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影海外票房的出品企业分析
随着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逐渐升温,尤其是在一些有实力的民营影视企业通过上市途径得以募集大量资金投入影视制作业后,国内电影业呈现“不差钱,差创意”的现象。在电影票房与观影人数两个指标连续几年出现明显增长时,大部分影视传媒企业思考的是怎样在中国国内市场上获取更高收益。至于国际市场,只能是“锦上添花”或者干脆就是“可有可无”,总体来说国内影视企业面向全球市场投拍电影项目的动力不足。
中影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电影集团,依然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市场最主要的推手。回顾2012年,中影集团只有《高海拔之恋2》《绝色武器》《让子弹飞》3部影片进入海外的院线,而进行全球版权销售的也仅有《王的盛宴》《天机·富春山居图》两部影片,海外票房及销售总收入仅为1.1亿元,占2012全年我国电影海外发行总额的11.6%,明显与其在国内电影公司中的龙头地位不符。2013年度中影集团出品影片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依然延续颓势。全年共有8部影片在海外市场获得收益,共计约9300万元,仅占2013全年我国电影海外发行总额的6.6%。究其原因,一是针对武侠、功夫为主的影片,来自于港台地区的合作制片方一般选择民营影视企业进行合作;二是缺少当年像《功夫梦》这样的中美合拍片项目。现有的几部在国际市场上播映的影片,无论是《太极侠》这样的具备武侠元素、明星元素的中美合拍片,还是在中国国内市场反响很大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对海外市场均无太大吸引力。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是本年度在国外电影市场获得最多收益的国内民营影视企业。2012年有《画皮Ⅱ》《太极》《爱》等6部影片在海外取得超过2.3亿元的票房,占当年我国电影海外发行总额的24.15%。2013年凭借《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大明猩》《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一些影片,在海外市场收益达到4.734亿元,超过了2013年我国电影海外收益总额的三分之一。这个良好的海外市场表现一方面估计与这些影片的合拍片属性有关,合拍本身就确保了相关区域电影市场的收益;另一方面这些影片大多为动作类型片,且带有某些中国传统人文元素,比如被国外人熟知的西游记、狄仁杰、生肖等,从类型到内容都符合海外市场对中国影片的需求,能够覆盖的海外市场也比较多元。
保利博纳影业集团,凭借与港台地区影业公司积累的多年的经验,出品了多部具有较好市场卖点的合拍片,因此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收益也不错。2012年有《大魔术师》《龙门飞甲》等6部影片在海外取得超过1.02亿元的票房,占当年海外发行总额的10.7%。2013年凭借《激战》《扫毒》《逃出生天》等影片在海外获得2.008亿元收益,增幅达到96.9%,占本年度海外发行总额的14.2%。
相比于华谊兄弟,同样是国内以电影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光线影业在面向海外市场方面的能力与效果依然不佳。2012全年光线传媒只有2部影片在海外取得16万元的票房,2013年凭借《人再囧途之泰囧》《不二神探》两部影片,取得了917万元的收益。究其原因,一是光线影业投资的影片在类型上偏重于国内市场电影观众的喜好,缺乏国际市场上的卖点。二是包括《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内的片子,即便在国际市场上有一点票房,但由于这些片子的国际发行权归属为中影集团,所以这些影片的数据未能体现在光线传媒自身。
乐视影业,作为上市企业乐视网旗下的子公司,2013年度在整体影片产能上有所下降。2012年其出品的影片《消失的子弹》,单片海外票房就接近0.85亿元,而2013年包括《小时代》《小时代2:青木时代》《诡婴吉咪》等在海外市场的收益总计412万元,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
还有一些影视企业都是凭借单一影片在相应海外市场获得了一定的收益。比如青青树的《魁拔2》在法国市场上的0.3亿元收益,大地时代的《叶问:终极一战》在亚太市场的0.26亿元收益、福建恒业的《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港台市场的0.236亿元收益等。
除上述大陆电影企业外,在2013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中表现比较出色的还有银都机构和星皓娱乐,其在海外市场的收益分别达到了1.989亿元和3.421亿元,占全年海外销售总额的14.1%、24.2%。这两家企业严格说来,都应属于香港影业公司,从某个角度看,香港影业对于国际电影市场需求的把握以及国际市场发行能力相较于大陆影视企业还是具有一定的经验与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