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郝经生平与理学著述
郝经出身儒学世家,长期的刻苦力学,使其打下坚实的儒学基础。元宪宗六年(1256),郝经晋见忽必烈,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忽必烈即汗位,郝经出使南宋议和,被拘留真州十五年。他潜心经史,著述十二种,数百卷,传世者仅《陵川文集》与《续后汉书》。借助《陵川文集》中的理学篇章,郝经系统阐述了自己的理学思想,成为研究元初学术发展的珍贵资料。
一、郝经的家世与生平
郝经(1223~1275),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山西陵川)。郝氏家族的儒学风尚源远流长,“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业儒,匮德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1]到郝经的曾祖父一代,“昆季七人,皆治经力学,教授州闾,有声张彻”。[2]曾叔祖东轩公郝震,“宦学入京师太学,游公卿间,久之乃还”,“徜徉山谷,从而学者甚众”。其子天祐、天祺、天祯“皆治经为学,而天祐尤知名”,[3]以古文诗歌和书法见称于世。[4]郝经的伯祖父郝源,以嫡长莅家,乡里敬畏。“县令、丞每至县,则辄就门礼谒。其诸弟侄,必一人教授县学,故门弟家法无不推重”。其子郝舆“博学能文,三赴廷试,有声场屋”。[5]郝经的祖父郝天挺,少日“举进士,两赴廷试,以太学生颉翥搢绅间”。[6]因“多疾早衰,厌于名场,遂不就选”。回乡后“聚子弟秀民,教授县庠”,[7]“河东元好问从之最久,而得其传,卒为文章伯,震耀一世。其余钜公硕士,出其门者甚众”。[8]郝经的父亲郝思温,与元好问同学于其父郝天挺,亦曾“慨然有志于功名”,后因“得腰股疾,志郁抑不信,遂不就举”。[9]可知郝经出身陵川大族,祖上世代业儒,自曾叔祖东轩公起,举进士,入太学,赴廷试,代有闻人。虽未曾由科举入仕金廷,但一直担任地方学职,主教陵川县学,成为知名一方的儒学世家。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金朝无力抵抗蒙古军进攻,迁都汴京。次年,中都(北京)失守。陵川郝氏亦随金廷迁居河南,以躲避战乱。金元光二年(1223),郝经出生于许州临颍县城皋镇。[10]童年饱经战乱的痛苦,使郝经形成刚毅沉静的性格。“公幼不好弄,沉厚寡言,始知读书,能强记不忘”。[11]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蒙古军大举进攻河南,郝经随父母避乱于鲁山。次年,蒙古军在三峰山大败金军,包围汴京,金朝随即灭亡。郝经的叔祖父、伯父、叔父皆死于这次战乱。“壬辰(1232)之变,郝宗歼于许、洛之间,独先君以经北渡,居于保,以有弟妹孙子”,[12]成为陵川郝氏中血脉仅存的一支。此时,河北战乱稍稍平息,郝思温遂定居保定,“聚俊秀而教之者十余年”,[13]以维持生计。
丁酉年(1237),元太宗窝阔台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在中原地区考选儒士,“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14]蒙古国时期的儒士考试虽然只举行了一次,对于饱经战乱的北方士人却颇具影响。“岁戊戌(1238),先君官于保之满城。是岁,经(年十六)始知学,喜为诗文。适诏试天下士,第者复其家,驱者为良,遂为决科文”。[15]郝经文集卷31收录《述拟》文十四篇,即是当时为准备科举考试所作“决科文”的一部分。[16]
戊戌冬,郝思温从满城返回保定,以“孱病且老,诸子皆幼”,[17]且“乱后生理狼狈”,欲令郝经督理家事,“次子读书”,“以纾目前之急”。[18]母亲许氏却不赞同,云:“郝氏儒业四世矣。名士如元遗山者,我之自出。故家渊源,当益浚之,可自我而涸乎?今宗族之在河南者皆尽矣,惟吾独在,有三子焉,岂非天也?使是子也而有成,不坠家声,吾侪冻馁无憾。其或不成,亦云命矣,于吾责何有。若利故之以,子而不教,是废先世也。先世之灵,照之在上,质之在傍,将于谁而责也?”这一番话语使郝思温为之感泣,并赋诗曰“日月傥随天地在,诗书终疗子孙贫”,决意令郝经就学。[19]“时僦庐托处,无以为生业。乃假屋于铁佛寺僧张仲安,得其南堂,俾经居之,且聚童子十数辈,教之句读,以佐生业”。次年夏四月,郝经正式入堂,一边教课童蒙,一边开始系统学习儒家典籍,“日诵二千言为课,夜则考其传注”,“衣不解带,忘寝与食,坐彻明者五年”,“以是为常,虽盛暑大寒不替也”。[20]
经过五年的“刻苦力学”和“肆意穷讨”,郝经打下了坚实的儒学功底。癸卯冬(1243),郝经既冠(21岁),顺天路左副元帅贾辅辟经教授诸子,并将其藏书之万卷楼付郝经掌管,“使肆其观览”。[21]壬子年(1252),顺天路元帅张柔亦礼请郝经馆于帅府,“教授诸子”。[22]入馆贾辅、张柔帅府,是郝经人生的重要转折。郝氏久罹战乱,贫无生业,“举家之盎缶不能购一经,故每区区晨夜,叩人之门,借书以为学”。[23]帅府丰富的典籍,开阔了郝经的眼界,他恣意搜览,博极群书,从而奠定了深厚的学业基础。同时,也使郝经借以结识有势力的北方世侯和汉族官员,为其日后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准备了条件。
元宪宗六年(1256)正月,郝经受召北上沙陀,晋见以皇太弟身份负责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奏上立国规模与治安急务各数十条,受到器重,留于王府,期望在政治上施展抱负。九年,蒙古军分道进攻南宋,郝经随忽必烈东攻荆鄂,受任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进《东师议》,提出攻宋方略。宪宗战死四川,消息传来,郝经又奏《班师议》,建议忽必烈与宋议和,回师北上,争夺帝位。
至元十一年(1274),元朝以拘留使人为借口大举攻宋,南宋被迫将郝经一行放还。“所过郡邑,不远数百里来观者如市。父老见公全节不屈,龙钟皓首而归,往往有泣下者”。[26]次年四月,郝经终于结束了长达十六年的出使生涯,返回大都,面见忽必烈。同年七月即病逝,时年五十三。
二、《陵川文集》的理学篇章
郝经以盛年出使,却被长期羁囚,经世致用的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反而成就了他在学术上的发展。在议和不成归国无望的困厄之中,郝经潜心经史,“究竟平生著述”,[27]“以立言载道为务”,[28]先后编撰了《一王雅》《通鉴书法》《春秋外传》《原古录》《甲子集》《太极演》《周易外传》《续后汉书》《玉衡真观》《变异事应》《删注三子》《行人志》等著述,凡十二种,数百卷。[29]其中《甲子集》,是郝经的诗文合集。
至元元年甲子(1264)七月,郝经被羁留真州已逾五年,“日以著述为事”,[30]遂与门生书状官苟宗道“整领缀缉”出使行橐中携带的往日著作,其中“诸史文杂著,则类别为编,为诗、赋、论、说、辨、解、书、传、志、箴、铭、赞、颂、序、记、碑志、行状、哀辞、祭文、杂著录、宏辞、表奏、使宋文移等类,总为一集。以其集于是年,故以其年数命之,曰《甲子集》”,并于次年夏五月编成作序。[31]《甲子集》是郝经诗文的初次编集,卷数不详。但自该集编成迄至元十二年(1275)返回大都,郝经著述不断,又有大量诗文问世。这些诗文是当时随类编入《甲子集》,还是另有新的编集,因史料阙载,不得而知。
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郝经去世,距返回大都仅三个月。他从南方带回的著述藏于家中,未曾刊印。大德初年,苟宗道撰《郝公行状》,记述郝经平生著作,曾云“今文集若干卷,行于世”,当是仅以抄本流传。元仁宗延祐中,郝经门生礼部尚书郭贯上书,提出郝经以国信使出使宋朝,被宋拘留十六年,“凛然风节,远配古人”。“其平日著述”,“有补于世教”,请求刊刻郝氏遗著,以表彰忠烈。郭贯上书得到朝廷批准,即由怀孟路郝氏家中呈上郝经所著《陵川文集》十八册、《三国志》三十册,送付翰林国史院“考较去后”。经翰林待制赵穆、编修蒲道源等审核,认为“郝经所著文集,笔力雄深,议论赅博,忠义之气,蔼然见于言意之表”,应当刊刻流行。中书省遂于延祐五年(1318),将《陵川文集》《续后汉书》(即《三国志》)发下江西行省,各刊印二十部。[32]这是郝经两部遗著的首次刊行,上据经辞世已四十多年,其余诸作,则全部散佚无存。
延祐五年刊刻的《郝文忠公陵川文集》,计有赋1卷、诗14卷、文24卷,凡39卷。卷首另有目录1卷,收录文集的序言、目录、元代刊刻郝经遗著的札付咨文、郝经的神道碑铭、墓志铭、行状、封赠呈词等。文体的编纂顺序也调整为:赋、诗、图记、论、杂著、文、哀辞、祭文、箴、铭、赞、说、书、记、序、述拟、奏议、碑文、墓志铭、行状、使宋文移,与《甲子集》的次序有所不同。这说明翰林国史院在考较郝经著作时,不只作了文字的考核订正,还重新编辑了文集。集中如《牡丹菊赋》《一贯图说》《叙书》《祭萧孟圭文》《祭成玉文》《密斋记》《原古录序》《太极演总叙》《周易外传序》《续后汉书序》《玉衡真观序》《变异事应序》等文及大量诗歌,都注明作于《甲子集》编定之后,证实《陵川文集》的内容,不仅涵盖郝经亲自编纂的《甲子集》,也无疑囊括了其后创作的全部诗文。
明清两代,郝经著作的元官版毁亡。《陵川文集》因受到世人重视,曾于明正德二年(1507)、清乾隆三年(1738)两次重刊,又于嘉庆三年(1798)、道光八年(1848)据乾隆刊版两次重印,完整流传至今。而《续后汉书》未曾再版,渐次失传。清修《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辑录该书,内容多有遗失,已非完书。
虽然郝经著述大部散佚,然而《陵川文集》的完整流传,为了解郝经及其时代,研究元初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保存了详实细致的第一手资料。迄今为止,郝经的政论、文论、历史记述、诗文成就,都得到学界的重视,而他的理学论说,却缺少相应的讨论。实际上,《陵川文集》包含数量颇多的理学篇章,是考察郝经理学体系和北方理学特色的重要文献。若大致归纳,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与理学相关的书信、序文、碑记,如《与北平王子正先生论道学书》《与汉上赵先生论性书》《送汉上赵先生序》《朱文公诗传序》《宋两先生祠堂记》《太极书院记》《周子祠堂碑》《故中书令江淮京湖南北等路宣抚大使杨公神道碑铭》等等。[33]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大致在1241年燕京太极书院建立以后,1260年出使南宋之前,是郝经青年、中年时期的作品,主要涉及理学在北方的传播和郝经本人对理学的认识。
第二,探讨理学基本范畴的一组论说,以及对理学图式的四篇解说赞语。如《道论》《命论》《性论》《心论》《情论》《气论》《仁论》《教论》《养说》《让说》《太极图说》《先天图说》《一贯图说》《先天图赞》等等。[34]上述文章虽未注明写作时间,但郝经七绝诗有《戊午岁作〈一贯图〉戊辰冬十月晦始成》,[35]说明郝经开始构思《一贯图》,是在太宗八年戊午(1258),尚在太宗两路入侵南宋之前。而《一贯图说》的完成,却是在十年之后的至元五年戊辰(1268),此时世祖忽必烈早已即位,郝经作为元朝国信使出使南宋,被囚禁仪真已逾九年。与此相合,《先天图赞引》亦云:“经潜心玩味(《先天图》)逾二十年,近以久在舍馆,益得致志,故为之《说》,而意味无穷,复拜手而为之《赞》。”[36]说明《先天图说》与《先天图赞》二文,也是拘留仪真时所作,时间当与完成《一贯图》相后先。而他开始玩心于《先天图》,更是在二十年前,当时郝经正受聘顺天路左副元帅贾辅,为其教授诸子,并掌管贾氏藏书之万卷楼,尚未受召晋见忽必烈。由此二例推测,郝经讨论理学基本命题和图式的系列文章,或许也是构思于出使南宋之前,而最终修改定稿,则在羁縻仪真潜心著述期间,可以代表郝经晚年成熟时期的理学思想。
从《陵川文集》的编次可知,无论郝经本人,还是文集的编纂者,对其理学著述都非常重视。《陵川文集》将《太极图说》等各篇理学图记置于赋与诗歌之后、文集之首,而以讨论理学命题的诸篇论文紧接其后,甚至列在探讨经学的《五经论》和其他议论之前,表达了参与考较编辑《陵川文集》的赵穆、蒲道源等翰林院官员对郝经著作的认识。而作为《陵川文集》编纂蓝本的《甲子集》,其文体顺序即是以论说接续诗赋,列为文集之首。这样的编排,显然有意突出郝经理学著述在文集中的重要地位。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将郝经作为“江汉学侣”,与太极书院辅佐王粹并列于《鲁斋学案》,仅收三百余字的生平小传一篇,而未曾引录郝经的理学论说。[37]因此,后人对郝经的理学著述,一直缺乏重视和研究。必须指出,如郝经这样通过系列文章,探讨理学基本命题,阐释理学重要图式,构建自己的理学体系,在金元之际的北方士人中是非常罕见的。即便是对忽必烈确立汉制和元初儒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许衡、刘因两位北方大儒,在其传世著作《鲁斋遗书》和《静修先生文集》中,类似对理学问题的直接讨论也不多见。因而,《陵川文集》的理学篇章,对于探索金末元初北方学者对理学的接受和理解,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1]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5页。
[2] 郝经:《棣华堂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2页。
[3] 郝经:《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2页。
[4] 郝经:《先叔祖墓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7页。
[5] 郝经:《先伯大父墓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4页。
[6] 郝经:《先大父墓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4页。
[7] 元好问:《郝先生墓铭》,见《元好问全集》卷23,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上册,第517~518页。
[8] 郝经:《先大父墓铭》,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5页。
[9] 郝经:《先父行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0页。
[10] 郝经生年有二说:《先妣行状》云,郝经生于元光元年冬十一月,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第14页;《甲子集序》云,郝经生“在甲戌元末,癸未之季数”,即元光二年(1223)年底,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第2页。据苟宗道:《郝公行状》,郝经卒于至元十二年(1275)七月,年五十三。由此上推,则经生年应在元光二年(1223)。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5页。
[11]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5页。
[12] 郝经:《棣华堂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2页。
[13] 郝经:《先父行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0页。
[14] 宋濂等:《元史》卷146《耶律楚材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11册,第3461页。
[15] 郝经:《铁佛寺读书堂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4页。
[16] 郝经:《述拟序》,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1,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17] 郝经:《铁佛寺读书堂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4页。
[18]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5页。
[19] 郝经:《先妣行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4页。
[20] 郝经:《铁佛寺读书堂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第14~15页;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6页。
[21] 郝经:《万卷楼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5,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页。
[22] 郝经:《先父行状》,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0页。
[23] 郝经:《万卷楼记》,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5,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页。
[24]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3页。
[25] 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37~39,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
[26]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2~25页。
[27]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7页。
[28] 卢挚:《元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神道碑铭》,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8页。
[29] 参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8、29诸书序文,及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7~28页。
[30] 阎复:《元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墓志铭》,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3页。
[31] 郝经:《甲子集序》,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32] 延祐五年《中书省移江西行省咨文》,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2~4页。
[33] 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3、24、30、27、26、34、35,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
[34] 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22、1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
[35] 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5,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8页。
[36] 郝经:《先天图赞引》,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2,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37]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0《鲁斋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册,第30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