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参加国际电影节事活动开拓国际市场

例一:戛纳电影节及交易市场(2013.5)

公开展映的中国影片获得好评。

继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戛纳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没有华语电影的身影之后,2013年的法国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大陆导演贾樟柯的《天注定》、午夜展映单元中香港导演杜琪峰的《盲探》以及香港导演刘韵文的《过界》展映,多多少少让中国影人稍稍挽回了一些颜面。

特别是表现当下中国社会小人物命运的《天注定》,在戛纳电影节场刊《screen》中获得了三分(满分为四分),其中美国和法国的两位影评人Dannis Lim,Michael Ciment给出了四分的最高评价,体现了贾樟柯电影在国外市场一贯的好口碑。最终,《天注定》获得了本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国际评委们对《天注定》的评价恰恰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电影现状的认知与期待。对于《天注定》的获奖,评审团成员们都对其给予了肯定。“现在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强大的不只是电影市场,还有电影人的创意和制作质量,而这一次的《天注定》四段故事的结构,就让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评审团主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如是说。另一位评委河濑直美也表示:“《天注定》所反映的主题,不只是中国,更多的是全世界共有的。”

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人集体亮相的活动——“中国之夜”。

作为戛纳电影节官方活动的“中国之夜”起源于2008年,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之际,电影频道(CCTV-6)与戛纳电影节组委会合作,成功地在戛纳电影市场开幕活动上设立了“中国单元”。这是戛纳电影节61年历史上首次结合民族特色、以一个国家的电影设立单元的电影市场开幕活动。2011年电影频道与戛纳电影市场于2011年签订了五年合作协议,每年一度在戛纳电影节举行作为官方活动的“中国之夜”活动。

今年的“中国之夜”依然是焰火绚烂,群星璀璨。应戛纳电影节官方邀请,约1500余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电影界制片人、发行人、投资商及媒体负责人参与现场活动。包括贾樟柯、姜武等近200位中国电影人也来到现场,现身说法,身体力行地与世界电影人见面,推广中国电影。在创造中国电影人交流合作机会的同时,“中国之夜”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向世界电影人展示了中国电影的现实成就。视频短片以近年来中国电影生产数量、票房、屏幕数等快速增长的数据向到场来宾展现了中国电影蓬勃的发展态势。

热度略有降温的戛纳电影交易市场。

国内的影视企业依然带着各自出品的大片出现在2013的戛纳电影市场上,《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盲探》《冰封侠》《太极侠》都在戛纳举行了影片发布会,而《分手合约》《不二神探》《天注定》也都在寻求国际发行合作方。

影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凭借古装+动作的类型片优势,用短短8分钟片花就销售版权到了32个国家及地区,出品方华谊兄弟被誉为“戛纳电影节华语片花No.1”。影片《不二神探》凭借着李连杰的个人号召力,以及曾制作过《功夫》《卧虎藏龙》的知名制片人崔宝珠的监制口碑,也成功售卖了23个国家和地区。动画电影《兔侠传奇2》及“兔侠”系列动画片也通过有效的宣传,与《兔侠传奇》本身建立的口碑,销售了近30个国家和地区。

《天注定》在欧美市场销路显然优于其他国产影片,除了北美市场外,其版权销售到了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荷兰、比利时等地的电影节,延续了贾樟柯先前电影的良好口碑与市场号召力。

以培养电影新人为目标的“中国新影人基金论坛”。

中国新影人基金论坛是2013年戛纳电影市场创设的一个新项目。项目以发现和培养新人才为宗旨,鼓励和支持中国新一代电影人发现和开拓世界电影市场,了解世界电影产业的商业运作机制和现状以及学习现代制片技术。

经过前期的筛选,《北京卡门》《三搏杀》《雪覆沙》《柳的四声》《马小兵的奇幻旅程》和《烟花》六部年轻导演的电影获得本届戛纳电影节中国新影人基金的资助,相关影片的导演与制片人不仅通过训练营的方式向国际知名的制片人了解国际电影产业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影片推向国际市场,还得以面向数百名国际行业高管、制片人、影片国际销售代理、电影基金管理人和电影内容提供商等行业内人士展示他们的电影项目,寻求各种层次的国际合作机会。

例二:美国电影交易市场

异常火热的中国电影市场概念。

美国电影交易市场(American Film Market) 是由独立电影及电视联盟主办的年度展销会,至1981年开办至今,已经成为全球最具规模的电影行业盛会。急于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以及急于开拓中国电影市场的外国影人,都纷纷借助于市场平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论坛、洽商等。

来自中国大陆的50多家公司,共有超过100位发行商和制作人参与了本年度美国电影交易市场,参会公司包括博纳影业、华谊兄弟、万达影业等国内民营影视龙头企业,以及华夏等在进口片引进发行方面具有明显市场优势的国有影视机构。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共组织了15家国内制片公司组成中国电影代表团,携带50余部国产影片前往参加本届美国电影市场。海推公司在本届市场商业影院放映的重点影片2部:《匆匆》和《奈何》。

中国国内电影市场的火热带来了世界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关注。AFM举行期间,中国元素几乎无处不在。会场内最显著的巨幅电影海报、餐厅、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华人面孔,甚至许多国外的电影企业都会专门设置熟悉中文的亚裔销售人员,一方面彰显了中国电影,更准确地说是中国电影市场在国际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国际影人对于进军中国市场的明显主观诉求。

香港电影业独特地位的再度宣传。

早在2012年,美国电影市场第一日的主题就是“香港日”,香港影业企图向世界市场标明香港电影业独特的市场地位:好莱坞影业应该通过香港电影人和中国市场进行合拍项目,因为香港影人熟悉好莱坞影片的产值模式,同时也非常了解中国大陆的市场和观众的需要。

2013年的美国电影市场再次举办了“香港日”,着力介绍香港作为亚洲合拍电影中心的地位,宣扬国际电影业界与香港公司合拍电影的优势。在《香港作为亚洲合拍电影中心及共同开拓中国内地市场商机研讨会》上,美国电影市场总监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表示:“香港能够成为亚洲区内的合拍电影中心,得益于与中国内地签订《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再加上香港的电影工业水平一向备受赞赏,各项配套服务亦一应俱全,令其具备独特优势。”香港贸发局助理总裁叶泽恩同样也是不遗余力地推介香港影业的优势:香港电影界在制作合拍片方面经验丰富,受惠于政府政策支持,加上庞大的人脉网络,有助美国电影制作人把握机遇,在日益蓬勃的中国内地市场获得理想发展。

例三:柏林电影节及欧洲电影交易市场

作为“欧洲三大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素以突出文艺和鼓励新锐著称,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多以欧洲电影为主。即便本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香港导演王家卫,但在主竞赛单元华语影片踪迹难寻,只能在其他的一些小展映单元里看到华语影片的身影。比如在论坛单元展映的是大陆导演权聆的影片《陌生》,台湾导演许肇任导演的影片《甜·秘密》,在新生代单元展映的是大陆导演杨瑾的影片《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台湾导演张荣吉的影片《逆光飞翔》,在全景单元展映的台湾导演李烈的影片《明天记得爱上我》,在短片竞赛单元展映的大陆导演周燕的微电影作品《巴比伦少年》。

对于多数中国电影人以及电影投资者来说,显然对竞赛单元和欧洲电影交易市场的推介活动比较感兴趣,出于文化与产制模式的差异性,柏林电影节联合制片交易专场以及其特色的“早餐会”(Co-Production-Breakfasts)上都鲜有中国电影人的身影。柏林电影节的联合制片早餐会,旨在实现电影从业者和文学出版方面的资源近距离接触。2013年组委会共收到了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递交的超过80本图书,其中进入早餐会推介给电影制片人的只有10本。2013年的书单中包括悬疑、历史、家庭等不同种类的书籍,同时还有即将出版的新书,这使得制片人甚至能够在书籍上市之前就发现有价值的题材。在联合交易专场,经过挑选、具备国际市场潜力的故事长片,只要确保预算资金到位30%,预算范围在2000万欧元内,就有机会在这里亮相,寻找有合作意向的联合制片人。2013年共有来自30个国家的600个电影项目报名参加联合交易专场,最终经过筛选仅有38部面向潜在投资者。在专场中不乏来自日本、韩国的电影项目,却难觅中国本土电影项目,其原因一方面也许和国内电影节也提供相应合作制片的推介会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文化题材在欧洲市场认知度低相关。国际影片发行公司Beta Cinema的主席Dirk Schürhoff就表示:“一方面中国电影在欧洲的盈利能力还没法和日本或者韩国相比;另一方面我们还得等待中国对欧洲在电影引进和出口双向的种种限制逐步放缓。”

例四:北京国际电影节

相对于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参赛影片的参差不齐,电影节本身搭建的中外电影人交流平台以及汇聚中外电影界名人的各类论坛显然更具吸引力。在电影节的诸项活动中,“国际合作”“中外合拍”显然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据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官方数据报道,在2013年电影节期间成功签约的项目就有10个,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三分之二。

在这些合拍项目中,大多在故事架构中蕴含了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元素,而不仅仅是资金层面或者技术层面的合作。比如中英合拍项目《传奇》讲的是在各地寻找灭绝物种的勘探队在中国历经艰辛,保护古生物的传奇故事。由中影和东方梦工厂合作的中美合拍片《藏地密码》同样是一部探险类型片,改编自同名的小说,讲述了中国英雄人物参与探险,探寻历史、寻根的故事。云南电影集团携手好莱坞制作团队打造的中美合拍片《最后的战争》讲的是十字军东征时期,十字军战士与中国贵族间发生的传奇故事。万达影业和环球影业公司合作的《太极侠》的卖点显然是导演基诺里维斯、武术指导袁和平以及功夫片的类型。中法合拍片《狼图腾》改编自国内作家姜戎的畅销小说,搬上电影银幕的最大卖点当然是法国导演让·雅克·阿诺,影片中乌拉盖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及地域文化以及“马背上的民族”狼图腾崇拜的精神意蕴,显然具备了打动世界观众的基础要素。3D纪录片《皇城北京》显然是卡梅隆—佩斯集团进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大手笔作品,从中影集团、派格太和、卡梅隆集团几个合作方构成来看,卡梅隆集团更多的可能是提供3D技术上的支持。

例五:上海国际电影节

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相似,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影片展映和评奖方面都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电影节的规模,对于当地民众来说,通过电影节的相应展映活动,得以低票价观看来自各国的影片恐怕是最大的实惠。从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是北京国际电影节,起到的“引进来”的作用恐怕都要高于“走出去”。

在电影市场活动板块,201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与美国电影协会合作推出美国电影之夜,不仅有中外电影界的明星在酒会上露面,索尼影业(Sony/Columbia),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迪士尼(Disney)、华纳(Warner Bros.)、派拉蒙(Paramount)、环球(Universal)好莱坞六大影业公司,Wild Bunch、Films Distribution等欧洲重要的发行公司都参与现场的交流活动。而在电影市场交易活动期间,好莱坞中国大剧院、全球最佳3D视觉效果公司Prime Focus、国内最大的民营电影后期基地——天工异彩等也相继展开了一系列推广活动,这些释放出的信息都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强烈渴望。

和其他电影节一样,“中外合拍”依然是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热门概念。《变形金刚4》在电影节期间召开了发布会,高调地宣布影片部分场景将在北京、上海拍摄,中方将作为协拍方提供场地等拍摄资源。华谊兄弟也在电影节上公布了2013年度电影投拍计划,其中包括参投布莱德·皮特主演的好莱坞影片《狂怒》。此外在创投单元,8个项目入围了“中国电影项目创投”,21个项目入围了“合拍项目洽谈”,合拍项目几乎三倍于国产电影项目。

当然,对于中国电影的推广与宣介,上海电影节也是独辟蹊径。继2012年上海电影节对于中国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字街头》拷贝的修复和公开的展映后,《乌鸦与麻雀》和《丽人行》这两部经典老片又在成功修复后公开展映。为了增加观众对于中国老电影的独特认知与体验,电影节组委会还特别携手具有80多年历史、被誉为“远东第一影院”的大光明电影院,举行了“经典再现”开幕式。老电影海报、老电影明星的照片、身穿黑色长衫及素色旗袍的服务人员、报童、卖花姑娘、黄包车夫、演唱经典老电影插曲的演员,将三四十年代老上海电影院的风貌重新还原,时光再现。这无疑能够激发观众对于中国老电影与老电影人的追思以及对于影片背后中国传统文化与人伦的独特体验,也充分体现了上海电影节作为国内唯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对本土文化传承、本土电影宣传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