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格律诗

第一节 格律诗的文体特征和发展脉络

一、格律诗文体特征

古体诗是相对自由的诗体,在格律上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而近体诗恰恰相反,不但要特别讲究平仄、用韵、对偶,而且句数、字数也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因此,近体诗又被称为格律诗。从体制上看,格律诗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句数、字数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律诗都是八句,绝句则是四句。在同一首诗中,每句的字数都是一定的,或是五个字一句,或是七个字一句。

第二,平仄有严格的要求。所谓平仄,是对古代汉语的声调的归纳。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中又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去、入三声则为仄声。格律诗就是通过平仄的不同组合来形成声律上的跌宕起伏、错落有致。格律诗要求诗歌的平仄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是交替错落,每一句中的平仄是有规律地交替的。第二是“对”,在每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基本相反的。出句用平声字的地方,对句往往要用仄声字,而出句用仄声字,则对句相应的地方用平声字,以形成对照。平仄相对,这是格律诗一项最基本的原则。第三是“粘”,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这两句的第二个字要求平仄相同。我们可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如五律中以仄声开头的一种体式:

王维《终南山》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的《终南山》就遵循了上述提及的几项原则。除了以仄声开头的五律,还有以平声开头的,这里不再赘述。七律是在五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诗歌的节奏,也就是在每句的开头添加两个字,这两个字同五律本身开头两字平仄相对,比如: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在一首格律诗中,一些地方的要求是严格的,也有一些地方属于可平可仄、不那么严格。人们通常总结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条规律虽然大体可行,但其实是不够全面的。比如,有时会出现“拗”句,也就是不合律的情况,这个时候需要通过改变一些地方的平仄来实现“救”。例如,在出句“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第三字位置本该用“平”,但如果用了“仄”,那么就要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变成“平平仄平仄”,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风起天末

平平仄平仄

此外还有其他的拗救方式,但原理是相似的。拗救是律诗中常见的现象,凡经过拗救的句子,也算是合律的。

第三,讲究对仗。对仗又叫对偶,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组成一对语句。上下两句在平仄上要形成相对,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两句中处在相同位置的词在词性上也要一致,名词要对名词,动词要对动词,如“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也有四联八句全都对仗的。

第四,格律诗的押韵也很严格。一般只能押平声韵,很少有押仄声韵的,并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以上即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