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语艺术歌曲

西方的艺术歌曲,如果按照演唱的语种划分,大致可以分成德语艺术歌曲、法语艺术歌曲、俄语艺术歌曲等。

德语艺术歌曲起源于早期的抒情歌曲,大概在12世纪时,由于受到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在南蒂罗尔到北海一带说德语的地区出现了用方言演唱的抒情歌曲,叫做“恋歌”(minnesang),而演唱这些歌曲的人就被称为“恋歌歌手”(minnesinger,意思是“求爱的歌手”)。与法语地区那些抒情性很强的表达爱情题材的游吟歌曲不同的是,恋歌“表现更为抽象,宗教色彩更为浓厚,音乐旋律更为稳重、严肃”[4]。恋歌有“利德”(Lied)和“唱游曲体”(Lay)之分,伴奏有时用维奥尔琴,有时也不用。

16世纪之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单声的方言歌曲在德国保持的时间长于欧洲其他国家,它延续到14、15世纪,一直到16世纪随着骑士阶层的衰落,市民阶层崛起,恋歌歌手被新兴的市民中的小商人和手艺人的工匠歌手行会代替”[5]。

古代的恋歌歌手

16世纪著名的名歌手汉斯·萨克斯

工匠歌手(meistersinger,或译“名歌手”)是古老的恋歌歌手的继承者,当然,他们并非来自于宫廷,本身也不是贵族或者骑士。名歌手这个词也来自于某一会会员的不同等级:艺徒(Schuler)、诗人(Dichter)、名家(Meister),等等,中世纪甚至有规定,作有新诗可以获赠“诗人”头衔,谱写新曲,可以获赠“名家”头衔。就像瓦格纳在歌剧《纽伦堡名歌手》中描述给我们的一样,这些歌手都是手工业者,闲暇时唱歌,并举办比赛。他们的演唱与创作是德国单声歌曲的巅峰,也是德国艺术歌曲的一个重要溯源。

进入巴洛克时期后,格拉温(Graun,J.G.1698—1771)、泰勒曼(Telemann,G.P.1681—1769)等人都创作过一些歌曲。而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也创作过不少歌曲,他的后继者莫扎特出版过30多首歌曲,不仅有抒情歌曲也有戏剧性的表现,贝多芬的歌曲创作比起前辈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他的《致远方的爱人》也被认为是声乐套曲的滥觞之作。

与贝多芬同时代的作曲家中,创作艺术歌曲颇有成就的还有韦伯(Weber,C.M.1786—1826)、施波尔(Spohr,L.,1784—1859)、泽尔特(Zelter,C.F.1758—1832)等人。等到舒伯特的时代,德语艺术歌曲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舒伯特写出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包括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20首)、《冬之旅》(24首)、《天鹅之歌》(14首)等,都是西方艺术歌曲中的精品。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之成就,在于他将德国文学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奥地利民间音乐、精妙的钢琴伴奏部分等融合起来,开辟了一条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的道路。

舒曼是继舒伯特之后另一位在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成就卓著的作曲家。他从结婚之后,开始转向艺术歌曲创作,先后创作了33部声乐套曲,数量十分惊人。他的创作中钢琴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韵味。

勃拉姆斯将舒伯特与舒曼的创作传统加以发扬,采取了自由的分节歌形式(类似民歌)来创作,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具有感人至深的魅力。他的《徒劳小夜曲》几近民歌,而《四首严肃的歌》则更有宗教气息,这些都对他之后的创作有所启示。

舒曼像

沃尔夫和勃拉姆斯不同,他的创作领域几乎仅限于艺术歌曲,他写有270多首艺术歌曲,他的歌曲创作受到瓦格纳影响,钢琴伴奏部分多用“主导动机”结构,还喜欢用朗诵调风格来写作品,他的几套声乐曲集都被认为是艺术歌曲史上的经典名作。

马勒的声乐创作与他的交响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纯粹的艺术歌曲数量并不多,但却有很高的成就,比如《流浪少年之歌》、《亡儿悼歌》、《吕克特歌曲》、《少年魔法号角》等。与他同一时期的理查·施特劳斯是一位在歌剧领域颇有建树的作曲家,他的艺术歌曲创作有很多是用管弦乐伴奏的,而集大成者也是成就最高的当属《最后四首歌》。

还有几位在德语艺术歌曲领域同样占有一席之地的作曲家,比如,瓦格纳,他写过20多首艺术歌曲,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他根据“红颜知己”威森东克的诗歌创作的《威森东克歌曲》(Wesendonck Lieder)。另一位是李斯特,他用德语写作过60多首艺术歌曲,比较著名的如《迷娘之歌》(Mignon’s lieder)、《罗雷莱》(Die Lorelei)、《你好像一朵鲜花》(Du bist wie eine blume)等。

进入20世纪之后,德语艺术歌曲创作传统中的浪漫主义抒情性并没有被继承下来,作曲家们更多的是以表现主义的面貌出现在这一领域。“后浪漫时期德语艺术歌曲的创作,由于承担了寻找新的理想和风格的任务,作曲家们在创作中不受任何作曲原则的约束和限制,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从而呈现出了这个时代的作品风格上的多样化。”[6]

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三位代表人物勋伯格、韦伯恩和贝尔格都创作过艺术歌曲。勋伯格写过4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乐迷皮埃罗》(Pierrot Lunaire)和《空中花园之诗篇》(15 Gedichte aus Das Buch der h?ngenden G?rten)等。

勋伯格很喜欢诗歌,直到在看到了艾里克翻译的比利时象征派诗人吉罗德的组诗《月迷皮埃罗》之后才萌生了创作声乐套曲的念头。吉罗德原诗有50首,勋伯格只挑选了其中的21首,吉罗德这套组诗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讲述了主人公皮埃罗对月亮产生的种种奇怪念头,皮埃罗是意大利喜剧中的一个丑角,常常作为被人嘲笑的对象而出现。

《月迷皮埃罗》虽然是一部声乐套曲,但是其声乐部分已经有器乐化的趋势,演唱方式介于朗诵与歌唱之间,要求演唱者唱各种滑音,十分自由。至于配器,总共使用了5件乐器,包括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完全是室内乐风格的。

全曲共21首,可分为3个部分,第1—7首为第1部分,包括:1.醉月(Modenstrunken)、2.楼斗花(Colombine)、3.花花公子(Der Dandy)、4.苍白的洗衣妇(Eine blasse Wascherin)、5.肖邦的圆舞曲(Valse de Chopin)、6.圣母(Madonna)、7.病月(Der kranke Mond);第8—14首为第2部分,包括:8.夜(Nacht)、9.向皮埃罗祈求(Gebet an Pierrot)、10.盗窃(Raub)、11.红色的弥撒(Rote Messe)、12.绞架之歌(Galgenlied)、13.斩首(Enthauptune)、14.十字架(Die Kreuze);第15—21首为第3部分,包括:15.乡愁(Heimweh)、16.残忍的行为(Gemeinheit)、17.游戏文章(Parodie)、18.月亮的斑点(Der Mondfleck)、19.小夜曲(Serenade)、20.回乡(Heimfahrt)、21.啊,昔日的芬芳(O alter Duft)。