔之所及,率意而成。它的出现,给春秋以来的诗歌体式带来了一次大解放。与此前的四言诗相比,骚体诗长于抒情,尤其是愤懑之情,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3.五言古诗
简称“五古”,每句五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不要求对仗,押平声韵和仄声韵皆可,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途多次换韵。五言古诗大约形成于汉代。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之作。从此,五言诗作为一种重要诗体日益发展起来。魏晋六朝是五言古诗兴盛的时期,五言古诗是这一时期最为普遍的诗歌形式。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注重起承转合,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比兴寄托,追求婉曲含蓄,旨趣遥深。
4.七言古诗
简称“七古”,每句七字,平仄、对仗、押韵方面与五言古诗相似,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在章法结构上,七言古诗讲究大开大合,跌宕起伏。例如,苏轼《百步洪》(其一)共24句,前半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水势,后半部分转入对人生的感慨,情感跌宕起伏,开合有度。
5.杂言古诗
句式参差不齐,诗句少则一字,长则九字、十字以上,但还是以七言为多,所以通常也被归入七古。杂言古诗由于句式长短不受拘束,往往能予人以雄奇奔放、汪洋恣肆、酣畅淋漓之感,体现出别具一格的面貌,如李白《蜀道难》就是一首典型的杂言古诗。
6.乐府诗
乐府原是秦汉时期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负责收集和改编民间音乐、创作音乐,以及进行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唐以后,文人摹拟汉魏六朝乐府而创作的乐府诗虽已不再配乐,但这种诗歌形式却留传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限制、篇幅长短不定的古体诗。乐府诗多本于“感于哀乐,缘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社会丧乱和民生艰难,具有较为明显的叙事色彩。《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等都是乐府诗的代表作。
7.歌行体
又称乐府歌行体,因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为“歌”“行”者颇多,以此得名。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七言句式为主,但根据作者感情的起伏和叙事的需要,可以兼用杂言句,甚至还可以应用散文句式、语气词入诗,押韵、转韵也很自由。因此,歌行体的特色是形式灵活自由,风格流动酣畅。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高适《燕歌行》等都是歌行体的代表作。
8.古绝句
绝句有古绝和律绝之分。古绝不入律,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王力《诗词格律》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以五言古绝较为常见。例如,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一句,用“平仄仄仄平”,与近体诗的格律不同;“举头望明月”句的平仄与上句不粘,“低头”句的平仄与上句不对,所以这首诗是一首古绝。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律绝与古绝是有差别的。律绝跟律诗一样,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讲究粘对。在形式上它们等于半首律诗,属于近体诗的范畴。
9.柏梁体
又称“柏梁台体”,实为七言古诗。其特点是句句用韵,而且一韵到底。汉元封三年,汉武帝在长安未央宫内的柏梁台与群臣赋七言诗,每人一句,句句押平声韵,柏梁体由此而得名。后人模仿此体而创作的古诗,也被称作“柏梁体”,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