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实主义”的理性审视
上述几类影片的出现,自然不该完全归罪于创作者自身,很多时候是源于理论界与管理层对“现实主义”的认识误区与苛刻把握——在于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理解的狭窄、偏颇与病态。
对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缺失的根源,还难能全面探讨。下面,只在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简言几点。
1.从哲学层面,要有直视现实的科学态度,要有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真实中存在着真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我们的立场与动机、我们的生命与轨道既然“奉天承运”,代表着时代积极健康的本质,体现着历史进步的宏观大趋势,就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要有科学对待现实的精神。如果我们确实是“天道”的体现者、推动者,我们就要无所顾忌地展示现实的本来面目与各层本质——因为它必定会成为真理与正义的基石,更有益于成就我们的事业与理想。
2.从社会文艺学层面,不该设置题材禁区
任何题材都不应成为禁区。文艺最终目的的实现与否与效果如何,不在于创作什么,而在于怎么创作。只要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就必然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没有必要画地为牢,人为限制。
对恩格斯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经典提示,我们应有科学的理解与辩证的把握。作为一位革命家,当社会革命风起云涌时,要求作家应集中表现时代主流——即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以配合革命大潮,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就是在当前的我国,我们的艺术创作也应以表现时代主流与社会本质为主(当前恰恰相反:回避主流,疏离时代大潮,过分表层化、边缘化)。但恩格斯对《城市姑娘》作者哈克纳斯的批评有些绝对了:在工人运动**阶段,就一定不能表现同一时期的城市贫民的生活?既然承认作者确实做了“真实的反映”,为什么不能体会到:这其实是从另一层面对工人运动的呼应、是从另一战线展开着对资本世界的攻击?!——因为表现了城市贫民在资本压迫下的麻木、愚昧、凄苦与悲哀,不正是反面验证着工人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与合理?!
对现实主义所应关注的“现实”,要有多方面、多层面的理解与认定。多方面——主流现实,支流现实,逆流现实……多层面——深层性质,中层性质,表层性质(列宁说过,一个事物有着多层性质)……
一粒砂里看世界。无论这砂是大是小,是黑是白,是规矩还是畸形,都可以从中“看”出整个世界来的!所以,“创作禁区”,大可不必。正面、侧面、反面、阴暗面、边缘面,大人物、小百姓、好人、坏人、边缘人,乃至变形、变态人……都应无可顾忌地表现。只要你做到一点:艺术的真实。
而就当前的中国电影而言,“现实主义”既受到他者的挤压,自身又缺少(或难能)对主流现实与深层本质的体现,处于只在边缘、表层徘徊,“打擦边球”的状态,倒有必要参考恩格斯对哈克纳斯的批评:不可止于边缘、支脉的疲软扫描,而要有对时代主流的强力表现!
3.从美学层面,正剧、喜剧、悲剧都可作为现实主义的载体
当前中国的现实主义影片,大都以正剧或喜剧为载体,而绝少悲剧。这其实是受着“题材禁区”制约的后果:因悲剧总展示社会的阴暗面或正义、善良、美好事物或价值体系的被毁灭、遭失败,所以不利于激发热情、鼓舞斗志、昂扬精神……
这就有一个对悲剧的美学理解的问题了——真正的悲剧,无论是英雄(悲壮)悲剧、好人(悲苦)悲剧还是病人(悲哀)悲剧[2],它们都可以,也必然激发出对伟大神圣、对崇高庄严、对光明纯洁、对真善美的更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进而产生改造时世、推进历史的情感与力量。以中国电影史上的名片为例:20世纪40年代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20世纪60年代的《甲午风云》,无论是对小人物悲苦的演绎,还是对大英雄的塑造,哪一部不使人悲伤泪下,但哪一部不是更激发了民众对新中国的向往、振奋了爱国主义的英雄精神?!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大转型、大变迁、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而难免出现的“社会悲剧”与“个人悲剧”还不少,我们的电影为什么不能“化悲痛为力量”、却视而不能见、不敢见?
4.从创作方法层面,要允许与鼓励多样化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类型与手段,无论写实的、纪实的,外在现实的、心理现实的,典型情节的、生活流情节的,歌颂的、批判的……均应允许。当前,尤其应鼓励与发扬“批判现实主义”。
众所周知,自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之后,中国的现实主义便被规定为“只能有正面歌颂型的现实主义”,而不允许“批判现实主义”出现。这种满足于粉饰现实而讳疾忌医的病态,无须辩驳,再不能固守了。马克思在郑重肯定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潮流时指出:
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或手段,绝不能先天认为只是19世纪欧洲文艺的专利。
在此须点示一句:“批判现实”与“推翻现状”并没有必然的本质关联。作为创作方法或手段,“批判现实”在很多时候,往往倒是“支持现状”。因此,大可不必谈虎色变,而应敢于“为我所用”。
总之,当前的中国,更需要的不是高科技的休闲娱乐大片,而应强烈呼唤现实主义电影的应运而生、发扬光大。这是时代进步的需要。这是审美多元的需要。就是从商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也需要!
结语:当代中国呼唤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