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礼部集》的价值与版本

至正四年八月,吴师道病卒于兰溪家中,除经史著述外,还留有诗文集20卷。

吴师道早年留心记览,刻意词章,又与黄溍、柳贯等名家迭相唱和,黄溍称其“才思涌溢,亹亹不已,时出为诗歌,清丽俊逸,人多诵称之”。[1]晚年益致力于文章,陈旅评其文风“纡徐委折,含蓄思致”,意境深邃。[2]《四库全书总目》亦推崇师道诗文具有法度,可“褎然升作者之堂”,“与讲学家以余力及之者迥不同耳”。[3]而吴氏文章的主旨,则多在推明紫阳朱子之学。黄百家《北山学案》案语,将双峰饶鲁与北山何基这两支朱学高弟黄榦的学传相比较,指出饶鲁后学虽也有铮铮一时者,然再传即衰微不振。而北山一派,非但王柏、金履祥、许谦“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且柳贯、吴师道等后学又能“得朱子之文澜”,所以,“数紫阳之嫡子,端在金华也”,充分肯定了师道接续北山学统、以文章羽翼朱学的功绩。[4]可以说,吴师道的诗文集,在元代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皆有其价值。

吴师道集原名《兰阴山房类稿》,凡赋诗9卷,文11卷,另有《附录》1卷,收录元张枢《元故礼部郎中吴君墓表》、杜本《墓志铭》二文,是至正四年师道卒后,其次子吴沉所编。至正六年九月,友人黄溍作序,称《吴正传先生文集》,是以师道之字题名。至正中刊版行世,改题《吴礼部文集》,则因其致仕时元朝授予礼部郎中,故以官名集。元刊本版式为半页十六行,行二十四字,卷前附有《吴先生小像》及《兰阴山人自赞》。至正刊本清代尚有孤本存世。嘉庆三年(1798),长洲藏书家黄丕烈购得曾经清初季振宜收存的至正本《吴礼部文集》,作《题识》一则,指出当时该本已有阙佚,卷首序文脱落,卷14亦缺第十八页,然无他本可补。[5]黄氏藏本后经汪士钟艺芸书舍流入陆心源皕宋楼,陆氏为作跋文二则,统计是集收录诗文“共九百六十首”,比全本仅差两首,说明元刊本残佚尚少。[6]其后,陆氏藏书由心源之子售往日本,收贮《静嘉堂文库》,元刊本《吴礼部文集》国内遂不复存。

吴师道集在明、清两代未尝重印再版,多以抄本流传。除清修《四库全书》系列抄本外,大陆今存清抄本《吴礼部文集》五部,分藏国家图书馆(二部)、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据《四库全书总目》,师道集在清初“流传颇尠,此本(四库底本)乃新城王士祯写自昆山徐秉义家,因行于世”。[7]说明吴集传本鲜少,清前期行世者皆源自新城王士祯抄本,而王本又是抄自昆山徐秉义家藏,《四库》本《礼部集》即来源于此。检徐秉义《培林堂书目》,集部著录“《吴师道集》20卷,一册。又抄一册”。[8]说明徐氏确实藏有元刊本,又另有抄本一册,成为清代传世诸抄本之源。黄丕烈所得元刊本,曾是季振宜家藏。季为扬州泰兴(江苏泰兴)人,清初著名藏书家,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任浙江兰溪知县。而兰溪正是吴师道故里,季氏的元刊本《吴礼部文集》,或是得之于此。季氏后入京,顺治末年任浙江道御史,其书也应随季氏入京,辗转至顺康间烜赫一时的昆山徐氏三兄弟家。徐秉义晚年休致回乡,而昆山、长洲同属苏州府,黄丕烈《题识》云元刊本“是郡城故家物”,所指或许就是徐氏。黄丕烈《题识》根据《四库总目》所言传本来源,以及元刊本中有夹签,应为传录者窜改之处;元刊本序文脱落,清抄本亦无黄溍序,而取《元史·吴师道传》抄于卷首作为序言等情况,首次提出清代传世诸抄本《吴礼部文集》,即是出自这一曾经季振宜、徐秉义收藏,又归于黄丕烈的已有阙佚的元刊本。

然而,清代尚存的这部元刊孤本脱文有限,仅阙序言与卷14的第十八页,而包括《四库》本在内的诸部清抄本《吴礼部文集》却残佚严重。国家图书馆今藏清初抄本《吴礼部文集》一部,[9]其中各卷脱残诗文达19首,篇中脱简甚或缺页尚不计入,且抄写极为草率,错讹衍夺,字迹漫漶,多不可辨识。《四库全书》据两淮盐政采进本收录《礼部集》,残佚诗文与前本完全相同,而且前本脱误模糊之处,四库本往往据文意补改,应该是据前本流传之抄本收录。[10]

民国十三年(1924),永康胡宗楙梦选楼辑刊《续金华丛书》,以清八千卷楼丁丙抄赠本为底本刊刻《吴礼部文集》,这是师道集的第二次刊版行世。丁丙本原在卷1、卷2、卷11、卷12、卷14后各附《补遗》,收录该卷脱落诗文,《金华》本据之不变;又以他校调正卷14《送梁仲庸御史序》以下6篇前后羼乱的篇页,并借张金吾爱日精庐抄本校订文字讹误,卷首则据黄溍《文献集》补入《吴正传文集序》,比之传世各家清抄本,内容已略完备。丁丙本《补遗》共收录诗文18篇,应是原抄本阙失、后据别本补抄的脱文,其篇目与国图清初抄本、文渊阁《四库》本基本相同。[11]又据《金华》本胡宗楙跋,张氏爱日精庐抄本各卷无《补遗》,较丁丙本少十数首。[12]这说明,包括《四库》本在内的所有清抄本都残佚严重,似非出于徐秉义收藏的脱文较少的元刊本,而应是传录自有同样脱文的国图藏清初抄本。前引《培林堂书目》,徐氏在元刊本外,恰恰另藏有抄本一部。这部抄本,方是“王士祯写自昆山徐秉义家,因行于世”的众多清抄本之源。

吴师道集的传世本,尚有明抄本一部。1930年,藏书家傅增湘在北京文禄堂书铺得见明抄本《吴正传先生文集》20卷《附录》1卷,遂以明抄本逐字对勘《续金华丛书》本《吴礼部文集》,先后写下校跋四篇。[13]根据傅增湘考察,明抄本蓝格,绵纸,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二字。卷17后有“侍书洪寿录”小字一行,当是抄录者的题名。抄本首尾完具,卷首虽无元刊本所有的《吴先生小像》及《兰阴山人自赞》,却完整保存了“至正六年九月甲申乌伤黄溍序”。卷末附录《墓表》《墓志铭》后,又据《元史》补抄吴师道本传一篇,亦与元刊本相同。更重要的是,明抄本20卷篇目完整,未有阙文,不仅比残佚严重的各家清抄本、《四库》本优越,较补遗脱文的《续金华丛书》本亦多《忆知赋》一篇。同时,《金华》本脱落诗文附存于各卷之后的《补遗》,而明抄本则诗文具列于卷中,篇目次第非常准确。在文字上,傅氏亦据明抄本校订《金华》本讹舛,改正增补凡1600余字。此外,明抄本在版本流传上也是别有所自。据该本之后康熙十七年(1678)杜楚题跋、甲戌年偶影居士跋及藏书图记,明抄本在康熙十七年原为吴氏裔孙吴贞源藏书,壬申年由偶影居士购存,居士曾从师道后人吴勖借所藏家稿校过,在抄本中留下大量校字。其后,该本经邵晋涵、沈复灿鸣野山房、杨鼎重远书楼、王文进文禄堂等递藏,在版本源流上,较出自昆山徐氏的各家清抄本及《续金华丛书》本都更为可靠。因此,明抄本不惟版本来源最为可信,而且内容更加完整,篇目次第更为准确,文字讹误也较少,故其价值不独在各清抄本之上,也在《续金华丛书》本之上,是传世诸本中除元刊本外最为完备精善者。明抄本《吴正传先生文集》今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由于它的文献价值,1970年,该馆将之影印出版,收入《元代珍本文集汇刊》,使得以流传。

由于元刊本《吴礼部文集》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难以利用,因此,200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校点本《吴师道集》,即选取传世诸本中时间最早也最完善的明抄本《吴正传先生文集》为底本,[14]并以国家图书馆藏之清初抄本《吴礼部文集》、[15]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礼部集》、[16]《续金华丛书》本《吴礼部文集》三种版本为通校本,[17]补正明抄本的少数错页与脱漏。校点本在原集之外,还增加了《集外文》4篇、《文集题跋》18篇,收存散佚文章,说明吴集的版本流传,旨在成为吴师道文集最完善的整理本。[18]

[1] 黄溍:《吴师道集序》,见《吴师道集》卷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1页。

[2] 吴师道:《陈监丞安雅堂集序》,见《吴师道集》卷15,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318页。

[3]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7《礼部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下册,第1444~1445页。

[4]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82《北山四先生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册,第2727页。

[5] 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9,北京,中华书局《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本,1993;今见《吴师道集》后人题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35页。

[6] 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102、《仪顾堂续跋》卷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2003;今见《吴师道集》后人题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35~436页。

[7]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7《礼部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下册,第1444页。

[8] 徐秉义:《培林堂书目》,见《二徐书目合刻》排印本,1915。

[9] 此抄本经良惠书院、瞿镛铁琴铜剑楼递藏,今存国家图书馆,书号3613。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22云,“是本尚出明人手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本,2003;今见《吴师道集》后人题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43页。然《北京图书馆善本目录》著录为清抄本。

[10] 吴师道:《礼部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11] 丁丙八千卷楼所藏清抄本《吴礼部文集》,今存南京图书馆,书号1554。

[12] 吴师道:《吴礼部文集》卷末,永康,胡氏梦选楼《续金华丛书》刊本,1924;今见《吴师道集》后人题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45页。

[13] 傅增湘短跋一则,写附明抄本之末,另外三则,分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15,北京,中华书局,1983;《藏园群书题记》卷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14,北京,中华书局,1993;今皆见《吴师道集》后人题跋,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第439~442页。其中《经眼录》与《群书题记》两则,都是多达千言的长篇校跋。

[14] 吴师道:《吴正传先生文集》,台北,“中央图书馆”《元代珍本文集汇刊》影印明抄本,1970。

[15] 吴师道:《吴礼部文集》,清初抄本,国家图书馆藏书第3613号。

[16] 吴师道:《礼部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

[17] 吴师道:《吴礼部文集》,永康,胡氏梦选楼《续金华丛书》刊本,1924。

[18] 本章原刊《吴师道集》卷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本书收录时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