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上的整体表现分析
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无非有两个走向,一是花大力气,争取获得西方主流观众与欧美成熟电影市场的认可,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影片能够在欧美市场亮相,本身的目的未必是获得多大收益,而是对外宣传影片本身或者出品企业国际化眼光与水准的资质。二是另辟蹊径,面向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文化产品相对贫瘠的非洲进行传播推广,现阶段获得收益的可能性也很低,但是容易获得关注度。
很显然,处于商业布局的考虑,更多的中国影视企业会选择第一个走向。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在北美市场为代表的欧美主流电影市场,竞争对手肯定不是好莱坞影片。因为即便在我国本土电影市场,面对好莱坞商业大片国产影片的竞争力也不强,更不用说到了好莱坞影片的主战场。我们在北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是非美国影片,更确定的说是拥有东方文化同源性的非美国影片。
根据box officemojo[2]公布的票房数据,2013年度北美地区共上映华语影片21部,与2012年度北美地区上映华语电影数量持平,详见表1-2。在票房收益上得到了774.27万美元,比之于2012年的255万美元,有了2.3倍的大幅提高。当然这个收益值的最大来源是影片《一代宗师》,该片在北美市场的收益达到659.6万美元,占全年所有华语影片北美市场收益的85.2%。
表1-2 2013年度华语影片在北美市场的票房
续表
续表
回顾21世纪第一个十年在北美市场中获得较高票房的那些华语影片,2001年《卧虎藏龙》的1.28亿美元票房,2004年《英雄》的0.537亿美元票房,2005年《霍元甲》的0.246亿美元票房,2006年《功夫》的0.171亿美元票房,《一代宗师》2013年在北美市场的659.5万美元的票房收益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这和北美电影观众对于中国功夫元素片的审美疲劳以及北美电影市场本身的不景气都有关系。
从IMDb网站观众评价来看,华语影片的综合评分均不太理想。2013年北美市场放映的华语影片中综评最高的是《毒战》,达到了86分,而获得最高票房的华语影片《一代宗师》的评分仅为72分。《天注定》作为贾樟柯的独立电影,对当下中国残酷现实的直面写照显然更合西方社会的胃口,评分达到76分。与以上几个片子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包括《十二生肖》《血滴子》《太极2:英雄崛起》在内的多部影片得分低达20~30分,如此差评显示了北美市场观众对于此类影片的反感。
华语影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也和发行商能力高下密切相关。《一代宗师》在北美地区由在北美市场发行份额排行第九位的韦恩斯坦发行,得以在北美800余个影院上映近两个月,保证了其票房收益。当然无论是放映影院还是放映天数,《一代宗师》都无法和当年米拉麦克斯将《英雄》在13周2175家影院放映相比。
此外,在北美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发行商是华狮(CL)和刚被万达收购,在北美上市的AMC院线。华狮代理的一般都是非武侠类的华语影片,以剧情片为主,面对的观众群也比较局限于美国华人。2013年华狮代理的影片包括《私人订制》《非常幸运》《小时代》《小时代2:青木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6部电影,占北美电影市场上映华语影片的27%。AMC被万达收购后,2013年度开始尝试在院线内发行与播放华语影片。其代理的《太极侠》和《十二生肖》,放映影院数量均超过了110,可惜观众数量都不理想,因此也只能在放映一周左右的时间后草草收场。
单一看待中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可能过于片面,为了更科学地评估华语影片与其他国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差异,我们仍然将非英语片在北美的电影票房做一个参考值进行衡量。表1-3显示的是2013年度北美地区票房排行前十位的外语片。
表1-3 2013年北美地区外语片票房排行榜
续表
在2013年北美地区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前十位中,墨西哥电影《非常父女档》一枝独秀,无论是放映影院数、放映天数、总票房都创下了西班牙语影片在北美市场的最好成绩。小萝莉和怪老爸之间温馨的家庭画面、幽默搞笑的西班牙语对白,产生了惊人的票房吸引力,仅在首周末票房就达到了384影院、784万美元,在北美票房排行榜上第四位的好成绩。《非常父女档》也是唯一一部进入2013年北美市场前100位票房的外语片。
除此之外,2013年北美地区外语片票房排行榜中的外语片均居于2013年北美市场101~200位。其中印度影片表现最好,共有包括《幻影车神3》《金奈快车》《青春洋溢色彩》《印度超人3》在内的四部影片列入榜单,与2012年度印度影片在北美市场的表现大体相当,且依然集中于动作和喜剧两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影片的续集产制模式。以《幻影车神》系列电影为例,2004年《幻影车神》首部上映时北美市场的票房仅为32个影院24.57万美元,2006年《幻影车神2》上映时北美市场的票房就出现了攀升,在63影院放映,总票房为264.36万美元,待到2013年《幻影车神3》观影疲劳并未产生,北美地区共239个影院放映,票房攀升至803.2万美元。这一组数据也能给中国电影海外销售带来一定的启示。续集片一贯是北美电影市场票房的中坚力量,当某个外国片获得了一定市场认知后,完全可以延续主题,提高产制规格,获取更高的票房收益。反观中国电影,或许由于国内观众对于影片新鲜度的需求较高,几乎没有系列影片的产制概念,电影在国外市场的口碑效应没有得到有效的延续和扩展。
2013年北美市场十大外语片榜单中还包括《雷诺阿》与《阿黛尔的生活》两部法国影片,《阿黛尔的生活》尽管荣获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但其对同性恋情的大胆表现显然在北美市场上获得的认同也有限。以色列继2012年的热门影片《脚注》后在2013年度又有一部影片《填补空白》在北美市场上获得较好表现。
从类型上看,表1-3中列举的这十部影片类型各有不同,动作片占30%,剧情片40%,包括喜剧、历史、剧情在内的其他类型占了30%,可见类型并不是北美市场外语片竞争的决定因素,关键还在于内容是否符合国外观众胃口。
[1] KOFIC:Korean Cinema 2013
[2] www.boxofficemojo.com全球电影票房数据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