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语艺术歌曲

法语艺术歌曲的历史起源很早,从11世纪开始就有许多歌曲出现。当然,真正意义上的歌曲还是诞生于19世纪。

19世纪至20世纪初,法语艺术歌曲写作“Mélodie”,以区别于更早的“浪漫曲”(Romance)。法国艺术歌曲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浪漫曲的传统,与歌剧不同,它并不强调戏剧性、夸张的效果和华丽的装饰,朴素的伴奏、简单的和声、抒情的旋律和有时充满伤感的表演是其特征。

在经历了大革命和第一帝国时代之后,巴黎的沙龙文化崛起很快,大大刺激了浪漫曲的创作和表演的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从1820年代之后,数以百计的浪漫曲出现。因此,确实可以这样说:“法国艺术歌曲与浪漫曲恰好相反,即首先是有诗作,然后才配曲;而不是先有音乐,然后再填词。法国艺术歌曲始于柏辽兹,根据名人词作曲而成,与民谣相距甚远;法国艺术歌曲在沙龙高雅环境中得到发展。”[7]

柏辽兹(Berlioz,H.1803—1869)是第一位真正用“Me’lodie”这个名词来称呼自己创作的歌曲的法国作曲家。他完成了一批早期的法语艺术歌曲的文献。在他之后另一位重要的歌曲作曲家就是梅耶贝尔,虽然创作数量不大(约40首),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这也是法语艺术歌曲早期受到德语艺术歌曲影响的例证。

古诺的艺术歌曲创作达到200多首,他的这些歌大多是分节歌,“旋律新颖、淳朴、优雅、和声色彩具有鲜明个性”[8]。比古诺小20岁的比才也写过48首歌曲,最著名的一首是《阿拉伯女主人的诀别》(Adieux de l’h?tesse arabe),非常具有戏剧性。

圣-桑、德里布和马斯涅是19世纪中叶法语艺术歌曲比较重要的三位作曲家,虽然创作数量都不是很大,但却有着个人鲜明的风格特点。圣-桑的《蚂蚁》、《蝉》;德里布的《桃金娘》、《卡迪斯姑娘》;马斯涅的声乐套曲《四月的诗篇》、《田园诗》等都是相当重要的作品。

福莱(1845—1924)是19世纪下半叶最著名的法语艺术歌曲作曲家,他创作有百余首歌曲,这些作品大多“曲调优美流畅、结构简明匀称、感情含蓄深远、想象力丰富多彩,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种法国人特有的精致、细腻、潇洒的风度”[9]。

杜帕克(1848—1933)是这一时期又一位重要的歌曲作曲家,他根据波德莱尔的诗歌创作的《邀游》(L’invitation au voyage),以及《叹息》(Soupir)、《小夜曲》(Serenade)、《迷娘浪漫曲》(Romance de Mignon)等都是名作,有些还表现出奇幻的东方色彩。

德彪西(1862—1918)无疑是法语艺术歌曲领域最重要的作曲家,他根据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谱曲的那些作品已经都是法语歌曲中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如声乐套曲《佳节》、《被遗忘的歌》、《马拉美诗歌三首》等,都展现了他对法语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他善于让弦律线条符合歌词语调的起伏,使语言与音乐完美融合,达到了精妙绝伦的水准。

继德彪西之后,法语艺术歌曲的创作名家有拉威尔、普朗克等。拉威尔写过39首歌曲,其中11首是为民歌配伴奏或配和声,专事于创作的有声乐套曲《舍赫拉查德》、《自然界的故事》、《堂吉诃德致意中人》等。普朗克的创作数量比较大,他写过140多首歌曲,他的套曲《如此白昼如此黑夜》、《动物画卷》都是相当著名的作品,同时他还根据魏尔伦的诗写过《奇想的婚约》和《变化》。

20世纪后半叶,重要的法国作曲家还有梅西安(Messiaen,O.1908—1992),他的四套艺术歌曲:《三首歌曲》(Trio Mélodies,1930)、《献给 Mi 的诗》(Poèmes pour Mi,1936,1937) 、《天地之歌》(Chants de Terre et de Ciel,1938)和《阿哈维:爱情与死亡的歌》(Harawi Chants dámour et de mort,1945) 都很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