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藏地密码》:破解“好莱坞密码”
尽管有人指责《钢铁侠3》“不尊重中国市场”,但它却正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并讨好中国观众才在谋求合拍未果之后炮制出了一个中国“特供版”。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基于同样原因,近年来的戛纳电影市场的中国展台可谓门庭若市,但绝大多数来客都是带着合作和合拍的目的,或刺探市场行情,或兜售自己的项目,说到底还是为了找钱。中国及其超过十亿的消费者已经被世界各行各业视为一个唯恐趋之不及的“新兴市场”,这当然也包括好莱坞。好莱坞的制片人都在蜂拥进入中国,为融资机会而来,为合作项目而来,更是为“中国观众”而来。
如果说从前端而言,制片人是电影产业的建筑材料,那么从终端来看,电影产业的建筑材料则非观众莫属。可以说,好莱坞的百年成功即是培育观众的成功。百年实践令其培育了以英语影片为娱乐主食的本土观众和西方主流观众,而在美国本土和西方主流市场连年式微的当下,中国则被其视为赖以补缺的新的掘金之地。于是乎,对中国观众趣味的研究,对中国观众的培育,已经成了他们的重中之重,甚至成了不少大学的必修课。抓住观众就等于抓住了市场。尽管通过过去20年的培育,好莱坞影片在中国的确拥有了一批忠实而固定的拥趸,但从过去两年来中国市场上国产影片连续挫败好莱坞大片的市场现实来看,这批曾经忠实的观众却大有流失之虞。这便使得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变得更加急不可耐,各种迎合和取悦已成其重大行为表征,以至于西方主媒甚至发出了“好莱坞为何要向中国磕头?”的质疑之声。
回顾历史,好莱坞的制片管道中所流淌出来的各类作品中,从来不乏贬损中国甚至妖魔化中国的片目,然而在重返中国市场之后的二十年来,好莱坞的中国观却一直在随着中国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过去十余年来,中国市场的“钻石矿效应”不断“井喷”之后,好莱坞视点中的集权主义中国便演化为一个重大的增长机会。由于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变得越来越强,中国市场的博弈实力便自然而然地影响了其故事策略、话语方式和价值取向,迫使其对影片内容进行调整。去年上映的《纽约客@上海》被《纽约时报》称为一个连通中国的“插销”,标志着好莱坞中国策略的彻底转型及其针对中国市场的自审意识的确立。除了内容的迎合,演员和外景选择也尽量观照中国市场,于是乎我们便能看到中国明星和中国外景频现好莱坞大片。诸多“白旗”和“橄榄枝”表明,那个妖魔化中国的时代已经结束。
东方梦工厂的成立及其加盟《藏地密码》的消息,已经引发了美国业内的持续热议。更有消息显示,梦工厂还将牵手万达,共同打造更多“中国元素”大片,这无疑又将招致火上浇油的争议。令我们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10月底在洛杉矶举办的第三届美中电影高峰论坛上,亲耳听到梦工厂的二号人物刘易斯·科尔曼总裁兼财务总监当着满场急欲进军中国的好莱坞业内人士以及到访的中国代表团宣布:他和卡森伯格“要将梦工厂从一个对中国的电影出口商转变为一个以中国为基地的家庭品牌,在中国为中国创造娱乐产品,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将成为一个向全世界输送中国文化的出口商”。一向君临世界、傲视中国的好莱坞凭什么摇身一变而为屈就中国、迎合中国甚至取悦中国并“向全世界输送中国文化”的使者呢?尽管卡森伯格对美国主媒频频澄清,此举毫无隐藏动机,更无政治目的,而仅仅是因为《藏地密码》是一个“大片故事”而已,但还是架不住好莱坞业内对其“别有用心”心存疑惑。面对一个可以被其炮制成中国版《夺宝奇兵》的系列故事,而且还能因其在世人眼中一向讳莫如深的西藏题材来撩拨全球观众的观影好奇,何乐而不为呢?撇开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不谈,这便是好莱坞始终不会突破的商业底线。为了支撑其庞大的产业,好莱坞对海外收入的依赖已经是一个公开多年的行业事实,而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也已成为行业事实。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妥协,并不完全是由于中国的审查制度,购买力旺盛的中国消费者是其首要考虑的。正是这些复杂的商业逻辑和文化动因,致使好莱坞的对华策略变得非常微妙。
其实,从历史上而言,好莱坞从一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就对这个出口目的地的好恶取向不敢小觑。早在《海斯制片法典》统领的旧中国年代,好莱坞制片厂的经理人员便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敏感给予了特别关注。电影毕竟是资本的产物,而趋利却是资本的本能。一个多世纪以来,好莱坞尽管身负着传播美国软实力的圣命,但其走向却从未离资本半步,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中国现在已成全球资本之最,其中国策略的转型便完全符合其商业逻辑。
中国要传播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必须借船出海,而好莱坞堪当首选。好莱坞因此而投我所好,便完全可以形成一种各得其所的双赢格局。从中方的角度而言,我们还不妨通过更多像《藏地密码》这样的合拍项目来破解那一能够使美国文化风靡全球却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好莱坞密码”。毕竟,作为流行文化的电影,就像其他消费品一样,是一种可以复制的产品。这个产品只要质量上乘,辅之以精准的广告定位和精心的营销包装,便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若假以好莱坞遍布全球的发行渠道和营销网络,充分利用海外合作者的行业智慧,这些承载着中国内容的中国产品必将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更大的中国机会。
(周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