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元代的乡试与乡试策问
乡试是元代科举三级考试的第一级,也是其中惟一的地方考试。根据皇庆二年(1313)颁布的科举程式及中书省续降条目,元代乡试每三年一届,分十七个考区举行,包括大都、上都、真定、东平四直隶省部路分,河东、山东二宣慰司,河南、陕西、辽阳、四川、甘肃、云南、岭北、征东、江浙、江西、湖广十一行省。乡试的时间,一般是在会试、廷试前一年的八月下旬。每届乡试各地共考选贡士300名赴京参加会试,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各75名,似乎公允,实则应试者绝大多数是汉人和南人,因而在贡士的员额上,对蒙古、色目人无疑有着巨大的优惠。[1]元代科举实行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场考试、分别命题,蒙古、色目人乡试只考经学、策试两场,汉人、南人则须加考词赋一场。策试是四等人都必须参加的考试科目,蒙古、色目人安排在八月二十三日,汉人、南人在八月二十六日,均为各自乡试的最后一场。策试命题(策问)与答卷(对策)要求也不同,蒙古、色目人“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汉人、南人则须在“经史时务内出题,不矜浮藻,惟务直述,限一千字以上成”。[2]
传世的元代乡试策问只有23篇,在有元近550场乡试策试、1100份乡试策问及备选策问中,不过占2%。[3]此外还有乡试对策5篇,其中2篇与策问相因应,另外3篇虽策问已佚,仍可从对策中了解策问的主旨。以作者而言,策问作者12人,汉人4名(包括女真人),南人6名,不详者2名。对策作者5人,1名高丽人,属于汉人,4名南人。虽缺少蒙古及色目人,却也符合策问作者和乡试应考者绝大多数是汉人与南人的历史事实。所存策问与对策的时间,延祐至至顺年间有策问18篇、对策4篇,至正以后仅策问、对策各1篇,另有策问4篇未能确定考试时间,是知绝大部分作于元顺帝至元停罢科举之前。就考区而论,策问有大都6篇、上都1篇、陕西3篇、征东1篇、江浙4篇、江西8篇;对策为征东1篇、江浙4篇。虽然只有6个路、省,不足以涵盖17处考区,但其中既有蒙古、色目考生会聚的大都路与上都路,又有乡试水准最高、南士云集的江浙和江西行省,也有汉人考生为主的陕西省,甚至边远的征东行省。何况,存留策问与对策最多的江浙、大都、江西三地,同时也是贡士员额最多,乡试影响最大的三个考区。因此,乡试策问与对策虽然传世者不多,却仍不失其代表性。[4]
策问的主要内容,是当朝时务及与之相关的经史问题。由于乡试属地方选举,各考区自行命题,故乡试策问必然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既要应对不同的地方事务,又须关照本地区主要考生群体的特征。同时,乡试又具有会试、廷试的预试性质,还必须重视朝廷急务、大政方针及学术动向。故而乡试策问在元代科举策问中,往往具有更多的特点。本章尝试分析乡试策问所反映的地方特色、考生群体差异,以及探讨当世急务、注重士风经学、咨询制度政事等面向,揭示其与元朝政治文化的联系。
[1]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志一·科目》,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21页。参见本书附录五:《元代乡试考区与贡士员额表》。
[2] 宋濂等:《元史》卷81《选举志一·科目》,北京,中华书局,1976,第7册,第2018~2020页。
[3] 元朝凡举行科举16次,其中乡试分17个考区,至正十九年以后,又增设福建行省乡试。每次乡试,蒙古、色目与汉人、南人分别进行策试,每场策试还需草拟两份策问以备选用。故有元一代,各地乡试约275次,策试550场,策问1100篇。不过元末战乱,自至正十九年始,即有部分省司无法举行乡试,故实际场次与策问数难以确计。
[4] 参见本书附录六:《乡试策问及对策表》;附录七:《乡试策问及对策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