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黄会林
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银皮书又如约与各位朋友见面了。自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启动“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数据调研”项目以来,坚持每年发布一份数据调研分析报告,出版一部银皮书。银皮书内容涉及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相关数据、传播概况、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分析,并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提出建议和对策。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数据调研年度分析报告》和《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在业界和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2011年,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发布了第一本银皮书,这一年恰恰是中国电影出口额出现拐点的一年。中国电影出口额从2004年的13.98亿元,一路增长到2010年的35.17亿元,但是2011年中国电影出口额下降到20.46亿。2012年全年共有75部国产片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2013年中国电影国内票房达到创纪录的217亿元,而海外票房仅14亿元左右,还不及国内票房的零头。总体上看,中国电影出口额较低,距离欧、美等文化强国尚有较大差距。
政府为促进中国电影出口投入了大量资源。每年中国举办大量的电影交流活动,仅2013年就在48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举办了113次中国电影展,共展映影片951部次。同时,中国每年选送大量电影参加国际电影展。2013年共选送429部次(参赛184部次、参展245部次)电影参加27个国家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7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89部次影片分别在22个电影节上获得116个奖项。这些仅仅是国家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的一部分。在政策制定、产业扶植、配套投入等方面,国家每年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尽管如此,近三年来中国电影出口额并未出现有效的增长,2013年甚至回落到2004年的水平。银皮书力图通过全球调研数据分析以及政府机构有关电影出口的数据分析,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提供详细数据和理论借鉴,为中国电影出口企业提供策略咨询,为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2013年度“中国电影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数据调研项目,既延续了该项目一贯关注的问题,又根据该年度特点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调研项目一直关注外国观众观看中国电影数量的变化、观看中国电影渠道的变化、对中国类型电影评价的变化、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关系变化等方面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积累,可以描绘出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总体趋势。例如,调研设置了一个打分题,建立了一个从0分到9分的评价系统。通过三年的连续调研发现,动作片、功夫片是海外观众最喜欢的中国类型电影。相对于2011年的4分和2012年的5分,观众对动作片、功夫片的评分提高到了6.8分。这说明外国观众对两个片种的喜爱程度有所增加。又如,2013年愿意走进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约占总数的18%。2012年选择走进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占37%,2011年这个比例是32%。2013年选择通过电视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高达34%,远远高于2012年和2011年。这说明,2013年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的意愿有所降低。
同时,每年的调研都会突出研究重点。2011年数据调研侧重从文化角度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概况。2012年数据调研侧重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受访者的影响角度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2013年侧重从母语、汉语掌握程度、观看渠道对受访者的影响角度研究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报告重点分析了来自法语区、英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行为特点。调研数据显示,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态度迥异。
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纪录片的兴趣较高,他们更习惯从电视上观看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是法语区受访者观看功夫电影时最感兴趣的因素,他们学功夫的热情也高于其他地区。在法语区受访者中,北京国际电影节知名度最高。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中,来自英语区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英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打分高于来自法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英语区的受访者首选电视和免费网站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渠道,互联网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朋友推荐是英语区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主要依据。英语区的受访者受中国电影的影响最想到中国旅游,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非常独特。香港电影金像奖在英语区受访者中知名度最高。有高达97%的韩语区受访者表示看过一部以上中国电影。数据显示,韩国人观看中国电影更容易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高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然而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价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尽管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较低,但是愿意到电影院或收费网站观看中国电影的韩语区受访者高于其他两区。综上可见,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最低,但是兴趣最浓厚。英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评价最为积极。尽管韩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评价较低,但是对中国电影的接受能力最强。针对三个语言区的不同特点,报告分别给出了建议。
《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数据调研年度分析报告》是对年度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而《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是以数据调研为基础,综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及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等机构的相关数据,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年度特点进行全面分析,并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提出建议和策略。作为皮书系列,银皮书在体例上保持一贯性的同时,力求不断创新研究思想、拓展研究领域、加大研究深度。
银皮书借鉴传播学的理论方法,从五个角度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对中国电影年度海外发行状况的概述、中国电影年度海外传播内容分析、中国电影年度传播模式分析、中国电影年度受众及影响力分析、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年度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1年,首部中国电影银皮书从文化角度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总体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传播进行交叉研究,银皮书对中国电影中的文化符号被外国观众认知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能力进行了思考和展望。2012年度银皮书更加注重从技术角度对中国电影进行分析,对类型片、投资结构、叙事模式、翻译等因素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上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2013年度银皮书的研究重点是语言、新媒体、价值观等因素与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关系。数据调研表明来自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评价迥异,而汉语的国际传播与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存在直接关系。语言因素对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都会产生直接影响。新媒体利用信息传输上的巨大优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途径。价值观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核心问题,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电影区别于其他电影的最重要标志。坚定的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自信的民族才能拍出自信的电影。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2013年银皮书试图通过将电影研究与语言、文化、哲学研究相结合,深入解析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014年中国电影国内票房预计为288亿元,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7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收入42亿元,约占63%。然而在第一季度上映的电影中,约有60部国产片票房不足2000万元,而引进的好莱坞大片的票房都基本维持在2.5亿~4亿元之间。尽管中国电影在量上取得了优势,但在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电影产业内外为中国电影取得的发展欢欣鼓舞的时候,这本《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指出的是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劣势和问题,指出的是中国电影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如果这本书的出版能够引发更多电影管理者、电影从业者和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视和思考,那么这本书就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