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舞会》:和慧的华丽登场

威尔第的《假面舞会》对于国人来说,远没有《茶花女》、《弄臣》那么知名,但透过欧洲宫廷华丽的外表,歌剧表达的“发乎情止乎礼”观念,跟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默契。诚然,这个暗恋者有着国王的身份,而国王需要避人耳目偷偷幽会,搁到中国的封建社会近乎滑稽,但若把国王当作普通贵族来看,这个故事便很容易理解了。

该剧的原型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在一场假面舞会上被暗杀的事件,而**的情节是虚构的。当年意大利的审查官担心影响跟邻国的关系,强迫作者把场景搬到了殖民时期的美国波士顿。国家大剧院选择了符合创作者原意的瑞典版,做出了18世纪欧洲的宫廷气氛。包办了舞台及服装设计的导演乌戈·德·安纳从大剧院水下长廊便安排身着华服的舞者,营造歌剧的意境。舞台上,宫廷的场景美轮美奂,大气又不失庄严;国王亲信的住所仅用有限空间,跟宫廷形成有趣的反差;巫婆的场景充满诡异,多媒体营造的闪电和音乐配合默契,给人惊悚之感;最出彩的要数第二幕,即男女主角幽会的荒郊野岭,颇有威廉·布莱克式的后浪漫风格,层次丰富,影像感极强,仿佛是《魔戒》中的一个场景。服装也是一大看点,几组人物采用不同的色彩,既能有效区分,又增添多样性,对中国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正宗的欧式风格和异国情调。

作为威尔第中期三大杰作之一,《假面舞会》(另两部是《命运之力》和《唐卡洛》)从结构到主题兼具古典派的端庄和浪漫派的浓烈。舞台设计跟音乐的风格一脉相承,同时又发挥了国家大剧院的硬件优势,大气而不乏沉稳。演唱方面,每一位主角均获得展示的机会,无论是神秘的巫婆还是俏皮的僮仆,缺心眼儿的国王还是忠臣的亲信,均有展现角色个性及演员风采的唱段。

对于中国乐迷来说,本次演出阵容最大的亮点乃是女高音歌唱家和慧首次登上首都北京的歌剧舞台。和慧是极少数登上世界主要歌剧舞台演唱主角的中国歌唱家,由于在西方极受欢迎,鲜有时间回国亮相,更甭说绝缘于电视晚会。还有一个原因,当今世界歌剧界优秀的威尔第女高音奇缺,而和慧恰恰擅长这个类型的曲目。她的高音极具穿透力和表现力,每每令人心旷神怡;同时,她不是那种只顾声音美不顾角色塑造的歌者,她的演唱是为戏剧服务的,跟卡拉斯一样属于“用歌唱塑造角色的演员”,因此,她能把你带进每个戏剧情境,让你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女主角阿米莉亚的内心纠结、她对真爱的渴望以及对责任的重视,在和慧的演唱和表演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和慧的现场,要比听录音或看影碟精彩得多。

开业四年多以来,国家大剧院在歌剧上的成就有目共睹。真正意义上的歌剧季,在中国是国家大剧院开创的。而每年新增的剧目,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惊喜。在制作西洋歌剧方面,国家大剧院尽显国际范儿,并且慢慢摸索出一条符合多数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路子,以我的理解是既尊重文本和传统,又巧用剧院的规模和技术,我称之为“高科技古典主义”。大剧院2012年首演的《假面舞会》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又一个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