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自序
常有初学者恭敬而神秘地询问:编剧有什么诀窍、秘籍?
我尴尬,唯有“敬谢不敏”。实在逼到无奈时,就聊起多年前的一段“异遇”——
四十多年前,我遇一“异人”。
其时,我们十七八岁,与同伴们搀扶拉扯、奔走在荒山野林间。忽见路边有个草棚,内中独坐一老者,便上前讨水喝。老者鹤发却不童颜、清癯几近病态,但双眼内有深沉亮点,迥异常人……
不知怎么,搭言中就提起了“命”与“运”的话题。老者话甚寥寥,而出语玄奥——使人恍惚间似有所悟,又茫茫然总是懵懂。有同伴便认定遇上了异人,要老者为我们说说现在与未来。老者笑笑而已。同伴更执着以求,缠住不放。老者将目光盯住远避一边的我:“你——,伸手过来。”
这是要看手相了。
我本不信,无奈同伴的催促,便把手伸了过去。
老者细审我掌间纹路,终于抬起头来——两眼中那幽幽亮点,如秋夜寒星。
我迎住那眼光,与之凝视。
老者翻过我的手掌,沉沉握了握:“你们,命多坎坷、运自曲折。好自为之,当有所成。”
同伴不依:“说具体点儿,就先说他一个人的!”
我凝视老者的目光。
老者重重看了我一眼,起身走了……
红日西坠,天地苍茫。直到老者背影消失在雾气迷蒙的山林深处,我们仍怔怔呆呆……
——而老者那简短的四句话,也便刻骨铭心。
……
转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老者究竟是什么人,我现在仍不知道,自然也就无从联系。所谓看手相、算命之类,不过是当时无奈之中对几个“大孩子”难能明言的虚与委蛇吧。但“命多坎坷、运自曲折。好自为之,当有所成”这四句话,也确实说出了我及我那些同伴们的“命”与“运”。
不久前,当年的同伴们相聚,不觉忆、论起那老者及老者之言,均感慨不已:确如其言——都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不少的曲折,也都因“好自为之”而果然各有所成了。当然,所谓“成”,并非指官高位显、腰缠万贯或一时的声名被社会传媒“爆炒红烧”、“甚嚣尘上”,而是指在各自领域、不同方面,都事业有成功、生活有意义、身心均健康,升入了“人生”的上层。
互相审视在座各有所成的诸位,静心体味四十多年来的风风雨雨、苦辣酸甜,则无论专家、教授、工人、职员、个体老板、公司经理、政府官员、演艺明星……无不以泪融酒,举杯相对——“感谢生活!”
……
上述人事,与影视编剧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编“剧”,实质是编“生活”。没有对时代生活的体验、感受及悟觉,绝难编出好剧来。因之,一个好的编剧,最重要的不是学习编剧技巧,而是体味生活,认知时代,首先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健康人”,而不是拒绝生活、凭空想象,自闭于“象牙塔”中,甘当“匠人”,或病态地自以为是。否则,本末倒置,难有大作为的。
终极一句:要做个好编剧,先做个明白健康人。
……
前些天,一个半专业的编剧朋友对我感慨:写了一部自觉很不错的三十集电视剧本,下了很大功夫,也融进了自己多年的人生积累。却没有人拍,挺灰心,不想再写影视剧本,只写小说之类算了。
这个朋友编剧水准是很高的,也被拍过两三的剧本;其文笔功夫相当了得,我甚钦佩。可现在,却陷入被迫改行的窘境。
由此,而想到——
编剧,确是个系统工程。
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终极效果将怎样?将遇到怎样的制约与门槛?自己要有怎样的文化及艺术心态与对应策略?……都要提笔前认真考量的。具体说,就是前期策划、题材选择、题旨设定、人物设置与剧情编织、艺术表达、社会机制允许度以及当前观众的反应预期,乃至从文化产业层面的相应考虑,都必须在提笔前运筹帷幄。否则,不啻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一般作者都重视“编剧”本体,尤其在“剧本内”下功夫、展才华,却忽略前人“功夫在诗外”的提示。
因此,有必要在此强调:若想成为一位成功的剧作者,必须先“跳出三界外,再入五行中”。
于是,本教程有意将宏观的人文追求、社会定位、文化策划与具体的编剧过程、美学提升及艺术表达,试融为一体,形成“剧本创作”的一个小小的“系统工程”,以避免单纯的技巧传达与方法介绍。
一般而言——
初学者,还是要锤炼“讲好故事”的基本功,因此,可先看第三编“影视剧本创作过程论”部分;
已经具备不错的编剧功底的作者,则可在第一编“影视创作文化论”上花些精力,以求得一定的社会综合价值与预期的时代文化意义。
若更进一步,从“匠人”升为“艺师”乃至“艺术家”:在戏剧本质与美学品格及类型方法层面,可以再上一层楼。(见第二编“‘戏’的本质与美学类型论”)
当然,凡事过分“系统”,往往造作;指引过于理性,总觉刻板;阐述过于“规范”,难免中庸。对于剧本创作而言,一旦思维“程式化”、感觉“学理化”,怕也难有灵动的创作了。因之,读者翻览本书时,也不必拘泥:觉得哪部分有用,或对哪部分感兴趣并还能看得下去,尽管颠倒错乱、不顾章节次序。
若一定要说本书有什么特色,以便“推销”的话,则内中多少涵融些笔者一己的实际创作体味,稍异于同类著述的“严正规范”或“精微细碎”,或可勉强称之。
……
本书自成书以来,用于高校以及社会各层面的剧作教学,已近二十年,虽经前三版的补充调整与修改更新,但主体内容、基本观念与所举大多例证,没有过大的变动,可能会使读者有“陈旧”的感觉。本次再版,因时间与精力所限,也没有更多的基础性变化。在此,真诚致歉。
如果特别为自己开脱的话,则说——
其实影视剧本创作的基本要素与基础能力,没必要一定“与时俱进”。比如国家宪法:若随时、随地、因人地经常变更,以求适世、实用与时尚,往往贻害大焉。
对此,还望大方之家与读者诸君体谅。
而对于当前影视领域“产业”的理解,借此次再版,冒昧地放言几句——
目前,“文化产业”一词,甚嚣尘上,笼盖了当代社会的几乎全部文化艺术、教育培养与社会活动。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等同了“市场”,或曰依附于市场的“企业集合”。
这,到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还是社会与时代的畸形,乃至病态?!
现在有关方面就目前的国内影视产业,从政绩角度,欣喜有加:以三万块银幕与全球第一的数亿荧屏,自负不已;以数百亿人民币的电影年票房,骄傲至极。
实事求是地说:这确实是中国影视产业阶段性的进步与发展。
在此想质疑的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文化”的赋予与衡量,若唯“产业”是从,是否健康?
当前,大家都在反思困扰中国的“雾霾”的根源:曾几何时,我们为一时顾此失彼的经济更新与产业发展,万众欢呼;现在,却为前期埋下的毒瘤,而全民烦恼与愤懑!
“产业”的本质,是什么?
简言之:就是一种经济运作的模式,以赚得最大利润(至于后面是扩大再生产还是个体的挥霍,且不管它)为终极目的。而一个健全社会的文化运行,若全部纳入“产业”链条,还是现代健康的社会么?
就影视领域而言,“产业”运行,确也不可或缺。但必须从两方面理解“影视文化产业”的构成——
其一,经济层面的可持续维持与发展——确实不能忽视。总要先“生存”(鲁迅: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才能顾及其他。所以,必要的委曲求全、适应时势乃至行政纵容,均有一定合理性。
其二,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可持续进步与升华——更不能无视甚或抵制。一个社会的文化,不能以绝对的盈利为目的。对顺应与促进当代文化进步的大势(而不是乔装打扮、粉饰时政、歪曲现实)、对时代大众有健康的启蒙、对社会的历史性进展有益、并确有艺术特色的影视作品,定要有“利润”之外的“非产业”支持,甚至“赔本赚吆喝”也要干,而不应任其自生自灭。
上述两者,不可偏废。
而目前,除了特定背景下的影视选题,可获得政府慷慨的支撑与畅通无阻的运作外,其他,基本以“产业”为杠杆,完全推向了“市场”。这样的后果,除了那些“迎合时尚、取媚市俗”的影视剧甚嚣尘上外,真正健康的“时代主旋律”何在?而以上述的作品主宰影视圈,中国长久的影视文化(包括产业)发展,前景又何在?恐怕“餍足”之后的“雾霾”,会让中国观众在廉价快餐之后,再无“食欲”呢。
当然,影视不能排除娱乐。甚至可以说,影视传媒本身,就是一种“娱乐”的载体。
但是,“娱乐”,就只能是“感官的消费”甚或“纯粹的消遣”,绝对与“文化进步”、“艺术升华”不可同日而语吗?!
一切向钱看,成败唯市场考量,大不宜。纳税人高额的钱给了政府,是责成有关部门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做应该的事”,而不能坐观成败、放任自流,更不应倒行逆施的。
在此,特别要对当前一些“成熟”的职业与半职业编剧说:一味追风、猎奇或虚空演绎,可能博得个人一时的名利,但若无社会与时代的健康根基,最终废掉的,则是已经病弱在身的当代影视业整体。而最终,大家一起沦落、窒息于混沌之中!
看到这里,一些有关人士与不少当红编剧,可能会嗤之以鼻了。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打住!
桂青山于北师大励耘楼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