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赵复遗著及其生卒
作为金元之际理学北传的关键人物,关于赵复的存世资料极为有限,非但他的生卒不为后世所知,即便其在北方传播理学的活动亦语焉不详。因而,关于赵复的一切研究,不得不从辑录他的遗著和相关文献入手。
一、赵复遗著与相关文献
赵复,字仁甫,号江汉,学者称江汉先生。德安府云梦县(湖北云梦)人。明修《元史》,将赵复列为《儒学列传》的第一位学者,明确指出“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赵复始”。[1]《宋元学案》收录赵复于六篇元代学案之首的《鲁斋学案》,且作为北方理学之源而列于案主许衡前,并加按语云:“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曰姚枢、曰窦默、曰郝经,而鲁斋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静修学案》亦曰:“静修先生(刘因)亦出江汉之传,又为别一派。”[2]充分肯定了赵复北传理学对元代的巨大影响。
然而,这位金元之际开北方理学风气之先的重要人物,传世的文献资料却非常有限。据《元史》记载,赵复到燕京后,曾编撰传道图、条列书目、《伊洛发挥》《朱子门人师友图》《希贤录》等四种著述,向北方学者介绍理学道统论及程朱学派的宗旨与学传。同时,赵复诗文在元代多有流传。如元前期翰林学士承旨刘敏中,因拜读赵复《最乐堂记》一文,而作诗以记之。[3]元中期苏天爵编辑《国朝文类》,收录赵复诗文各一篇。至正前期任国子助教、翰林应奉的林希元,品评“国朝群公之文”,首列赵复,并高度赞誉:“赵江汉如星斗著天,行列森罗,而光气焕发。”[4]吴莱诗作言及“安陆(赵复)遗稿”,曾被姚枢门人崔仲德收存。[5]元末熊梦祥《析津志》,更明载赵复“有文集行于世”。[6]遗憾的是,赵复的上述理学著作均未能保存,其遗稿、文集,明清书目亦全无著录,当早已散佚无存。有幸传世的散篇诗文,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难以寻检。至于赵复生平,除《元史·儒学列传》有一篇七百字的简要传记外,其余亦散见于元人文集、笔记和史著。由于资料的散失,不仅赵复在南宋的家世、学传无从知晓,甚至他到北方后的经历、交游和传播理学情况亦难以说明。
清后期,安陆学者陈廷钧辑录赵复相关资料,加以按断说明,成《先儒赵子言行录》上下卷,于咸丰六年(1856)首次刊行。同治九年(1870),陈氏增补赵复《赎唐仲明疏》、郝经赠赵复诗文等七篇文献,于楚北崇文书局再次刊刻。《言行录》载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等理学大师的传记及《条列书目》,《师友图并位次》及《朱门弟子五十三人列传》,《希贤录》和《伊洛发挥》诸篇文献,试图替代赵复《传道图》《朱子门人师友图》《希贤录》《伊洛发挥》等四种著述。然而,这些篇章都是陈氏依据《元史·赵复传》记述的模拟之作,并非赵复原著,故无参考价值。赵复诗文,陈氏仅据《国朝文类》《困学斋杂录》《元诗选》三书,辑录到文一篇、诗八首。至于元人对赵复的相关记载,即便是同治九年增补本,收罗得仍极不完备,且不出现今存世的元人文集、笔记、《元史》和清代地方志之外。因此,该书卷上《宋乡贡进士赵江汉先生事迹岁考略》一文,是陈廷钧撰著考订的赵复生平,却叙述简略粗疏,年代史实考证多误,文献依据欠缺。如赵复在南宋及中乡贡进士情况,陈氏杂糅地方志零星资料和《元史·赵复传》,加以主观臆说,缺乏文献佐证。太极书院创立、姚枢归隐苏门、郝经诗赠赵复还燕的年代,《岁考略》记载皆误。又承清初大儒孙奇逢《元儒赵江汉太极书院考》之误,云姚枢曾聘赵复主讲苏门,且以赵氏居留燕京的《蓟门杂兴》《蓟门闻笛》诸诗,误作“苏门诸咏”。根据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及姚燧文集等相关资料,实际上并无其事。而断言赵复晚年归隐德安,仅据郝经《南楼书怀》一诗,文献依据明显不足,亦难以据信。[7]
文献的阙失分散,制约了赵复与理学北传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唐宇元先生在《宋明理学史》中,为赵复的研究作了开拓性工作,对其思想特点和经学片断的分析十分精辟,给人以启迪。但是因作者于赵复诗文仅见到《国朝文类》所载一诗一文,相关文献亦参考有限,因此将赵复《杨紫阳文集序》的写作时间迟推了一个甲子,致使赵复生平时间定位失当,其北传理学活动亦难以详明。[8]20世纪90年代初,近代史研究所周良霄先生发现了唐先生对赵复卒年的推证失误,著《赵复小考》一文重加考订,但对赵复序文写作时间的推断,仍因缺乏文献佐证而存在疑问。[9]
为编纂《全元文》展开的大规模资料普查,使元代文献大量汇集,笔者亦借工作之便,对赵复遗著和相关资料作了辑录整理。首先是赵复遗著的搜求。如从元人苏天爵《国朝文类》、杨奂《还山遗稿》附录、李道谦《甘水仙源录》中,找寻到《杨紫阳文集序》《程夫人墓碑》《燕京创建玉清观碑》等赵复遗文三篇,又自鲜于枢《困学斋杂录》、顾嗣立《元诗选·癸集》、书画、碑刻甚至《道藏》中,搜集到《覃怀春日》等诗十一首。传世的赵复诗文虽篇目无多,却是研究其在北方经历、思想最为真切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10]其次,辑录有关赵复的生平资料。如金元之际北方士人元好问、杨弘道、郝经等与赵复唱和、赠别、问学的诗文,郝经关于太极书院和周子祠堂的碑记,元代学者姚燧、吴莱、鲜于枢、苏天爵、王恽、刘因、袁桷、虞集、欧阳玄、许有壬等对赵复事迹的记述,以及《元史》《宋元学案》、地方志中的相关传记。这些散见于文集、笔记、史著、碑志、《道藏》的资料,经过汇集整理,虽无法完整还原赵复的人生,却为推断他的生卒,追溯其主教燕京太极书院与南游讲学等重要活动,分析他的交游及对蒙古政权的态度,探讨其北传理学的巨大影响,奠定了切实可信的文献基础。
二、赵复的生卒
赵复的生卒年,史无记载。唐宇元先生据赵复为杨奂作《杨紫阳文集序》末有“丙午嘉平节”一语,推断“他大约生于南宋宁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而卒年则在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以后,享年在八十岁以上”,并考证如下:
查元代丙午有二:一为1246年,一为1306年,赵作序在哪一个丙午?遽难肯定。但据《元史·杨奂传》,杨为金末进士,死于乙卯(公元1255年),年七十。而从赵序中知赵是在杨死后见其遗编始作序。显然,这序是在1255年之后。而1255年之后的丙午,则为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这是可以肯定的。又,赵于乙未(公元1235年)被俘,至1306年丙午作序,其间就有61年。而赵在被俘前已为南宋“乡贡进士”,在被俘那年,据姚燧《序江汉先生死生》,谓姚枢见赵乃一亨亨儒士,且有家小,云云。可见,赵从其生年到被俘这一段时间,哪怕就是二十岁,则从被俘到作序,前后加起来,其年岁在八十一以上,故说他“年寿较长,估计在八十岁以上”。[11]
上述推论虽有所依据,却存在三点疑问:
其一,从赵复1235年被俘,到1306年丙午,凡71年,而非61年。据上推算,则赵复享年应是九十一以上,而非八十一以上。
其二,唐先生推测赵复大约生于1215年,到1235年被俘,在二十岁左右。据姚燧《三贤堂记》,姚枢生于辛酉年(1201),到1235年已有三十五岁。[12]赵复被俘前已是南宋乡贡进士,满腹经纶,被姚枢视为“奇士”。又,吴莱《观姚文公集记赵江汉旧事》诗云:“赵公本儒士,皓首困搀枪。老身念未死,势肯举降旗。”[13]则赵复被俘时似已为皓首老儒。郝经在1247年赵复南游前后,曾作诗称之为“赵丈仁甫”,[14]若赵复被俘时是二十岁,到1247年也不过三十二岁,无论如何不能被称为“丈”。由上可见,赵复1235年被俘时,恐怕不会年仅二十。
其三,赵复1259年以前在北方活动的材料较为多见,如主讲太极书院、与杨奂、元好问等北方士人交往、南游讲学等等。而1259年郝经作《南楼书怀》诗赠赵复后,[15]他的情况就阙然无闻。如赵复活到1306年丙午为杨奂文集作序,其间近半个世纪,他的事迹怎么可能全然无闻?对此,唐先生的解释是:“至于赵复活到元中期而无人道及的问题,只是因为他晚年不愿仕元,成了‘隐君’(全祖望语),故泊然无闻,不知踪迹。”[16]但笔者根据现有资料分析,赵复根本不可能生活到1306年,姚燧《序江汉先生死生》一文即可为证。
文章云:“燧生也后,不及拜其屦前,获识其子卿月者七年矣。凡再见之。初以府僚见之洛阳,虽尝以好兄余,犹未语此。今以宪属来邓,始及之,且德先公不忘也……卿月归,序所与言者赠之。”[17]这段文字非常值得分析:
首先,文中云“燧生也后,不及拜其屦前”,即姚燧恨己晚生,不及亲炙于赵复之门。据《姚文献公神道碑》及《姚燧年谱》,燧生于太宗十年戊戌(1238),三岁时父亲姚格去世,遂就养于伯父姚枢。太宗十三年辛丑(1241),姚枢因与燕京行台长官牙老瓦赤不合,弃官隐居辉州苏门,潜心理学,督教姚燧甚急。庚戌年(1250),许衡迁居苏门,与姚枢、窦默相与讲习,时姚燧十三岁,初次见到许衡。直到宪宗五年乙卯(1255),姚燧十八岁时,始在长安入许衡门下为弟子。[18]如果赵复活到1306年以后,姚燧已有六十九岁,则决不能说“燧生也后,不及拜其屦前”。
其次,姚赵二氏交谊颇深。德安之役,姚枢劝救赵复随其北上。到燕京后,赵复“尽出程、朱二子性理之书付”姚枢,并授徒讲学,“学徒从者百人”。[19]其后,姚枢又与杨惟中谋划创建太极书院、周子祠堂,请赵复讲学其中。虽姚枢不久就退隐苏门,仍与杨惟中等相约刊刻《小学》《四书》等程朱学派的经学著述于燕京,以传布理学思想。而姚燧自三岁丧父,就归依姚枢。中年以后又与赵复子卿月相友善,卿月尊其为兄。如果赵复活到1306年以后,即便隐居深山,姚燧也绝无不知之理,而说出“燧生也后,不及拜其屦前”之语。
姚燧此文,是为纪念伯父姚枢与赵复在德安的生死之交而作。据姚燧《三贤堂记》,姚枢去世于至元十五年(1278),到此时已有十年,与文中称枢为“先公”相符。文中又称赵复为“故江汉先生”,显然,到姚燧作序时,赵复应已经去世。那么,姚燧此序究竟作于何时?文中虽未明言,刘致《姚燧年谱》也未加著录,却仍有线索可寻。姚燧在序中清楚地记述了与赵卿月的两次交往:第一次在七年前,赵卿月以河南府路属官见姚燧于洛阳,曾尊燧为兄;第二次,卿月以提刑按察司属官来邓州,始与姚燧谈及姚枢在德安劝救赵复之事。至卿月归,姚燧遂作序赠之。考《姚燧年谱》,燧定居邓州,在至元二十五至三十年间,然其间二十七至二十八年曾东游会稽,二十九年又寓居武昌,三十年即自邓移居郢州,故其居邓州主要在至元二十五六年(1288~1289)。而姚燧《别丁编修序》云:“至元十九年,余辞秦宪,而归东周。明年,复受命贰荆宪。”[20]则姚燧至元十九年(1282)曾到过洛阳,下距1289年居邓,正好是七年。据此,推断姚燧《序江汉先生死生》作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似无疑问。既然赵复在姚燧1289年作序时已经去世,又怎么可能活到1306年呢?
另一证据是,苏天爵《题国子司业砚公遗墨》云:“昔者国家灭金之初,王师狥地汉上,悉俘其人以归。故江汉先生赵公、郧城先生砚公,皆相继至北方。于是赵公居燕,出其槖中伊洛诸书,传授学徒,而中原名公巨卿,亦始得因其说以求圣贤之学。郧城先生流落云中,久之始达真定而居焉,亦以经术为训,郡人翕然从之,往往以儒著名。世祖皇帝勤于求治,广于求材,先生由布衣起家,教授真定。及建成均,即遣使赐五品服,征拜司业,而赵公不幸已卒矣。”[21]又据苏氏《砚公墓碑》:“至元二十四年,始置国子监、学,设官以司教载。特召真定府学教授砚公为国子司业……士论翕然推重。”[22]确证赵复至少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元朝正式设立国子监、学之前,已然辞世。[23]
问题的关键在于,赵复为杨奂文集作序,究竟是1246年丙午,还是1306年丙午?按《杨紫阳文集序》云:“门人员择早侍函丈,遍得紫阳之道,捃摭遗稿,厘为八十,将攻梓以惠后学。自洛抵燕,千里介书,俾不肖为说以冠其首。”[24]唐先生据“遗稿”二字认为,赵复“是在杨死后见其遗编始作序”,而杨奂死于1255年,故作序必然在杨奂死后的1306年丙午。然细读赵复之序,并未提及杨奂去世之事,且“遗稿”一词,可以是死后所留文稿,也可以指历年遗存下来的文稿。
事实也确乎如此。据元好问《杨君神道之碑》及明宋廷佐《杨文宪公考岁略》,杨奂自己亥至庚戌(1239~1250)十二年中,一直在洛阳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25]正与《杨紫阳文集序》所云杨奂门人员择“自洛抵燕,千里介书,俾不肖为说以冠其首”相合。更重要的是,杨奂本人在甲寅年(1254)所作的《臂僮记》中提到:“平生著述外无他嗜好,其所以自得者,亦足以自乐也。兵火流离中,仅存《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后集》二十卷、《近鉴》三十卷。”[26]显然,杨奂生前已经两次编定过自己的文集,其中“《还山前集》八十一卷”,就是“厘为八十,将攻梓以惠后学”,并请赵复作序的《杨紫阳文集》,而序中“遗稿”一词,指的也正是在“兵火流离中”遗存下来的杨奂文稿。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杨奂生于1186年丙午,1246年正值他的六十寿辰,《杨紫阳文集》大约就是为其祝寿而编。这说明赵复作序的丙午年,只能是1246年丙午,而绝非1306年丙午。
赵复作序的年代既已确定,其生卒也就可以重新考订。按诸载籍,赵复到北方后,与之交往的北方士人,有姚枢、杨惟中、王粹、杨奂、元好问、李冶、郝经、杨弘道等人,现将其生年列表如下:
表1-1 赵复交游生年表
以上诸人,若按出生年代划分,可分为三组:杨奂、杨弘道、元好问、李冶为第一代;姚枢、王粹、杨惟中为第二代;郝经为第三代。分析赵复与诸位的交往,可知他与杨奂等人大致是平辈论交。元好问与杨弘道在诗文中,均直称赵复为赵仁甫或赵君仁甫。如元好问1243年南归家乡,曾有诗《赠答赵仁甫》。[27]杨弘道在1248年赵复出游到达济南时,亦作《送赵仁甫序》。[28]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引《静庵笔录》云:“赵仁甫本宋人,被俘居燕,其经学文章,虽李敬斋、元遗山亦推让焉。”[29]将赵复与李冶、元好问相提并论。苟宗道《郝经行状》,亦将元好问与赵复对郝经的夸赞并举。[30]杨奂分别请元好问和赵复,为自己的父母作墓碑,也是对二人同视并重的。而且杨奂生前请赵复为自己的文集作序,固然是因为赵复当时以经学文章名动北方,但如果赵复年辈低于自己,杨奂恐怕也不会降格以求。在第二代中,姚枢目赵复为“奇士”,并以自己的文章向之请教,王粹则是赵复在太极书院的辅佐,二人年辈上应晚于赵复。至于第三代郝经,在1247年赵复南游前后,作诗均称其为“赵丈仁甫”或“仁甫丈”,其时郝经年仅二十五岁,二人明显是晚辈与前辈之交。
由此推测,赵复的生年大约与杨奂、元好问等人相近,在1186~1190年前后。下至1235年德安之役,赵复约在四十五至五十岁之间,与吴莱诗云“皓首”“老身”相合。再迟至1247年南游,赵复年龄在六十上下,亦与郝经称之“赵丈仁甫”相符。
据郝经《送仁甫丈还燕》诗,赵复南游后,又返回燕京。[31]其《程夫人墓碑》云:“夫人姓程氏……今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杨)奂之母也……今年岁辛亥,春正月,奂自洛舆疾入燕,还印政府,归秦寻医……秋八月既望,投檄西上。感迁徙靡常,故再三以请,将卒其夙心焉……夫人卒于承安二年四月三日,年三十有二,盖五十五年始克铭之。”[32]由文可知,直至辛亥年(1251)秋,赵复仍留居燕京,故杨奂入京辞官之时,求赵复为其母亲作墓碑。而金承安二年(1197)至辛亥年,又恰好是五十五年,说明赵复承杨奂之请,即于当年撰写了碑文。然而杨奂归秦后为母亲立碑,却是在三年之后的甲寅年(1254)。至于碑文中所云甲寅年杨奂过继侍子之事,当是立碑时杨氏自己增补,而非出于赵复之手。又据王恽《义士姜侯歌》序,辛亥(1251)秋,燕人姜迪禄冒死为友人燕京留守府刘参谋之子申理冤情,“义烈闻燕、赵间。后折节从赵云梦学,非其义一介不取诸人”。[33]也证明赵复1251年以后仍讲学于燕京。
在已知写作时间的赵复诗文中,以《追悼无欲真人》诗最为晚出。据何道宁《无欲观妙真人李先生碑》,真人李志远为陕西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提点,甲寅(1254)春因祝醮事召致朝廷,夏六月即病卒于燕。赵复作诗追悼,说明他1254年还留居燕京。[34]
宪宗九年己未(1259),蒙古两路大军南下攻宋,郝经以江淮荆湖等路宣抚副使,随忽必烈进攻江淮。秋九月,元军渡过长江,顿兵鄂州城下。郝经作《南楼书怀赠赵丈仁甫》,诗云:“惨淡风云鹦鹉洲,蹉跎岁月仲宣楼。从渠得失两端了,不愧乾坤万事休。往行前言只自省,乐天知命复何忧?此身难著人间世,只合长歌老饭牛。”[35]南楼又称玩月楼,在鄂州城南,是东晋太尉庾亮秋夜登临理咏之所。同年,郝经又应杨惟中之请,撰写《太极书院记》与《周子祠堂碑》二文,[36]记载太极书院创建,聘请赵复为师儒讲学事,亦未言及其辞世。这是赵复1259年依然存世的确证,也是现存史料中有关赵复生平的最后记载。
至于赵复究竟卒于何时,文献阙载,今已无从知晓。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收录赵复《自遣》一诗云:“乘云曾到玉皇家,彩笔云笺赋落霞。老去空山春寂寞,自锄明月种梅花。”[37]诗人借王勃《滕王阁序》之典,比喻自己在南宋少年得志,经由地方选举赴京会试之事,并透过对前半生的描述,强烈反衬出晚年流落北方、家国难还的孤寂落寞心情。从诗意看,赵复晚年似曾屏迹山野,成为隐君。清人陈廷钧以郝经《南楼书怀》诗,“为江汉先生倦游河朔、归老汉上之证”。[38]然而,周良霄先生《赵复小考》,以其诗首联用汉末王粲《登楼赋》典故,疑诗“为赵复尚未得归故土而发”。因为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39]正与赵复在北方的情怀相合。无论如何,至迟到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赵复已不在燕京。是年,许衡以集贤馆大学士、国学祭酒教授贵胄子弟,奏召弟子十二人为国子伴读,姚燧亦由河内招致燕京,[40]却未曾见到赵复。其时上距前文推测的赵复生年(约1186~1190),已经过去八十余年,故周文推论赵复“有可能已经死去”,[41]是合乎情理的。
[1] 宋濂等:《元史》卷189《儒学列传一·赵复传》,第14册,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4313~4315页。
[2]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0《鲁斋学案》全祖望按语、卷91《静修学案》全祖望按语,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994、3020页。
[3] 刘敏中:《题最乐堂卷后》诗序云:“最乐堂,李鹤鸣名俊民、赵江汉名复各有记,元遗山有铭,因为之诗。”《中庵集》卷5,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206册,第39页。
[4] 谢肃:《长林先生文集序》引林希元论议,《密庵文稿》辛卷,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洪武刊本,1935,第11页。
[5] 吴莱:《题姚文公草书杜少陵诗手轴崔仲德所藏》云:“大兵昔者溃汉鄂,南士何处潜茅篁。北风被发亟死水,明月跨马劳追亡。程朱学术此萌蘖,姚许论次极审详。”追溯姚枢在德安劝救赵复事,以为元代理学之发端。又云:“崔君妙年幸侍坐,安陆遗稿曾取将。”侍坐并取将安陆遗稿的崔君,即收藏手轴的崔仲德;见《渊颖吴先生集》卷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刊本,1929,第9页。据谢应芳:《送崔仲德序》《简崔征君》《送崔仲德归钱塘》,崔氏为姚枢门人,及壮,侍亲宦游江浙,不就荐辟,后仕吕城监税,晚居钱塘;《龟巢稿》卷14、卷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双鉴楼藏抄本,1935,第9、22、26页。
[6] 熊梦祥:《析津志辑佚·名宦》,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第145页。
[7] 陈廷钧:《先儒赵子言行录》,清咸丰刊本、同治楚北崇文书局增刊本,1856、1870。
[8] 唐宇元:《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思想》,见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683~692页。
[9] 周良霄:《赵复小考》,见中国元史研究会:《元史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190~198页。
[10] 详见本书附录一《赵复著述表》。
[11] 唐宇元:《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思想》,见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683~684页。
[12] 姚燧:《三贤堂记》,见《姚燧集》卷7,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114页。
[13] 吴莱:《观姚文公集记赵江汉旧事》,见《渊颖吴先生集》卷3,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刊本,1929,第22页。
[14] 郝经:《听角行赠汉上赵丈仁甫》《送仁甫丈还燕》,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卷8,第7页;卷13,第3页。
[15] 郝经:《南楼书怀赠赵丈仁甫》,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页。
[16] 唐宇元:《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思想》,见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684页。
[17] 姚燧:《序江汉先生死生》,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34,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4~5页;又名《序江汉先生事实》,见《姚燧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63~64页。
[18] 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见《姚燧集》卷15,第214~225页;刘致:《姚燧年谱》,见《姚燧集》附录四,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682~697页。
[19] 姚燧:《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见《姚燧集》卷15,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216页。
[20] 姚燧:《别丁编修序》,见《姚燧集》卷4,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64页。
[21] 苏天爵:《题国子司业砚公遗墨》,见《滋溪文稿》卷29,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489页。
[22] 苏天爵:《元故国子司业砚公墓碑》,见《滋溪文稿》卷7,北京,中华书局,1997,第106页。
[23] 此证见周良霄:《赵复小考》,见《元史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197页。
[24] 赵复:《杨紫阳文集序》,见苏天爵:《国朝文类》卷32,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西湖书院刊本,1929,第13页;又见杨奂:《还山遗稿》附录,明嘉靖宋廷佐刊本,1522,第20页。
[25] 元好问:《故河南路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杨君神道之碑》,见《元好问全集》卷23,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第510~511页;宋廷佐:《杨文宪公考岁略》,见杨奂:《还山遗稿》卷首,明嘉靖宋廷佐刊本,1522,第4页。
[26] 杨奂:《臂僮记》,见《还山遗稿》卷上,明嘉靖宋廷佐刊本,1522,第1页。
[27] 元好问:《赠答赵仁甫》,见《元好问全集》卷5,上册,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第112~113页。
[28] 杨弘道:《送赵仁甫序》,见《小亨集》卷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第1198册,第210页。
[29]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8《左丞姚文献公》,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156页。
[30]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见郝经:《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首,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6~17页。
[31] 郝经:《送仁甫丈还燕》,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页。
[32] 赵复:《程夫人墓碑》,见杨奂:《还山遗稿》附录,明嘉靖宋廷佐刊本,1522,第6~10页。
[33] 王恽:《义士姜侯歌》,见《秋涧先生大全集》卷8,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十年马龙刊本,1929,第5页。参见周良霄《赵复小考》,见《元史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194页。
[34] 赵复:《追悼无欲真人》,见何道宁:《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无欲观妙真人李先生碑》碑阴,《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48册,第22页。何道宁碑文,又名《终南山重阳万寿宫无欲观妙真人李公本行碑》,见李道谦:《甘水仙源录》卷6,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正统《道藏》本,1995,第33册,第186~189页。此诗据魏崇武:《赵复事迹编年》补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文史论考专刊,第91页。
[35] 郝经:《南楼书怀赠赵丈仁甫》,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3,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3页。
[36] 郝经:《太极书院记》《周子祠堂碑》,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卷26,第13~14页;卷34,第8~11页。
[37] 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清道光长塘鲍氏《知不足斋丛书》刊本,1823。该诗在《杂录》中凡两载,此据第19页记载;第5页诗句略有不同,首句作“醉乘鸾驭到仙家”,第三句“春”作“秋”。
[38] 陈廷钧:《赵子言行录》卷下补刻《南楼书怀》诗附陈氏按语,清同沿楚北崇文书局增刊本,1870;又见陈廷钧:《安陆县志补正》卷上《艺文》,清同治刊本,1872,第77页。
[39] 王粲:《登楼赋》,见萧统:《文选》卷1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第2册,第490~491页。
[40] 参见刘致:《姚燧年谱》,见《姚燧集》附录四,第685页;姚燧:《河南劝农道副使白公墓碣》,见《姚燧集》卷26,北京,中华书局,2011,第406页。
[41] 以上资料、考证见周良霄:《赵复小考》,见《元史论丛》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