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人画
无疑,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所代表的宫廷山水引领了有唐一代青绿或金碧山水的主流。与此同时,中国山水画艺术在盛唐也迎来了自身内部的重大变革,这就是以王维为开山祖师而以张璪、王默、项容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新画风。该画派一反此前青绿山水的精工艳丽,突出山水的笔墨韵味与意境,从而为后世南宗山水画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维(701—761),字摩诘,祁县(今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40岁辞官隐居陕西蓝田营辋川别墅。他信奉佛教喜爱山水,尤善将山水入画,其水墨山水采各家所长,立意独特,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以诗入画,王维开创“破墨”山水画法。所谓破墨是用水把浓墨分成浓淡各种层次。在一种将干未干的墨上,加上另一种浓淡不同的墨,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王维的山水画使中国绘画从“重色”向“水墨”转变,摒弃对自然外在色相的热心,用看似简单的材料涂染出自然山水的神韵,这意味着画家将以主观感情作为创作根源,探寻事物内在本质。《辋川图》被认为是最能反映王维绘画风格的作品(图4-12)。此画卷描绘作者晚年隐居的场所,群山环抱溪流萦绕的庭院,庭院中亭台楼阁工整相对,树木掩映,庭院外小河流动,舟楫过往,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致。整幅作品如同王维的山水诗淡泊静谧。整个作品着色浅淡,楼阁尽显朴实无华,山石多用渲染,描人画水取其意,意趣生动。王维也由此成为中国文人画的宗师。
图4-12 王维《辋川图》
张璪,生卒年不详,字邃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中唐时期的画家,建中三年(782年)作画于长安,技法受王维水墨山水画影响,人谓“南宗摩诘传张璪”,擅画山水、树木、松石,尤精于画松。张璪画山水重灵感,富于**,往往秃笔抹写,画至得意处,忘乎所以,以手蘸色,挥涂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张璪的山水画另一大特色就是以墨为主,不贵五彩。荆浩《笔法记》云:“张藻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张璪以水墨轻重浓淡的千变万化,挥洒出**灵动的山水人间。《宣和画谱》著录其画作有《松石图》《寒林图》《松竹高僧图》等六件,其中《松石图》传说是其双手分别执笔而成。朱景玄谓其画松:“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虽然已无作品存世,但张璪在《绘境》中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的创作方法,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项容,生卒年不详,晚唐时期的山水画家,浙江天台人,被称作“天台处士”,是高士郑虔门人,其学生王默也是一位“出世”“高人”。项容善画水墨山石松风。荆浩在《笔法记》有云:“项容山人,树石顽涩,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荆浩曾对人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项容的画虽无笔,但长于用墨,他是画史上第一个见于记载的大胆用墨的画家,其用墨由王维的破墨进一步发展为泼墨,他的画发展到他的学生王默那里就变成了大泼墨,在水墨画发展过程中,他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王默(?—805),又称王洽、王墨,晚唐著名水墨山水画家。擅泼墨山水画,《宣和画谱》中记载:“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王默画山水,先将湿墨泼于图纸上,乘酒性“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雾,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其作品不依常法,不拘一格,而被归为逸格之作。他早年曾随郑虔学画,后来又师法项容。郑、项都是善于用墨的大师,对他的泼墨作画有直接影响,水墨山水画自吴道子、王维始,再经过项容大胆用墨,发展到王默的大泼墨,使画家的精神在画上的表现完全不局限于技巧了,这是文人画最大的特色,这对画史有长久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